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二度!诺华以超50亿美元再押舶望制药,这是铁了心要“新药摇篮”?

诺华再次向舶望制药抛出“橄榄枝”。

据悉,9月初,这两家公司达成了一项新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舶望制药授予诺华两款处于早研阶段分子的中国以外权益的选择权,用于治疗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和混合型血脂异常,以及就BW-00112(ANGPTL3)产品的优先谈判权。该产品目前在美国和中国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后续将由舶望制药主导开展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

另外,针对另一款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siRNA候选药物,舶望制药授予诺华独家中国地区以外许可,并包含在美国和中国分享损益(P&L)的互惠选择权,该产品预计2026年将启动I期临床试验。

通过与诺华的新战略合作,舶望制药也将获得1.6亿美元的预付款,并可能获得潜在的里程碑和期权付款以及商业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总潜在里程碑价值高达5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也是“梅开二度”了。

去年1月份,舶望制药就向诺华授予了一项处在I/IIa期临床的心血管项目的海外权利、一项在I期临床的心血管项目的全球权利以及不超过两个其他心血管项目的选择权。舶望制药可从诺华处获得1.8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交易总价值高达41.65亿美元。

合计下来,诺华和舶望制药的BD交易总额将近百亿美元。但一家是全球知名的老牌药企,一家则是成立仅四年时间的临床药物公司,市场地位和影响力悬殊,又是怎么碰到一起的?

BD交易中,舶望制药的技术卖点

作为一家处在临床阶段的创新药企,舶望制药最大的卖点就是技术。siRNA(小干扰核酸)是该公司主要的研发方向。

什么是siRNA?这是当前最重要的生物技术之一,主要参与RNA干扰(RNAi)现象,以带有专一性的方式调节基因的表达,具有临床成功率高,研发速度快,药物特异性、高效性和长效性明显等优势,可用于治疗心血管代谢疾病、遗传疾病、肿瘤疾病等,应用前景颇为广阔。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全球RNAi疗法市场规模已由2018年的1200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3.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49.2%,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210亿美元;截至2030年,RNAi疗法应用于常见病及肿瘤学的市场规模将占总市场规模的49%。

而从具体的管线布局来看,当前舶望制药更加倾向利用其RADS(更强活性、持久性和安全性的RNA分子)平台技术,深耕慢性疾病管理,产品管线已覆盖心血管、代谢紊乱、血液、中枢神经系统、肝炎和补体介导等疾病的治疗需求。

其中,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开发,正是诺华与舶望制药战略合作的重点。

“长效siRNA技术已被证明能够持久降低致病蛋白表达,这标志着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一项重大变革。”诺华心血管与代谢疾病领域研究负责人Shaun Coughlin博士曾表示。

不过,战略合作背后,相比推动整个产业的变革,诺华排解业务焦虑的诉求或更加急切。

王牌产品受威胁,诺华急了?

一直以来,“心血管-肾脏-代谢”都是诺华的核心业务板块。在这一需求广阔领域,诺华有一款极具全球影响力的王牌产品——Entresto(诺欣妥)。

据公开资料,Entresto于2015年7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是全球首个ARN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药物,也是全球首款在心衰(可覆盖HFrEF、HFpEF两种适应症)和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创新药。

在中国市场,Entresto于2017年7月获批HFrEF适应症,于2021年6月获批高血压适应症,成为中国高血压治疗领域10余年来首个获批的创新机制药物。

基于患者群体庞大、产品先发以及全球化的布局,近年Entresto的商业化表现是十分强劲的。根据药智数据,2016-2024年,Entresto的销售额从1.7亿美元飙升至78.22亿美元,8年间涨了几十倍,妥妥的“现金奶牛”。

另外,诺华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销售额为27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3%。Entresto仍贡献了大部分营收,上半年销售额达46.18亿美元,同比增长22%。

这么多年下来,Entresto还能实现双位数增长,地位显然不易撼动。但长远来看,Entresto爆发式增长周期可能不会太长了。

具体而言,Entresto已进入美国第一轮医保谈判降价名单(降后价格将于2026年执行),并靠近专利悬崖,目前多款仿制药正走在路上。有机构曾预测,仿制药上市3个月内将夺取Entresto 85%-90%市场份额,导致诺华年收入损失约28亿美元。

国内也已涌现出强大的原研对手,如信立泰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ARNI类药物信超妥(沙库巴曲阿利沙坦钙片)已于今年5月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

这种情况下,诺华稳住“心血管-肾脏-代谢”基本盘的需求愈发迫切,目前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加快“新药接力老药”,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至于战略合作如何推进,也是一个“各取所需”的问题。

诺华需要对方有契合公司业务的管线布局、前沿的技术、丰富的研发积累,舶望制药并不缺乏。除了前文提到的技术方向、管线布局,该公司还拥有一个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核心团队,联合创始人舒东旭博士、邵鹏程博士都有在美国顶尖siRNA药物公司Arrowhead工作的经历,相应为合作增添了一些技术层面的信任。

而舶望制药启动BD、借力出海,也反映了一些中小型创新药企的生存现状,即野心很大却动能不足。

Biopharma野望:搭载船舶出海

舶望制药的英文名称为“Argo Biopharma”。

在官网中,舶望制药还对此进行了一番解释:“Argo,是古希腊神话中一艘船舶的名字,船舶上的英雄称为Argonauts,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了金羊毛。他们英雄般的追求、勇敢和胜利的故事是‘Argo Biopharma’背后的灵感。舶望制药,舶载希望。”

但舶望制药成立时间只有四年多,显然离真正的Biopharma有较远距离,前进路上仍有不少阻力。

比如临床阶段的资金问题。目前,舶望制药围绕心血管疾病、罕见病、病毒感染、代谢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了20多条管线,多个项目同步推进,“弹药”不足的问题其实是比较明显的。

或许正基于此,舶望制药颇为依靠外部输血。自成立以来,舶望制药已开展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7亿人民币。此前还有消息透露,舶望制药考虑通过在香港IPO上市,集资约3亿美元。

而目前舶望制药积极推进战略合作,牵手诺华等大型跨国药企,显然也是为了加速在研管线价值释放、补充“弹药”以及加快公司出海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BD合作往往涉及需求匹配的问题,并主要集中在几个热门赛道。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强静就曾提到:“在siRNA和PROTAC(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药物领域,开始出现10亿美元级的重磅交易,这预示着,2024年至2026年间,长达3年左右的siRNA和PROTAC BD交易高峰正在到来。”

踩准跨国药企需求缺口的舶望制药,应该是赶上了好时候。 $诺华(NVS)$

来源:医药研究社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