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36% 互联网助贷从“利率套利”转向“价值创造”!

监管的利剑,正以前所未有的穿透力,剖开助贷行业息费结构的层层迷雾。

伴随高频调研、试点整改,以“明示综合融资成本”为核心的合规风暴悄然而至——昔日游走于24%红线的息费“文字游戏”已成末路,以捆绑销售、模糊主体为代表的“隐形”收费无处遁形

当监管的视线穿透合同文本直指收费本质,涅槃之火已然点燃,唯有力行合规、回归服务本质者,方能于澄澈的阳光下,浴火新生。因为当前并非严冬,而是一场“阳光化”的淬炼。在监管铁腕重塑的规则之下,助贷生态将褪去浮华与投机,正于阵痛中熔铸真正的价值内核——以科技提效降本,以透明重建信任,以场景深掘需求。

 监管利剑:穿透式整治“隐形”息费 

针对助贷行业收费不透明的行业顽疾,近期监管动作持续加码且目标清晰。

据了解,监管部门已连续数周对包括头部平台在内的至少7家机构展开密集调研,核心直指贷款产品的真实收费结构和成本构成

新规明确要求,所有实质增加借款人负担的费用——无论是利息、分期费、担保费、保险费,还是其他任何名目的附加收费,都必须统一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并严格卡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的上限之内。

这意味着过去长期通过第三方收取“权益费”、“服务费”等打擦边球的操作将受到重点打击

监管要求每一笔钱由谁收取、收的是什么费用,都必须对借款人明明白白标注清楚,彻底消除模棱两可的空间。

据悉,有7家平台正作为试点率先进行业务改造,可以预见,一套适用于全行业的统一、强力的监管框架正在加速形成,并将全面铺开。

业内人士指出,这轮穿透式监管直指行业顽疾,意在彻底终结息费“文字游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产品重构:从捆绑销售到透明分离 

监管压力正迫使助贷平台对产品进行“刮骨疗毒”式改造。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流行的“贷款捆绑权益”模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监管力度。

近期,已有头部消费金融机构率先拆解“权益”与“贷款”,将生活权益与贷款业务进行切割,明确表明生活服务与贷款审批、利率优惠等金融功能完全无关。

同时,根据最新的监管精神,要求平台在用户借款前,必须用清晰醒目的方式展示包含所有费用的综合年化利率,不能再玩“突出日息、月息,弱化年化成本”的把戏。

贷款合同也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每一项费用的构成和由谁收取。

更重要的是,任何与贷款核心流程挂钩的服务,比如快速审批、提额或利息减免,其产生的成本都将被视为利息的一部分,想以“技术费”、“管理费”等名目绕开监管的方式已被完全禁止。

业内普遍认为,这或将成为助贷产品设计正式告别“套路”,走向彻底透明的起点。

 重新上路:合规洗牌与价值重生 

可以预见,这场监管风暴将深刻重塑助贷行业格局。

依赖复杂收费“套路”生存的平台,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行业洗牌加速,盈利模式也在经历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平台必须依靠真实提升风控效率和运营能力来赚取合理的“技术服务费”;另一方面,独立提供的会员权益或生活服务,必须真正让用户觉得值,靠提升粘性来间接创造价值,而非变相收费。

未来市场的走向更具马太效应,头部平台将凭借数据、场景的优势,为提供高透明度信贷服务提供基础,进而更容易聚焦细分消费领域,依靠精准风控和定制化产品立足。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随着收费越来越透明,此前高企的消费者投诉数量有望消减,多年来困扰行业的声誉问题有望逐步修复,进而推动用户客群的上浮和流量成本的下降。这样的合规重塑,表明了监管让行业走上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之路的决心。

监管的雷霆之击并非扼杀创新,而是切除畸形的盈利模式,倒逼行业从“利率套利”转向“价值创造”。助贷的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以科技提效、以场景聚客、以透明立信的“长期主义者”,唯有以此为帆,才能在合规的轨道上,驶向更可持续的信贷生态蓝海。

尾声:

近期,有业内人士认为:

助贷新规落地后势必会有一大批平台应声倒下(尤其是那些本身就不合规的),至于自家公司能不能扛过去?不好说。

总体上,大家普遍比较焦虑,对于未来是否会“一刀切”,两种声音都有,但结果说不好,“静等开盲盒”。

来源:互金圈

作者:二草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