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单回暖,淘宝闪购没有收手的理由
11月25日,阿里巴巴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报表。其中最受关注的即时零售实现收入229亿元,同比大增60%。
稍后的业绩电话会上,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主要表达了四个意思,订单结构优化后带动整个淘宝闪购订单增长;UE亏损大幅收窄,商业模型可持续;餐饮单量增长对非餐零售有明显拉动;近场零售中的品牌增量价值还未被释放。
蒋凡表示,淘宝闪购在第一阶段完成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二阶段的经济效益优化符合预期,这为外卖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在即时零售长期投入的信心。
上述几点表达了持续加码的意思。从表述可以发现,淘宝闪购的投入虽高,但一次投入,获得了三种回报,分别是到家市占与单量增长,亏损收窄;其他业务空中加油,二次起飞;远近场零售融合,激活了供需两端。
结合近期“饿了么”或更名为“淘宝闪购”的消息,更能看到阿里持续、坚定投入的信号。11月初,有网友发现饿了么应用版本号更新至12.0.2,更新后名字变为“淘宝闪购”。据悉,目前应用正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体验。
此次品牌融合上的动作,对市场虽然可谓“情理之中,意料之中”,释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号——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在完成餐食与零售供给侧、运营侧、履约侧等系列整合后,接下来将会在外部端口上走向统一的品牌融合。
对淘宝闪购资源压强再次升级了。
“集团作战”的能力是阿里的独特优势。没有人会否认,随着业务间的协同走入纵深,阿里大消费平台远近融合战略的车轮将会滚滚向前。
截至目前,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在外卖市场的市占率已在多地占据优势份额,而接下来最重要的节点是餐饮外卖与即时零售的融合,以及如何在持久战中始终保持优势。
掌握主动权
今年4月30日,淘宝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以来,阿里即时零售经历了三个清晰的业务发展阶段。
上半年依靠淘宝一级入口流量和大规模补贴餐饮,激活线下供给与需求,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到店与到家的业务布局。随后又推动线上电商供给延伸到线下,例如iPhone新机发布后,淘天的线上官旗店供给与饿了么的线下经销商门店供给的联动,以及10月31日发布了轻加盟的淘宝便利店。到此次内测,阿里已初步垒好了大消费平台的营盘。
7月初,淘宝闪购日订单量就已暴涨至8000万单,日订单峰值已达1.2亿单。8月,闪购月交易买家数达3亿,较4月增长200%;
截至10月,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协同已在全国多地市占率上抢到了领先的身位。
光子星球了解到,在多个高线城市即时零售日均单量上,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订单量已追平,乃至反超美团外卖。
据了解,为了扭转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在市占率上的领先,美团时隔多年后,重新将市占率纳入到区域考核之中,这迫使BD与服务商调整业务推进策略。
“进入淡季后抢市占率的成本比旺季要低得多”一位美团BD告诉光子星球,为了说服商家将重心放到美团,他最近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凑,且压力陡增。“以前可以跟商家谈一些资源置换,但现在每家平台的补贴都在退坡,美团拿不出太多资源和商家谈,只能硬磨。”
财报显示,9月以来,得益于履约物流效率的提升、高客户留存率及客单价的上升,即时零售业务单位经济效益已实现显著改善。蒋凡在电话会上表示,过去两个月平台的高笔单价订单占比提升,闪购最新笔单价环比8月份上涨超过两位数。
淘宝闪购策略确在改变。有服务商表示,美团与淘宝闪购、饿了么都将拉高客单价作为接下来的运营重点。
这意味着,接下来外卖的博弈正在从补贴驱动转变为运营驱动,这对于阿里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此之前,饿了么在外卖行业中最大的长板便是运营,这对于亟需借助精细化运营缩小UE亏损的到店业务而言尤为重要。
10月15日,淘宝闪购开启首个双11预售。针对高笔单,淘宝闪购、饿了么上线了“爆火好店”频道,推出“25元大额红包”“超时20分钟免单”“加速配送”等升级服务,希望用更确定性、优质的体验吸引高价值用户。
预售首日数据显示,淘宝闪购在全国270个城市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超市便利订单增长670%,饮品、烘焙、水果生鲜等品类均实现2倍增长;品牌通过接入闪购服务获得生意新增量,3C数码、个护、服饰等行业品牌在淘宝闪购的成交与去年同周期相比增长超290%。
过去半年,即时零售战场硝烟弥漫。从京东高调入局外卖,到美团全力防守基本盘,再到阿里以“淘宝闪购”为前锋并逐步整合平台资源,行业格局已悄然重塑。
生态协同的打法最丰富的阿里,已然成为了外卖战争的主动权掌握者。
征战下半场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或将融合的当下,外卖战场已从“决战”转向“持久战”。
从拼补贴到深耕服务、探索差异化新赛道、品类从餐饮向日用转化,是这一阶段最典型的三个趋势。
以双11为例,面对5300万88VIP、3亿闪购月成交用户、10亿大会员,淘宝闪购推出了“超时20分钟免单”与“加速配送”等创新服务,为88VIP提供每日专享5折红包、折上再打95折等专属福利。
阿里生态多个业务加速接入即时零售。截至10月31日,约3500个天猫品牌将其线下门店接入即时零售。在协同效应下,天猫双11期间,淘宝App实现消费者同比双位数增长,近600个品牌成交破亿,天猫品牌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环比9月增长198%。
差异化的探索还体现在供给侧升级。10月30日,淘宝闪购发布的连锁便利品牌“淘宝便利店”,该品牌以闪购仓为形态,基于阿里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24小时营业、30分钟送达服务。
据官方介绍,淘宝便利店由平台提供选品、供应链、物流、数字化支持,并统一输出商品、价格、服务、体验等管理标准——矛头直指当下即时零售的供给痛点,如SKU有限、货盘碎片化、非标供给过于混乱等。
比较典型的是近两年以来平台或品牌自建“闪电仓”所构成的长尾供给网络。目前,成熟闪电仓业态的SKU在5000左右,享受了一段时间丰富SKU对传统线下零售供给的“降维打击”后,而今经营趋于稳定。能进一步上探经营增量的美妆、3C等高毛利品类却因库存成本高、损耗风险大,商家不愿单独建仓。
供给大盘的另一面是线上。互联网电商20年来,崛起的线上品牌以DTC(直面消费者)性质的货架与内容运营能力见长,却缺乏线下门店管理、库存调度、履约协同等能力。将其商品接入近场链路,绝非“挂个链接”那么简单。
阿里的优势正在此。淘宝便利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铺下多少个仓,而在于它是否能构建一套可复制、可规模化、可盈利的近场供给操作系统。当这套系统跑通,阿里就能真正将“无限货架”的电商优势,转化为“30分钟达”的零售优势。
构建这种精细化系统的前提,是平台必须拥有对供给端的深度介入能力和系统控制力。
不可忽视的是,一体化仓店选址,有饿了么过去多年地面经营积累的数据做为参考标准;物流履约自不必说,自淘宝闪购为阿里大消费开路以来,饿了么骑手数量达到去年的3.5倍,平均收入达去年的1.4倍——需求的活跃显著加速了履约从量到质的升级。
融合饿了么蜂鸟骑手网络、菜鸟即时配送、商家自配送等多模式,淘宝闪购已经可以提供适配餐饮、生鲜、3C、美妆等不同场景与近远场不同时效的履约能力。
从始至终,丰富的生态底蕴与历久弥坚的电商大盘都是阿里的核心竞争力。
融合后的淘宝闪购,可预见的决策链短、跨职能整合、文化驱动速度等,都将实现更统一的调度,从而形成更高效的作战单元。
迈向大消费
“即时零售是淘宝天猫集团平台升级的核心战略支柱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为平台带来一万亿元人民币的商品交易总额,从而推动相关品类的市场份额增长。”
下一步怎么走,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的表达已经足够直白。明晰的战略规划也有充分的战果支撑。
在“回归淘宝”的大叙事下,淘宝通过饿了么履约与地面体系,促成了多个业务的生态协同,为大消费“开闸”。
入口效应已经开始带动阿里大消费体系业务的发展:闪购已显著带动相关品类和业务的增长,如盒马、猫超的闪购订单环比8月上涨30%;飞猪在十一双节期间,平台履约GMV同比增长48%,全球酒店间夜量增长78%,服务人次增长30%;高德推出扫街榜重返本地战场,十一双节期间已为线下餐饮门店带去超过1亿的客流,且高德APP日活跃用户数达3.6亿的历史峰值。
不止饿了么,支付宝、盒马、高德、飞猪乃至菜鸟等生态力量,在这场事关构建大消费入口的建设中拧成一股绳——所谓大消费,从来不是自餐食外卖到即时零售的单点突破,而是整个阿里大消费平台在本地生活赛道的集体冲锋。
就像依靠茶饮打高的订单量会随着季节变化复归常态,单点突破的漂亮曲线与故事已经讲完,本地生活进入持久战阶段。美团靠十年履约基建筑起护城河,京东以供应链反哺本地服务,而阿里的答案,是以生态协同构建“系统”,从而形成大消费的入口心智。
天猫总裁家洛此前提到,淘宝闪购与饿了么+淘系电商可以理解为阿里国内零售的一次服务和交付能力的升级。
“具备了闪购能力才能做到跟零售结合在一起的服务升级,我们未来会做成‘远中近’三个场的物流交付能力。”在双11期间,有品牌已打通远近场,用户可以在商详页选择“闪购”作为配送方式,如果是选择半小时内,则就近选择附近门店,即时派送。
随着“大消费平台”战略持续推进,饿了么淘宝闪购的融合或标志着阿里大消费进入“垒营盘”的“阵战”阶段。其对外卖行业、乃至大消费体系的影响亦足够深远,仅电商一项,国内生态最多样的货盘叠加闪电仓、淘宝便利店等近场节点,便可实现“远场选品、近场履约”的无缝衔接。
面对这一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淘宝闪购完全没有必要收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