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又收百万级罚单,十年累计被罚超1.9亿
连续的大额罚单、业绩的明显承压、管理层的再次变动——浙商银行正站在一个罕见的“多重拐点”上。
从年初至今,该行被罚金额已远超去年全年,从长期资产扩张遗留的风险逐步显性化,到零售不良攀升、信用减值连年走高,这家被誉为 “浙系一哥”的股份行,正被推上聚光灯下重新审视。
01
浙商银行又收大额罚单。
11月13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公示的最新政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深圳分行被罚330万元。
同时,李泽锐、余彦森被警告;江琴、黄斌、杨泓峤、庄志明、张晓东、赵卫华除警告之外,分别被罚5万元;王靖被警告并罚款6万元。
深圳分行本次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有三点:
1、贷前调查不尽职;
2、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不到位;
3、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
今年以来,浙商银行已收到多张罚单。
9月5日,因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该行被罚1130.80万元。
9月30日,因违反“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共七项违法违规行为,又被罚款295.99万元。
今年1月,因虚增存贷款、信用卡业务不审慎等15项违法违规行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罚1680万元。
此前,据媒体报道,年内浙商银行已收到21张罚单,合计被罚没超3900万元,远超其2024年被罚总额(268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据企业预警通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截至今年9月30日,浙商银行已累计被罚1.98亿元。
接连不断的罚单暴露出浙商银行的业务缺陷及内部管理缺失,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为现在的浙商银行埋下了伏笔。
02
浙商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在银行业被称之为“浙系三杰”,其中,浙商银行因表现突出被誉为“浙系一哥”。
但现在,这一排名正在发生改变。
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减少20.31亿元,下降5.76%;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减少3.32亿元(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均被宁波银行反超)。
这是浙商银行上市以来,第一份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半年报,三季度,下滑的态势仍在继续。
7—9月,浙商银行营业收入为156.83亿元,同比下滑8.88%;净利润40亿元,同比下滑1.10%。
图片
追其下滑的原因,或与其早年快速发展的过程有关。
2019年—2023年,该行的总资产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均达到15%左右,但问题也很明显,在乐视、北大方正、康美药业、安信信托和亚太药业等多起爆雷或违约事件中,浙商银行均牵涉其中。
为甩掉历史包袱,快速化解风险,浙商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增加资产减值的计提,这使其信用减值损失一年比一年高。
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4年,该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从189亿元增加至282亿元,其中,2024年额度占到收入的40%还多。
从不良率来看,截至9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6.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7亿元;不良贷款率 1.3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但该数据在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还比较靠后,要知道,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都只有0.76%。
另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浙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正逐渐上升。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由1.78%上升至1.97%,另从收入来看,今年上半年,其零售业务板块产生的收入为51.4亿元,但发生的信用减值损失达56.9亿元。
03
除大额罚单之外,近期浙商银行即将迎来新董事的消息也引发关注。
前不久,据财新爆料,浙商银行正在酝酿新的高层人事调整。现任行长陈海强或将迎来职务调整,有望获进一步任用,现阶段仍有部分组织流程待推进。
对此,业内猜测,陈海强或接任浙商银行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陈海强1974年10月出生于浙江宁海,拥有大学学历,后获EMBA硕士学位,是正高级经济师;1998年12月进入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任副主任科员;2002年9月加入招商银行;2015年3月加入浙商银行,先后担任宁波分行行长、总行行长助理、副行长、首席风险官;
今年4月2日,陈海强获中共浙江省委提名担任浙商银行行长;4月10日正式被聘为行长;7月4日,其行长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与此同时,浙商银行治理层迎来关键变动——老董事长陆建强火速交棒让贤,陈海强随即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据统计,自2004年成立至今,浙商银行已历经蔡惠明、张达洋、沈仁康、陆建强四任正式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浙商银行及其分行多位行长、副行长频频落马,或是“失联”,而最终原因均指向贪腐。
据南财社报道,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原行长顾清良因受贿超千万,被判14年;宁波分行行长姚伟标疑因杉杉集团贷款案件被调查;沈仁康、张长弓利用浙商银行的资源优势,搭建浙商产融,王卫华利用职务便利,共同收受财物共计3.4亿元。
结语
浙商银行正在经历的不只是一次短期的合规震荡与经营压力,而是一场“长期金融周期”所必然引发的结构性出清。
在曾经宽信用、强扩张的时代,资产规模是银行最直观的增长指标,市场也往往将“谁跑得快”视为竞争力。
但当下,银行之间的区别,已不仅仅局限于规模,还有资产质量、合规及长期发展潜力。
浙商银行屡收罚单,说明其业务能力,内部管理均有漏洞,而新上任的高管能否将其扶上正轨,拭目以待。(文:零点财经)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