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2025年半年报分析:增长、风险与价值再审视!
一、整体表现:高增长背后的结构变化
2025年上半年,小米 $小米集团-W(01810)$ 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总收入同比增长38.2%,净利润增长146.3%,经调整净利润也实现了69.8%的增长。
单看第二季度,收入达1159亿元,同比增长30.5%,净利润更是大增134.2%。
先看下亮点:
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全球市场份额14.7%,稳居前三;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4.7%,智能大家电增速超60%;
电动汽车业务交付81,302辆,收入同比增长233.9%,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这样的增速在成熟硬件企业中并不多见。
但正如彼得·林奇所说:“快速增长的公司并不总是好的投资,关键是要看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小米的增长是否依赖补贴、价格战或短期需求爆发?
我们需要拆开看。
二、业务板块分析:双引擎驱动,但动能不均
1. 手机×AIoT:基本盘稳固,但毛利率承压
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微降2.1%,ASP(均价)下降2.7%,主要受低价机型占比提升影响。
虽然出货量微增0.6%,但毛利率从12.1%降至11.5%,说明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境外市场。
IoT业务成为亮点,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均大幅增长,毛利率提升至22.5%。生态链设备数达9.89亿台,用户粘性增强。
手机业务仍是现金牛,但增长乏力;IoT虽增长快,但需持续投入。
这与苹果依靠高毛利硬件+生态服务的模式不同,小米的硬件毛利率普遍偏低。
2. 智能电动汽车:高增长高亏损,仍在“烧钱阶段”
汽车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但经营亏损3亿元。
虽然交付量增长197.7%,ASP也提升至25.4万元/辆,但产能爬坡、研发投入巨大。
特斯拉早期也经历了长期亏损,但小米的差异化在哪里?
是性价比?智能化?还是生态协同?还是雷布斯效应?
目前来看,小米SU7/YU7系列订单强劲,但产能交付和品牌溢价仍是挑战。
三、财务健康度:现金充裕,但负债攀升
现金储备2359亿元,流动性无忧;
借款总额289亿元,较2024年底有所增加;
经营现金流净额280亿元,投资现金流净流出601亿元,主要投向定期存款和长期投资。
巴菲特曾说:“现金流是企业的氧气。”
小米目前现金流健康,但投资支出巨大,尤其是汽车和AI研发(第二季度研发开支78亿元,同比增41.2%)。
四、风险提示:不能忽视的“暗礁”
印度市场风险:47.9亿印度卢比资金被冻结,税务纠纷未解;
汇率波动:境外收入占比31.6%,人民币升值可能侵蚀利润;
汽车业务亏损:若不能尽快实现盈利,可能拖累整体业绩;
竞争加剧:手机市场卷价格、汽车市场卷配置,毛利率难提升。
五、估值思考:成长股还是价值股?
小米目前估值不算很高的,低于很多科技公司,但高于传统硬件企业。其估值逻辑正在从“硬件公司”向“生态公司”切换。
彼得·林奇曾将公司分为六类,小米更像“快速增长型”与“转型困境型”的结合:
手机/IoT是增长基础;汽车是转型赌注;互联网服务是高毛利补充。
若汽车业务能实现盈亏平衡,估值有望重估;若持续亏损,则可能成为拖累。
六、结论:谨慎乐观,等待更清晰信号
小米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下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和增长韧性,但汽车业务的巨额投入和市场竞争仍是未知数。
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投资最重要的是保本,其次才是收益。”
对于小米,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汽车业务何时盈利?手机毛利率能否稳住?印度风险如何化解?现金流能否持续覆盖投资?
如果你相信小米能复制其在手机和IoT领域的成功到汽车领域,现在可能是布局时机;
如果你更看重短期盈利和确定性,或许应等待更明确的信号。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回忆乱了·08-20小米真是个谜,未来如何还得看汽车能否盈利点赞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