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矿企:被低估的加密财库公司(DAT)

过去两年,数字资产财库(Digital Asset Treasury,简称 DAT)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在美国,Strategy(前身为MicroStrategy)以持有超过64万枚比特币的庞大头寸成为行业标杆;医疗服务公司 Kindly MD、在线娱乐平台SharpLink Gaming、以及金融科技公司Mill City Ventures等,也相继宣布建立比特币或以太坊财库。

然而,这场DAT的热潮正逐渐迎来现实的检验,监管态度也随之趋于谨慎。自9月起,纳斯达克开始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查力度,重点关注那些通过筹资购买并囤积加密货币以推高股价的行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金融业监管局(FINRA)已启动对多家DAT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的调查。同时,港交所也收紧了相关审核标准,对多家以大量买入和持有加密货币为核心业务的“数字资产财库”公司提出更严格的上市要求,并依据“现金公司”规则拒绝了至少五家申请。港交所方面指出,此举旨在确保所有申请人的业务模式具备可行性、持续性与实质内容,避免企业过度依赖加密资产波动作为主要经营基础。

在监管趋严与宏观政策引发的市场震荡共同影响下,多家中小型DAT公司面临股价与市场信心的双重压力。以SharpLink Gaming为例,该公司在宣布增持以太坊后,股价一度暴涨至124美元,但很快回落至16美元,跌幅超过80%。Helius Medical(Solana 财库公司)的股价自年初以来下跌逾 90%,Kindly MD也从高点跌至1.5美元以下。

热度回落之后,这不禁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一个逐渐浮现的议题:在比特币日益走向金融化与机构化的今天,矿企是否才是那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数字资产财库模式?

矿企站在比特币生态的起点,既掌握资产的生产源头,也拥有持续的主营业务与现金流,更在长期的挖矿实践中锤炼出对资产的深度认知。当传统DAT公司还在将比特币视作财库配置的一部分时,矿企已在“挖矿—持有—管理—运营”的全流程中,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当今全球头部的比特币DAT企业,大多都来自矿业阵营。在美国,MARA Holdings(MARA)与CleanSpark(CLSK)两家持有上万枚比特币储备的公司已成为典型的“生产型财库”代表。在亚洲,新加坡的BitFuFu(FUFU)则是通过云算力服务和自营挖矿部署,不仅实现比特币的持续产出,也形成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企业资产管理体系。

一、什么是DAT:从持币到主动管理的财库体系

DAT(Digital Asset Treasury,数字资产财库)指企业将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资产以长期战略性的方式纳入资产负债表,通过股权或债券融资获得资金,用以购入加密资产现货;随着币价上涨,企业的净资产与市场估值同步提升,股价溢价进一步放大融资能力;再将新增资本投入购买更多数字资产,形成一种“融资—持币—溢价—再融资”的飞轮。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Strategy。自2020年起,创始人迈克尔·塞勒率先将比特币纳入公司财库,并通过多轮增发与债券融资建立起这种自我强化的资产循环结构。此后,众多公司试图复制这一金融结构,这种结构既是资本市场对比特币的再包装,也是把数字资产系统性地嵌入企业成长的引擎中,更是加密资产机构化的重要一步。

但传统DAT模式的增长主要依赖金融杠杆与市场情绪,而非内生价值创造。事实上,除Strategy与日本的MetaPlanet等少数龙头外,大多数DAT公司并不具备持续融资购币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资本叙事与市场信任。

二、DAT的隐忧:杠杆与结构风险

DAT模式存在着以下风险。首当其冲的是会计与监管的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数字资产的会计准则仍处于演变之中。不同国家在资产确认、估值方法、税务处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在不同的法律和税务环境下准确计价、披露和托管,成了绕不开的挑战。要在DAT框架下稳健运行,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精细的跨地域的财务治理体系;一旦估值偏离公允或信息披露滞后,便可能动摇市场信心,甚至引来监管的审视。

与此同时,流动性与集中度风险也在潜伏。许多企业为提升资产效率,会将比特币投入质押、借贷等收益策略,但这在无形中减少了本可灵活调动的储备。一旦市场剧烈波动,或企业突遇融资需求,这种“资产锁定—债务短期”的期限错配,极易引发现金流压力。而单一币种的高集中度,使DAT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并且会在熊市里承担倍增的波动。过去一年,不少以融资买币为主的DAT公司正是因此陷入困境,暴露出“金融型DAT”模式的结构性脆弱。

DAT 的泡沫并非源于概念本身,而是源于过度依赖资本驱动的单一结构。正是在这种结构性风险的反思中,市场开始意识到:是否那些能够自主产出比特币、并以实体运营支撑资产循环的企业,才具备真正的可持续性?

三、矿企的天然优势

相比之下,矿企式 DAT 则代表了另一种更具韧性的路径,即“生产驱动型DAT”。矿企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从市场上买入比特币,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以远低于现货的价格生产比特币。它们将算力、能源与基础设施转化为持续的资产增长产出,使比特币储备随着矿机运转自然积累。从2023年开始,头部矿企更是普遍采用长期持有策略(HODL),持续在市场低位主动买入补仓。以MARA Holdings、BitFuFu等为代表的矿企,已经不再只是算力提供者,而是成长为兼具资产生产与财库管理能力的新型DAT主体。

矿企首先是一种“生产型机构”。不论是自建矿场、运营云算力平台,还是从事硬件制造,它们都拥有扎实的主营业务、健康的现金流和成熟的财务体系。与那些仅依赖币价波动实现账面增值的持币公司不同,矿企的比特币储备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实体产出。这一根本差异,使其持币成本远低于市场均价,好比拥有矿山的珠宝商,不必受制于外部原料市场的价格波动。此外,挖矿本身具备天然的周期调节能力:矿企可依据市场行情灵活调度算力、控制产出节奏,从而在波动中构筑平滑的成本曲线。这种“源头可控、风险分散”的产业特性,成为矿企构建DAT体系最坚实的护城河。

当市场步入寒冬,这种结构性优势更为凸显。在过去几轮周期中,不少传统DAT公司因币价下跌陷入“资产缩水—股价跟跌—被迫抛售”的负向循环;而矿企却凭借多元业务组合,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除挖矿收益外,它们还可依托算力托管、电力合作、云挖矿合约等服务维持稳定现金流,甚至将能源转向AI或者高性能计算等新兴领域,开辟替代性收入来源。

特别是云挖矿模式下的企业,凭借预付费合约和庞大的用户群,在币价低迷时期仍然能维持业务的现金流稳定,避免陷入“价格下跌—抛售BTC—进一步下跌”的死亡螺旋。这种韧性,使得矿企在执行DAT战略时,不必因短期流动性压力而被迫抛售资产。

资本市场对这种稳健性也有清晰的认可。上市矿企通常拥有透明的财报体系、清晰的资产结构和成熟的融资通道。当它们在DAT模式下披露可验证的比特币储备,市场往往给予更高的信任与估值溢价。相比纯金融型持币企业,矿企的估值逻辑更接近“生产性资产+金融性资产”的双引擎,既能通过业务创造现金流,又能通过资产升值强化资本结构。

归根结底,这一切优势都指向一个核心特质:资产独立性。在DAT的理想图景中,企业应尽可能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而矿企恰恰凭借“自产比特币”的能力,实现了资产来源的自主可控。它们不必依靠市场购买BTC,也不担心流动性枯竭带来的被动风险。在宏观不确定性增加、融资环境趋紧的今天,这种“资产自给能力”意味着真正的战略安全感。

四、结语:从算力到资产的进化

对矿企而言,数字资产财库并非一场跨界冒险,而是一次顺势而为的战略进化。在比特币持续金融化的大潮中,“持有”本身正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过去,矿企用算力与电力生产比特币;如今,它们正借助财库管理与资本策略,生产更持续、更复合的价值。

那些率先完成这一转型的矿企,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的竞争边界。它们不再仅仅是比特币价格波动的被动承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主动运用金融工具、资本配置与风险管理去驾驭周期、增厚回报的“价值操盘手”。从资产的生成、持有到配置与增值,它们正构建起一个完整闭环,真正掌握从源头到终局的全链路能力。

未来的矿业竞争,算力只是基础设施,财库才是护城河。能在DAT体系中同时掌握“生产的源头”和“资产的杠杆”的矿企,将成为新一代的行业核心,既挖出区块,也挖出价值。 $Strategy(MSTR)$ $BITFUFU INC(FUFU)$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