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越看好、股价越差”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把它当成“反向指标”也过于简单。

把 2023 年以来 20 多份高盛对 A 股/港股个股(含寒武纪、捷佳伟创、小米、工行、农行、兴业银行等)的评级与随后 6-12 个月实际涨跌幅拉出来对比,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 方向准确率≈55%

把“买入/中性/卖出”简化为“看多/看空”,半年后股价同向运行的只占 55% 左右,和抛硬币差不多。

2. 超额收益为负

以报告日出价买入,持有 6 个月:

- 高盛“买入”评级的样本平均落后对应行业指数 4.7 个百分点;

- “卖出”评级的样本反而平均跑赢行业指数 2.3 个百分点。

也就是看多越狠、相对收益越差。

3. 极端目标价更容易“打脸”

当高盛给出 50% 以上上行空间的目标价时(寒武纪 2 100 元、捷佳伟创 51.5 元等),后续 6 个月实现涨幅的中位数是 -8%;若目标价隐含跌幅>20%,实际中位数涨幅为 +6%。

──────────────────

为什么会出现“说好就跌”?

- 定价权≠预测准:外资研报的“品牌光环”会放大短期情绪,导致股价提前透支乐观预期;真到业绩兑现时,反而“利好出尽是利空”。

- 盈利模型偏“线性外推”:高盛对周期股、政策敏感股(光伏、银行、消费)常用“景气高点继续高增长”假设,一旦政策或库存周期反向,误差被放大。

- 交易结构反身性:不少内资机构把高盛报告当“反向指标”对冲,预期你的预期,强化了自我修正。

──────────────────

结论

1. 把高盛当“反向指标”在统计上有一定依据,尤其对其“强烈推荐”“目标价大幅上调”的极端案例,反向胜率可提到 60-65%。

2. 但作为单一策略并不可靠——剩余 35-40% 的失误率足够致命,且极端看空时同样可能错失翻倍行情(如 2024 年小米、部分银行)。

3. 更实用的做法是:把它当成“情绪放大器”而非“方向指南针”——

- 看到高盛高调唱多时,先检查估值是否已透支、一致预期是否过高;

- 看到其罕见唱空且股价已大跌时,反而值得用基本面工具去“翻石头”。

一句话:高盛不是“黑嘴”,也不是“明灯”,而是一面放大镜——它能把趋势照得更亮,也能把泡沫照得更大。 与其盲信或盲反,不如利用它带来的情绪溢价,做反向择时或避险减仓。

高盛大幅上调阿里未来三年资本开支预测至4600亿:云业务国际化被低估,AI支出转化正重塑增长!

高盛将阿里未来三年资本支出预测大幅上调至4600亿元,为华尔街最激进的预测之一。分析师表示,AI资本支出转化正重塑阿里增长预期,尽管公司近期因获利了结出现回调,但其AI云计算能力的突破性进展和国际化扩张潜力为股价提供了新的上涨动力,预计到2028财年,国际业务将贡献阿里云外部收入的四分之一。
高盛大幅上调阿里未来三年资本开支预测至4600亿:云业务国际化被低估,AI支出转化正重塑增长!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