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纳指 vs 供房

这2天我在想,如果将购房资金转向投资 $纳指100ETF(QQQ)$ 或则是 $标普500ETF(SPY)$ ,不去“供房”,拿这笔钱去投资“纳指”,对我们这种已经有一套住房,打算供第2套房子来养老的人,是不是更好的选择。我们的住房是HDB,已经享受到了政府的福利,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夫妻慢慢变老,有点余钱,大房买不起,如果要买,也只能买个小小间的公寓,以后老了收租金养我们夫妻,应该是不错的。

但是,新加坡公民购买第二套房产需缴纳高额的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目前费率为房产价格的17%。此外,第二套房产的贷款比例限制,最高为45%,意味着首付款比例至少为55%。压力太大了,省吃省用不知道多么久,老婆说我们都这么半老不老的了,不想省吃省用了,她不太想要买第二套。

将购房资金转向投资大型指数,或者标普,是不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下是我对这个做法的看法:

优点分析

1. 流动性更高

投资纳指ETF或科技股可以随时买卖,资金灵活度远高于房地产。

2. 门槛更低,杠杆更小

不需要贷款,不承担利息压力,我们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投入金额。

3. 长期回报潜力大

纳指过去几十年表现优异,尤其是科技巨头如苹果、英伟达等,长期复合增长率远超多数房地产市场。

4. “供股”比“供房”更自由

月供可以暂停或调整,不像房贷那样刚性。哪天我老婆想要去旅游,想要买大戒指,我们可以马上拿钱出来买,不至于算着算着够不够钱。

风险与挑战

1. 波动性高

科技股尤其是纳指成分股波动剧烈,短期可能出现大幅回撤,心理承受力要求高。

2. 没有“居住属性”

房产不仅是投资品,更是生活空间。投资纳指无法解决居住问题。

3. 长期回报不确定

虽然过去表现优异,但未来科技股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仍需谨慎评估。

适合人群

有稳定收入、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

不急于解决居住问题,或已有住房

对美股市场有一定了解,愿意长期持有并定期加仓

投资目标定位建议

1. 核心目标:长期资本增值,跑赢通胀和房产回报。

2. 风险承受能力:中高(你愿意定投科技股,说明能接受一定波动)。

3. 流动性需求:中等(不急需用钱,但希望资金灵活)。

操作策略建议

1. 定投机制:

每月固定投入(如图中提到的“月供2万”),优先投向QQQ或VOO。

回调时加大投入,尤其是科技股大跌时。

2. 年终奖策略:

设定“回调阈值”机制:如QQQ从高点回调15%以上时,年终奖优先加仓。

若无明显回调,可分批投入或配置防御性资产。

3. 再平衡机制:

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资产配置,适当调仓,防止科技股占比过高。

关注美元汇率:美股投资长期受汇率影响,适当关注人民币兑美元走势。

税务合规:了解美股红利税、资本利得税等政策,避免税务风险。

心理建设:科技股波动大,建议设立“止盈不止损”原则,避免情绪化操作。

$老虎证券(TIGR)$

@小虎活动  @小虎AV  @爱发红包的虎妞  @33_Tiger  @芝士虎 @Tiger_SG

修改于 2025-09-01 08:03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 印象深刻的是心理策略中的止盈不止损,这样的心态可能只适用于长期来看一直增长的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