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成都银行新帅,如何续写“增速之王”?

十多天前,一家万亿级城商行突然宣布换帅。

8月17日晚,成都银行 $成都银行(601838)$ 发布公告称:因“组织工作调动”,董事长王晖辞去所有职务,转任成都农商行一把手。与此同时,原成都农商行董事长黄建军被任命为成都银行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提名人选。

这场被市场解读为“老将互换”的人事变动,恰逢成都银行2025年中报业绩前后。

从中报看,今年1-6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22.70亿元,同比增长5.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17亿元,同比增长7.29%。截至6月末,资产规模突破1.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7%。

“高增速”成绩单当然漂亮。

但对于新掌门而言,漂亮“接力”背后,既有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零售业务进展缓慢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待解,又有“保增速”、“保质量”等新考验。

同样经验丰富的“新掌门”黄建军,将如何续写成都银行的“增速之王”命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规模狂奔,资本“饥渴”

资产规模从2018年末的4922.85亿元到2025年6月末的1.37万亿元,成都银行用6年多时间实现了近乎三倍的增长,堪称中西部城商行中的“增速之王”。

千亿级别的“狂奔式”扩张背后,是资本金的快速消耗。

2025年半年报显示,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24%,资本充足率为13.13%。虽然较2024年末的9.06%、9.74%和13.88%有所下滑,但数据仍然保持在监管要求之上。

但若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高下立现。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28%、12.18%、10.70%。成都银行的这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相差超过2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缓冲,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扩张潜力。对于仍在高速扩张的成都银行而言,资本消耗速度远超同行。

2025年上半年,该行贷款总额增长920.60亿元,增幅达12.40%,存款增长976.22亿元,增幅11.02%。而据其股东会议材料于今年6月公布的“2025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年末总资产要达到1.3680万亿,而上半年就已达1.3722万亿,可以说“超速”达成

资本补充已成为成都银行的当务之急。2022年,成都银行发行了8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今年2月,“成银转债”已基本完成转股,转股率达99.94%,为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了一定血液。

但仅靠这类资本补充方式,似已难匹配持续的规模扩张需求。

成都银行面临着所有高增长银行的共同难题:业务增长越快,资本消耗越快,而资本补充速度往往跟不上业务发展需求。

从半年报可以看出,成都银行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着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在风险加权资产构成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占比最高,达到9131.28亿元。

如何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将是“新帅”黄建军上任后的首要课题。

零售短板,转型多年未竟之业

2018年,成都银行首次提出探索构建“大零售”战略。

2019年,进一步明确“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三大转型方向。

然而6年过去,零售业务仍然是成都银行发展的短板。

从贷款结构看,wind数据显示,成都银行2025年中个人贷款占比仅为17.25%,较2024年末的18.71%进一步下降1.46%,同比去年中的18.03%下降0.78%。

这与同样强调“零售”的主流银行普遍占比高达30%-50%的零售贷款相比,差距明显。

虽说近年来零售“逆周期”信仰已被打破,但“对公”和“零售”就像两条腿,零售业务仍是平衡业务发展、抗风险能力、盈利水平的重要“一条腿”

而成都银行的个贷占比明显偏低,且在个贷业务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达47.03%,无论是规模占比还是不良率,都要比消费贷和经营贷高。

半年报显示,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0.98%,较2024年末的0.78%上升0.20个百分点。其中,个人购房贷款不良率为1.03%,上升0.25个百分点。

成都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困境,部分源于其历史背景和资源禀赋。作为一家地方性银行,成都银行与当地政企的关系密切,对公业务已然做出优势和规模。相较之下,“另外一条腿”也努力多年,但平衡性和成长力却弱很多。

新帅就位,保增or保质?

今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依然交出了一份保持“高增速”的成绩单,但背后的资本充足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零售转型进展缓慢等结构性“老问题”仍存。

回顾王晖在任20年,带领成都银行成功上市并实现资产规模“千亿级”跨越式增长。如今黄建军接棒回归,能否保持这种级别的“高增速”将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原本就熟悉成都银行的黄建军,目前重掌的是比之前更优秀的“摊子”。

能否在此基础上,再创佳绩?

既有“调结构”老问题,又有“保增速”、“保质量”新挑战。

从成都农商行的经验看,黄建军也擅长规模扩张和战略推进,但仍是成都银行目前需要的吗?还是更需要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先保哪个,是个问题。

期待新掌门的新叙事。

图片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