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瑾财经
智瑾财经
分析、有趣、见解!
IP属地:未知
0关注
500粉丝
0主题
0勋章

德力佳闯上市:业绩开始下滑,刘建国、孔金凤夫妇大手笔套现

2025年4月23日,德力佳传动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力佳”)就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轮问询函进行了回复。前不久,德力佳还提交了一版招股书,更新了截至2024年末的财务数据等信息。 据贝多财经了解,德力佳于2024年12月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报考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IPO。本次报考上市,德力佳计划募资18.81亿元,将用于大型陆上风电齿轮箱项目、大型海上风电齿轮箱汕头项目等。 据招股书介绍,德力佳是一家主要从事高速重载精密齿轮传动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风力发电机组,核心产品为风电主齿轮箱。德力佳在招股书中称,风电主齿轮箱属于定制化产品。 通常情况下,德力佳需样机研发及小批量试制,通过客户验收后,根据客户下达的批量订单或备货通知组织批量生产。目前,该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三一重能等。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德力佳的营收分别约为31.08亿元、44.42亿元和37.15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5.40亿元、6.34亿元和5.34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约为4.84亿元、5.74亿元和5.34亿元。 不难看出,德力佳的业绩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至2023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58.79%。而在2024年,该公司的营收则同比减少约16.36%至37.15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15.80%,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减少6.78%。 按结构分类划分,德力佳的收入主要来自高速传动产品、中速传动产品。招股书显示,2022年以来,德力佳的高速传动产品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中速传动产品收入持续下降,与同期全球风电相关技术路线占比趋势相反。 2024年,德力佳的高速传动产品收入约为23.62亿元,较2023年的24.30亿元减少2.79%,但占比则由2023年的55.10%增至2024年的64.24%。相比之下,其2024年的中速传动产品收入
德力佳闯上市:业绩开始下滑,刘建国、孔金凤夫妇大手笔套现

珀莱雅的喜与忧:营收利润双涨新品牌孵化却不及预期

在本土美妆市场“内卷”加剧且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珀莱雅要面对的不仅是保持电商业务的增长,第二增长曲线能否扛起增长大旗、新品牌孵化如何突围…… 4月24日晚间,珀莱雅(603605.SH)公布了2024年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创出公司历史新高,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7.8亿元,同比增长21%;归母净利润为15.5亿元,同比增长3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2亿元,同比增长29.6%。至此,首个百亿美妆国产品牌也正式诞生。 对于珀莱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业绩破百亿的旅程碑,也是去年9月“二代”侯亚孟上任后的新起点。然而,漂亮的财报背后,暗藏隐忧。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珀莱雅营收增速持续放缓,新品牌孵化也不及预期,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留给侯亚孟时代的开局便是一场大考。 01 新品牌孵化不及预期 从白手起家的小工厂,到成为首个国产美妆百亿品牌,珀莱雅的发展之路经历了三次重要选择。 第一次重要选择,在创立之初。2003珀莱雅品牌在杭州创立,创始人侯军呈凭借在义务小商品市场代理各类美妆品牌积累了丰富的美妆销售经验和渠道资源,选择了渠道为王的销售策略,将市场定位调整为服务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到10年的时间,他带领的珀莱雅团队就实现了年零售额从零到40亿元的奇迹,奠定了国内化妆品专卖店第一的地位。2017年,珀莱雅成功登陆上交所,踏入资本市场大门。 第二次重要选择,在扩张阶段。2010年,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崭露头角,流量为王时代拉开序幕。侯军呈凭借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决定成立电商部门,成为国货品牌中最早拥抱电商的公司之一。2020年,珀莱雅在抖音自播ROI达行业均值两倍,一战奠定线上渠道霸主地位,如今线上销售占比已经超过90%。 第三次重要选择,在高速发展时期。这些年随着美妆行业需求快速更迭,美妆品牌的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跟上新时代发展需求,珀莱
珀莱雅的喜与忧:营收利润双涨新品牌孵化却不及预期

五年三换帅、合规问题频发,盛银消金未来何去何从?

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波澜壮阔中,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银消金”)作为东北地区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本应扮演着引领区域金融创新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家公司却深陷多重困境,其未来发展之路显得愈发艰难。 近日,盛京银行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周峙已于2025年1月获推荐为盛银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盛银消金的管理层变动之频繁,令人咋舌。自成立以来,短短五年间,竟已更换了三位董事长和两位总经理。天眼查App显示,2020年8月,盛银消金新任董事长张珺任职资格获批。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期间,孙英品担任盛银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 此外,2021年7月,马驰出任该公司总经理。但任期不足2年,便离职。紧接着,2023年6月,陈劲伟获批担任总经理。这种高频率的人事更迭,不仅让公司内部人心惶惶,更导致战略执行缺乏连贯性。新任领导层往往需要时间来熟悉业务、调整策略,而在这段过渡期内,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无疑会受到严重影响。周峙的最新任命,虽然被寄予厚望,但能否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仍是未知数。 在监管政策日益收紧的背景下,盛银消金却屡屡触碰合规红线。利率“紧贴”24%的监管上限,不仅让公司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更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质疑和投诉。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盛银消金产品利率高、额外费用多的投诉层出不穷,这无疑是对公司合规经营能力的巨大讽刺。更令人担忧的是,盛银消金在催收过程中,竟然采取了短信轰炸、言语威胁、曝光个人信息等暴力手段,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无视法规、漠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李某(化名)通过盛银消金进行了一笔贷款,金额为15728元。据李某介绍,因资金周转不开,其于2025年2月26日,在哈啰借款平台借款,盛银消金是出资方,因4月份手头不宽裕,需要等一笔资金到位后,提前还款,但盛银消金客服不同意,让一期一期还,双
五年三换帅、合规问题频发,盛银消金未来何去何从?

“腾讯系”易鑫集团的野心:一年净赚28亿,高管奖励与业绩挂钩

集团品牌全面升级,高管股权激励与业绩直接挂钩。过去一年,易鑫集团业绩全面增长,但控股股东却有了更高目标。 天眼查数据显示,4月18日,上海易鑫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易鑫租赁”)更名为上海畅途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畅途租赁”)。4月22日,易鑫租赁发布公告指出,因母公司易鑫集团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和品牌的全面升级,为确保公司在所属业务条线展业主体的合规性和独立性,易鑫租赁更名为畅途租赁。 易鑫租赁更名之前,易鑫集团发布了针对张序安(董事会主席兼CEO)、高志(联席总裁)的股权激励计划。根据公告,张序安和高志的奖励分别发行股份约2.5%和0.64%(张序安约1.01亿份期权+6757万股票奖励;高志约2580万份期权 + 1720万股票奖励),奖励总市值约为 1.40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2亿元)。 不过,张序安、高志想要拿到上述股权激励并不容易。根据公告,股权授出分5年等额归属(每年20%),且每年经调整净利润在20亿元以上才能解锁一部分。 具体规则按每年经调整净利润对应比例授出:2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81亿元)以内归属比例为0%;20亿港元至25亿港元之间,归属比例为当年比例的1/3;25亿港元至30亿港元之间,归属比例为当年2/3;3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8.11亿元)以上归属比例为当年100%。 这也意味着,张序安、高志想要拿到约1.32亿元的全额股权激励,易鑫集团经调整净利润须实现未来5年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60%。 2月27日,易鑫集团(02858.HK)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易鑫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8.88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归母净利润8.10亿元,同比增长46%;经调整净利润首次超过10亿元,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19%。 根据上述公告,腾讯为易鑫集团控股股东,股权激励授出后,腾讯持股比例从52.02%微降至50.44
“腾讯系”易鑫集团的野心:一年净赚28亿,高管奖励与业绩挂钩

三家消金公司新高管获批,行业风向也正在发生变化

消金公司业务风向变化的同时,高管也在调整。 最近,幸福消金、马上消金、捷信消金的新高管任职资格获批,每一位高管的变更也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月25日,河北金融监管局核准朱智伟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的任职资格,核准雷选平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任职资格。 4月23日,重庆金融监管局核准魏新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任职资格。 4月17日,天津金融监管局核准张含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在上述消金公司中,捷信消金的高管变动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新任总经理张含春为京东集团副总裁,曾任京东科技科技群客户服务与体验部负责人,并在2021年出任京东科技风险管理中心负责人。 迎来新的负责人之后,捷信消金何时启动业务?经从行业内了解,捷信消金有可能在下半年才会规模化投产,京东金融依托消金牌照展业,自然会受到更严监管,在业务承接和拓新的节奏上需要与监管保持一致。 当前消金公司领域,除了高管变动,还有明显的业务变化。从2024年的业绩表现及消金公司展业现状,显著的变化有四个方面: 1、看轻规模,看重质量。 经过去年的风险暴露之后,今年很多消金公司都更加明确地调整了经营策略:2025年把风险排首位,盈利次之,规模最后。策略改变的背后,还是因为消费贷外部环境变化增加了风险影响,调整资产结构,突出资产质量成为大家的共识。 另外,如今的消金行业整体规模快速增长已经不现实,存量博弈加剧。加之目前资金机构受助贷新规影响,尤其是高定价助贷资产受到限制,部分银行和消金公司正在会同担保公司、助贷平台商量对策,由于趋势暂不明朗,目前的状态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2、自营增长,固收下降。 自2024年以来,多家消金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分润模式余额占比快速增长,担保增信模式规模占比迅速下降至50%以内,自营模式余额占比快
三家消金公司新高管获批,行业风向也正在发生变化

加速港股IPO,三只松鼠开启“狂奔模式”

据港交所披露的最新招股资料显示,三只松鼠正在加速推进港股上市进程。 2019年7月12日,三只松鼠曾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被外界称作“国民零食第一股”,截至目前,三只松鼠总市值在117亿元左右。 近几年,三只松鼠的市值波动较大。2019年三只松鼠上市后市值最高点曾逼近400亿元,2020年-2023年间,市值最低时不足百亿,2024年到2025年市值又开始有回升趋势。 选择这样的节点推进港股上市,三只松鼠正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一年推600多个新SPU 根据其招股资料显示,2024年对于三只松鼠来说是一个业绩爆发年,营收达到106.22亿元,同比增长了49.30%,净利润为4.08亿元,同比增长85.51%。 重回百亿营收规模并不容易,上一次实现这个目标还是在2019年,那一年三只松鼠营业收入为101.73亿元,此后就逐年开始下滑,2020年营收97.94亿元,2021年营收97.70亿元,2022年营收直接跌倒了72.93亿元,2023年营收近一步下滑到71.15亿元,直至2024年扭转了颓势。 2022年-2024年,三只松鼠经营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6.2%、22.7%、23.8%,波动也非常明显。 如何重新回到了百亿营收规模?招股书表示,截至2024年底,三只松鼠有超过1000个SPU,仅在2024年就推出600多个新SPU,堪称全力“广撒网”。 从产品类别来看,坚果仍是三只松鼠的最大营收支柱,尽管比例有所下滑但仍占据50%以上,综合零食(包括巧克力棒、膨化食品及饼干等)收入规模增长比较可观,从2022年的12%增长到2024年的19%,已成为其第二大创收支柱;烘焙食品、肉制品、果干等产品营收波动不大。 目前毛利率最高的产品是综合零食(29%),其次是坚果(24%),但2024年的各类产品的毛利水平相较于2022年均已有所下滑。 在销售渠道方面。线上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
加速港股IPO,三只松鼠开启“狂奔模式”

自诩“人形机器人领导者” 优必选名不副实

热衷于参加各类机器人运动会的背后,折射的是相关企业商业化落地场景的缺失和融资焦虑,优必选便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要评选2025年最“赛博魔幻”的事件,各类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绝对榜上有名。 4月24日至26日,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行,鳌头财经了解到,本届运动会吸引了100余家企业参与,超150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多个体育项目中比拼。 就在前一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鸣枪开跑,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20支机器人队伍,最终优必选科技(09880.HK)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研制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 热衷于参加各类机器人运动会的背后,折射的是相关企业商业化落地场景的缺失和融资焦虑,优必选便是其中的代表。 01 优必选的双标 在对待具身智能对外展示的方式上,优必选有些双标,一面对于具身智能的各类展示有着“搞噱头”的质疑,一面又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这个行业现在的确有点奇怪,出现了大量的跳舞、翻跟头的机器人,可能比较吸引眼球,可能对融资也比较有利,但老实讲,这个技术路线不是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的路线,人类也不可能空翻过去把水拿过来递给别人。”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在业绩说明会上发表过如上言论。 人类同样也不可能为了拿一杯水去奔跑21.0975公里,就在获得半程马拉松冠军的前两天,优必选刚刚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有关实施H股全流通的备案申请。据了解,实现港股全流通后,能帮助企业提升市场流动性和资金配置的灵活性,从而吸引更多增量资金。 吸引眼球、获取融资,这样的行为优必选也在做。鳌头财经梳理资料发现,在宇树科技之前,优必选曾四次登上春晚。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优必选一直在积极寻找融资。 天眼查显示,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2023年12月成功在港股主板上市。在上市之前,优必选共进行了10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
自诩“人形机器人领导者” 优必选名不副实

华夏基金烦恼不少:“ETF一哥”张弘弢溜了,青黄不接及地位松动

从管理超过4500亿的基金规模,到彻底归零需要多长时间? 华夏基金“ETF一哥”张弘弢告诉我们只需要4个多月。 随着最后2只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卸任,曾经的“华夏ETF一哥”已无在管公募产品。 4月19日,华夏基金公告称,因个人原因,张弘弢卸任华夏中证红利质量ETF及其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离任日期为4月17日。这也是继去年11月后,他再次卸任产品。自此,张弘弢已无在管公募产品。 而张弘弢离职的背后,华夏基金后继无人、ETF龙头位置不保,主动权益类效益不佳,内部风控等问题都浮出水面。 一、人才凋零,后继无人 随着张弘弢的卸任,他超过15年的公募基金经理职业生涯也随之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自2000年4月起,他便加入了华夏基金,自2009年起开始掌管其首个公募产品——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 自2012年起,张弘弢管理的公募产品数量逐渐增加,涵盖了QDII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增强指数型基金以及灵活配置型基金等多种不同类别。 在被动指数型基金领域,除了前述的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现更名为华夏沪深300联接基金),华夏上证50ETF、华夏科创50ETF等华夏基金旗下的大型ETF产品也曾由他担任基金经理。 在2020年第四季度市场热度高涨的背景下,公募行业诞生了首批三位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基金经理,张弘弢便是其中之一。 随后,随着指数化投资的兴起,华夏基金旗下的ETF产品管理规模迅速增长,张弘弢作为管理多只大型ETF产品的基金经理,被誉为公司的“ETF一哥”。在他的管理下,产品规模曾连续多个季度位居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经理之首。 根据定期报告的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张弘弢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4561.44亿元,位居市场第十位。 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华夏ETF规模虽然稳居行业第一,但部分产品却深陷“规模越大、亏损越重”的陷阱。 其中,张弘弢管理的
华夏基金烦恼不少:“ETF一哥”张弘弢溜了,青黄不接及地位松动

第四次上市求生 云知声这一次能成功吗?

资本市场对一家企业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成长性,外部客户对于云知声的态度,已经给出了其是否仍具有成长性这一问题的答案。 比起“流血”上市,客户的流失才是云知声当下最大的麻烦。 近日,人工智能企业云知声再一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已经是第四次谋求登陆资本市场。早在2020年,云知声就曾向科创板提出过上市申请,后主动撤回。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云知声又两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均未能成功。 云知声坎坷的资本之路或与其不佳的业绩有关,招股书显示,近3年云知声营收虽然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没有改变,亏损额度逐年扩大,3年累计净亏损超过12亿元。 然而,连年亏损的业绩并不是云知声最大的问题,客户增长几近停滞和客户留存率的下降,让云知声的未来仍处于不确定之中。 01 上市之路坎坷 三年亏了12亿仍在资本市场外 成立13年,云知声距离上市总差临门一脚。天眼查显示,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主营业务为智能语音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2020年,云知声试图登陆科创板,彼时云知声在招股书中表示“智慧医疗领域,公司语音病历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市场占有率高达70%。” 这一数据却遭到了行业巨头科大讯飞的公开质疑。根据科大讯飞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云知声累计覆盖医院112家,科大讯飞为489家;同期云知声语音病历收入895.48万元,科大讯飞为3571.11万元。言下之意便是,在客户覆盖和商业化规模上都远超云知声的科大讯飞尚未声称市占率达到70%,云知声招股书中的数据又从何而来? 面对质疑,云知声并未作出明确回应,而是在3个月后撤回了科创板的上市申请,之后便谋求港股上市,不过在后续递交给港交所的招股书中关于市占率70%的表述已经消失,变成了“云知声在智慧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占比8.4%,在国内智慧医院AI解决方案市
第四次上市求生 云知声这一次能成功吗?

京东外卖辟谣“转嫁50%成本”引商户众怒,多位商家称被强制对半买单

近日,多名入驻京东外卖的商家反馈平台内部调整了“百亿补贴”政策,所有补贴活动均需要商家分摊50%成本,若商家选择不参与活动,店铺排序将会下降。 尽管京东外卖很快发文辟谣,强调百亿补贴通过公开透明的政策邀请商家伙伴根据自身经营规划自主选择参与,平台不会设置强制分摊比例,所有合作均基于双向沟通达成共识,但就目前的商家反馈来看,此番回应能否取信于人仍有待商榷。 而在此前,商家被京东外卖后台强制降价、参与补贴活动的消息,已多次将京东外卖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不禁令人疑惑,高举“零佣金+高品质”大旗进军外卖行业的京东外卖,究竟是“屠龙者”还是“恶龙”? 一、政策变动频发,补贴成本与商家共担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外卖的“百亿补贴”活动于4月11日上线。彼时京东外卖承诺将通过“全民补贴+爆品直降”双重机制,一年内投入超百亿元,让消费者享受优惠的同时,与商家生态共建实现长效普惠,助力品质餐饮提升经营效率。 活动上线之初,“满8减7”等活动的补贴成本的确全部由京东外卖承担。但一周后便有商家反映称,京东外卖取消了上述政策,并将“满11减10”“满15减14”等百亿补贴活动中30%至50%的成本转嫁给了平台入驻的餐饮商家。 根据网传截图,除了需帮助平台分摊活动补贴成本外,平台还强制性要求商家参与“减免2.7运费”活动,并在通知中强调“4月21日京东平台将开启新一轮排名记分系统,不参与补贴的商户将会永久禁止加入平台排名推流系统”。 而4月23日引爆舆论的“京东外卖再次调整补贴政策”,已是该平台上线百亿补贴12天以来的第三次调整。按照商家反馈的规则,“满11减10”“满8减7”等新活动的补贴需要商家分摊高达50%的成本,甚至有运营方直言“不报没单”。 短期内频繁变更成本分摊比例,并以门店的线上曝光度作为筹码进行“威逼利诱”,对商户利益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也为京东外卖重点宣传的“商家入驻0佣金+真金白银
京东外卖辟谣“转嫁50%成本”引商户众怒,多位商家称被强制对半买单

携程金融被通报,或涉及导流业务

因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多个金融类App被通报。 最近,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发现67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其中涉及多款金融类App,如捷信金融、携程金融、兰州银行、武清村镇银行、分期白条、移动白条等。 作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携程金融旗下移动应用涉及的违法违规情形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未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App客户端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通过客户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未做匿名化处理。 根据携程金融的信贷业务布局,携程金融向外提供用户信息涉及助贷和导流两项业务。助贷业务中,用户须同意携程金融将个人信息共享给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 携程金融助贷业务比较成熟,信息展示也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携程金融面向贷款中介提供的导流业务,信息披露就没有那么完善。 携程金融贷款导流业务采取表单导流形式,产品为“大额好借产品”。大额好借是携程金融与合作机构联合推出的大额融资服务产品,包括大额信用贷、企业贷以及抵押贷(含车抵贷、房抵贷)。 导流业务的模式也比较简单,用户在贷款服务页面提交贷款申请后,合作机构工作人员将与用户联系,并提供贷款服务方案。一般是线上提交申请,合作机构线下办理业务,当用户填写完贷款申请后,很快就会有合作机构工作人员与其联系。 在申请环节,用户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资产信息。以房抵贷为例,用户提交的信息包括,申请人姓名、手机号、常驻城市、房产所在城市、选择购房方式,并且需要同意“个人信息使用授权书”。 授权书显示,用户需要同意携程金融相关运营主体将上述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贷款服务方,同时授权服务方收集本人上述信息。第三方贷款服务方实际上就是各类贷款中
携程金融被通报,或涉及导流业务

“优等生” 宁波银行之忧 个人业务利润连续三年下降

分红不及预期,个人业务利润不断下滑,不良贷款激增,坚持了11年的大零售战略正面临转型升级挑战,宁波银行需要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结构优化、科技赋能、成本管控等措施,强化合规意识以及场景化产品创新,有望保持城商行 “优等生” 地位。 上市银行2024年度报告披露进入尾声,年度分红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城商行中的 “优等生”“零售之王” 宁波银行(002142.SZ)经营业绩继续保持增长,但暗藏的风险不少。 2024年,宁波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6.23%,增速降至个位数。该行的非利息收入在经历连续3年增长后,2024年明显缩水。 轻资产、大零售是宁波银行的发展战略。2024年末,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5577.35亿元,增速放缓,占比下降。个人业务利润下降30%,且已连续三年下降,大零售战略面临挑战。 2024年,宁波银行计划派发现金红利59.43亿元,股利支付率21.91%,仍然低于30%的“及格线”。 01 计提减值超百亿 净利增速放缓 宁波银行保持了营收净利双增势头,但潜存的隐患不容忽视。 根据年报,2024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与上年同期增速6.40%相比,有所提升。但是,该行的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6.23%,低于营业收入增速,且与前几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此前的2021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9.87%、18.05%、10.66%。 数据显示,近3年,该行归母净利润增速逐年放缓,2024年直接降至个位数。 2024年,宁波银行的净息差1.86%,较上年同期的1.88%微降0.02个百分点。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情况下,该行净利息收入479.93亿元,同比增长17.32%,表现出色。 但是,该行的非利息收入(简称 “非息收入”)186.38亿元,同比减少20.40亿元,降幅约为10%。
“优等生” 宁波银行之忧 个人业务利润连续三年下降

高增长不再,长银五八消金净利润大跌95%

去年,多家消金净利出现大幅波动。 近日,长沙银行发布2024年财报,披露了子公司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的业绩数据。 2024年,长银五八消金实现营收29.86亿元,同比下降7.64%;净利润0.34亿元,同比下降95.02%。 截至2024年末,长银五八消金资产总额为296.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7%。 对比此前数据,长银五八消金在2024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下滑。 截至2024年6月末,长银五八消金资产总额292.04亿元,较年初增长6.85%;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55亿元,净利润1.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1.21%、66.37%。下半年亏损1.16亿元。 不只是长银五八消金,去年有多家消金公司利润出现大幅波动——兴业消金净利同比下降79.25%、中银消金净利同比下降91.62%、阳光消金净利同比下降66.08%。 实际上,长银五八2023年之前业绩非常亮眼,资产、营收、净利均增长明显。 2021年-2023年,长银五八消金分别实现营收15.44亿元、23.27亿元、32.33亿元;净利润3.63亿元、5.26亿元、6.83亿元。 截至2021末-2023年末,长银五八消金资产总额分别为177.12亿元、235.01亿元、273.32亿元。 而且,长银五八消金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不良率处于地位——2021年-2023年,分别为1.5%、1.52%、1.44%。 长银五八消金成立于2017年1月,目前注册资本11.24亿元,股东包括长沙银行、长沙网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8同城)、长沙通程控股。 展业方式方面,长银五八消金以线下直营业务为主,触及的客户也更下沉,快递、餐饮、网约车等新市民群体都在其中。产品方面,包括长银五八消费贷和工友贷。 成立之初,长银五八消金主要聚焦湖南省内展业,自2019年起走出湖南开始外省拓客。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湖北、四川、重庆、广东、贵州、云
高增长不再,长银五八消金净利润大跌95%

爱美客告别高速增长时代 五年来业绩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行业红利时代已经过去,能否有真本事抓住新的增长动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雷军曾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爱美客(300896.SZ)的崛起,就是精准踩在了风口之上。在玻尿酸、透明质酸钠概念风靡的前几年,爱美客业绩疯狂增长,因堪比茅台高达90%的毛利率,被市场称为“医美茅”“女人的茅台”。 然而,随着国内医美市场规模增速逐步放缓,医美领域,重组胶原蛋白获得了业内的极大关注,甚至被寄望成为下一个玻尿酸引领行业新发展。在竞品不断蚕食市场下,爱美客两大核心产品业绩承压,因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新的增长曲线,困境逐渐显现,业绩遇到增长瓶颈。 近期,爱美客发布最新一期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实现营收30.26亿元,同比增长5.45%;实现净利润19.58亿元,同比增长5.33%。尽管营收、净利润仍保持正增长,但却是其近5年来业绩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更糟糕的是,爱美客去年全年业绩阶梯式下滑,到第四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分别为-7%、-15.47%。也就是说,面对业绩下滑,爱美客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有力“武器”去阻挡态势的发展。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雷军的调侃已经是过去式,巴菲特的这句话,才是爱美客需要面对的现实。行业红利时代已经过去,能否有真本事抓住新的增长动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01 主营产品“嗨体”在竞品围剿之下 增速大幅下滑 单看爱美客的2024年财报,数据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长,这是份不错的成绩单。但对比前几年高速增长态势而言,2024年基本属于停滞不前。 Wind数据显示,上市的2020年至2023年以来,爱美客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7.18%、104.13%、33.91%、47.99%;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3.93%、117.81%、31.90%、47.08%。 2024年,高速增长戛然而止,营收增速下降至202
爱美客告别高速增长时代 五年来业绩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小赢科技去年大赚15亿,旗下新开催收公司预计今年纳税2千万

近期,小赢科技披露了2024年经营及收入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小赢科技去年营收达到58.72亿元,同比增长超20%,而全年15.4亿元的净利润,相较2023年更是增长近30%。 小赢科技总裁李侃表示,这样的增长率让人印象深刻,其背后的原因则与资金成本、逾期率降低等多个因素有关。 对于今年的业绩,李侃持乐观态度,认为公司总贷款量的年增长率将达到30%。 据财报显示,小赢科技将借款人导流给第三方平台所获得的推荐服务费,也反映在了细分的其他收入中,去年其他收入项营收达到4.36亿元,同比增长38.3%。 而过往与小赢科技有获客合作的平台,包括了信用飞、易借速贷、臻有钱、时光分期、全民钱包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小赢科技在2024年促成和发放贷款规模这项数据上,相较去年并未出现大幅增长,而是基本持平在1000亿出头的规模。 截至2024年末,小赢科技贷款余额上升至523.3亿元,而业务的扩大也使得催收费用出现一定增长。 据【互金红榜】观察,小赢科技于去年年底在重庆落子一家催收公司,该公司预计在2025年纳税可达2000万元。 重庆小赢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地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 该公司由深圳小赢普惠科技公司全资控股,其营业范围包括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信息技术和流程外包服务(不含金融信息服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对信贷逾期户及信用卡透支户进行提醒通知服务(不含金融信息服务)等。 除此以外,重庆小赢科技法定代表人由邢光惠担任,此人或曾在小米消费金融风险管理部任职。 目前,该公司对法务经理、主管等多个岗位有需求。 作为小赢科技旗下的催收公司,红榜以为重庆小赢科技的催收业务将围绕小赢小贷的自营业务,以及与资方合作的助贷业务资产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发布的关于个人网络消费信贷催收业务的国家标准,其起草单位也包括了小赢科技旗下的深圳市小赢小额贷款有
小赢科技去年大赚15亿,旗下新开催收公司预计今年纳税2千万

从南银法巴消金身上,寻找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亏损近12亿的原因

4月21日晚间,南京银行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为502.73亿元,同比增长11.32%;归母净利润201.77亿元,同比增长9.05%。 截至2024年末,南京银行总资产2.5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25%。不良贷款率0.83%,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35.27%,较上年末下降25.31个百分点。南京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12.97%;总资产收益率(ROA)0.83%。净利差1.64%,净息差1.94%。 开甲财经注意到,虽然南京银行的营收、利润实现双增长,不良贷款率连续15年低于1%,总资产收益率(ROA)0.83%,略有下降但保持稳定,但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125.59亿元,同比增长0.70%,利润总额-12.00亿元,上年同期28.49亿元。  根据南京银行披露,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3201.9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2.20亿元,增幅12.75%。 截至2024年末,南京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29%,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消费贷款与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均有所下降;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略有上升,但仍保持低位运行;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小幅缩减,不良率有所上升,整体风险可控。 公开资料显示,个人银行业务一般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等。而个人存款、个人支付及个人理财业务不会发生大额亏损,出现大额亏损的大概率是个人贷款业务。 诡异的是,南京银行个人贷款规模在增长,个人贷款不良率也略有下降,但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却与上年相差40.49亿元。 到底发生了什么? 开甲财经在南京银行旗下南银法巴消费金融身上找到了答案。根据南京银行2024年财报披露,2024年,南银法巴消金实现营业收入45.95亿元,同比增长74.52
从南银法巴消金身上,寻找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亏损近12亿的原因

携程旗下消金公司2024年大赚

最近,尚诚消费金融发布2024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尚诚消费金融录得总资产为236.39亿元,净资产为24.97亿元,贷款余额为233.02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41亿元。 与2023年业绩数据相比,尚诚消费金融2024年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总资产和净利润均实现一定增幅。在风险波动的2024年,尚诚消费金融能取得如此业绩,一方面少不了助贷业务的推动,另一方面也少不了股东方携程的流量支持。 工商信息显示,尚诚消费金融成立于2017年8月,初始注册资本为10亿元,发起股东为上海银行、 携程旅游、 深圳市德远益信投资和无锡长盈科技。2023年1月,尚诚消金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加至16.24亿元,增资后上海银行持股42.74%,携程持股42.18%。 据了解,尚诚消金增资为上海银行与携程等比例增资,另外两家私募股东未增资,主要原因可能是私募增资受到限制。上海银行与携程增资后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尚诚消金在股东业务协同方面主要依靠上海银行和携程,前者提供资金支持,后者则提供平台获客支持。 在业务层面,尚诚消金的贷款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渠道,分别是携程场景、互联网助贷、自营线下业务。主要业务渠道是携程场景和互联网平台,线下业务占比较小。 根据尚诚消金的贷款发放数据,2021年至2024年6月末,尚诚消金发放贷款金额分别为495.33亿元、516.76亿元、812.1亿元、400.82亿元,其中携程场景发放贷款226.93亿元、148.42亿元、292.59亿元、145.24亿元,占比45.81%、28.72%、36.03%、36.24%。 互联网业务发放贷款金额分别为266.33亿元、363亿元、517.52亿元、254.8亿元,占比53.77%、70.24%、63.73%、63.57%。 线下业务发放贷款金额2.07亿元、5.34亿元、1.99亿元、0.77亿元,占
携程旗下消金公司2024年大赚

顶着七亿天价年薪 贝壳彭永东紧急捐出900万股 谁来监督其用途?

这么多年来,贝壳似乎并未对行业进行推动和改善,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频频被质疑存在垄断的行为,经纪人的收入和保障也未得到显著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壳两位高管数亿元年薪的声音显得更加刺耳。 左晖离开后的贝壳,似乎已经完全偏离了当初的设想。 贝壳CEO彭永东和执行董事单一刚近年来令人咋舌的过亿年薪,近期引发热议,粗略计算,这两个高管过去3年拿走了十几亿元的薪酬,在疯狂“数钱”的高管背后,这几年贝壳的发展状况每况愈下,2024年净利润同比骤降30.9%。 在巨大的舆论风波下,4月17日,贝壳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宣布拟捐出900万股A类普通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对应的金额约4.4亿元。 彭永东的紧急捐股并未受到网友认可,不少网友质疑捐赠的真实用途,是否能够将这部分钱落于实处还是“左手倒右手”,有网友直指捐赠还能抵扣税款,也有网友认为彭永东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舆论应对行为。 01 彭永东和单一刚 3年拿走27亿薪酬 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舆论风波,是因为贝壳的管理层拿得太多了。 从贝壳的历年公告来看,彭永东2022年的薪酬总额为4.74亿元,2023年薪酬总额7.13亿元,2024年虽然较2023年有较大幅度降幅,但仍然高达4亿。这样来看,彭永东近3年的总薪酬就达到了15.88亿元。 单一刚2022年、2023年的薪酬总额分别也高达3.55亿元、5.29亿元,2024年下降至2.99亿元。单一刚近3年的总薪酬合计高达11.83亿元。 也就是说,彭永东和单一刚从2022年到2024年,从贝壳领到的总薪酬达到27.71亿元。放眼整个资本市场,也属于天价薪酬了。 有意思的是,贝壳的创始人左晖的离世,正好是这两人薪水的分界点。2021年,贝壳找房发布公告,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左晖因病于2021年5月20日去世,左晖也是链家的创始人。而就在2021年,彭永东和单一刚的总薪酬分别
顶着七亿天价年薪 贝壳彭永东紧急捐出900万股 谁来监督其用途?

民生银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下降9.85%:营业收入下降3.11%

金融虎讯 4月23日消息,日前,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31.23亿元,同比减少42.68亿元,降幅3.11%;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减少35.27亿元,降幅9.85%。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集团资产总额达78,149.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00.04亿元,增幅为1.82%。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4,504.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56.03亿元,增幅1.50%,一般性贷款规模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提升至54.15%,较上年末提高0.63个百分点。 在贷款结构优化方面成效显著,绿色信贷、制造业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达22.41%、9.38%、8.24%,均跑赢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贷款占比达到65.57%,较上年末提升0.69个百分点。 负债端,民生银行积极主动压降高成本负债,大力拓展活期存款来源,实现了负债结构优化与成本降低。截至报告期末,集团负债总额为71,584.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2.37亿元,增幅1.72%;吸收存款总额为42,490.9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39.08亿元,降幅0.79%。 在盈利能力方面,报告期内,集团净息差为1.39%,同比下降7BP,但降幅同比收窄7BP;下半年净息差为1.41%,较上半年提升3BP。实现利息净收入986.90亿元,同比下降37.41亿元,降幅3.65%,同比收窄1.03个百分点。 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31.23亿元,同比下降42.68亿元,降幅3.11%;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为322.96亿元,同比减少35.27亿元,降幅9.85%。不过,下半年表现相对亮眼,实现营业收入675.34亿元,比上半年增加19.45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总额为656.1
民生银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下降9.85%:营业收入下降3.11%

“浙系三杰” 中最差 净利仅增0.92% 浙商银行年内已被罚1950万

银行业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如何迅速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快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提升,加强内控治理,对于新任行长陈海强而言,将有一场硬仗要打。 时隔8个月,浙商银行(601916.SH)的新行长终于明确。 4月10日,浙商银行公告,经公司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同意聘任陈海强为行长,其行长任职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在任职资格核准前,陈海强代理行长职责。 陈海强上任将临考。此前披露的年报显示,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的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这一增速,是该行近20年来除2020年之外的最低增速。 浙商银行与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并列为 “浙系三杰”。2024年,不仅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在净息差、不良贷款率等多个指标方面,浙商银行也是 “浙系三杰” 中表现最差的。当然,浙商银行也有优势,其总资产3.3万亿元,居“三杰”之首。 此外,消费贷款大幅缩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经营现金流大幅净流出等,都将是对陈海强的考验。 浙商银行内控有待加强。今年前4个月,公司因为多项违规已被罚1950万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 01 净利增速创历史新低 浙商银行的经营表现并不出色。 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6.50亿元,同比增长6.19%;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 历史数据看,2024年,浙商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速6.19%,符合预期,且较2023年的增速4.29% 有所提升。而其归母净利润仅增长0.92%,明显低于预期。 与自身相比,同比增速0.92%,是什么样的水平?2005年至2023年,除了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4.76%低于0.92%外,其余年度增速从未低于1%,如果剔除2020年的特殊因素,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创下了该行近20年来的新低。 从相关业务指标看,2024年,浙商银行利息净收入451.57亿
“浙系三杰” 中最差 净利仅增0.92% 浙商银行年内已被罚1950万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