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普生物再现“黑马”
乐普生物带来的“惊喜”仍在继续。继全球首个EGFR ADC在实体瘤领域成功获批,奠定了里程碑般的成就后,血液瘤领域又杀出一匹“黑马”——靶向CD20的ADC药物MRG001,其联合BTK抑制剂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II期临床数据在第67届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年会上惊艳亮相,把市场的预期一再拉高。
支撑这份高预期的,首先是MRG001在复发/难治DLBCL人群中展现出的可观疗效。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研究,直面的是临床上的“硬骨头”:入组患者既往治疗线数中位数为3线,其中50%(11/22)的患者接受过≥3线治疗,36.4%(8/22)伴有难治的大肿块病灶(≥7.5cm)。这意味着这些患者多次治疗失败,治疗选择极为有限,预后较差。
MRG001+奥布替尼联合方案的结果显示,16例疗效可评估的患者中,总缓解率(ORR)达75.0%,其中25.0%实现完全缓解(CR)、50.0%实现部分缓解(PR),疾病控制率(DCR)更高达93.8%。
关键高危亚组患者的疗效尤为显著。既往接受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患者ORR高达100%,≥3线治疗患者ORR为87.5%,DCR为100%;大肿块病灶患者ORR为50%,DCR为100%,充分证明了MRG001联合奥布替尼在难治人群中的强大治疗潜力。与此同时,MRG001联合奥布替尼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特征可控。[1]
CD20靶向疗法一直是DLBCL治疗的“基石”。过去,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CD20单抗在改善患者生存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的问世,治疗方法有所创新,但这些疗法仍然未能完全克服现有治疗的短板。历经多次迭代,MRG001依然在经治患者中表现出优异疗效,这无疑代表了对CD20靶向治疗的有力补充与创新。
MRG001是全球研发进展最快的CD20 ADC之一。它由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缬氨酸-瓜氨酸连接子与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偶联而成,能精准识别并结合CD20阳性肿瘤细胞,将细胞毒性药物MMAE递送至肿瘤内部,实现“精准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MRG001与新一代BTK抑制剂奥布替尼的联合疗法也可谓“强强联手”。虽然BTK抑制剂在R/R DLBCL治疗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获批适应症,但其在治疗中的潜力已经得到了多方验证。而与CD20 ADC的组合,也让其潜力再度突破。
二者联合的核心优势,在于机制层面的互补增效。奥布替尼在不影响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的T细胞激酶通路)的情况下,能够完整保留MRG001所诱导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毒性(ADCC),同时增强肿瘤细胞的凋亡。将这两种作用机制不同、治疗潜力巨大的药物联合使用,无疑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且根据目前已验证的临床疗效,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从市场维度来看,DLBCL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存在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2024年中国新发DLBCL病例约为19万例[2],全球主要市场规模已达到47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仅美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15亿美元[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和患病率的上升,DLBCL的治疗需求将持续扩大。靶向治疗、CAR-T疗法、双抗、ADC和免疫疗法等一系列创新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为市场扩张提供了动力。MRG001联合方案针对多线难治人群的强效表现,未来有望在这片百亿赛道中抢占重要份额,同时为CD20 ADC与BTK抑制剂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总体来看,乐普生物通过MRG001联合疗法在ASH年会上的惊艳亮相,有望为历经多线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更成功开辟了一条全新治疗路径,实现从实体瘤到血液瘤的跨界突破,管线估值显著提升。
如今,乐普生物的ADC管线正进入密集爆发期:除了已获批上市的EGFR ADC,TF靶向ADC MRG004A针对胰腺癌已启动III期临床,CD20、CLDN18.2、GPC3等多个高价值靶点ADC稳步推进,CDH17 ADC在临床前阶段就达成超12亿美元的全球许可合作,可以说储备丰富、看点十足。
靠着持续兑现的研发硬实力和多点开花的管线布局,乐普生物已然成长为中国医药领域不容忽视的创新力量,这股强劲的势头,也正为其赢得市场更多关注与期待。
来源:医药魔方Info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