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报季,资金开始持观望态度,实际上,如果要捕捉下半年的超额收益,当下恰好要做个逆行者,逢低积累筹码。(想想4月份悲观之际抄底纳斯达克)
小米汽车达到100万辆左右量级,是迟早的事。股价会像纳斯达克一样,一波调整之后一路向东北吗?我简要复盘一下小米汽车的逻辑,相信会有答案。
去年,小米在整个汽车板块的表现最超预期。初期,市场对小米轿跑性能车SU7的预期不高,此前同类车型未热卖,但小米最终数据大超预期。
今年6月YU7上市,发布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创造了汽车行业的一个颠覆性表现。
复盘小米的股价,虽然可能受非汽车业务变化影响,但核心驱动是汽车业务的超预期数据。
小米汽车核心竞争力来源是:2024-2026年,电动车技术创新进入后半程,行业供应链相对完善,呈阶梯式推进特征。同时,智能化尚未完全取代传统技术主导地位,此阶段为小米竞争策略提供适配环境。
小米凭借流量优势,对友商形成了降维打击。虽入局晚,但采用“红海中找蓝海”策略,能持续推出爆款,推动销量增长,达到100万辆左右量级是迟早的事。
未来智能化时代,汽车行业将有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化。当前小米在智能化技术布局上是第一梯队,有手机业务、芯片、OS的基础,智驾技术完全能厚积薄发。
小米是靠手机业务起家的,在集团中承担导流核心作用,爆款方法论总结为:高颜值、高科技、高性价比,核心是对用户需求强洞察,包括与用户互动、产品取舍和在红海找蓝海能力。此外,通过2015-2016年的整固,小米补足了技术和供应链短板。此后,小米就罕有真正的对手了。
从手机业务看,小米汽车将覆盖全价格带,先聚焦20万以上市场,未来切入20万以下场,类似小米与红米区别。
渠道上,小米在手机和LT业务实践的新零售模式,关注门店投资回报率,将导入汽车销售体系,是区别于其他车企的长板。
此外,小米全球月活用户达7亿,远超传统车企。新事物接受度高的用户认为汽车像电子产品,能接受手机品牌跨界造车,源于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基础的认可。
SU7与YU7的主销价格带在20-35万,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拳头组合,此为电动车高渗透率的红海市场。小米通过将豪华性能车价格下放,在红海中开辟了蓝海。
与特斯拉相比,特斯拉是市场标准制定者,用户群体更广泛,而小米在性能上更极致。在颜值方面,小米以亮眼颜值教育了汽车行业,25-35岁年轻购车群体很看重颜值。虽其颜值被质疑与超跑相似,但带来了高话题度和关注度,多数人认为其颜值漂亮,受众广泛。
当前订单表现为,大定爆单后每周有7000-9000订单,月新增订单3万多,叠加原有2万多订单持续增长,稳态月销估计至少5-6万,甚至更高。
小米第三台汽车——大型增程式SUV,已经有谍照了,定位上是大空间、家用和长途出行,预计2026年推出,价格带将继续向上拓展,带动利润率的提升。
三电技术方面,纽北成绩强化了消费者对小米重视造车技术的认知。
技术整合上,小米整合了前两年电动化产业技术成果,在电池、快充等领域紧跟行业最新技术。技术定位并非先发优势,更多是后发的技术创新布局。
智驾方面,小米转向标配激光雷达路线,算法涉及端到端、VIM及VRL等技术,整体快速追赶同行。当前智驾在小米用户购车因素中权重低,排第四、五位,但用户对其未来迭代有信心。未来三五年,智驾在消费者购车权重预计持续上升。
总之,小米已通过 SU7、YU7两款产品,奠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龙头地位,产品拓展空间十足,销量增长潜力大,叠加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龙头地位以及人车家全生态下的各类产品协同,公司成长潜力十足。震荡期抄底小米,将是下半年投资的胜负手。
$小米集团-W(0181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