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国际加密业务破局,中资券商数字资产转型如何突围?

    今年8月,国泰君安国际正式推出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加密货币交易服务,这一动作并非偶然,而是其深耕数字资产领域两年的战略落地。早在2023年,公司便将数字资产纳入核心战略,随后在香港政策红利下加速布局:2024年1月拿下虚拟资产相关产品经纪资格,4月纳入场外衍生品服务,12月获交易平台介绍代理人资质;2025年更是实现关键突破,4月完成数码债券发行,5月拿到代币化证券交易与咨询无异议函,6月打通“交易-咨询-代理-发行-分销”全链条,成为香港中资券商中唯一覆盖证监会五类虚拟资产牌照(运行交易平台、管理高比例虚拟资产组合、综合账户交易、咨询、介绍代理)的机构——截至2025年6月,虽有41家机构完成1号牌升级,但仅国泰君安国际形成全链条闭环。其服务覆盖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等主流加密货币,专业投资者可交易瑞波币(XRP)、泰达币(USDT)等稳定币,更通过7×24小时交易、资金调拨及“一个账户完成交易-清算-托管”的无缝体验,构建起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连接接口,客户无需依赖第三方平台即可完成操作,合规性与效率优势显著。​

   从全球案例看,Robinhood的增长路径为国泰君安国际提供了重要参考,二者既有逻辑映射,也存在差异化优势。Robinhood早期以“零佣金+碎股交易”颠覆传统券商,2018年引入加密货币业务后实现质变:2025年一季度加密货币收入占比达一半,较早期低位提升近10倍,2024年加密收入更飙升,超越期权成为第一大交易收入来源,推动近三年股价上涨。这种“传统业务+数字资产”的融合逻辑,在国泰君安国际身上高度契合——公司同样具备从经纪、投行等传统业务切入数字资产的潜力,且香港作为全球虚拟资产试验田,为其提供了先发场景。更关键的是,国泰君安国际的“不相似处”更成优势:香港监管框架更清晰,2025年2月“ASPIRe”蓝图、5月《稳定币条例草案》(8月生效)已明确制度边界,区别于美国2025年7月才落地联邦稳定币立法的滞后性;同时公司基本面更稳健,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总收入28.25亿港元(同比+30%),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5.5亿港元(同比+182%),年化ROE升至7.3%,派息比率维持87%,“高盈利+高派息”组合为业务扩张提供安全垫。

   香港虚拟资产市场的制度红利与宏观流动性,进一步为国泰君安国际的业务发展保驾护航。政策层面,香港证监会通过“ASPIRe”路线图规划12项措施,从准入、保障、产品、基建等维度完善生态,金管局更计划2025年发布真实世界资产(RWA)操作指引,覆盖固定收益、绿色金融等领域,为加密货币及代币化业务开辟应用空间;市场层面,2025年上半年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日均成交额达2402亿港元,IPO市场同样活跃。资金端,境内南向资金与零售投资者加速入场,截至2025年7月,南向资金在国泰君安国际持股比例升至15%,改变港股“外资主导”格局;宏观层面,美联储2025年8月释放鸽派信号,市场预测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达86.4%,国元证券预计港股日均成交额将长期稳定在2000亿港元以上,直接利好券商交易与投行业务盈利空间。​

   综合来看,国泰君安国际具备复制甚至超越Robinhood增长曲线的潜力,但也需面对行业挑战。其核心优势在于“牌照护城河+业绩基本盘+市场红利”的三重叠加:全链条牌照形成差异化竞争,2025年中期业绩证明传统业务韧性,香港监管与流动性则提供增长土壤,不过挑战仍存,加密货币市场高波动性可能导致收入波动,天风国际、哈富证券等机构也在加速布局虚拟资产领域,未来竞争或将加剧;同时,虚拟资产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技术安全风险也需持续关注。长期而言,随着香港虚拟资产市场从“边缘探索”走向“主流融合”,国泰君安国际持续丰富产品生态(如RWA代币化)、强化客户黏性,其估值体系有望从“传统券商”向“数字资产+传统金融”双驱动重塑,ROE的持续提升与业务边界的拓展,将成为市场长期关注的核心逻辑。$国泰君安国际(01788)$ $招商证券(06099)$ $多点数智(02586)$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4

  • 推荐
  • 最新
  • 哇酷酷
    ·09-08

    政策面利好消息蛮多的

    回复
    举报
  • 张欣灵
    ·09-08

    券商板块还是挺有看头的

    回复
    举报
  • 回复
    举报
  • 现在稳定币挺火的啊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