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板块迎来盈利拐点,全球资本加速布局

港股创新药板块正经历从故事讲述到业绩兑现的历史性转变,2025年上半年行业净利润首次扭亏为盈,全球资本回流加速,产业逻辑彻底重塑。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恒生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117%。

板块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估值提升转向盈利基本面改善。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利润首次扭亏为盈。

西南证券指出,创新药产业已步入一个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基本面已明确出现拐点。

------

01 业绩兑现:从亏损到盈利,产业迎来拐点

2025年上半年是港股创新药板块的里程碑时期。根据西南证券研究报告,他们选取的50家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总额449亿元,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

这些公司的收入增速达到31.48%,归母净利润整体扭亏为盈,增速高达128.4%。

其中近70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10家公司营收增速超100%;近80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表现向好,近40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直接推动了相关指数的强势表现。截至9月4日,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今年以来上涨106.50%。

02 驱动因素:国际化、AI赋能与成本管控

港股创新药板块业绩向好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国际化步伐加速是核心驱动力之一。上半年,一批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加速国际化布局,对外授权合作不断落地。

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创新药出海(License-out)相关授权交易总金额近800亿美元,同比激增超160%。

恒瑞医药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的7500万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诺诚健华今年1月与Prolium订立开发及商业化ICP-B02的独占许可协议。

AI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相关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晶泰控股上半年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4.35亿元,同比增长615.2%。

和铂医药今年3月宣布,其与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利用各自在抗体发现及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加速创新治疗抗体的发现及开发。

成本管控成效显著。创新药企的销售费率从前几年的30%以上显著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管理费用率同比降低约0.6个百分点。

03 投资逻辑: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高性价比

中银基金基金经理郑宁表示:“我的目标从来不是寻找确定性,而是在不确定性中追求高性价比”。

郑宁的投研逻辑分为三步:首先判断医药板块在历史周期中的位置,其次在子行业中筛选风险收益比最优的方向,最后精细化筛选个股进行配置。

为应对市场波动,郑宁建立了纪律化的仓位调整机制。当板块处于估值低位时,他会逆势加仓;若估值偏高,即使市场仍在上涨,也会果断减仓。

真正的长期收益来自周期反转中资产的估值修复,而非追逐短期情绪波动。

在个股选择时,郑宁坚持使用现金流折现(DCF)模型,并根据分子端进展实时更新核心假设。这种精细化的评估方式虽然耗时繁重,但能显著提升对估值与长期回报的敏感度。

04 估值优势:业绩增长消化估值溢价

尽管板块表现强劲,但港股创新药的估值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截至9月4日,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的市盈率为35.93倍,处于相对低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估值优势并非源于股价滞涨,而是由企业盈利的快速增长所消化。市盈率分位数甚至低于年初的53%,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盈利的快速增长消化了估值。

先声药业当前市值对应2025年PS约4.9倍,远低于恒瑞医药(17.1倍)、信达生物(16.8倍)等头部创新药企。

即使考虑港股创新药板块平均PS(8-12倍),先声仍处于估值底部。

05 资金动向:全球资本回流,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全球资本对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转变。

“其实产业资本的脚步早已领先,跨国药企(MNC)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中国创新药,现在海外机构投资者也开始跟进。”

产业的敏感度大部分情况下走在金融资本前面,跨国药企的密集布局正在为其他外资机构打开认知窗口。

贝莱德于8月26日大幅增持了成分股三生制药,斥资逾14亿港元,彰显了全球资本对中国创新药龙头长期价值的认可。

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主题ETF——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近一段时间(8.1-9.5)获资金净买入合计超40亿元,基金最新规模达21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该ETF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上半年净增长34793户至87573户,不仅户数增量同类第1,也是上半年户数增量唯一超过3万户的创新药主题指数基金。

06 未来展望:海外市场拓展与长期成长空间

展望未来,机构普遍看好创新药板块的可持续成长。

国元证券表示,目前我国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研发进展催化较多。

中金公司表示,在国内工程师红利、丰富临床资源、支持性政策多边加持下,国产创新药已从跟随时代走向FIC/BIC(首创新药/同类最优)创新。

郑宁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视角:从业绩潜力来看,中国整个创新药板块目前的利润约在600亿至700亿元,但未来可释放的利润或高达6000亿至7000亿元。

一半来自国内市场,另一半来自海外市场。“海外市场中国创新药的市占率目前是零,但以BD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或有望争取一部分市场份额。”

中国在靶点发现、前期研究、临床招募等环节具备显著效率优势。“我们的工程师红利、医生资源密集、患者样本充足,缩短了试验周期,形成了良性循环。”

------

全球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创新药的价值。产业资本的脚步早已领先,跨国药企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中国创新药,现在海外机构投资者也开始跟进。

贝莱德等国际机构大幅增持港股创新药龙头,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规模突破216亿元,资金持续流入创新药板块。

随着更多创新药企在2025年至2027年实现盈利拐点,叠加出海预期持续兑现,板块成长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 药捷安康翻倍大涨!创新药后市大家看好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