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VS材料谁先兑现业绩?谁能拿下固态电池量产第一张船票?

2025高工锂电年会的热议余温未散,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量产路径的探讨已然成为行业焦点。最近一个月,超10家产业链上市公司密集披露技术进展,从材料研发到设备落地的多点突破,清晰勾勒出行业从技术攻关向量产竞速跨越的产业图景。中国银河证券的预测更显赛道潜力:2030年全球全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20亿元,一场关乎工艺革新、材料迭代与成本控制的产业突围战已全面打响。

在这场技术革命的竞速赛中,设备企业率先撕开了突破口,成为产业链的先行官。作为核心装备提供商,海目星的进展颇具代表性:其不仅在氧化物+锂金属负极路线上拿下2GWh级量产设备订单,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线的关键跨越,更在硫化物+硅碳负极这一前沿路线上深度参与全球领先企业的中试线建设。背后折射出的行业逻辑清晰可见:固态电池量产的核心瓶颈之一在于装备适配,而设备企业的技术突破直接决定了不同技术路线的落地节奏。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钱在哪。我观察下来,三个方向最有戏:

第一,设备赛道肯定最先吃肉。 技术路线再怎么争,总得买设备吧?特别是那些能玩转多种路线、在电极制备、电解质涂覆这些核心工艺上有绝活的企业,现在就是抢订单的黄金期。海目星的订单已经验证了这逻辑,后面只会越来越多。

第二,材料端的局部突破。 虽然电解质几大路线还在打架,但有些细分环节已经能卖货了。比如硫化物电解质,不少公司已经从克级量产往公斤级、吨级爬了;锂金属负极通过改性技术解决了枝晶问题,样品都过中试了。这些环节可能跟着中试转量产快速变现。

第三,整车和电池厂的卡位战。 我发现换电模式和固态电池特别搭,宁德时代他们的换电体系升级一下就能兼容固态电池,这种提前布局的肯定占先手。还有广汽、蔚来这些跟电池厂深度绑定的,搞不好能在特定路线上搞出差异化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成本这座大山还是挡在眼前。现在全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5倍,材料贵、良率低、工艺复杂,样样都是钱。要破局得三管齐下:技术上搞材料复合化、工艺一体化;规模上靠2GWh、5GWh的产线摊薄固定成本;产业链上必须材料-设备-整车抱团研发,免得各干各的浪费资源。

任何颠覆性技术都得走突破-中试-量产-降价这条路,固态电池现在正处在从中试到小规模量产的关键跳板上。对想参与的朋友,我觉得得盯着三类玩家:能适配多路线的设备商、在细分材料上有真技术壁垒的、以及建好换电生态护城河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路线摇摆的风险。

说到底,这场竞速赛比的是产业链的综合实力。设备商搞定装备、材料商平衡性能成本、整车厂完成产品适配,万亿赛道的高潮才真正开始。你们怎么看?

我觉得设备端可能最先兑现业绩,但材料端的爆发力也不容小觑。你们觉得哪个环节会最先跑出来?欢迎聊聊看法。

$海目星(688559)$

# 【热议】闪崩!现在该:控制仓位or控制情绪?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