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终于把《芒格之道》读完。 作为巴菲特的军师,芒格的智慧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 尽管,我不能在文章中一一总结,但可以分享几个深刻的感悟: 第一,投资比亚迪、阿里巴巴。 尽管芒格说“要守住自己的能力圈”,但在比亚迪和阿里巴巴上,显然是投资风格的又一次尝试。 比亚迪,就类似于书本中描述的每日期刊一样,都属于风险投资。 备注:每日期刊本是法律报刊,但因为日渐衰落,后来转向为帮助法院、司法部门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实现自动化的电脑软件业务。 阿里巴巴,虽然《芒格之道》中没有提,但应该是错判了“阿里巴巴属于零售”的定位,以及低估了拼多多等竞争对手的一次失败投资。 在书中,芒格提到比亚迪的成功,我总结为三点: 1,杰出的领导人; 2,独特的文化; 3,电动车时代必将到来的前瞻判断。 很多人一直津津乐道巴菲特的这一笔投资,但显然不知道: 第一,巴菲特只是浅尝辄止地投了一下,而芒格领导的每日期刊才是重金出手; 第二,显然,比亚迪并不是价值投资的范畴。 想要复制投资比亚迪的成功,其实比复制巴菲特买可口可乐、喜诗糖果更难。 第二,所有人都看好的机会,可能蕴藏着最大的风险。 文中的原话是—— 格雷厄姆说过:大家都不看好的机会,投资者的亏损不至于特别严重。越是大家都看好的机会,投资者的亏损越惨烈。 这让我想到了泡泡玛特—— 我读《因为独特》这本书时,是2025年的3月,那时候泡泡玛特不到100港元。 现如今,泡泡玛特有244港元。 尤其是,最近海外因为争抢labubu,消费者大打出手,一下子让泡泡玛特站在了强聚光灯面前。 100港元的泡泡玛特,我的投资模型都觉得贵,为什么200多的反而让我耿耿于怀? 我认为,一方面是错过了,后视镜回溯的不甘心;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热度,让每个人都产生了更高的期望。 有的人就坚定看好,所以通过泡泡玛特赚了大钱。 无论是投资股票,还是提前囤货。 但,这与我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