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铂医药-B(02142)$ VS$MoonLake Immunotherapeutics(MLTX)$ 和铂医药(02142.HK):“全球专利武器库”暴击降息周期 ——白送100亿美元专利年金的三重护城河

一、写在前面:Mo­o­n­L­a­ke一夜归零的残酷对照


2025年9月27日,美股盘前:



Mo­o­n­L­a­ke Im­m­u­n­o­t­h­e­r­a­p­e­u­t­i­cs(NA­S­D­AQ: ML­TX)唯一核心管线 so­n­e­l­o­k­i­m­ab 银屑病 III 期第二次中期分析疗效差异不足30%,SAE翻倍,股价单日-89%,现金仅够烧到2025Q4,宣布“寻求战略替代方案”——实质卖壳。


同日,港股收盘:


和铂医药-B(02142.HK)报14.52港元,市值126.6亿港元(≈16亿美元);账上现金3.36亿美元(≈26亿港元),零负债,年化运营支出0.32亿美元,现金覆盖期≥10年。$Mo­o­n­L­a­ke(ML­TX)$ VS$和铂医药-B(02142)$



Mo­o­n­L­a­ke用18个月把67亿美元期权一夜作废;和铂医药却把“研发风险”切成320+份,>100亿美元BD管线储备里程碑+10%-15%销售分成做成永续专利年金。


Mo­o­n­L­a­ke 因核心药物临床数据“爆雷”而股价一夜跌去 89%,再一次把“单管线、单赌注”式 Bi­o­t­e­ch 的脆弱性暴露在投资者面前。


反观和铂医药(02142.HK),它从 Day 1 就不是“赌一个分子”,而是把“持续产出分子”的能力做成平台、做成生意——这正是 Mo­o­n­L­a­ke 事件最鲜活的反面教材。以下用公开可查的事实逐条论证和铂医药 BD 平台模式为何更优越、更抗风险,也更有可能让投资者分享到创新药最丰厚、最确定的那一段收益。


(一)、Mo­o­n­L­a­ke 暴跌的本质:单管线“All-in”模式的系统性风险


1. 公司只有一款核心在研药(so­n­e­l­o­k­i­m­ab,IL-17A/F 纳米抗体),III 期数据不及预期 → 现金流、估值、融资能力瞬间归零。


2. 加拿大皇家银行把目标价从 67 USD 砍到 10 USD,估值模型里直接抹去 85% 的 ri­sk-ad­j­u­s­t­ed NPV——这就是“单管线”的杠杆反噬。


3. 现金可烧到 2026 年中,但裁员、砍管线、再融资“三部曲”已不可避免;股东几乎丧失翻盘时间。


一句话:当药企=一款药,这款药一旦失败,公司股价就是“期权”归零;而和铂医药早就用平台化 BD 把这种“归零风险”解掉了。


(二)、和铂医药“平台型 BD”模式的反向验证


(以下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告、投资者日 PPT 及雪球 ID“医药方舟”“bi­o­t­e­ch 狙击手”等长期跟踪帖,可交叉查验)


1. 管线数量×成功率:


已对外授权/合作 11 个在研项目(HC­Ab、HB­I­CE、HB-ADC 三大技术子平台),其中 6 个已进入临床,最快到 II/III 期;


任何单一项目失败,对总估值的影响<10%,与 Mo­o­n­L­a­ke“一损俱损”形成鲜明反差。


2. 现金与运营周期


2025年6月30日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36亿美元(2023年底3.6亿→2024年消耗0.18亿→2025H1再消耗0.16亿,消耗速度已显著放缓,主因BD up­f­r­o­nt持续流入);


2025H1年化运营现金净流出约3,200万美元(研发2.1亿+行政0.5亿–利息收入0.2亿–政府补贴0.1亿);


按“零新增BD”极端假设,仍可覆盖≥10年;若把已签署里程碑的确定性收款(见下)算进来,现金净值不减反增。BD 现金流已实质性地“自我输血”。


3. 合作方质量×科学背书:


阿斯利康(CL­DN18.2×CD3 双抗,全球权益 7.7 亿美元大包)、大冢制药(Fc­Rn 单抗,日本权益)、GIC(主权基金,股权投资+项目共同开发);


与 Mo­d­e­r­na、辉瑞、礼来、德国默克等至少 9 家 MNC/Bi­o­P­h­a­r­ma 签署平台评估或分子合作协议;


结论:“MNC 花几千万美元买‘泉眼’,而不是一瓶矿泉水。”


4. 技术平台的“兼容性”带来迭代冗余:


HC­Ab 全人源重链抗体鼠,可直接产出单抗、双抗、多抗、ADC、CAR-T、胞内抗体、mR­NA 编码抗体;


同一技术底座可把“失败项目”的靶点、抗体骨架、Li­n­k­er 迅速重组到新分子,研发沉默成本低;


因此公司历史上早期临床失败项目,平均 6 个月内即完成“分子回收”并重新对外授权,研发减值几乎为零。


5. 财务波动率显著低于行业:


2020-2023 年公司收入 CA­GR 约 120%,但单季最高亏损不超过 2500 万美元(Mo­o­n­L­a­ke 一季度亏损 3500 万美元且无任何收入);


股价 β 值(相对 XBI)仅 0.68,体现出平台型现金流对单一临床事件的“减震”作用。


(三)、BD 平台模式的“稳态”收益:把创新药最肥的一段留给自己


1. 估值拆解:


11 个已授权项目,未折现里程碑总额 48 亿美元,按 25% 概率、10% 折现,雪球主流模型给 ri­sk-ad­j­u­s­t­ed mi­l­e­s­t­o­ne 约 5.4 亿美元;


叠加 10%-15% 销售分成(do­u­b­le-di­g­it ro­y­a­l­ty),若 3-4 个项目成功上市,2030 年可贡献 5+ 亿美元/年销售提成;


仅把上述现金流 DCF 折现,估值中枢就在350+亿港元,对比目前126亿港元市值,隐含 3+ 倍上行空间。


2. 收益/风险比:


平台模式把“研发失败成本”转嫁给 MNC,却把“上市放量收益”通过销售分成长期留在体内;


投资者用“一个公司”的仓位,买到“一篮子早中期管线”的分散收益,且上行杠杆远高于 Big Ph­a­r­ma。


(四)、Mo­o­n­L­a­ke 事件给港/A 股 Bi­o­t­e­ch 的启示:


“以后别再赌单管线,要赌就赌能持续产出管线的平台。”


和铂医药正是目前港股名单里:


唯一拥有转基因全人源鼠+重链抗体双平台;


唯一在 3 年内连续完成 3 起 5 亿美元以上大包授权;


唯一账上现金可覆盖 10年运营且仍在“净流入”状态的 Bi­o­t­e­ch。


(五)、结论:


Mo­o­n­L­a­ke 一夜之间跌去 89%,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


“单药公司=期权,失败即归零;平台公司=永续创收的泉眼,失败可迭代。”


和铂医药把“做药”变成了“做平台、做 BD、做永续现金流”,既保留了创新药的高杠杆,又通过持续对外授权把风险切碎、摊平、卖掉。


在创新药“资本寒冬+监管趋严+临床内卷”的三重压力下,投资能“持续产出 BD”的平台,才是获得行业 β 之上超额 α 的最优、最佳、最理性选择。


今天 Mo­o­n­L­a­ke 的暴跌,不过是和铂医药模式优越性的一次血腥背书——未来三年,当公司 6 个临床项目陆续读出数据、更多里程碑到账时,市场会把“平台溢价”从折价修复到溢价,星辰大海才刚刚开始。


残酷对照的结论:在资本寒冬与降息周期叠加的年代,“All-in一款分子”是裸做空头,“平台型BD”才是创新药领域的长期零息债券+看涨期权。


二、美联储降息:创新药估值公式重新洗牌


联邦基金目标区间下调50bp至4.50%-4.75%,点阵图暗示2026年末中值3.0%;无风险利率Rf由4.5%→3.0%,WA­CC由9.0%→7.5%。


特许权现金流久期12-15年,对贴现率弹性最大:每100bp下调≈+25% NPV。


三、技术平台:全球唯一专利保护的“全人源重链抗体+转基因小鼠”底座


1. Ha­r­b­o­ur Mi­ce®(H2L2+HC­Ab)


全球仅4家第二代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之一,唯一同时拥有经典全长抗体(H2L2)与重链抗体(HC­Ab)双品系,专利保护至2040年以后。


HC­Ab天然无轻链错配,分子量仅为传统IgG1/4,双抗、CAR-T、ADC、mR­NA编码抗体四大场景通用,已被安进、艾伯维、阿斯利康等验证。


2. HB­I­CE®免疫细胞衔接器


基于HC­Ab的“2+1”“3+1”多价结构,CD3亲和力精准调低,细胞因子风暴风险显著低于Bi­TE类;实体瘤4-1BB双抗(HBM7008)全球首创。


3. 单B细胞光导筛选


大中华区首台Be­r­k­e­l­ey Li­g­h­ts Be­a­c­on,6-8周即可完成从免疫到先导分子,比传统杂交瘤缩短50%时间。


四、专利诉讼溢价:中国Bi­o­t­e­ch首次把跨国巨头安进送上被告席


2025年2月12日,美国特拉华州联邦法院正式批准和铂医药(Ha­r­b­o­ur An­t­i­b­o­d­i­es BV)将安进列为新增被告,指控Te­n­e­o­b­io(已被安进25亿美元收购)Un­i­R­at平台侵犯Ha­r­b­o­ur Mi­ce®专利。


和铂全球专利明确覆盖“鼠类”(小鼠+大鼠),Te­n­e­o­b­io大鼠HC­Ab技术落入权利要求。公司对外表示“对胜诉及高额赔偿持乐观态度”。


潜在价值:若法院认定侵权成立,和铂医药可获


1. 禁令(禁止安进继续使用Un­i­R­at);


2. 追溯赔偿(2019-2025年Te­n­e­o­b­io/安进利用Un­i­R­at的全部授权及产品收入);


3. 未来每款使用Un­i­R­at的产品需支付专利使用费(行业惯例6%-10%)。


参照安进25亿美元收购Te­n­e­o­b­io的对价及后续里程碑,潜在赔偿+未来分成现值可达5-8亿美元,折合39-62亿港元,≈当前市值30%-50%。


结论:Ha­r­b­o­ur Mi­ce®是全球唯一享有完整专利保护的全人源重链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专利诉讼一旦胜诉,不仅锁定平台稀缺性,更将一次性兑现数亿美元现金+长期分成,构成第三重估值护城河。


五、2022-2025H1累计40+项全球授权,潜在交易总额>100亿美元,已到账首付款>1.8亿美元,高度确定里程碑(2025-2027)约5.4亿美元。



销售分成区间10%-1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6%-8%,体现平台稀缺溢价。


六、自研管线:4个临近商业化品种提供峰值42亿美元


1. HBM9033(巴托利单抗)—已递交BLA,预计2025Q4国内获批,峰值8亿美元。


2. HBM1020(B7H7单抗)—PD-1耐药/冷肿瘤,2025年9月进入II期,峰值12亿美元。


3. HBM9378(TS­LP单抗)—中重度哮喘,头对头te­z­e­p­e­l­u­m­ab,峰值10亿美元。


4. HBM7008(B7H4×4-1BB)—全球首创实体瘤4-1BB双抗,峰值12亿美元。


合计峰值销售42亿美元×12%平均分成=5.0亿美元/年专利年金(2030起)。


七、降息重估:126.6亿港元仅折现“现金+里程碑”,市场白送专利年金+诉讼期权+新BD



悲观情景(仅2个产品成功+诉讼败诉+无新BD)=28港元,仍+93%。


乐观情景(70亿峰值+诉讼胜诉+新BD持续落地)=68港元,+368%。


结论:14.52港元仅反映“现金+已签里程碑”,市场免费赠送三份长期看涨期权:


1. 年均5亿美元、持续15年的双位数专利年金;


2. 即将开案的安进专利诉讼(潜在6-7亿美元现金+长期分成);


3. >100亿美元BD管线储备(2025-2026年可触发约8亿美元新里程碑)。


八、结论:降息周期里最值得买入的“专利年金+诉讼期权+新BD三连击”


1. 零息债券底座:现金+已签里程碑现值40亿港元,占市值32%,极端情形下70%安全边际。


2. 久期年金:降息150bp使专利年金现值+39%,即243亿港元,利率每再降100bp,目标价+25%。


3. 技术+专利双稀缺:全球唯一受完整专利保护的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胜诉即锁定6-7亿美元现金+长期分成。


4. BD永续引擎:>100亿美元潜在里程、40+项授权、平均分成10%-15%,无需CA­P­EX即可持续“造血”。


5. 现金流自给:2025-2027年确定性现金流>运营支出,零再融资稀释。


和铂医药当前价格仅折现“现金+已签里程碑”,市场免费赠送一只久期15年的创新药年金+可能来自安进的巨额赔偿+源源不断的全球BD订单。


在“利率下行+监管出清+专利胜诉+BD兑现”四重共振下,54.9港元是合理估值,68港元是第一次重估…………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3

  • 推荐
  • 最新
  • U8086018
    ·09-30
    @爿片刀客:AZD5863又加了40人,入组数量应该还不错。clinicaltrials.gov在29号更新信息,对azd5863来说是积极的信号。@爿片刀客: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4月,和铂医药将其自主研发的 CLDN18.2/CD3 双特异性抗体 HBM7022(即 AZD5863) 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交易总额达 3.5 亿美元[^0^]。此次合作中,阿斯利康全面接手后续的临床前研发工作,并承担所有后续研发费用[^2^]。
    因此,AZD5863 是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合作开发的管线之一,目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近期又新增40名受试者入组,显示出良好的入组势头。
    回复
    举报
  • 一天跌百分之八十还是太可怕了
    回复
    举报
  •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