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首提“反内卷”:创新药的间接红利与长期价值重构

当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将“反内卷”纳入核心原则,市场对医药产业的关注焦点从“降价幅度”转向“价值导向”。不再简单以最低价定胜负的规则调整,虽未直接将创新药纳入采购范围,却通过重构仿制药竞争逻辑、释放行业资源活力,为创新药产业注入了中长期政策红利。这场针对行业生态的精准“纠偏”,正在重塑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

反内卷:仿制药竞争的逻辑重构

此次集采的“反内卷”并非否定价格改革,而是对“唯低价论”的系统性修正,其核心在于构建“价格-质量-利润”的平衡机制。规则设计上的三大调整直击此前内卷症结:一是优化价差控制“锚点”,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50%时,以均价50%作为基准,模拟数据显示可使1/4高价差品种的锚点平均调高34%;二是建立低价合理性审查机制,企业报价低于锚点需公开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等核心数据;三是强化质量权重,将生产线2年合规记录、临床认可度纳入中选优先条件,倒逼竞争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

这一调整直接改善了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环境。过去集采中,头孢唑肟注射剂等品种40家企业同台竞价,部分企业报出低于成本价的“自杀式报价”,既埋下质量隐患,又压缩了全行业的利润空间。新规则下,仿制药企业得以保留合理利润,2023-2025年数据显示,集采品种毛利率虽较集采前下降,但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仍能维持50%左右的健康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基础。

间接赋能:创新药的三重政策红利

“反内卷”对创新药的利好并非直接让利,而是通过生态优化实现的系统性赋能,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1. 研发资金的“腾挪效应”

仿制药利润的稳定为创新投入提供了“蓄水池”。集采前,医药行业销售费用率高达17.07%,大量资源沉淀在渠道环节;集采常态化后,销售费用率降至13.33%,而研发费用率从2.56%升至5.02%,形成“销售费用向研发费用”的转化趋势。反内卷规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龙头企业仿制药板块利润企稳后,研发费用率分别提升至29.4%和21.9%,其中恒瑞2025年创新药收入占比已突破40% 。

2. 政策协同的“组合效应”

集采规则优化与医保目录调整形成创新激励合力。就在第十一批集采启动前5天,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同时将创新药纳入医保的周期从5年缩短至1-2年,80%的创新药可在上市两年内实现医保报销。这种“前端反内卷保利润、后端快准入促回报”的政策组合,使创新药研发回收周期缩短3-5年,显著降低了研发风险。2024年医保谈判中,38种全球新创新药成功入围,成功率超90%,印证了政策对真创新的倾斜 。

3. 行业格局的“优化效应”

反内卷规则加速了低效产能出清,推动资源向创新型企业集中。以往仿制药领域“小散乱”格局下,大量中小企业依赖同质化产品价格战生存,挤占了创新资源;新规则下,缺乏成本控制能力和质量优势的企业逐步退出,行业CR10从2023年的35%升至2025年的50% 。头部企业通过整合市场份额,获得更稳定的现金流支撑创新,如齐鲁制药凭借奥拉帕利首仿优势,快速切入PARP抑制剂市场,同时投入1类新药研发。

市场分歧: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平衡

当前市场对创新药板块的反应呈现分化特征。10月23日创新药板块个股涨跌互现,8只个股持平,部分龙头涨幅超5%,但也有企业跌幅近4%,反映出投资者对政策红利的认知差异。这种分歧源于短期情绪与长期逻辑的错配:

从短期看,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性决定了政策红利难以立即转化为业绩。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企业仍处于亏损收窄阶段,2025年中期净利润分别亏损12.3亿元和8.5亿元,市场对盈利兑现节奏存在担忧。此外,部分投资者将政策利好视为“顶部出货机会”,加剧了短期波动。

从长期看,创新药的价值重构逻辑已逐步清晰。随着反内卷政策落地,仿制药企业“降价-利润下滑-研发缩水”的恶性循环被打破,行业创新投入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同时,医保谈判降幅从50%收窄至30%,在保障患者可及性的同时,为创新药保留了合理利润空间 。对于聚焦肿瘤、罕见病等赛道的企业,其研发管线的价值将随政策环境优化持续提升。

结语:创新药的“慢变量”机会

第十一批集采的“反内卷”原则,本质上是医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创新”转型的政策注脚。它虽未直接给予创新药价格保护,却通过修复行业生态、理顺利益分配,为创新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对于投资者而言,纠结于短期股价波动意义有限,更应聚焦三大核心指标:一是企业研发费用率的持续提升幅度,这反映创新投入的决心;二是管线中1类新药的推进进度,这决定长期竞争力;三是创新药收入占比的增长速度,这体现价值转化效率。

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集采“反内卷”不是创新药的“强心针”,而是“缓释剂”。它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将在1-3年内逐步显现,推动真正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穿越周期。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当前的市场分歧或许正是布局创新药长期价值的窗口——毕竟,医药产业的终极竞争力,永远藏在实验室的试剂瓶里,而非竞标台上的报价单中$银诺医药-B(02591)$  

# 港股涨跌情况及锂矿股与医药股表现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