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下半场:缩表、坏账与裁员降本

“要裁员了!具体比例还在调整,主要看业务下跌情况…”

某南方消金公司近期传出裁员消息,并且已有相关人员被约谈。「镭射财经」从行业内获悉,本次人员优化对部分业务部门和中后台部门影响较大。

而裁员的原因很直接,就是助贷新规落地后,表外各种高定价模式不好干了。原本上半年还在扩张,如今不得不急刹车。

不只是这家南方消金公司,行业内还有多家消金机构传出裁员降本、绩效收紧、奖金缩水。

从业者的共识逐渐明确:尚未公布消息的其他同业机构也可能采取同样方式降本,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预期2025年还能保住部分奖金,2026年估计就得押宝新模式新业态了。”行业人士感慨。

所谓新模式,无非就是针对过往的固收和助贷业务而言。据了解,部分消金公司已加大线上分润助贷资产投放,推进车抵贷、房抵贷等自营业务。

消金公司表外业务继续收缩,既然保不了表外,那就只能保表内。

当表内外平衡被打破,一场阵痛在所难免。

集体“缩表”,下调放款目标

经从行业内了解,从9月开始,就有多家消金机构开始了“缩表”,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同时下降。

表外信贷业务规模首先下跌,然后表内贷款余额也在下跌。

其实,缩表早有端倪,毕竟消金行业高速增长时代已过去。

比如,9月末全国短期个人消费信贷余额 9.83万亿元,这是消金行业最重要业务板块,较年初下跌3652亿,跌幅3.6%。其中,银行业的短期消费贷收缩4754亿,跌幅5.2%。

再把时间拉长,从消金行业近五年的数据来看,短期消费信贷规模起伏较大,特别是近两年震荡向下。

行业洗牌加剧,存量形态显现。助贷新规之后,行业合规进一步强化,传统高定价助贷规模断崖式下跌,优胜劣汰更甚。

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中小消金机构规模逆势增长的态势已经扭转,而头部消金机构在定价、催收、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更加审慎,规模增长也难有突破。

接下来可能会更难。行业人士直言,“未来春节期间行业常规性收缩,行业整体规模未来5个月内或再有一波下跌。”

也有从业者表示,当前谁都想先行撤退,谁先缩表,谁先受益。因为,信贷资产风险也在进一步上升。

据了解,行业内部分消金机构的部分信贷资产风险上升20-30%,拨备计提同比多了N个亿。大家拼命预留核销资源,明年或许可以看到消金机构非一般的坏账核销力度。

坏账压力之下,四季度已有多家机构下调Q4放款目标,同时也下调了KPI。

毕竟,在击鼓传花的循环中,谁也不敢接最后一棒。

优化人力,裁员降本进行时

2025年前三季度已过,还有两个月就年终总结了,大家的KPI和OKR都完成了么?

行业当下,这样问难免有点扎心。因为,近期消金机构犹如处在“毕业季”,正向外输送产品、运营、风控等各类金融人才。

前几年,互联网助贷业务高速增速,消金行业内部各业务条线、前中后人员配备富足。

随着助贷新规落地,行业规模收缩,自然也就到了对“超额人力资源溢出”进行优化的时候了。

如何优化?外部无从借力,只能刀口向内。

事实上,多家消金机构下半年已经开始了裁员降本。此外,新岗位需求也被压缩。

领导的共识也渐趋一致,在行业低谷期,能维持业务运营就行。同等业务规模下,其实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员工和高管。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了高增长和高盈利预期,即使是头部消金机构,也在考虑“人效比”。人均信贷规模、人均营收、人均创利,都会被拿来与同业对比。

有消金从业者透露,同等业务规模下自家的“人效比”竟然最低,几百员工和上千员工创造的业务规模、营业收入和利润竟然差不多。

如此一来,公司也就觉得其实真不需要那么多人力。此外,也存在某消金机构CEO/CRO/COO级别的高管在私下找工作。

缩表阵痛持续,未来行业内各家消金机构的高层变动也将会越来越普遍。

来源:镭射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