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集采深化反内卷利好 转型生科股候突破

国家医疗保障局7月15日宣布启动的第11轮国家药品集采,焦点落于「反内卷」主题,以避免行业低价竞争。随着集采不断深化,持续重塑中国医药产业格局,传统仿制药利润空间收窄。而创新药未来可能通过丙类医保目录、商业保险等新支付渠道获得溢价,推使药企加大创新药及高壁垒仿制药的研发以实现转型。在最近生科股升浪中,升势较为平均,龙头强势之余,中小药企也不乏亮点,而药企转型过程方向便成后续表现的重大分野。

国家医保局最近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优化集采措施,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改善具体的采购规则,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此举有望避免中小型药企以过低价竞争,从而影响整体价格,利好医药板块。

数间机构包括摩根大通及花旗,就新一轮集采发表报告,指显示官方支持行业创新及理性竞争,料价格下调幅度将相对温和,对制药公司影响逐渐减弱。配合在上半年官方利好政策频频出合,进一步确立中国生科板块长线增长趋势,创新药企盈利能力持续加强。难怪港股创新药板块近期持续爆发,创新药概念指数单计7月已累计涨28.43%,大幅跑赢大市同期(恒指上月累升2.91%)。

龙头药企加大研发转型

过去原研药价格高昂,相比下仿制药被市场贴上了「低价」标签。随集采常态化下,传统药企普遍加大创新药及高壁垒仿制药的研发,以实现转型。一方面源自药企为争取参加医保谈判时更具「底气」,一方面创新药意味较大利润空间。

然而,药企转型过程有高低,传统龙头药企破釜沉舟迅速转型,但路径难以完全复刻。以中生制药(01177) $中国生物制药(01177)$为例,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加码创新药投资以重构竞争力,最近收购礼新医药便成为市场焦点。考虑到礼新医药具备经MNC验证的全球创新实力,加上全球首创(FIC)及同类最优(BIC)管线充足,可望强化创新药业务。

收购完成后,中生制药也可新纳入礼新医药多项优质资产,以大规模丰富公司现有肿瘤管线,竞争力升级之余,也可为销售收入带来较大增量贡献。随着其持续推出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提高,伴随行业步入长期上升周期,接下来的中期业绩或成催化剂。

中小药企研发组合优化 同业中突围

相比起直接加码投资提速转型,上周四(31日)释出其旗下肿瘤药物Socazolimab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于内地用于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李氏大药厂(00950) $李氏大药厂(00950)$则走出自己路线,除了在前述的PD-L1癌症治疗上的推进外,近年策略转向专利及仿制药,专利及仿制药和引进产品的销售额为**比。其拥有多元化且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旗下磺达肝癸钠注射液《立畅菁®》等药品集采计划的选定产品,销售额强劲增长,同时展现深耕重点领域能力。此外,公司产品如曲前列尼尔注射液《芮旎尔®》获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为未来业绩稳健增长奠定基础。

李氏大药厂生产能力及效率也持续升级,于合肥及南沙两大基地持续扩充和升级生产设施,合肥基地的设备升级令集采药品产能大幅提升,其中预充式注射器产量增加77%;南沙基地则成功加大生产阿齐沙坦片《憩昙平》,及推进芬太尼气溶胶吸入剂的验证批次生产,精细生产体系助力公司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研发层面上,李氏大药厂保持着强大的研发管线和持续投入,涵盖心血管、女性健康、儿科、罕见病、皮肤科及产科等关键治疗领域,并多项早期至后期临床阶段药物,包括《Intrarosa®》用于治疗外阴**萎缩的新药上市申请,以及舒更葡糖钠注射液和注射用盐酸美法仑的简化新药申请,展现其应对各种医药领域需求的能力与决心。此外,集团正推进数个罕见病研发项目,包括用于治疗成骨不全症的奈立膦酸盐等;其专注于女性健康、罕见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有望带来长远竞争优势。

相比龙头股中国生物制药及信达生物(01801) $信达生物(01801)$率先破顶,呈现杯柄形向上突破的李氏大药厂,凭其多元化高品质产品组合、强大研发管线与生产能力持续强化,接下来中期业绩值得期待,或更是可敲追落后之选。

作者:腓力

# 恒指2W6狂飙!你看好中国资产涨势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