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美金第六期获奖用户访谈QA】 从看K线到看商业逻辑,他靠“理解公司”走上百万之路

在2025年,有越来越多的老虎用户实现了百万美金的投资收益。老虎推出「百万美金之路」系列,走近这些达成百万收益的投资者,听他们讲述如何思考、坚持、成长。

对老虎来说,投资不只是盈亏的数字,而是一段从梦想到达成的旅程。我们希望这些故事,激发更多人树立属于自己的投资目标,让「百万美金」从遥远的梦想,变成看得见、够得着的里程碑。

点击查看访谈精华帖

本期主人公是张先生,1988 年生,上海人,曾在互联网行业做商业分析,后转为自由职业者。他的投资轨迹从技术面起步,逐步转向以基本面和商业分析为核心——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把“研究”当成工作,耐心把机会等到位。

这一期,我们一起走近这位 80 后投资者,看看他是如何获取属于自己的百万美金里程碑。

Q1: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背景?

A1:我是80后,上海人,1988年出生,今年36-37岁。此前在互联网行业做商业分析,现在为自由职业。兴趣爱好偏二次元——动漫、游戏;自由职业后旅游时间明显增多。

Q2:您何时开始接触投资?

A2:2019年前后,因为公司发放员工期权,因而首次接触二级市场;最初钻研K线与技术指标,2022-2023年受身边朋友及太太影响,系统转向基本面与价值投资。

Q3:第一笔投资是什么?

A3:就是拿自己公司发的股票做短线波段,短期看似"赚钱",事后看纯属运气;用同样方法也亏过,整体处于"懵懂阶段"。

Q4:商业分析背景对投资有什么影响?

A4:我要是做这个投资,觉得商业分析背景对投资还是挺有帮助的。不管是分析商业的框架,还是我在原来工作中学到的分析技能,都能让我对公司、整个市场和竞争环境,还有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有一定了解。而且,一些研究手段和工具,我在之前工作中也有培养和积累。所以我觉得,后面做更偏向基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时,这些都挺有用的。

比起商业分析本身和相关工具,更重要的是亲自在公司里感受经营一家公司是怎么回事。除了有商业分析背景,我还有一到两段创业经历,算是从不同角度经营和分析过生意,我觉得这对以后做投资也有帮助。

Q5:目前主要关注哪些市场与板块?

A5:关注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消费与消费互联网;市场维度除了中概之外、美股也会关注,另外由于我在日本生活过,日股我也关注。另外近两年旅游比较多,旅游时也会顺带调研有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南美、中亚等地的公司也会去调研,尝试突破一下舒适圈。

Q6:当前相对重仓的标的及买入逻辑?

A6:拼多多——已持有三年以上,2025年4月美国关税事件导致股价跌破100美元(市值≈9000亿人民币)时加仓。

我们可以简单把拼多多的业务分成三块国内业务,海外业务,国内电商平台业务,和多多买菜,就这三大块业务。

国内业务在价格优势上面看起来不如京东或者是淘宝这些天猫这些有这个国补享受的平台,或者说拼多多需要自己去补贴,去满足这样的低价的优势,海外因为关税受到很大影响。

先看国内业务,即使极端悲观仍可年赚1000-1200亿,6-7年净利润就已经超过它的市值。

Temu在美国GMV占比仅约40%,然后剩下更多比例应该是在欧洲和包括日韩,东南亚等其他地区,我觉得当时市场可能反应过度了。

美国关税事件当中,拼多多在4月份到7月份当中做出多轮海外业务调整,刚开始关税上升到100%以上的时候,他立马就把美国的全托管业务给停了,然后大部分转成半托管,因为这样可以把关税的影响尽可能降低,甚至降低到原本三分之一左右。但一旦这个关税又从100多退回到50多的时候,他又很快把这个全托管业务给重新启动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海外广告预算投入方面,之前拼多多有在海外投入广告预算,在得知关税事件时,拼多多立刻取消了所有广告投放,把预算砍到0,在政策调整之后又可以积极反应。在所有出海的公司中,拼多多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

Q7:您如何评估拼多多当前(约140美元)估值?

A7:谈不上便宜,也远未到"贵"得需要卖出。这两个季度利润的下滑,实际上是对公司未来长期业务发展的投入和短期业绩的一个错配国内一年能创造1000+亿利润,管理层主动牺牲短期利润换取长期竞争力;海外亏损已在收窄,且长期货币化率每提升1pct都能带来显著利润增量,整体仍值得继续持有。

Q8:如何看待海外监管与数据安全风险?

A8:风险客观存在,但公司表现出整改意愿——聘请欧洲数据安全专家、快速迭代App版本填补漏洞;宏观政治无法预测,能把握的是企业应对速度,拼多多在关税、预算、模式切换上反应极快,增强持有信心。

Q9:除拼多多外还关注哪些公司?

A9:国内现制茶饮(蜜雪冰城、瑞幸等),海外刚调研完一家"中亚超级平台"(电商+支付+出行),仍偏好互联网与消费赛道。

Q10:评估消费品时最看重什么?

A10:1) 首先关注市场赛道足够大,增长也比较明显的行业;2) 选择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如具备规模效应或成本领先的公司,比如茅台这一类,;3) 管理层与治理无重大黑点;4) 品牌最好帮消费者"闭眼选",比如去超市买水就会选择农夫山泉 怡宝这一类公司,降低决策成本。

Q11:如何决定买卖与卖出?

A11:买入:估算未来三年及以上年均利润,市值显著低于内在价值且留有安全边际。

卖出三情形:

  1. 确认自己研究错误;

  2. 发现更具性价比标的而调仓;

  3. 股价达到我测算的内在价值

Q12:可否举例"贪图便宜"导致犯错的案例?

A12:202X年上市的一家热门新式茶饮公司,我们调研的时候发现它的单店模型十分优秀,排队很常见,业绩上也反应了开店速度。如果和同行对比,它的估值仅为可比公司60-70%。

但实际上这家公司的股价却一直在下跌,回过头看,当时比较匆忙,我也没有花特别多的时间去研究:本身这个业务是不是足够好?业绩是否可以持续?竞争壁垒是不足够高?

实际上茶饮这个赛道,消费者口味偏好变化是比较大的,比如之前大家喜欢喝传统奶茶,后来喜欢珍珠奶茶,再之后是鲜果茶,再后面到青绿茶去了,大家口味的变化比较快的。

第二个呢,其实在当时买入这家公司之前,我也实际去看了多家门店,发现有一些门店有一些隐患问题,其实都可以看得到的,却未纳入决策;

第三但是有访问过该品牌的加盟商,当时品牌的势头非常非常好,加盟商虽赚钱却不愿再开二店,这个信号也被忽视。 最终股价下跌后认错卖出,后面再去复盘,还是研究不到位、只看计算器,但每个数字背后它所隐含的这个条件其实是非常多的,那这部分没有做仔细的推敲,我觉得这个是当时犯的最大的问题吧。

Q13:怎样看待蜜雪冰城下跌、瑞幸上涨?

A13:短期股价无法解释。基本面看:蜜雪在下沉与海外低成本供应链仍具绝对优势,4万店后加密引发杯量担忧但点位合适仍稳赚;瑞幸咖啡成瘾性+选址优势+出海故事,市场或认为确定性更高。

Q14:持仓大幅波动时如何稳定心态?

A14:少看股价,多看业务:用户心智是否变化、竞争格局是否恶化、单店杯量是否被抢。若逻辑未变则利用波动加仓,若确认犯错则果断止损。

Q15:投资对您的意义?

A15:研究商业本身有趣;旅游时关注中国品牌出海,获得"民族自豪感"与和当地人交流的话题;也借此维系投资社交圈。

Q16:今年收益突破百万美元,您如何纪念与复盘?

A16:

我觉得首先能收到这个非常开心,这个我放在电脑桌旁边,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纪念,对过去研究或者过去投资的肯定,我觉得这方面看着肯定是开心的。

面对这个数字之后,我可能背后也会有一些回顾,回顾在过去投资里面什么对自己贡献是最大的?真正贡献收益的是"完整基本面研究→合理价格买入并持有",而非早期技术分析或贪便宜。金额只是结果,研究到位才是因。

Q17:实现百万过程中如何设定阶段目标?

A17:不设金额目标,设"研究目标":多看足够多好的公司(10家里能看懂1家已不错),提高审美;保持耐心,等待好公司落到理想价格,"好的生意+好的团队+好的价格"水到渠成。

Q18:用一句话概括投资信条?

A18: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Q19:对您影响最大的投资大师?

A19:巴菲特、芒格;国内段永平、李录。其朴素语言把投资本质讲清,帮助完成技术分析→价值投资的转型。

Q20:为何2019-2023年完成技术分析到基本面的转变?

A20:技术分析需盯盘、不可持续、难归因;加上时差折磨。2021年起受太太及朋友影响系统学习基本面,阅读李录《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巴菲特致股东信、哥伦比亚大学Bruce《价值投资》等,确认"买企业股权"更符合自己背景与性格,2022年起实盘实践。

Q21:转型过程中犯过的大额亏损?

A21:一家港股殡葬公司几乎持平微亏:

  1. 政策风险(殡葬管理条例多年未修订);

  2. 提价逻辑实为产品结构升级,升级空间已尽;

  3. 并购窗口受监管压缩。 意识到两大利好引擎失效后卖出,代价是资金与时间机会成本,由此建立"先pass看不懂"的研究流程。

# 百万美金之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 Xzhouz
    ·11-24
    [微笑]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