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构对Nvidia千亿美元投资OpenAI的观点

$Bernstein U.S. Research Fund(BERN)$

Bernstein强调AI行业仍处于增长阶段,即使OpenAI正在推进自研芯片计划,GPU技术依旧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使得GPU与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竞争态势中,GPU重新获得优势。实际上,两者可能形成互补格局: $英伟达(NVDA)$ 显卡主要负责模型训练,而ASIC则专注于推理任务。这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对算力资源的强烈需求,各方仍在积极抢夺资源。

DA DAVIDSON

DA DAVIDSON将英伟达描述为“最终投资者”,这一概念借鉴了“最后贷款人”(lenders of last resort)的比喻。英伟达曾在Coreweave的IPO中扮演过类似角色,此次投资OpenAI也体现了这一趋势。更宏观地看,英伟达被视为AI领域的“中央银行”,因为它垄断了核心算力的发行权。在这里,GPU算力被类比为“货币”,而英伟达定义了“算力锚点”(Compute Anchor),即所有AI服务成本都可以转换为基于NVIDIA GPU的每秒Token生成成本。这相当于AI世界的“铸币成本”。英伟达还拥有一套“货币政策”工具,其行为与美联储高度相似:发布新芯片相当于“降息”或“量化宽松”,GTC大会则类似于“美联储议息会议”。英伟达通过管理市场预期来维持系统稳定,既要推动技术创新,又要防止市场过热。

$巴克莱银行(BCS)$

整体看好英伟达对 OpenAI 的投资,1000亿美元投资长期有望实现3-5倍回报,带来3000-5000亿美元收入,还能巩固英伟达在OpenAI的优先供应商地位。英伟达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占统治性地位,且2026财年约30倍的市盈率、合理的PEG(接近2倍),估值与成长潜力匹配。对 OpenAI 的投资是 “股权投资 + 商业合作”(类似 CoreWeave 案例),OpenAI 只是英伟达核心大客户之一,风险可控。英伟达自由现金流利润率达 40% - 50%,未来现金流充足,投资 OpenAI 是最优选择,可扩市场、加速新品落地。通用芯片仍将承担 OpenAI 大部分工作负载,与 OpenAI 合作部署 10GW 系统,价值超 3500 亿美元(是博通相关项目的 3.5 倍),这笔增量业务对英伟达的价值被市场低估。

$美国银行(BAC)$

需求格局来看,定制与通用芯片 “双顶峰”,通用芯片长期仍占主导。此前因 $博通(AVGO)$ 与OpenAI的100亿美元合作,行业聚焦 “定制ASIC是否是 AI 计算的未来”;叠加英伟达财报中计算业务数据略显疲软,进一步引发相关讨论。最新公告表明,AI 计算需求正全面爆发,定制 ASIC(专用芯片)与通用芯片的需求均达顶峰。长期趋势上,通用芯片至少在本十年末之前,仍将承担 OpenAI(未上市,业务覆盖广)的绝大部分工作负载,并非定制 ASIC 完全主导 AI 计算。

英伟达的业务增量:规模大、纯增量,对应超3500亿美元价值。依据英伟达 2026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说明,每 1GW(吉瓦)系统装机量,能为英伟达带来超350亿美元的收入。此次与 OpenAI 合作部署10GW英伟达系统,对应价值超3500 亿美元;对比博通明年下半年在 OpenAI 的 ASIC 项目(规模 100 亿美元),英伟达的业务规模是其 3.5 倍(350 亿美元 vs 100 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MS)$

基于英伟达披露的 “每吉瓦(GW)AI 算力成本结构”(每吉瓦成本约 500 - 600 亿美元,其中 350 - 400 亿美元流向英伟达),推算出10 吉瓦规模将为英伟达带来3500-4000亿美元的长期营收,凸显这笔合作在财务层面的想象空间。

但强调规模的 “不确定性”。该规模与OpenAI和Oracle“超3000亿美元的合作” 对比,认为英伟达此笔投资对应的营收规模 “并非确定性事件”,更像是 “长期看涨逻辑的组成部分”(而非必然兑现的结果)。当前投入使用的最大GPU集群规模仅 “数百兆瓦(MW)” 级别(1GW=1000MW),与目标 “10GW” 差距显著,侧面反映规模落地的难度或时间跨度大,进一步削弱了 “营收确定性”。

# OpenAI获千亿投资!AI、能源、芯片…看好哪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