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探迹科技并购案:AI独角兽的底气与野心
最近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挺热闹,尤其是“并购六条”出来之后,动作频频。前两天又有个大新闻——做AI大模型智能体的探迹科技,通过旗下公司探迹远擎,用“协议转让+部分要约”的组合拳,拿下了真爱美家近45%的股权,实控人变成了探迹的创始人黎展。
这事儿不是偶然,更像是AI+企业借着政策东风、靠硬实力上位的一个典型。
探迹这家公司,为啥能这么猛?我觉得核心在于它建起了一套别人很难模仿的AI技术生态。
数据涌动的价值:大数据如何成为可靠助手
要理解探迹的价值,必须拆解其产品矩阵。
从公司的产品布局来看,探迹 AI Agent涵盖多种可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数字员工”:在B2B领域推出了销售、营销、触达、分析等智能体,在B2C领域推出了客服、营销、运营、私域等智能体,并把自研的 AI OS和加速处理框架 AI Core 延伸至智能体硬件终端。此外,公司还推出全球领先销售智能体(Al Sales Agent)Futern,助力企业高效拓展海外B2B客户。
探迹科技描述自身愿景时提到,公司致力于成为协助解决产业痛点的“数字生产力单元”。在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探迹AI Agent具备广泛的行业推广价值,也经过能源、物流、电子元器件、政务、零售及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的成功实践。
从公司的介绍来看,探迹科技的“AI数字员工”有三大核心优势:第一,具有智能研判能力,经过探迹服务超5万家企业所积累的行业Know-how与业务逻辑训练,突破行业知识与经验边界,形成“专家级”业务处理能力;第二,具备类人思维,具备规划、推理与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7×24”小时在线,解放人力;第三,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协同的特点,支持按需定制,可以无缝嵌入企业现有流程,并能根据业务变化动态调整优化。
举例来说,在销售环节,探迹的销售Agent可智能研判需求、自动生成高潜客户列表,自主学习精细至某一零部件的产品知识,根据关键词智能研判下游需求,商机一目了然,供销售有计划地挖掘客户,从而突破专家资源瓶颈。还能够通过AI一键触达潜客,让真人销售从繁琐的前期工作中解放出来,精力聚焦在核心的谈判成交环节上,最大化人效。
某制造企业用上探迹的销售Agent员工后,销售团队得以聚焦于高价值谈判,月度新客开发量提升200%。某家电品牌接入客服Agent后,单个接待成本下降90%,接待容量提升300%,整体运营降本25%。
技术底座:不只是大模型,更是产业大脑
越是“简单”“神奇”的系统,其背后处理的信息量就越庞杂。探迹科技创始人兼CEO黎展说。这就是为什么把软件称为“软件工程”,这是一个比建筑工程更难的项目,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智力。
所以,当我们谈论探迹的技术时,不能只停留在“他们有各类智能体”,这样表层的认知。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生产力体系。
“太擎”平台作为企业级大模型智能体开发的平台,利用多模态大数据、生成式大模型等业内最前沿的技术,解决传统IT 系统智能化升级难度大、新技术融入改造难等问题,全面加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让企业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快速部署专属数字员工;
“旷湖”则是探迹科技的大模型智能体数据底座,提供业内领先的数据要素与数据资产管理解决方案。数据云底座汇聚1.8亿企业、3亿+标讯等各类数据资源,为AI提供持续的营养。
这种“平台+数据”的双轮驱动,通过降低AI应用的门槛,实现技术的民主化。
阿里云是探迹的标杆案例:阿里云通过探迹“旷湖”实时监控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客户消费增长动态,及时捕捉行业化信息。利用先进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分析市场数据,迅速识别并布局那些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市场领域,提升市场响应能力,“旷湖”帮助阿里云把握先机,制定有效的市场进入和扩张策略。
资本的选择:红杉启明为何持续加注
看完探迹的业务,再看看股东。细数探迹的投资方,在此前多轮融资中,不乏阿里巴巴、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凯辉基金、GGV纪源资本等这样顶级资本机构的身影。其中,红杉中国、启明创投、九合创投更是参与多轮投资。在当下的资本环境中,能让这几家顶级机构同时多轮下注,探迹科技必然触碰到了某些本质性的价值信号。
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曾经这样解析他们投资探迹的逻辑:“我们看到探迹科技在技术研发、产品打磨及客户服务三个关键能力上拥有的突出竞争优势,且坚定赋能中国数千万企业智能销售的长期愿景。我们非常看好探迹科技的未来发展。”
我更愿意理解为:探迹正在从“证明技术可行性”阶段,迈向“证明商业模式可规模化”的新阶段。资本看重的,是它在大模型落地的混沌期中,已经找到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估值锚点与未来图景:在万亿赛道中卡住关键身位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翟佳指出,To B领域正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增长点。那么资本市场如何为探迹科技定价?我们必须寻找清晰的参照系。
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了最新的《中国GenAI市场洞察: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全景研究,2025》。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日均调用量较2024年底实现363%的增长,目前超10万亿 Tokens。。这是一个足够大的池塘,足以养育巨头。
今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并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目标。
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将政策进一步推进落地,意见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快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和开放。
在发改委官网的发布文章中,“鼓励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全链重构、深向耦合”。这为探迹科技指明了更宏大的增长曲线。
并购协同性:AI与传统产业的双向奔赴
此次并购的核心价值,在于探迹科技与真爱美家的深度协同效应,实现1+1>2的价值跃升。
作为2021年上市的家用纺织品龙头,真爱美家海外业务占比超80%,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16%,归母净利润大增310.28%,其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实现“研产供销服”全流程覆盖,更入围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本身就具备强烈的数字化升级诉求。
而探迹的AI能力恰好精准匹配这一需求:探迹科技覆盖“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销售”全链路的智能体协同工具可全面帮助真爱美家提质增效,公司全球领先的销售智能体Futern,可助力真爱美家高效拓展海外B2B客户。这种“AI技术+产业场景”的精准契合,正是政策所鼓励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并购重组”的核心要义,让传统产业的增长潜力与AI的技术优势形成完美互补。
估值逻辑上,探迹已完成从“技术可行性验证”到“商业模式规模化”的跨越,红杉中国、启明创投、阿里等顶级机构的多轮押注,侧面印证了其商业化路径的清晰性。
此次并购后,探迹将实现AI+与上市公司产业资源的深层验证,估值锚点进一步上移,打开了从“AI+工具提供商”到“新质生产力构建者”的价值想象空间。
此次并购不是终点,随着AI+技术与真爱美家业务的深度融合,我们有望看到传统制造业在AI加持下的全面升级:研发端实现精准需求洞察,生产端优化供应链效率,营销端突破海外市场增长瓶颈,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东风下,探迹科技的模式具备极强的可复制性。当越来越多传统产业通过探迹的AI平台部署数字员工,新质生产力的渗透将进入加速期。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探迹科技的价值在于其背后的中国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工厂”,其成长曲线正契合万亿级AI产业应用的爆发趋势。
这场并购,不仅是探迹科技资本版图的重要一步,更是AI技术重构传统产业价值的实践。随着协同效应的逐步释放,探迹科技有望成为连接AI与实体经济的核心枢纽,其资本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恒生指数(HSI)$ $上证指数(000001.SH)$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