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国斌、林园、但斌,谈价值投资

昨日,王国斌先生离开的信息,在很多微信群里传开。还有朋友专门单独发信息给我。

前段时间,去见给我发这条信息的朋友。其实,最初的目的是看能否有合作的契机。但我们主要聊的话题,其实是长寿。

他说,自己老家有个老人活到90多岁,而且最终也没什么病痛,上午散步回家,睡了一个午觉,安详的走了。

就在昨天下午2点多,我还在和一个做风险投资的朋友聊为自己事业找资金融资的事。

后来看到王国斌先生这条小心,我突然有点不想融资了。我也在问自己的合伙人,我是不是有点着急?虽然他说没有,但我觉得如果我问出这个问题,就已经觉察到自己有点着急了。

年轻人,我觉得是为学日益。中年人,也就是我这样的,应该思考为道日损了。

在投资腾讯,研究腾讯的过程中,张小龙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他说他把微信做到简单的最好。如果竞品加功能就不简单,如果做到极致简单就没办法更好。

做人亦然,我已经不像前些年似的,非要追求把最近买的书都要看完。现在更多是感兴趣就多看一会儿,不感兴趣就马上放下,比如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巴菲特股东信我有很多天没看了,刚刚看了一会儿,就有了这篇文章的灵感,就过来写文章了。

做事也是这样,其实想融资的事春天就已经成型了。但是因为我迟迟有点犹豫,就到了秋天。当我开始推动这件事的这几天,我又有点不想走风险投资这条路了,或者说,我需要的也不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我需要的更多的是能愿意了解我们的到底是要做什么的人,更希望这个人能在深入了解以后愿意和我们同行。

换个角度说,即使我们现在不融资,其实也可以做下去。与其说非要找资金,倒不如说我们更需要找到能一起走下去的人。人比钱更重要,就像健康比成就事业更重要。

王国斌先生在东方证券开创了东方资管,以东方红相关产品践行价值投资。后又创立了泉果基金。开辟先河的事本就不易,而替别人管理资金,本就不得已要在遇到业绩困境的时候被投资者挑战甚至批判。

这两天,正好周日林园先生在宣武门有个分享,但斌先生在北大有个分享。

这两个人的分享都提到老年和年龄的话题。林园先生提到宝葫芦,提到一定年龄的人容易得三高,三高以后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为了保命所以要带着宝葫芦,我查了一下应该就是速效救心丸吧。

林园已经62岁了,对巴菲特来说,其实这也是他事业腾飞的刚刚开始啦。

看林园先生的分享,能感觉到近一两年因为他坚守消费、中药这些行业,受到的质疑和压力也比较多,因为这些行业不仅没有科技类的上涨多,反而还有下跌。但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理念,他认为很多是经过认真调研以后是常识。

林园先生也说了类似于芒格先生的话,过去我说过很多观点,时间都证明这是对的。

但斌先生也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年龄,还说常劲老师跟他也差不多。但斌先生先讲了自己投资消费、地产的案例。

当然,他也多次提及如果1-3年基金盈利情况不好,投资者大多是受不了的,可能就会赎回,所以必须得在3年内做出业绩。

而在行业上,他和林园就很不一样,他选择积极拥抱科技股、拥抱美股,他大力在谈纳斯达克,大力谈英伟达和特斯拉等。

谈了这么多,我觉得评价一个价值投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他的一生去看。王国斌先生在公募基金领域做了很多的突破和贡献,对价值投资一直非常坚守。

芒格先生以99岁高龄,成为全球不仅是价值投资领域,各个领域都能从他的普世的智慧里汲取营养。正如孔子、老子、慧能、王阳明等人的智慧被全球所学习一样。

巴菲特还健在,但已经选择正式退休。2026年召开的股东会,巴菲特也可能就只坐在台下听了。没有芒格的巴菲特,虽然还能做喜欢的事,但少了喜欢的人好像感觉差了很多。

林园先生和但斌先生还在市场里,事实胜于雄辩。就像王阳明的成就不在于其龙场悟的道,更不在于传习录,而在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价值投资,就是知行合一的生活。

正如姜国华老师所说的,以价值投资方式生活的人,不一定是价值投资者;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定是以价值投资方式生活的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