【石头的投资笔记】2025年半年总结,扭亏为盈、再创新高,挖掘新投资标的。
大家好,有段时间没有分享长文了,原本计划年终总结的时候再写这篇文章。思来想去,不如先行做个半年总结,聊聊2025年发生的事,以及对今年的展望。
2025年挺魔幻的,感觉从疫情之后世界就变成了“魔法”世界。先是物种的多样性,而后老马“生儿育女”不满倒头到老特的怀抱,之后就是老特上演川剧变脸全球征税,再到马特分手隔空对轰,又到近期日本屈服漂亮国的V5,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国获得90%的利润,换取美国征收15%的关税。
其中最为魔幻的还是美国在3、4月开启的全球加关税,简直一副要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嘴脸,市场被吓得瑟瑟发抖,大盘连续暴跌,短期内指数抹掉了30%堪称股灾。
那段时间,市场上充斥着诸如美国经济崩溃、股灾、美国格局变了,漂亮国不再漂亮了等等贩卖焦虑的负面消息,这些新闻通过引用股灾、构筑图表、以历史为鉴等方式举证,让大家认为美国股市整体的格局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总结起来就是美国完蛋了。
恐慌在这期间成为了媒体主流,仿佛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处于悲观状态。股票市场在未来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我脑海中都想好了标题,就叫“2025年最惨的人——股民”
暴跌期间,我数个账户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在2025年4月7日的这一天为止,其中账户缩水了76万美元,合算547万人民币,直接把我8位数投资额生生抹掉一位数,也达成了我投资生涯以来,最大的浮亏额度。
账户最多的时候抹掉了43.42%,接近于腰斩。差一点找回了当年投资蔚来的感觉,后来在2025年7月的时候,账户扭亏为盈,并且跑赢了大盘指数。
惨不惨?是真的惨。难不难?也是真的难。怕不怕?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只是压力山大,压力来自于自己的内耗,给自己冠上的“每年都盈利”的头衔,后来我做足了心理功课,大不了今年赔钱,反正我不打算卖股票。
这期间的压力,不但来自股票账户上的缩水,也有来自投资者的施压,质疑我为什么在特朗普预告全球加税引起动荡前不清空?为什么伯克希尔都持有大量现金这种暗示下还不卖?为什么扛着亏损?为什么跑不赢伯克希尔?
讲真,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我没办法反驳,但是我知道早晚会证明我是对的。在原本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还被施压,会让我产生挺不好的感觉,于是,在2025年7月账户总盈利超过10%的情况下,我做好了“分手”准备。
(截至发文前,我们已经“分手”)
这个事情让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投资股票并非是单一学科。就算是我在精于金融学科,然而在市场出现恐慌的时候,人性的行为学和心理学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的股票投资,并非是单一学科,我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复杂且更加融合在一起的学科。不然所有人都可以从市场上赚钱,那么就没有人愿意真正的付出“劳动”了。
我躲过不少“股灾”但是也没有因为躲过股灾抄底赚太多钱,因此这次我想换个策略,抱着我这些股票不动,同时不断买入低价股票。
2018年老特第一次加关税引起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我跑了,2020年疫情前市场崩盘的时候我也跑了,2022年整体市场都在下跌的这一年,我还是躲过去了。从2017年至今,看起来我是每次都躲过了股灾,可实际上也因为躲过了股灾,利润变少了。
是不是有点难理解?我假定在股灾时候持股不动,抱着股票做过山车,并且在低位还继续购买的情况下,和我躲过股灾后的收益进行对比。融入这几次股灾的节点,最后的结果就是抱着不动的收益要高于我在股灾前清仓的收益。
于是2025年,我选择了持股不动。
还有几个原因我想记录下来,以防止未来的我会忘记;
1、在每次市场下跌后,尤其是大幅度下跌后,我都很难再把卖掉的股票买回来。持股越多,越难买回来。像我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几万股,我可以在股灾前把这几万股都抛掉,可是或许是性格所致,我在买股票的时候,都是分批购买,而且很多时候下跌买,上涨不动。于是在此前的下跌抄底中,我虽然是买到比较低的位置,但是数量很少,于是非常大的概率几万股变成了几百股或者几千股。
我无数次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归结原因是“贪婪”,下跌的时候就想要股价更低,可是真正下跌到更低的时候,又害怕买的不是最低位,再算上分段购买,等市场真正回升后,很难把抛掉的全数股票都买回来。
(我分享了一些心理和心态情况到老虎VIP实体手册中,未来手册公布后大家可以参考手册,等我有时间也会整理、补充有关投资股票中心理上的看法)
2、我没经历过“过山车”,并不是一个完整合格的“长期投资者”,未来我一定要考虑到“税务”问题,因此做波动显然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海外市场,资本利得是需要交税的,也就是通过股票买卖获利后,每年都需要纳税,纳税额度视盈利的多少不同而不同。我控制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按照以前那种技术分析,波段分析,显然对我未来没有太多好处。
3、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是底,即便特朗普弄了个全球征税,金融市场直接原地爆炸。实际上,就算是2018年,我也看得出来特朗普的反复,他是一个典型的商人,非常会做生意,他先把最差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再跟你谈判,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让你接受。
说是“合理”的价格,可是如果直接提出来这个价格,你可能会觉得他在敲竹杠。但是如果他给出了一个夸张到不行的价格,你看到后很生气,感觉简直是无稽之谈。之后他再说,消消气,要不我们各退一步,这个价格行不行,能不能谈?
似乎好接受了点是不是?或许直接举个例子会更直白,简单一些。比方说,小A去市场中看到一件价值1,000元的限量商品,只有小美的商店在出售,小A心里最多能接受的价格是2,000元,高于2,000元的他都决定不买,于是小A问小美,这件商品怎么卖?小美直接报价:10,000元。
小A掉头就走,这简直就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太TM离谱了。这时候小美叫住小A,这样吧,我们各退一步。我直接半价,5,000卖,如果这个价格你还不满意,那么这个市场中,你再也买不到了。这时候的小A是否能接受这个价格,就取决于市场中这件物品的稀缺性了,以及他心中对于这件物品的渴望程度。
压力给了小A,在小A的视线里,他走了以后可能再也无法通过5,000买到这个商品了,如果他内心非常渴望这件物品,小A就可能会用超过他心理预期的钱购买。就如股票市场中有部分公司的股票,已经超过了合理价格,但是股价仍然被连续推高。我管这种高价股票叫做“情绪价格”,有情绪价格的股票,早晚都会回归合理价格。
如果小A用5,000元买了这件物品,他除非找到比他还要渴望得到这件物品的人,否则大概率未来小A就会一直持有这件物品了。
(有关价值估值的内容,我未来一点点分享给大家。此前已经分享过有关财务报告解读与计算的初级内容,有兴趣可以翻看以前的文章)
其实在现实中,通过心理学达到目的的事情比比皆是:我身边就有这种心理战术上的例子:W先生想去买按摩椅,他确实是有这个需求的,于是他去卖按摩椅的商店感受一下。
销售过来了,带着W先生试用了店里最好的按摩椅,这个按摩椅严重超出了W先生的预算,W先生也不可能买的。不过销售还是满脸堆笑,“试试又不要钱。”于是W先生试用了最贵的按摩椅。等他感受按摩椅后,销售这才问他预算。
按照W先生提供的预算,销售带他试用了符合预算的按摩椅。效果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体验了好的按摩椅的W先生已经回不去了。销售成功拿下一单。
(心理学内容,强烈推荐一本叫做《影响力》的书,上面有不少通过心理干预作出错误判断的事情,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不要被影响到)
我用了这么多篇幅说这个例子有什么意义吗?跟股票市场投资甚至是特朗普关税又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上是有的,在我们已知特朗普对于关税态度反复无常,敲竹杠似的的要价引起了股票市场的恐慌,那么特朗普也会突然给出一个中间价格,或者是看似优惠的价格达到他的目的,那时候的股票市场就会再涨回来,而且不但可以涨回来,还可以创新高。
这也是我这一次没有调整仓位的核心原因。
对了,我虽然没有卖股票,但是我也买了不少,在大盘都被恐慌跌掉30%的时候,遍地都是便宜货的时候,我直接把我账户的可用资金买满了。
戴尔、甲骨文、软银、高通、三倍做多纳斯达克…… 在当时的那个状态下,买什么持有到现在都是赚钱,恐慌造成的结果就是早晚会回归到理性的状态,就像是情绪价值也早晚会回归实际价值。
这种情绪推动市场的机会不多,大多时候我们遇到情绪推动市场的现象,都是某一家公司的股票涨飞天,而且还有前仆后继的投资者追高,引起股价连续暴涨。
这也就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的投资股票这件事,不只是需要眼力,也不只是需要金融覆盖的知识,投资更应该是需要众多学科汇总到一起,拥有多种多样的知识才能让我做出更加理智、正确的判断。
在有金融基础知识上,增加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科学等等将许多学科融汇到一起的内容的投资会更加稳妥。或许不能让我短期暴富,但是看着账户上每年金额逐渐增长的感觉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总归这次我算是完整体验了一次过山车,还在过山车加速下滑的过程中倾尽所能买入了股票,让账户扭亏为赢。
关注我的人可能会在近期发现,我在不断的抛售那些在因为股市暴跌低位买入的股票,回笼资金,原因有两个:
一是有些股票我就是因为情绪推动的市场下购买的,对于他们的未来长期价值投资方向,我摸不准,价格涨回来就抛掉,这也是我当时最初的想法。
二是我找到了更想投入的公司。
去年我一句泰语都不会的情况下跑到了泰国,挖出了三个公司,GRAB、泡泡玛特、SEA。现在除了泡泡玛特,我都卖掉了,泡泡玛特做了减仓,未来会强烈关注财报情况,然后决定是否清仓。
这三个公司也是给我带来了大量收入。前几天与老虎证券员工见面的时候,他们问我,这种深度调研带来的成本会不会太大。我觉得不会,因为如果可以给我带来大量收入的时候,这种付出就是值得的。
在清仓Grab、Sea,减持泡泡玛特,以及清仓了部分在4月份买入的股票后,手里的现金流变多了。想要把钱投出去就必须重新开始找标的。
筛了上百家公司后,我的目光锁定到了“自动驾驶”行业中,中美关系缓和后,不少中国科技类公司重新回归到我视线中。
那咱们说走就走,回国——!!
每次回国的感觉都是变化特别大,什么都特别方便。休息了一天后,我就拉着小伙伴直冲亦庄,把三个自动驾驶公司都试了又试,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百度旗下),都体验了个遍,总体来说自动驾驶跟我想象中的差不太多。
体验过后就是蹲着看看使用自动驾驶的人多不多,然后又用了几天把这几家公司财报读了一遍,公司的现金流、资产负债、营收什么的都还不错。虽然自动驾驶类公司还未盈利,不过根据财务上来看,公司上账面资金充足,完全具备有打持久战的能力。
当然,自动驾驶的技术上也正逐渐成熟。
我厚着脸皮问了些不同年龄段的人,覆盖了80、90、00后,大多数比较喜欢自动驾驶的,主要原因还是便宜,没有了人工费用的打车,尤其是试点有优惠的亦庄,打车费用在几块钱至十几块钱区间。
最大的疑虑是,自动驾驶会不会取代人类驾驶,让更多的人失业,以及自动化的时代会不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新的压力,这些内容就留给社会学者探讨吧,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重要的是估值和未来潜力,大白话就是现在的价格适不适合买入,未来公司股价有没有爆发和升值的潜力。
显然自动驾驶是具备这些可能性的,于是我开始买入当前市场价格较为便宜的“文远知行”,同时也是在自动驾驶体验中感受较为不错的。
另外,在这次体验自动驾驶中,我还注意到了京东的改变,京东尝试在电商中破圈,走了外卖以及实体店的道路,电商+实体店,曾经是我个人认为是当电商饱和后的分界点。
同时让我重新关注京东这家公司,未来我可能会重新阅读京东的财报,多跑几趟京东MALL。
好了,就先说这么多吧。好的公司还有很多,并不是只有“自动驾驶”或者京东。我也只是给大家抛个砖,后面请大家准备好“玉”,把他们放到该放的地方,未来肯定会带来应有的收入。
另外,本文不是投资建议,因为“抄作业”产生的盈亏还需要各位自行负责。每个人的仓位、资金量、思想和策略都不同,因此即便是相同的公司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判断等。
对于2025年剩下的时间,如果在8月中美关系继续走好,那么会有大量的中概股回到我投资的列表中,并且在未来可能会购买诸如“券商”、“船运”、“电商”、“自动驾驶”、“中概科技”类的股票。
目前,我已经在广阔的蓝海中投下一颗石子,剩下的就等待时间的验证了。
祝大家投资愉快。
2025年终总结见。
石头,写于中国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学习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