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小鹏机器人风波:当一个机器人需要“自证清白”|甲子光年
走入小鹏机器人“风暴眼”。
作者|张麟
编辑|王博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周,在各方冷静下来后,我们觉得有必要再来看看小鹏全新一代机器人IRON。
可以说,IRON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历史上,第一款被舆论广泛要求证明“自己不是真人”的机器人。
从网友的一句“里面是不是藏了个人”的玩笑话,到一场“小鹏是不是造假”的舆论风暴,我们和很多媒体以及小鹏工作人员一样,处在风暴眼中。
在这个风暴眼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1.平静与爆发
风暴眼往往是平静的。
11月5日,小鹏汽车举办了2025年的科技日活动。这是小鹏汽车的老传统,在每年年底举办科技日活动,既能向外界传达最新的产品规划,也能借此机会释放最新的技术进展和成就。
这次科技日活动在小鹏汽车的新总部举行,当天广州的气温最高有27度,对于很多从北京赴会的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极为舒适的温度。
其实,去广州之前,我们已经提前知道了一些科技日的信息,比如此次活动会涉及robotaxi业务的进展,以及小鹏汇天、小鹏机器人业务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下午4点07分,小鹏全新一代机器人IRON从幕后缓步走向舞台,此时,这场小鹏科技日发布会已经进行了约一个小时。
IRON走上舞台,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从业务介绍顺序来看,小鹏机器人IRON并没有被着重安排,其并没有打头阵,也没有压轴出场,而是被放在了中间。在介绍机器人业务之前,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讲述了第二代VLA大模型;在其之后,何小鹏描绘了未来载人飞行器的商业蓝图。
IRON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具备82个自由度,配备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及全包覆柔性皮肤,但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其明显的女性特征和自然连贯的“猫步”行走姿态。
伴随着IRON轻柔的步伐,在场媒体开始拍照、录像,为之后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做准备。虽然周围的媒体和观众也对机器人发出了赞叹,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在场的媒体几乎没有对“IRON里面有没有人”产生质疑。
这并不奇怪,因为在现场的人能观察到机器人的姿态细节,以及比较明显的“机械感”。比如,当天小鹏机器人IRON的左腿控制似乎出现了问题,无论是上台时还是下台时,左腿的步伐都更重,仔细观看下,机器人似乎有点“跛脚”。
甚至相较于小鹏机器人IRON轻柔的步伐,现场媒体对其为何要被设计成女性形象,以及这款机器人能干什么更感兴趣。
这些疑惑源于媒体人的业务直觉。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仅仅是在机体结构上类人,比如拥有头部、躯干和四肢,但不会刻意增加细节设计。
即使是一些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也在尽量弱化产品的性别特征,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人看起来既不要太“女人”也不要太“男人”。
这种设计风格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从业者的默契,因为将机器人赋予特定性别,即无法带来机体性能方面的收益,还容易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欧美市场,这种设计上的主动规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也是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在活动结束后的群访环节,大量的中外媒体工作者都向何小鹏抛出了这类问题。
何小鹏与顾宏地接受媒体采访,来源:小鹏汽车
比如凤凰网向何小鹏提问:“为什么小鹏要展示一个女性的人形机器人?这出于哪些方面的考量?”
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提问:“机器人的一些使用场景,比如拧螺丝、做家务,这些可能都不是立刻会实现的场景,在你们看来,实现这些场景可能需要多少年?”
“甲子光年”也问了何小鹏一个问题:“小鹏计划部署机器人的场景,对机器人产品的性能、数据方面的后续迭代有何帮助?”
何小鹏以及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他们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对任何一名玩家都是一个并不十分明朗的市场,具体的落地场景、落地路径和产品形态,仍需要不断探索。
当时在场媒体没有一家质疑IRON是不是真人假扮的,开玩笑的都没有。
在小鹏机器人发布后的5小时内,媒体讨论焦点仍是该型号机器人的先进性,例如知名汽车博主孙少军就发布微博讨论了该机器人采用的固态电池方案和机器人的应用。
孙少军讨论小鹏机器人,图片来源:孙少军微博
但此时,事情开始朝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迅速发展。
风暴眼虽然平静,但这种平静极不真实。大自然中,当风暴眼经过时,会短暂地风停雨止,但紧接着风会强烈袭来。
2.质疑与自证
11月5日晚10点左右,网络舆论风向开始转变,关于小鹏机器人造假的言论开始增多,这一直持续到11月6日。
部分网友对小鹏机器人真实性产生质疑,图片来源:微博
最开始何小鹏在面对网友“100%真人在里面”的言论,还能回复网友“感谢认可”。
但是后来,玩笑和质疑演变成了舆情,让何小鹏选择亲自下场澄清。
11月6日上午11点,何小鹏通过自己的个人抖音账号,发布了第一条澄清视频,通过拉开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皮肤拉链”,露出背部机械结构,向外界证明小鹏机器人真的是一款机器人。
尽管这条视频是“一镜到底”,何小鹏也耐心进行了解释,但是网友们似乎并没有买账,相关舆论还在继续发酵,不少媒体也在跟进报道。
11月6日下午,在小鹏汽车组织的媒体群访活动中,可能是为了让媒体先相信这真的是一款机器人,小鹏汽车方面特意对媒体近距离展示了IRON,和发布会上的女性特征明显的机器人一样,只是外部覆盖的布是黑色。
黑色包覆物版本的小鹏机器人IRON,来源:“甲子光年”拍摄
当晚7点,在小鹏X9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何小鹏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介绍小鹏X9,而是重新让小鹏IRON用“猫步”走到台前,并现场指挥工作人员剪开机器人腿部的包裹物,露出“金属骨骼”,以展示机器人的真实性。
“这是最后一次IRON来证明,它是它自己。”何小鹏在现场有着一种《让子弹飞》中六子要“剖腹”验证吃了几碗粉的悲壮。
在做完这一切后,何小鹏对IRON说:“还能走吗?”随后,IRON迈出“猫步”,缓缓下台。
这个过程不到5分钟,全程直播,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公众。
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是,无论是11月6日上午拉开小鹏IRON拉链,还是当天晚上剪开其腿部包覆物,操作员工均为女性。或许在何小鹏的风险意识里,避免性别碰撞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他却没能想到,机器人太像人也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11月5日,在市场发出对机器人的质疑后,小鹏汽车美股应声下跌近4%,但在11月6日小鹏“自证清白”后,其美股股价反弹上涨达9.6%。
公众对小鹏IRON表现出的不信任,有视频传播方式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逻辑是,公众无法理解这种步态是如何做到的,这在之前是比较少见的。
尽管小鹏机器人IRON进行了演示,但小鹏机器人方面并没有解释直接解释其步态生成的原因。“甲子光年”推测,这更像是一个多重优化后的进化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小鹏机器人IRON搭载了小鹏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即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构建出了“VLT+VLA+VLM”协同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其对行走交互等高阶智能提供了优秀的算法基础。
小鹏机器人IRON利用大模型构建协调能力,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而在硬件部分,小鹏机器人IRON优化了腰部关节和脊椎,尤其是在机器人的“跨部”增加了多个自由度,这些自由度在算法的控制下,形成了复杂的重心转移和协调联动,也就有了最终妖娆的“猫步”效果。
小鹏机器人IRON训练过程,能够明显看到腰部、胯部的扭转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但这种协调性究竟是如何优化出来的,即使是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兼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米良川也没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根据米良川的回忆,小鹏机器人IRON行走姿态的突破发生在今年3月26日,通过生成式控制器的控制,当天晚上小鹏机器人IRON的行走姿态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本生硬的步伐开始变得柔和。
米良川接受媒体采访,图片来源:“甲子光年”拍摄
米良川表示:“我们用生成式的技术路径其实是比较难的,机器人的步伐不是轨迹跟随也不是姿态跟随,他生成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无论左拐、右拐都是猫步。”
此外“甲子光年”还了解到,米良川负责的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下一代控制器,应用在机器人上进行优化后,机器人的步伐姿态已经变得更“日常”、更“拟人”。
3.回归应用本质
某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研发人员在和“甲子光年”交流时说:“小鹏这个机器人太牛了,反正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是做不出这样的步态的。”
这种赞誉代表了不少人形机器人从业者的感受。
但在震惊之余,很多从业者也向“甲子光年”明确表示,让机器人走的稳是整个行业都在追求的性能目标,但在此基础上是加大投入去优化步伐姿态,还是追求机器人其他方面的性能,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战略。
也就是说,步伐优美能够体现技术先进,但并不是机器人行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无论是怎样的机体性能,都要为应用场景而服务。
例如2025年10月23日,马斯克在三季度电话会上确认,由于灵巧手寿命不足,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设计定型将推迟到明年一季度。
根据公开信息,Optimus在进行货物分拣训练时,其灵巧手的寿命只有6个星期,但单只手的成本却超过6000美元,关节机构的失效和柔性皮肤的磨损,让人形机器人根本无法胜任相对应的工作,更不要说替代人工了。
有趣的是,几年前,行业内的普遍认知,还是进工厂完成像“打螺丝”这样的任务,是人形机器人最现实、最适合应用的场景之一。例如英国咨询公司IDTechEx发布的相关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汽车工厂将部署约160万台人形机器人。
但目前来看,这一场景似乎并不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要场景,甚至不利于短期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马斯克遇到的问题也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问题。小鹏机器人IRON虽然使用了尺寸极小的谐波减速器,实现了单手22个自由度,但仍面临着寿命较短和成本较高的问题。
根据米良川的回答,小鹏汽车将于2026年最终量产机器人IRON前,解决这些问题,使其达到预期水平。
小鹏机器人IRON使用的谐波减速器 ,图片来源:“甲子光年”拍摄
因此,基于对人形机器人,尤其是灵巧手整体性能的考量,小鹏IRON机器人同样放弃了“进工厂打螺丝”的应用场景。
何小鹏表示,全新一代的小鹏IRON机器人将优先进入商业场景提供服务,目前的计划是在2026年量产小鹏IRON机器人后,逐步部署到小鹏汽车门店中,完成顾客接待和车型讲解等工作。
小鹏机器人IRON的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虽然这不是一个令人感到振奋的场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人形机器人投入这类场景是技术倒车。可以预测的是,类似汽车销售门店这样的人员密集、声源密集的场所,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优质的数据训练中心。
研发人形机器人就像是一场“赌博”,没人知道整个行业会在什么时候“开牌”。米良川在和“甲子光年”等媒体交流时,打趣地说到:“2015年,我刚创业的时候,很多人就说机器人的元年已经来了。现在十年过去了,机器人的元年又来了。”
但当被问到小鹏汽车押注机器人是否是一件有眼光的决策时,米良川回答:“有时候你需要选择相信一些事情,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去相信。”
(封面图来源:小鹏汽车)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