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药乡到食药同源,解码平邑县打造百亿级金银花产业集群的崛起之路
在中华大地广袤的乡土版图上,有这样一座小城,虽没有都市的繁华,却因一朵素雅清香的小花而声名远播;它不靠矿产资源支撑经济命脉,却凭借一株道地药材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这座城,便是山东省临沂市的平邑县——“中国金银花之乡”。
在这片被沂蒙山环抱的土地上,黄白双花竞相绽放,托起了以金银花等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过百亿的庞大产业链条。近日纳食走访调研平邑发现,从田间地头到现代车间,从传统药用到跨界融合,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升级,平邑县以一朵金银花为支点,撬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变革,也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品牌赋能、文化驱动”的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
图片
根植沃土
千年药乡的现代化蜕变
平邑县与金银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金银花的记载,而最早的人工栽培记录则见于940年前的《苏沈内翰良方》,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种植,则始于清代《费县志》所载:“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辄获厚利,不数年,山角水湄栽植几遍。”彼时的“山角水湄”,正是今日平邑县郑城镇、流峪镇一带。
历史的积淀为平邑金银花产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宜的光照、温度和降水为其提供的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这些构成了平邑金银花产业发展的第一重优势——资源优势与品质优势并存。但真正的突破,并非止步于“好花自开”,而是如何让这朵“天然之花”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县的“致富之花”。
为此,平邑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局,系统谋划,开启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战略布局,筑牢了产业发展的压舱石。
过去,金银花在平邑多为农户房前屋后零星栽种,主要用于家庭泡饮或邻里互赠,商品化程度极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能力。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政策引导的加强,平邑县委县政府敏锐把握机遇,提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金银花种植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让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的平邑县,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66.8万亩,形成了“村村种金银花、户户有收益”的繁荣景象,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地,年产量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8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金银花之乡”也是中国中药材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图片
夯实根基
构建全产业链体系的坚实底座
历史与生态是平邑金银花的先天禀赋,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的现代生产体系是其后天崛起的关键支撑,然而,平邑并未满足于“量”的扩张,而是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同步推进“质”的提升。
近年来,平邑县大力推进金银花标准化种植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国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机制、统一品种、统防统治、统一干燥、统一检测、统一购销。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以往因农户各自管理导致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与一致性。
目前,平邑全县已建成27个金银花标准化种植溯源基地,并且高度重视良种选育与科技创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支撑。除此之外,经过多年摸索,当地借鉴野生金银花、山楂共生模式,创造发明了金银花—山楂复合系统种植模式,并且已传承上千年。2023年,平邑金银花—山楂复合系统更是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图片
如果说种植端是产业的“根”,那么加工端则是决定其价值高度的“茎叶”。长期以来,许多地区中药材产业停留在初级干品销售阶段,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附加值低。平邑县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深加工不是变花样,而是靠科技提价值”的认知下,全力推动金银花产业价值提升。
在山东牧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经过一系列精密工艺,最终变成了一桶桶棕褐色的金银花提取物,广泛应用于制药、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等领域。一吨干花可能仅值数十万元,而提取后的有效成分价值可翻数倍以上。若进一步开发成终端消费品,如金银花露等,则利润空间更加可观。
在传统的药用价值之外,如今平邑人也正在探索金银花更多的食用化路径,金银花月饼将金银花与地方特色糕点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节令食品;金银花罐头保留了花朵的清香与营养;以金银花入料的药膳在当地餐馆备受青睐;金银花煎饼成为游客必尝的特色小吃;金银花茶则以其清热解毒功效走入千家万户的茶杯;而金银花露更是成为夏季消暑饮品的新选择。
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延伸了金银花的价值链,更让这一传统中药材以更亲民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在药食同源的创新中,平邑金银花正在完成从药材到食材的创新转变。
图片
目前,平邑县已培育金银花生产流通企业1000余家,专业合作社300余家,规模以上加工流通企业50余家,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种类以及衍生出的创新产品也不断丰富,比如近年来推出的金银花中式精酿啤酒等新品,展现出传统药材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如今,国内70%以上的知名医药企业和食品企业均选用平邑金银花作为原料,当地农户通过“农户+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与同仁堂、王老吉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种植基地合作关系,形成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
在这种“种得好、管得严、加工精、卖得好”的闭环体系下,平邑金银花构筑起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协同高效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这一体系不仅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为其在全球中药材竞争格局中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与定价权。
图片
图片
品牌赋能
塑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强大影响力
产业链的完善是产业发展的“硬实力”,品牌建设则是决定其能否走得更远的“软实力”。在当今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响亮的品牌往往能赋予产品更高的溢价能力,也能让一个地方的名字被更多人记住。
从1995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中草药金银花优质产品”,到2007年、2009年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再到2021年入选“好品山东”区域公用品牌,如今平邑金银花的品牌价值已达322亿元,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
这是市场对其品质高度认可的见证,而这些荣誉与成绩背后,也离不开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与强有力的传播机制。
平邑县创新实施“母子品牌”战略,以“平邑金银花”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创建自有子品牌,形成“公共品牌引领、企业品牌联动”的发展格局。消费者在市场上既能买到贴有“平邑金银花”地理标志的产品,也能看到诸如“九间棚”“牧兰生物”等企业品牌的身影,既保证了产地正宗,又丰富了产品层次,实现了品牌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图片
为了让品牌更具公信力,平邑县还建立起覆盖全链条的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防伪溯源码,即可查询到该批金银花的详细信息,真正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模式极大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也为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品牌“叫得响”的同时,平台更要“托得稳”。“金银花之声”定期发布价格指数,金银花网及时刊发行业资讯,国家金银花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提供标准查询与技术服务,共同构成了全国金银花产业的信息中枢,也以各方之力共同推动平邑始终处于行业话语体系的中心位置。
更深层次的品牌塑造,体现在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之中。
平邑县编撰出版《平邑金银花志》,系统记录其起源、演变与发展历程;建成金银花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设立金银花实验学校,将金银花知识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小了解家乡特色产业......通过这些举措,让金银花不再只是一种植物或商品,而升**一种地域符号、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文化记忆。
三产融合
探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平邑范式
在平邑县,金银花不仅是一种地域象征,更是推动城乡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吸纳、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被誉为“平邑模式”的典范。
数据显示,全县已有30余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金银花相关产业。对于广大农村家庭而言,金银花已成为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一些村庄因金银花产业兴起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的“花香村”“富裕村”。
图片
与此同时,“金银花+文旅”在平邑县同样融合的风生水起。每年举办的中国(平邑)金银花发展大会(节),不仅成为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更带动了“一县一花”“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发展。铜石镇梨花节、临涧镇樱桃节、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庆百花齐放,形成“四季有节、各具特色”的乡村文旅新格局,真正实现了"以花兴旅、以旅促产、以产彰文"的良性循环。
放眼未来,平邑县并未止步于现有的成就,而是以更高远的视野谋划金银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当地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种植技术应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依托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进一步拓展产业边界。
可以预见,在政策扶持、科技驱动、品牌引领与文化加持的多重作用下,平邑金银花产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更是一种立足本土资源、尊重自然资源、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新型发展模式。这朵开在沂蒙山间的“金银花”,正以其独特的芬芳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也昭示着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