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的艺术:现金流折现法详解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
本文是“估值的艺术”系列的第二篇,主要探讨现金流折现法。在价值投资中,估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投资者认为估值是一项精确的科学,依赖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然而,实际上,估值更像是一种艺术,存在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一、估值艺术的四大门派
估值方法的世界博大精深,主要分为四大门派:
烟蒂股估值法:由格雷厄姆创立,巴菲特早期发扬光大,核心是寻找股价低于清算价值的公司,注重现有资产的价值而非未来收益。
现金流折现法:计算企业未来生命期内创造的所有自由现金流的现值总和,是当前主流的内在价值估值方法。
周期股估值法:适用于周期性行业,在市盈率高点时(往往处于行业低谷)买入,在市盈率低点时(往往处于行业高峰)卖出。
成长股估值法: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和未来市场空间,愿意为高成长性支付溢价,通常采用市盈率增长率(PEG)等指标。
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用场景的不同。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现金流折现法的精髓。
二、现金流折现法的核心精髓
现金流折现法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公司在未来每年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算,进行加总后得到一个现值,就是当前对公司的估值。
巴菲特曾言:“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评估投资和企业相对吸引力的唯一逻辑路径。” 市场报价只是告诉我们价格是什么,而估值艺术则告诉我们价值应该是什么。
自由现金流:真正的“赚钱”能力
自由现金流不是会计上的净利润,指的是企业在经营期里产生的、在满足了所有必要经营性的投资后,可自由分配给所有资本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剩余现金。它是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黄金指标”。
计算公式通常有两种方法:
-
FCF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资本开支)
这是从现金流量表出发计算出来的,这样的好处是,直接把净利润中的水分,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通过现金流量挤掉了。
-
FCF = 息税前利润 × (1 - 税率) + 折旧与摊销 - 资本性支出 - 营运资本
巴菲特一般使用这种方法。为什么不用第一种?因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入并没有区分维持性的和扩张性的。维持性的资本支出不能带来未来的现金流,而扩张性的能够带来未来的现金流,属于投资行为。
折现率:时间与风险的平衡
折现率是将未来现金流折现到现在的关键因素,反映了投资的风险和时间价值。通常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作为折现率。
WACC的计算公式为:WACC = (E/V) × r_e + (D/V) × r_d × (1 - T)
其中:
-
E:企业的股权总价值
-
D:企业的债务总价值
-
V = E + D:企业的总融资额
-
r_e:股权资本成本(股东要求的回报率)
-
r_d:债务资本成本
-
T: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折现率必须涵盖资金的时间成本(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反映投资的不确定性)。
三、DCF模型的三大关键要素
DCF模型的核心在于预测未来现金流并将其折现至当下,以评估资产的真实价值。其基本步骤包括:建立预测、计算终端值、折现现金流以获得现值。
1. 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预测
这是DCF模型最“烧脑”也最关键的一步。我们需要对公司未来若干年(通常是5-10年)的自由现金流进行细致预测,基于对公司未来收入增长、利润率、资本支出以及营运资本变动的假设来推算。
预测的艺术:预测未来是困难的,它既是科学的严谨分析,也带有一丝艺术的色彩。每一次假设的微调,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对最终的估值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2. 永续价值的估算
我们不可能无限期地预测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所以在经过几年的详细预测期后,需要引入一个永续价值(Terminal Value)。这个永续价值代表了公司在详细预测期之后所有年份产生的现金流,折算到预测期最后一年的总和。
最常用的方法是戈登增长模型:
TV_n = FCFF_{n+1} / (WACC - g)
其中g是永续增长率,通常假设公司在预测期后会以一个非常低的、稳定的增长率(比如2%-3%,一般不超过国家长期的GDP增长率)持续创造现金流。
3. 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是计算未来现金流的“今天价值”的关键。一家风险越高的公司,WACC也会越高,对应的未来现金流在今天就“越不值钱”。
永续价值往往占到总估值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它的合理性对结果至关重要。
四、巴菲特如何运用DCF原理
巴菲特对DCF法的运用非常精妙,他曾说过:“我们使用无风险利率仅仅是为了对不同的投资对象进行相互比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基准利率。”
巴菲特的简化与本质把握
巴菲特的做法是:统一使用无风险利率折现,然后根据确定性给予折扣。
他解释道:“使用长期国债利率折现这个估值方法并不考虑风险,因为实质上,这个估值理念纯粹是未来的现金流折现。不管现金来自于一家高风险的企业还是一家安全的企业,现金都是一模一样的。”
巴菲特最为强调的是确定性:“内在价值完全与未来的现金流有关,投资者的工作就是弄明白未来的现金流是什么样的。”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的第一步就是只选自己看得懂、高确定性的企业。“从本质上看,风险是一种对未来业务的判断”。当坚持选择自己看得懂的业务时,就可以先把风险因素放到一边,然后统一用无风险利率对高确定的现金流折现,最后为了反映风险因素,对折现值再打折以留一个大的安全边际。
五、一个真实DCF估值案例的反思:格力电器
我曾经对格力电器进行过DCF估值,结果却因估值过高导致买入成本偏高,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案例。
估值过程回顾
当时我的假设如下:
-
预测期:10年
-
前5年增长率:12%
-
后5年增长率:8%
-
永续增长率:3%
-
折现率:9%
基于这些假设,计算出的估值远高于当时格力的市场价格,于是我果断买入。
错误分析与教训
-
过度乐观的增长率假设:我假设格力能在前5年保持12%的增长,后5年保持8%的增长。但实际上,空调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格力面临着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的挑战。
-
忽视行业周期性:家电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折现率补偿。
-
低估技术变革风险:没有预见到新能源技术对传统家电行业的潜在冲击。
-
对管理能力和公司战略的变化不够敏感:没有充分评估管理层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个案例告诉我,DCF模型的结果严重依赖于输入假设的质量。假设必须合理、有依据且保守。估值的关键不在于输出一个具体数字,而在于理解其关键的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六、老唐估值法:DCF的实用简化版本
唐朝(老唐)提出了一种简化的DCF估值方法,非常适合普通投资者使用。其核心是三大前提和一个公式。
三大前提
老唐估值法要求企业满足三大前提:
-
利润为真
-
利润可持续
-
维持当前盈利能力无需大量资本投入
只有满足这三大前提的企业,才适合使用老唐估值法。
估值公式
老唐估值法的公式为:
合理估值 = 自由现金流 × (1 / 折现率)
其中,折现率通常取8%~10%,对应市盈率12.5~10倍。
或者更简单地:合理估值 = 净利润 × 合理市盈率
对于确定性高的企业,合理市盈率可取25~30倍;对于确定性一般的企业,合理市盈率可取15~20倍。
老唐估值法的优势
-
简化计算:避免了复杂的现金流预测和折现计算。
-
聚焦本质:抓住自由现金流这个核心指标。
-
强调确定性:三大前提确保只投资于容易理解、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
保留安全边际:通过调整折现率或市盈率来保留安全边际。
七、老唐估值法实战:以贵州茅台为例
让我们以贵州茅台为例,演示老唐估值法的应用。
基础数据提取
根据茅台2024年的年报: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924.64亿元
-
资本开支为46.79亿元
-
自由现金流 = 924.64 - 46.79 = 877.85亿元
-
当年总股本12.56亿
关键假设
所有DCF估值都基于假设,假设不同,结果迥异。
-
基准自由现金流:以2024年FCF 877.85亿元为基数
-
预测期:5年(2025-2029年)
-
短期增长率:8%(略低于历史水平,体现保守原则)
-
永续增长率:3%(中国长期GDP增长预期及通胀水平)
-
贴现率:7%的WACC
估值计算
第一步:预测未来5年自由现金流并折现
年份
FCF(亿元)
现值(亿元)
2025
948.08
886.06
2026
1023.93
894.31
2027
1105.84
902.89
2028
1194.31
911.16
2029
1289.85
919.40
5年总计
4513.82
第二步:计算终值并折现
终值 = [2029的FCF × (1 + g)] / (WACC - g) = [1289.85 × (1+3%)] / (7% - 3%) ≈ 33214亿元
终值现值 = 33214 / (1+7%)^5 ≈ 23681亿元
第三步:最终企业内在价值
企业内在价值(EV)= 预测期现金流现值总和 + 终值现值 = 23681 + 4513 = 28195亿元
第四步:计算股权价值及每股内在价值
茅台账上有大量现金(2024年报中的货币资金+拆出资金等超1800亿),且几乎无有息负债。
股权价值约等于企业价值29995亿元
每股内在价值 = 股权价值 / 总股本 = 29995 / 12.56 ≈ 2388元/股
敏感性分析
贴现率/g
2.5%
3%
3.5%
6%
32871
37736
44647
7%
25461
28195
31709
8%
20749
22473
24580
折现率和永续增长的小变化会带来估值的巨大变化;折现率越大,市值越小;永续增长越高,市值越大。
取最中位数2388元计算,如果给与其6折的安全边际,买入的价格为1432元。
八、DCF的局限性及适用边界
DCF模型虽然强大,但并非万能钥匙,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适用场景
DCF模型最适合:现金流稳定、商业模式成熟的公司(如消费品、公用事业)。对于现金流稳定、可预测的成熟企业(如消费、公用事业行业),DCF模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估值。
局限性及应对
-
对参数敏感:模型结果对贴现率和永续增长率的假设非常敏感,微小变动可能导致估值结果巨大差异。应对方法是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一个“模糊的正确”的价值区间。
-
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于现金流为负、需持续大规模资本投入的初创企业、科技企业,或周期性强、盈利波动大的企业,DCF不适用。这类企业一般可以用市销率、市净率、市场份额等估计。
-
依赖主观判断:模型输入值基于大量预测和假设,质量取决于分析者的对企业的理解和判断力。
-
预测难度大:准确预测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是DCF模型的一大挑战,需要投资者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
对于不盈利的公司如曾经的亚马逊、特斯拉、奈飞,DCF法确实难以应用。这类成长股的估值需要其他方法,如市销率(P/S)、用户价值、市场规模等指标,这将在后续文章“成长股估值法”中详细讨论。
结语: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现金流折现法是估值艺术中的重要工具,它强制我们思考企业的核心——未来长期的自由现金创造能力。
巴菲特提醒我们:“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评估投资和企业相对吸引力的唯一逻辑路径。” 但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估值是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科学。
在使用DCF模型时,我们应追求“模糊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一个价值区间,远比追求一个精确的单一数字更有意义。安全边际应在这个区间之下寻求。
估值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意模式,引导我们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而非提供一条通往精确未来的捷径。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计算了多少,而是你理解了多少。
希望本文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价值投资的大门,让您在股市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收获满满。
(本文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