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能否重返巅峰?一场价值8000亿的自我救赎
投资的核心不是预测市场波动,而是识别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持续竞争优势
一、辉煌与困境:从8000亿美元到被拼多多超越
2019年,阿里巴巴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稳坐中国互联网企业头把交椅。那时的阿里如日中天,旗下淘宝、天猫占据中国电商市场超过80%的份额,可谓"一统江湖"。
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个电商巨头却陷入了"裁员2万人、利润暴跌55%、市值腰斩"的泥潭。更令人震惊的是,在2023年,成立仅8年的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了阿里巴巴,这无疑是对这位昔日霸主的沉重一击。
阿里衰落的四大内因
1. 战略迷航: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流量"
2016年,阿里提出"消费升级"战略,将流量和资源向天猫倾斜,试图通过品牌商家提升客单价。这一决策直接导致淘宝沦为"低端市场",为拼多多崛起埋下伏笔。
更讽刺的是,阿里一边高喊"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边却对中小商家"痛下杀手"。有商家吐槽:"入驻阿里要交3万保证金,活动佣金高达15%,比拼多多贵3倍!"这种矛盾做法,让阿里逐渐失去"中国电商基础设施"的初心。
2. 用户体验滑铁卢:客服冷脸VS拼多多"秒赔"
2024年10月,一位消费者在淘宝买到假鞋,联系客服投诉时却遭遇"踢皮球",最终只能无奈退货。而同一时间,拼多多用户因类似问题发起投诉,平台"秒赔"通道直接到账。
这背后是阿里"流量至上"的思维惯性。有内部员工透露:"客服部门KPI是'减少投诉量',而不是'提升满意度'。"对比之下,抖音电商的"小二"直接对接商家,7×12小时在线解决问题,这种服务差距让阿里用户加速流失。
3. 组织僵化:频繁换帅与"PPT治国"文化
阿里的没落,堪称互联网圈"管理灾难"的教科书级案例。2023年3月,张勇宣布"1+6+N"分拆计划,试图激发创新活力,但仅3个月后便闪电换帅,蔡崇信、吴泳铭临危受命。
频繁的高管变动导致战略执行断层,菜鸟IPO计划流产、阿里云降价策略反复,内部军心涣散。
更荒诞的是,阿里内部盛行"PPT治国"。有离职员工爆料:"4000人团队中1/3是战略分析员,用精美报告讨论补贴策略,却无人关心用户需求。"这种脱离实际的官僚作风,让阿里错失短视频、直播电商等风口。
4. 灵魂人物缺失与领导力危机
马云退休后,阿里巴巴失去了其最具号召力的灵魂人物。接任的张勇虽然是优秀的财务管理者,但其谨慎的做事风格和相对有限的战略眼光,使阿里巴巴在快速变化的电商竞争中显得反应迟缓。作为财务出身的CEO,张勇在投资和创新上可能不够大胆,未能及时引领阿里巴巴适应从"淘宝的第一代电商"到"拼多多的第二代电商"乃至"抖音直播的第三代电商"的变革。
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
1. 政策监管收紧
2020年底开始,阿里巴巴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外滩演讲风波、182亿天价罚单、蚂蚁上市折戟、湖畔大学停办等一系列冲击,让阿里不得不应对更加复杂的政策环境。
2. 竞争格局巨变
当阿里还在固守搜索电商时,拼多多用"社交裂变"重塑低价电商,抖音用"内容推荐"重构购物逻辑。拼多多"砍一刀"用户裂变效应更猛,低价心智难以撼动;抖音日均搜索量突破6亿次,用户边刷视频边下单,直接绕过阿里的搜索入口。
更致命的是,阿里引以为傲的物流、支付体系,正被对手反向渗透。拼多多入股极兔快递,抖音联合顺丰推出"音需达",阿里的生态壁垒正在瓦解。
二、小米的逆境重生:从股价腰斩到万亿市值的战略转型之路
在分析阿里巴巴能否重返巅峰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个成功案例:小米的逆转故事。
雷军押上全部声誉的造车豪赌,如何让小米实现从硬件公司到生态巨头的价值重构
在2022年的至暗时刻,小米集团(01810.HK)经历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股价从2021年初的35.9港元高点暴跌至2022年的8.31港元,市值蒸发超过4000亿港元,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超20%,净利润同比暴跌61.4%。
然而短短三年后,小米却上演了一场惊天逆转——2025年市值突破1.07万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企业,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这场转型背后,是雷军"押上人生全部声誉"的豪赌,也是一家科技企业从单一业务到生态协同的蜕变历程。
至暗时刻:小米为何陷入困境(2021-2022年)
1. 全球科技股估值下跌与港股流动性困境
2021-2022年,全球科技股面临系统性调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成长股估值普遍承压,港股市场流动性尤其疲弱。
小米作为港股科技龙头,未能独善其身。2021年1月,小米被美国国防部列入"涉军企业"名单,触发美国投资者强制抛售,股价单日暴跌10.26%。尽管法院后来暂停了禁令,但市场信心已严重受损,2021年全年股价累计下跌43%。
2. 高端化战略受阻与品牌质疑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遭遇重大挑战。2021年,小米推出折叠屏手机MIX Fold,定价近万元,但上市不足一年便降价3000元,引发消费者对小米品牌溢价能力的广泛质疑。
数据显示,2021年Q4,小米高端机型(ASP超3000元)销量占比不足20%,毛利率仅12.8%。小米11系列还出现"烧主板"等质量问题,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超过11500条,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
3. 造车业务引发资源分流担忧
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计划,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计划投入超100亿美元。市场担忧造车业务会分散手机业务资源,尽管股价短期因概念炒作上涨,但2021年下半年起,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Q3同比降5.8%),股价持续承压。
4. 消费电子行业整体低迷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下行周期。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近12%,创9年来新低。小米2022年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20.9%,足足少卖了4000万部手机。
市场开始将小米视为硬件公司而非互联网公司,估值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市盈率从高位大幅回落。
绝地反击:雷军的豪赌与战略转型
1. all in 造车:雷军的"最后一战"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亲自带队造车,并表示:"小米汽车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没有犹豫。小米通过"75天+85场"业内拜访交流,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沟通,经过4次管理层内部研讨以及2次正式董事会讨论,最终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
2. 研发投入与团队建设
小米在造车投入上不遗余力。2022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加21.7%至160亿元,主要由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增加。到2022年5月,汽车团队人数已增加至超过1200人。
2022年8月,小米宣布已组建超500人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制定了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战略,目标在2024年首款车上市时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奇迹逆转:SU7与YU7引爆市场
1. SU7的一炮而红
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正式上市,售价21.99万元起。市场反应远超预期:上市4分钟大定破1万,7分钟大定破2万,27分钟大定破5万,24小时大定超88898台。
SU7交付量快速爬升:2024年6月开始超过万辆,10月开始交付超过2万辆,截至2024年底累计销量139487辆。雷军在2024年跨年直播中定下目标:2025年要实现30万辆新车交付。
2. YU7再创奇迹
2025年6月26日,小米纯电SUV车型YU7上市,再次引爆市场。售价25.35万元起,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620km。
YU7的市场表现甚至超过SU7: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订单飙至28.9万台,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在华前5个月销量总和。对比小米SU7(24小时订单8.89万台),YU7爆发力提升325%。
财务蜕变:从业绩下滑到盈利创新高
1. 整体业绩强劲复苏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调整后净利润达到10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4%,创下历史最高季度利润。总营收达到1159.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
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22.5%,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26.4%,环比大幅提升3.3个百分点。
2. 汽车业务接近盈亏平衡
小米汽车业务亏损快速收窄。2024年全年,小米汽车业务亏损62亿元,而到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业务亏损仅5亿元,亏损率从-18.9%改善至-2.7%。
雷军在投资者大会表示:"小米汽车业务预计在2025年Q3-Q4实现盈利,扭亏为盈速度将明显领先于特斯拉与新势力企业。"
3. 三大业务协同发展
小米成功构建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手机"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生态系统。
2025年第二季度:
-
智能手机业务营收455亿元,虽同比下降2%,但高端化取得进展
-
AIoT业务营收3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
-
互联网服务营收91亿元,同比增长10%,海外互联网服务营收占比达32.9%,创历史新高
估值重构:从硬件公司到生态巨头
小米的估值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前市场将小米视为硬件公司,给予较低估值。但随着汽车业务成功和生态协同效应显现,市场开始将小米视为科技生态巨头。
2025年,小米市值突破1.07万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企业,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从2022年低点以来,小米股价涨幅超过300%。
机构评级也纷纷上调:
-
摩根士丹利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62港元,较当前股价有18%的上涨空间
-
中金公司上调目标价至50.4港元,认为小米汽车及AI战略将驱动盈利增长
-
部分业内人士预测,若小米汽车销量达标,2025年底股价或达60-80港元,2026年可能进一步冲击130-150港元
未来挑战与展望
尽管小米取得了显著成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1. 产能爬坡压力
YU7上市1小时内订单飙至28.9万台,单日订单接近小米年产能上限(30万辆)。产能能否及时跟上,成为小米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
2.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和新能源品牌不断涌现,小米汽车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20-30万元价格带,竞争尤为激烈。
3. 技术持续创新压力
汽车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小米需要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研发费用为67.1亿元,同比增加30.1%。
4. 全球化拓展难题
小米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后,全球化拓展将成为下一个挑战。特别是面临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下。
结论:小米逆转的启示
小米的逆境重生提供了宝贵启示:
-
战略聚焦与决断力:雷军押上全部声誉造车的决断,体现了企业家在关键时刻的战略魄力。
-
生态协同价值:小米成功构建了"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模式,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生态系统的价值跃迁。
-
用户体验至上:小米汽车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提供了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力和性价比。
-
技术研发投入:持续的技术投入是长期竞争力的保障,小米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
执行力与效率:小米用三年时间走完了许多车企多年的路程,体现了卓越的执行力。
小米的故事远未结束。随着汽车业务盈利在即,AIoT业务持续增长,智能手机高端化推进,小米正在书写中国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正如雷军所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三、阿里的自救: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战略重构
面对困境,阿里巴巴没有坐以待毙。2023年开始,阿里开启了一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决绝的自我革命。
1. 管理层大换血与战略聚焦
阿里首先进行了管理层大换血:张勇从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的位置卸任,由元老蔡崇信、吴泳铭分别接任董事长和CEO,蒋凡等少壮派崛起,形成了"元老坐镇+年轻派冲锋"的黄金组合。
蔡崇信的大刀阔斧改革包括:
-
剥离非核心资产:成功甩卖银泰商业等线下资产,盒马IPO暂缓
-
聚焦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于电商、云计算、AI三大核心领域
-
组织架构调整:将淘天集团和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整合为阿里电商事业群,由蒋凡担任CEO
2. 回归用户与初心
淘天集团弱化低价内卷,转而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如"退货宝""体验分")、优化商家服务(如站外流量补贴、佣金激励)来巩固市场份额。2024年双11的GMV增长10.2%,88VIP用户达4900万,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3. All in AI:三年3800亿的豪赌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2025年2月24日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这也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AI布局已初见成效:
-
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三年新高
-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8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
通义千问大模型开源社区衍生出9万个应用模型
-
与苹果合作开发中国版iPhone的AI功能
4. 马云的"回归"
2025年初,马云高调回归公众视野。他虽多次否认"重返管理层",但动作频频:叫停新零售试验,出售银泰、大润发;力推AI战略。
马云的回归象征着信心的恢复。2025年2月,马云现身民营经济座谈会并获领导人接见,被外界视为官方对平台经济态度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四、财务分析:业绩回暖与估值修复
从最新财报看,阿里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2026财年Q1(2025自然年Q2)关键数据:
-
总收入:2476.5亿元(同比+2%),剔除已出售业务后同口径增速为10%
-
净利润:423.8亿元(同比+76%)
-
阿里云收入:334亿元(同比+26%),创三年新高
-
淘宝闪购:月活用户达3亿(增长300%),日订单峰值1.2亿单
-
国际数字商业:收入347亿元(+19%),调整后EBITA亏损大幅收窄98%
尽管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下降18%至335.1亿元,但这主要源于对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如淘宝闪购的百亿级补贴)。市场似乎更关注收入增速和用户增长等先行指标,财报发布后阿里美股大涨12.95%。
五、投资逻辑:阿里现在的价值支撑
1. 核心业务重拾增长动力
阿里巴巴近期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并聚焦"电商+云计算"双引擎,推动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9%,国际数字商业收入增长32%。
2. AI技术赋能全生态
阿里云2025财年Q3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13%),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季度三位数增长。通义千问2.5模型性能已超越GPT-4 Turbo,开源模型Qwen系列在全球衍生模型数量超9万,技术领先性显著。
3. 股东回报与估值修复
阿里2024年累计回购超1000亿元,并计划未来三年每年减少流通股3%。叠加AI驱动的成长预期,摩根大通等机构认为其估值范式应从"价值"转向"成长",对标美股科技股存在重估空间。
六、老唐估值法下的阿里巴巴估值
按照老唐的估值方法,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利润为真?利润可持续?维持当前盈利无需大量资本支出?
基本假设:
-
无风险收益率:取4%(对应25倍PE)
-
2025年净利润:基于最新财报趋势,预计非GAAP净利润约1400亿元
-
未来增长率:保守估计未来三年净利润年化增长10%(考虑AI业务爆发潜力)
-
资本支出:未来三年需投入3800亿于AI基础设施,可能影响短期自由现金流
估值计算:
第一步:估算三年后净利润
-
2025年:1400亿元
-
2026年:1540亿元(+10%)
-
2027年:1694亿元(+10%)
-
2028年:1863亿元(+10%)
第二步:计算三年后合理估值 按照老唐估值法:三年后合理估值 = 第三年预计自由现金流 × (1 ÷ 无风险收益率) 保守假设自由现金流为净利润的80%,则: 1863亿元 × 80% × 25 = 37,260亿元(约5120亿美元)
第三步:确定当前理想买点 按照老唐估值法,当前理想买点为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 37,260亿元 × 50% = 18,630亿元(约2560亿美元)
第四步:对比当前市值 截至2025年9月,阿里巴巴市值约3400亿美元(约2.5万亿元人民币)。
估值结论:
根据老唐估值法,阿里巴巴当前市值(约3400亿美元)高于计算出的理想买点(2560亿美元),但考虑到AI业务的爆发性和增长潜力,市场可能给予更高估值。
若AI业务成功兑现潜力,阿里巴巴的估值有望向6000亿美元迈进。分部估值来看:
-
电商业务:国内电商(1.59万亿人民币)+国际电商(6000亿人民币)≈3200亿美元
-
云计算:按PS 5-10倍(对标微软、亚马逊),估值1000-1850亿美元
-
其他业务:本地生活、大文娱等估值500-1000亿美元 综合估值区间:4700-6000亿美元(当前市值约3383亿美元,潜在涨幅39%-77%)。
七、结论:阿里巴巴能否重返巅峰?
基于以上分析,阿里巴巴重返巅峰之路虽然挑战重重,但已经显示出清晰的复苏迹象:
积极因素:
-
战略聚焦:从多元化扩张回归电商和云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
-
管理优化:蔡崇信、吴泳铭、蒋凡组成的领导团队更具战斗力和执行力
-
AI领先:在AI领域的大力投入已初见成效,与苹果的合作彰显技术实力
-
财务改善:利润回升,现金流改善,大规模回购提供股价支撑
风险因素:
-
竞争激烈:拼多多、抖音电商等竞争对手仍在快速增长
-
投入巨大:AI领域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可能影响短期盈利能力
-
政策环境:监管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
-
执行风险:战略调整需要时间兑现,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挑战
投资建议: 对于长期投资者,阿里巴巴当前价位具备投资价值,但需要耐心等待战略兑现。建议采用分批建仓策略,密切关注阿里云增长和淘宝闪购的货币化进展。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阿里巴巴的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其战略调整和技术投入已经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对于价值投资者,现在的阿里可能正提供了一个"好公司遇到暂时困难"的投资机会。
最终,阿里巴巴能否重返巅峰,取决于其能否持续洞察用户需求、保持创新活力。从目前迹象看,这家巨头正在用创业公司的姿态,为下一轮增长蓄力,值得长期投资者陪伴成长。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搞钱树·09-07阿里要重返巅峰得靠新战略,抓住用户需求才行点赞举报
- 超越666888·09-081点赞举报
- Lydia758·09-07阅点赞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