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买进股票的时候做的很正确,那么卖出时机 —— 几乎永远不会到来。」—— 诠释长期持有的核心逻辑
一、作者背景:成长股投资流派的开创者
菲利普・费雪(Philip A. Fisher),1907 年出生,2004 年逝世,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投资大师之一,与价值投资先驱本杰明・格雷厄姆并称,共同塑造了现代投资理论的两大支柱。
费雪的学术与职业经历为其投资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校期间便跟随教授深入企业考察,积累了从实践中洞察企业价值的最初经验。1931 年,他创立费雪 & 公司(Fisher & Co.),在长达 70 余年的投资生涯中,凭借对成长股的精准把握取得了卓越业绩 —— 其重仓持有的摩托罗拉长达 25 年,股价增长 30 倍(不含股息),成为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
在投资界,费雪的声望源自其开创性贡献。他首次明确定义并系统阐述「成长股」概念,打破了当时仅依赖财务数据的投资范式,开创了注重企业质化分析的成长投资流派。巴菲特曾直言「自己身上有 15% 的费雪」,更坦言「对费雪说的每句话都深信不疑」,足见其理论对后世投资大师的深远影响。
二、核心概念与时代背景:重新理解成长股
(一)费雪眼中的「成长股」
不同于市场对「短期业绩爆发」的普遍误解,费雪定义的成长股核心是「基业长青的卓越企业」。这类企业需具备三大特质:一是产品或服务拥有垄断性、差异化优势或技术壁垒,能抵御竞争冲击;二是管理层具备长期战略眼光,以股东利益为先且拒绝盲目多元化;三是能实现持续复利增长,展现出高毛利率、强现金流等健康财务特征。简言之,费雪的「成长」并非单纯的业绩增速,而是企业长期创造价值的内在能力。
(二)1950 年代的投资热潮
《怎样选择成长股》出版于 1957 年,正值美国战后经济腾飞期。二战后,资讯技术、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社会财富积累催生了大众投资需求,但当时投资者多依赖历史财务数据或短期题材炒作,缺乏系统的成长型企业分析框架。费雪的理论恰好回应了时代需求 —— 他引导投资者将目光从股价波动转向企业本质,契合了产业升级背景下优质企业的价值爆发趋势,该书也因此成为《纽约时报》史上首部登上畅销书榜的投资著作。
三、选股与持守:费雪的投资方法论
(一)选股核心:「15 要点」与「闲聊法」
费雪提出的「15 个要点」选股框架,涵盖企业竞争力、管理层素质、财务健康度三大维度,构成其投资体系的核心:
企业竞争力层面:需具备广阔市场潜力、持续创新能力(研发投入高效)及独特竞争优势(如专利、品牌壁垒),且所在行业符合产业升级方向;
管理层层面:强调诚信正直、长期视角与团队深度,警惕频繁换帅、关联交易或「口号式战略」等风险信号;
财务层面:关注可持续的高毛利率(连续 3 年>30%)、净资产收益率(ROE>15%)及健康现金流(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排斥依赖补贴或应收账款高企的企业。
为验证这些要点,费雪独创「闲聊法」(葡萄藤理论),主张通过与企业员工、客户、竞争对手甚至行业专家交流,获取财报之外的隐性资讯,避免被表面数据误导。他曾坦言,每研究 50 家公司才会最终买入 1 家,足见其研究的严谨性。
(二)买入后的持守策略
费雪的策略核心是「集中持股、长期陪伴」:
持仓原则:反对过度分散,通常将资金集中于 4-5 家优质企业,认为「持有少数卓越公司比分散投资平庸企业更安全」;
持有周期:确立「三年原则」,要求至少持有企业 3 年以穿越短期波动,真正优质的企业甚至「几乎永远不需要卖出」;
动态管理:虽不执著于安全边际,但设定 30% 跌幅的止损线以重新评估基本面;每季度跟踪研发投入、新订单增速等关键指标,验证企业成长逻辑是否延续;
卖出条件:仅在三种情况下考虑卖出 —— 企业基本面恶化、管理层诚信受损或出现更优投资机会。
四、经典言论:穿越周期的投资箴言
「如果当初买进股票的时候做的很正确,那么卖出时机 —— 几乎永远不会到来。」—— 诠释长期持有的核心逻辑
「股票投资,有时难免有些地方需要靠运气,但长期而言,好运、倒霉会相抵,想要持续成功,必须靠技能和运用良好的原则。」—— 强调投资的本质是能力而非运气
「我的方法是找到一些非常好的东西 —— 如果你不为此花太多钱的话,它将有非常、非常大的增长。」—— 点明成长投资的核心是「优质企业 + 合理价格」
「投资人应关心 15 个要点。」—— 概括其选股框架的核心维度
「如果能发掘出真正优秀的企业,然后与这些公司一起度过市场周期的波动,最终获利实际上远大于趁低买入、高价卖出的炫目手法。」—— 对比长期投资与短期投机的价值差异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