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浣熊食堂”宣言:绝不自营,真有诚意还是稳住监管局?
7月29日,美团在官宣中强调:“浣熊食堂绝不自营,绝不下场与商家竞争”,自推出以来,品牌热度关键词环比涨40倍,商家曝光增长164%,订单涨60%。它的定位是为商家提供标准化厨房、明厨亮灶、全程可溯源的运营服务,同时利用美团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支撑入驻运营。它更多是架构“外卖基建”,将流量、品牌、销量全部让商家,自身只做“小帮手”。
这个立场表面温柔,但背后非常清晰:既能贴合监管政策(强调平台不下场竞争),又能稳住商家合作信心,让大盘商家安心入驻。
京东的“七鲜小厨”则是另一条路:平台从选址、采购、出品标准、运营人力全包,商家仅交食谱,京东负责建店运营,三年目标上线万家门店,投入超100亿人民币。它依赖供应链优势和智能炒菜设备,将菜品制作过程可视化、可控,突出“品质+价格”的性价比竞争路径。
简单来说,京东是“重资产+深度控制”,美团则是“轻资产+平台赋能”。
最近两会和国务院报告频频强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发展”“促进服务消费”等关键词,仅“消费”就出现次数大幅增长。商务部、中央办公厅均提出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外卖平台作为数以亿计消费者的日常入口,监管重点自然集中在配送效率、食品安全、骑手权益等方面。
美团“绝不自营”的宣言,其实也是一种政策姿态:规避“平台自营”引发的监管风险,构建一个政策层面的护城河,让商家安心、监管放心、消费者安心。
有完整供应链体系的京东,能把“品质”控制下去。若三年万店计划能跑通,自营高毛利空间显著。风险是重资产投入,开店成本、冷链物流、人力运营都必须稳产。需要关注单店回本周期、系统规模效率与复购率。
美团是建“外卖基建”,赋能商家,也在培育平台粘性与品牌信任度。模式轻资产、更灵活,也符合监管政策导向,风险边界小。但未来能否形成真正利润新曲线,还需看生态协同、供应链盈利能力和平台增值服务扩展空间。
我的思考逻辑是:京东能否跑出品牌连锁效应?肯定看供应链整合、消费者认知能否迅速突破。美团是否能把“浣熊食堂+拼好饭”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生态入口?流量、品牌、商家绑定度是否能进一步提升?
短期内美团结构稳健、政策友好、平台生态韧性强;京东的速度更快但更重,如果能控制成本、控制扩张节奏,也不失为长期增长引擎$美团-W(03690)$ $京东(JD)$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