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信股份IPO闯关背后:客户接连“爆雷” 业绩增长藏隐忧
东莞证券的上市困局与突围之路。
文/每日财报 张恒
10月30日,东莞证券通过债券公告“官宣”,撤销监事会四人组成员,这让正在等待IPO的东莞证券再次聚焦在聚光灯下。
从2015年首次叩响A股大门,到2025年9月末第七次更新申报材料,这家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券商,在股权更迭、监管警示与业务转型的多重考验中,艰难前行。
如今,随着东莞市国资委实现绝对控股,困扰其多年的股权稳定性问题终得化解,但与此同时,业务结构单一、投行收入“挂零”、合规内控隐忧等挑战,也为其IPO前景增添了新的变数。
股权迷局终破冰,国资入主奠新局
根据招股书,东莞证券IPO拟发行不超过5亿股A股,募资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以支持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升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质量与抗风险能力,保障公司稳健运营。
据了解,2015年6月,公司首次向深交所递交IPO材料,谁也没有料到,这场上市长跑竟会持续十年之久。
截至2025年9月,同期排队的渤海证券已进入“已问询”阶段,而东莞证券自2023年3月获得“已受理”反馈后,进度已滞后同业两年半。在目前仅存的四家排队IPO券商中,东莞证券的审核进度明显落后。
东莞证券的IPO长跑,长期受制于“分散且不稳定”的股权结构。原第一大股东锦龙股份自身深陷债务漩涡,将其所持东莞证券40%股权中的10%予以质押,另有4.6%股权被司法冻结。这种“股权瑕疵”与“实控人缺位”的状况,成为审核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硬伤。
直到今年6月这一僵局被彻底打破——由东莞控股与东莞金控组成的国资联合体,以22.72亿元受让锦龙股份所持20%股权。
交易完成后,东莞市国资委通过旗下三家主体合计持股比例从55.4%跃升至75.4%,实现对东莞证券的绝对控制。
新任董事长陈照星同时执掌大股东投控集团,有望形成地方国资与公司战略的深度协同。随着质押与冻结比例显著下降,东莞证券终于在第七次冲刺时,站在了近年来最有利的起跑线上。
经纪业务独大,IPO收入归零
尽管股权问题得以化解,东莞证券的业务成色与管理能力,仍面临市场的严格审视。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长40.9%;净利润4.88亿元,增幅达66.6%。
更亮眼的是其三季度预告: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将实现77.77%至96.48%的高增长,显示出较强的短期业绩弹性。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股市场回暖带来的经纪与自营业务收入提升。
然而,光鲜的业绩背后,是难以忽视的结构性失衡。经纪业务始终是公司最核心的收入支柱。2025年上半年,代理买卖证券业务贡献了7.15亿元收入,占比高达49.43%,这意味着公司一半以上的营收需依赖市场行情与交易活跃度。
与此同时,行业佣金率持续下行,从2022年的0.234‰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0.215‰,尽管略高于行业平均,但这种依赖性在市场波动时可能成为“双刃剑”。
更令人担忧的是投行业务的急剧萎缩。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仅5415.88万元,同比下滑近四成。其IPO与再融资保荐承销收入均为零,投行团队也从212人减至172人,半年流失40人。尽管公司解释为“市场股权融资阶段性收紧”,但对比其2022年投行收入曾达2.65亿元的高点,业务收缩的幅度仍显严峻。
这种"偏科"现象在数据对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投行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1.54%大幅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3.74%,业务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合规风控短板亦不容忽视。2025年上半年,公司因投行内控缺陷与财富管理账户监控不力,连续收到北交所与上交所的口头警告。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强调其“不属于行政处罚”,但在注册制审核趋严的背景下,内控漏洞的频发仍为IPO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新管理层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业务结构与合规管理的双重考题,东莞证券在2025年完成了管理层的“市场化换血”。新任总裁杨阳原为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其在公募化转型方面的经验,与公司“择机设立公募子公司”的募资规划高度契合。在其任内,招商资管成功实现了公募化转型,成为首家在“一参一控一牌”新规下获批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
东莞证券押注这位新掌舵者,希望借其在资管与国际业务方面的经验,为公司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公司正积极拓展资管业务布局。2024年4月,东莞证券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广东汇德基金的材料获证监会受理;后续还计划适时启动香港子公司设立工作,拓展跨境业务。这些举措如能顺利落地,将有助于公司摆脱对传统经纪业务的过度依赖,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
在优势领域,东莞证券仍展现出深厚的区域根基。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深耕多年,2024年东莞地区经纪业务收入占比达56.83%,在当地股票基金成交额中的市场份额超过51%,显示出难以撼动的本地优势。
同时,其债券承销业务保持稳定,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563.67万元;新三板业务也完成了4单企业挂牌,显示出在特定领域的业务活力。
目前,资本实力不足仍是其最大短板。截至2024年末,公司净资本为93.92亿元,远低于头部券商,也弱于同区域的广发、国信等同业。
这也解释了为何此次IPO募资用途全部指向补充资本金——唯有打开资本枷锁,公司才能在自营、创新业务等领域争取更多空间。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