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新流派系列3: 中国减肥药市场:一场正在酝酿的「健康级爆发」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热点正悄然发生转移。从以往「吃得好、玩得开心」,到如今愈发关注健康、体态与慢性病管理,消费者心态正驱动一场结构性的产业变革。根据市场研究,中国的瘦身产业在2023年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规模,而整体体重管理市场更达到6,185亿元,并保持双位数的高速增长。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由审美需求催生的浪潮;但深入观察后会发现,背后其实是人口结构、医疗科技、政策导向与资本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中国超重与肥胖人口近年持续攀升,与饮食西化、久坐生活及人口老龄化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外貌问题,更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率直接相关。因此,减肥早已超越单纯的「变瘦」或「好看」,而成为一种与医疗紧密挂钩的刚性需求。
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已将体态管理视为一种「功能性投资」——不仅提升健康水平,也关乎职场竞争力与社交自信。这种心态转变,使消费者更愿意接受高价位、订阅制甚至医疗级的长期解决方案。
GLP1新药: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关键推手
过去,减肥药市场在中国并未被主流医疗体系所重视,主要原因是药效有限、风险不明或副作用明显。然而,GLP1类药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局面。
以semaglutide(Wegovy/Ozempic)与tirzepatide为代表的长效肽类药物,已经在临床实验与实际应用中展示出15%甚至更高的体重下降幅度。对许多超重或肥胖人群而言,这不仅是一种美学选择,更是能够改善代谢健康、降低并发症风险的突破性疗法。
同时,药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外资药厂率先打开市场,本土制药企业则加速开发仿制品与改良型药物,例如更便利的口服剂型或小分子方案。随著专利到期与本土供给增加,价格将不可避免地下探,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负担。这种「可及性提升」将直接推动市场规模爆发。
除了药效本身,数位化与跨界商业模式也在推动产业升级。线上医疗平台与电商结合,让消费者能够通过远程诊疗获取处方,并直接配送到家;同时,平台往往会绑定低卡餐饮、健身课程,形成「药物+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种组合不仅提高了依从性,也提升了客户黏性与终身价值。
此外,随著保险公司与药企、科技平台展开合作,未来或将出现「报销+行为激励」的混合模式,进一步降低个人支付成本。对市场而言,这意味著从高端用户的小众消费,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中产阶层。
政策与监管:潜在的催化与挑战
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实际上是减肥药市场的「政策红利」。若未来部分体重管理药物能纳入医保或地方试点报销,将显著放大需求面。然而,监管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近年来,互联网上曾出现过假药、非法减肥复方的案例,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担忧。如何在推动市场普及的同时,严格确保药品与线上处方的合规性,将是政策制定者与企业的共同考验。
综合来看,中国减肥药市场的爆发几乎是大概率事件:需求池庞大且长期存在,GLP1类药物提供了突破性的疗效,本土供给即将放量,数位化分销与跨界模式放大了普及速度。然而,市场的「样貌」将出现分化。
一端,是医疗级、处方驱动、可能纳入医保的广泛人群市场;另一端,则是以自费高端用户为主的精致型方案,包括个性化营养、健身与基因检测的结合。谁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佳定位,谁就能在这场新风口中脱颖而出。
减肥市场的未来,并非单纯的「减肥药」故事,而是医疗、保险、餐饮、健身、数位平台共同交织的产业链爆发。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有望持续十年以上的长周期赛道;对消费者而言,则是从「外貌焦虑」到「健康投资」的价值转变。
(卢尽义,财经撰稿人,曾为先后《信报》、《AM730》、《成报》撰写财经专栏。)
$PEGBIO CO-B(02565)$ $INNOGEN-B(02591)$ $Novo-Nordisk A/S(NVO)$ $Eli Lilly(LLY)$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