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
少年维特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主要做港美股,基本面和技术面都看,坚信市场始终有效
IP属地:广东
26关注
8540粉丝
6主题
0勋章
avatar少年维特
08-04 16:52

微软财报炸了,广告是一个被低估的增长点

微软发布了2025财年Q4财报,又是一份无死角的成绩单:云业务狂飙、AI落地提速、传统业务也在回血。但对我来说,最值得多看一眼的,其实是广告业务——它悄悄长大了。 曾在WWE工作过一段时间,彼时广告业务在集团内部还算不上“战略重点”。那会儿算是最早一批用上ChatGPT和Copilot的用户,当时全家桶整合到M365,包括GitHub相当炸裂。主管是个俄国佬,直接说以后算法HC都可以砍了,后面不知道啥原因,现在貌似去了Spotify当CTO。 这几年形势变了,在AI的加持下全面开花,微软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打法。 财报回顾:AI兑现预期,CapEx继续拉满 财务数据先看一眼: 收入:764亿美元(同比+18%,预期738亿) 净利润:272亿美元(同比+24%) EPS:3.65美元(预期3.37美元) 自由现金流:256亿美元 Microsoft Cloud营收:467亿美元(占比61%) Azure同比增长39%,继续领跑市场 再看资本开支:本季度花了242亿美元,下季度要冲到300亿美元,这是在真金白银砸AI基础设施,关键是CFO明说了:“我们是为了履约,客户订单已经签下了。” 这不是赌未来,是收了钱才扩产,现金流稳得很。 AI已经是现金牛 微软财报电话会上,Satya Nadella和Amy Hood反复强调一个信号:“Copilot已经在大规模商业化。” 几个关键数据值得记住: 各类Copilot产品月活超1亿; GitHub Copilot企业客户同比增长75%,覆盖2000万开发者; Azure OpenAI的token调用量是去年同期的7倍; AI功能总覆盖月活用户超8亿。 Copilot不是免费试用的玩具,是订阅付费、按使用收费的真生意。分析师观点也快速切换:  花旗:Copilot将在2026年前贡献250~3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Wedbush
微软财报炸了,广告是一个被低估的增长点

Figma IPO,云端设计协作之王成色几何?

今年以来,美国IPO市场正悄然回暖。2025年第二季度共有59家公司在美股上市,融资总额达到150.2亿美元,明显高于第一季度的45家(融资112.3亿美元)。多只重量级新股表现火爆:稳定币第一股Circle上市首日股价较发行价飙升约168%,收盘涨至83.23美元,此后涨幅更是数倍;“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尽管首日表现平平,但上市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70%;国防航天新股Karman Holdings挂牌首日大涨36%,市值接近40亿美元并在随后数月翻倍。高风险高成长公司的亮眼首秀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正在回升,沉寂两年的华尔街IPO狂欢正卷土重来。 在此背景下,设计协作软件独角兽Figma将于今天登陆纽交所,成为今年又一备受瞩目的科技IPO。 Figma计划发行约3,700万股A类普通股(包括老股东减持的约2,465万股);原定每股发行价区间为25~28美元,在路演获超预期认购后上调至30~32美元,募资规模上看12亿美元,对应估值最高约188亿美元。这一估值与2022年Adobe曾拟斥资200亿美元收购Figma时相差无几。 有消息称Figma的IPO订单获得了数十倍的超额认购,首日交易有望突破当年被Adobe报价收购时的200亿估值。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Figma凭借卓越基本面和市场地位,是带领这一波IPO热潮的“理想领军者”。 云端协作设计的佼佼者 Figma, Inc.成立于2012年,核心产品Figma Design是一款面向UI/UX和数字产品设计的在线工具,支持多人实时协同绘制界面原型。与传统桌面设计软件不同,Figma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团队成员可以同时在线编辑、留下评论,极大提高了设计流程的协作效率。近年来Figma不断扩展产品矩阵,推出了FigJam(头脑风暴在线白板)、Figma Slides(协同设计幻灯片),以及针对开
Figma IPO,云端设计协作之王成色几何?

嘉楠多头,看好行情大趋势和销售前景,给自己打打气

这个月嘉楠好几次突破1美元了,结果反复震荡,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其实回看最近好消息挺多的,7月中旬突破12万美元关口,创出新高。主流比特币现货ETF资金流入加速,仅过去数周净流入总额超30亿美元。 美众议院共表决了三项被认为将影响加密货币发展历史的立法,“GENIUS法案”、“Clarity清晰法案”和“反CBDC法案”。 政策面和资金面基本都在加速驱动大饼往15万~20万美元区间迈进。 上个月CEO张楠赓以及CFO增持了公司股票,二人在公开市场以约0.76美元的均价合计买入81.7万股ADS。另外董事会还授权启动最高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也是难理解,这波怎么没站稳1块。 先主要说下自挖和持币 现在有个现象就是。基本上是个公司就开始屯币,因为现在二级市场给的估值要明显高于现货市场。基本逻辑就是美股市场愿意为价值1美元的大饼支付2美元,所以现在各种公司都在找那种生物科技的小市值壳公司,要么就是走SPAC。 资本逐利是必然的,哪里溢价高,资金自然就去哪里了。照这个逻辑,现货市场卖出就属于对亏本,现在矿业公司基本都是只挖矿,不卖币,另外在现货市场也在效仿微策略,有钱也会考虑二级市场卖股票,现货市场屯大饼,总体这个思路会进一步推升现货价格上涨。 短期看,谁的资金更强大、号召力更强,溢价率会更高。以目前MSTR情况看,持币607770,对应118212美元计算,大概是718亿美元,市值约1151亿美元,溢价约60%。 另外最近看还有个叫BSTR Holdings的公司,持有30021枚大饼,通过SPAC形式完成上市,之后会改名BSTR。PIPE融资发行价定在10美元,消息出来后SPAC公司CEPO股票也是一度创下16.5美元新高,溢价率也是60%以上。 长期看,随着币价走高,像这样更多的资金被吸引到二级市场,不过这个溢价也是要抹平的,但是相对来说,会集中效应,以及自挖的价
嘉楠多头,看好行情大趋势和销售前景,给自己打打气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Electric Inc(FFAI)$ 我纯猜测啊,现在这个节奏,总感觉法拉第未来可能复制2020年蔚来的走势,预感,明年底验证,打算弄个观察仓
$长城汽车(02333)$   感觉反内卷概念股,长城汽车应该也算一个,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3.37亿,单车利润1.23万; 2024年销量123.45万辆,下半年几个主力车型,高山7、全尺寸SUV、外加新款坦克,估计都是要暴量的,长城每年定的销量目标都挺离谱,但是稳定增长估计问题不大。 前两天高管露了一下V8超跑,集团整体品牌是要往上走,全年利润估计会多一点,毛估估150亿,现在估值跟吉利这种都10倍左右晃悠,略低 $长城汽车(601633)$ 
个人看法反内卷是顶层通盘考虑,反对过度资本化,连带的法律法规也有反垄断。 最近几个重点打击反内卷的行业,一个汽车、一个外卖。 汽车行业几十万亿产业,主机厂总利润才1000亿,大部分是卖一辆亏一辆,但不影响在二级市场拿钱,过度依赖现金流,绑架银行和产业链,传导起来很可怕。类比之前的房地产三道红线,现在是没出来具体条文,我估计快了。 外卖行业也是一样,千亿人民币请大家喝奶茶,是在吸血其他的现金奶牛业务。
Replying to @高富不帅W:典型的互联网发展用户思维,用在了制造业[呆住]//@高富不帅W:FSD一旦规模化,特斯拉估值会翻天
@少年维特:特斯拉Q2财报:AI与Robotaxi新叙事逻辑

特斯拉Q2财报:AI与Robotaxi新叙事逻辑

简单看了下财报,现在感觉市场最关心的不是Model Y又拿了几个销冠,而是新的估值锚是啥。Q2财报数据算是平稳,电动车故事过渡到AI+能源故事越来越明显,开始朝着公司使命愿景走了。 车卖得还行,但增长空间在放缓 Q2营收225亿美元,非GAAP净利润14亿美元,财务表现符合预期。几个亮点数据: ● 全球累计交付破800万台,Model Y依旧是绝对支柱,挪威年内最畅销,亚太市场(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创新高,7月登陆印度市场是个潜在增量。 ● 智能驾驶推进:驾驶员监管版FSD在中国、欧洲继续落地准备,赛博无人驾驶电动车预计2026年量产。 ● 完全自动驾驶的“秀场”:那辆自动驾驶回家的Model Y,更多是公关意义,离规模化还有距离。 问题在于,电动车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即便进入印度,短期放量速度也难比过去几年。而且在高利率和关税环境下,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弹性有限,毛利率继续承压。 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只看卖车,这个财报不值得市场给溢价。 Robotaxi和AI:最值得盯的变现逻辑 1.  Robotaxi初步落地,节奏估计不会太快 奥斯汀的Robotaxi已经上线,扩展到更多城市只是时间问题。但监管、城市交通环境的复杂度都摆在那,这不是一个短期能大规模贡献利润的业务。 它的意义更像是:先跑通闭环、验证模式。如果Robotaxi能证明高毛利+订阅制的盈利模型,那估值逻辑会完全不同。 2.  AI算力扩张在铺路 得州工厂新增16,000颗H200 GPU,Cortex集群相当于67,000颗H100——这意味着FSD V12以后的版本训练会更快,FSD订阅率(目前V12及以上占比80%)是股价定价的关键变量。 3.  换句话说,FSD订阅化一旦真正规模化,特斯拉会从硬件公司变成“软件订阅+数据公司”,现金流结构完全不同
特斯拉Q2财报:AI与Robotaxi新叙事逻辑

大饼强势站上12万,稳定币政策放风,嘉楠终于坐不住了

本来不想说话的,不过昨晚嘉楠正股30%+,外加期权浮盈,确实回了不少血,继续给自己打打气吧。 上半年主流机构还说今年的目标价是12万刀,刚刚白宫大明白就说年底要到20万,因为市场结构监管法案今天投票,而且可能直接递给懂王直签。大饼这次强势站稳12万刀,看样子机构准备手拉手往上攻了。 之前讲过,7月很关键,政策都集中到一起了,特别是这周,白宫定性专门解决顶层设计问题,包括众议院集中审议《CLARITY法案》、《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以及参议院的《GENIUS法案》。 一直以来这类标的玩法都是炒作大于实际,但是今年行情确实不太一样。如果说今年币圈有什么共识,那就是:“真正的牛市,不只是涨幅,更是资金结构的质变。” 这波化债逻辑,是谁抱着美债、谁清算稳定币,谁就有优先通道。以前是散户冲进去救主力,现在感觉是要让主力抱团进场拉散户。 所以现在看这波,跟过去几年最大的不同是场内活跃资金加场外资金共振。特别是场外机构,比如ETF、持币企业和稳定币发行方等。 像MSTR这种动不动就几十亿刀屯币的就不说了,像华尔街从去年开始就陆续进场。BlackRock的IBIT、Fidelity的FBTC、Ark等ETF持续买入,带动全网比特币流动性紧张。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美国市场比特币ETF累计持仓超过90万枚,持仓量超比特币总量的4.5%。 外加现在还多了一个“流动性中介”——稳定币,近期也集中爆发,像USDT和USDC这类,都算这轮牛市中的隐性主角。Tether已经宣布将15%的利润用于BTC购买,自身已持仓超7万枚BTC。Circle在推进美债支持的稳定币,而PayPal、Visa等传统支付机构也在部署稳定币清算机制。 说得直白点,稳定币就是下一代美元渠道的B面,而稳定币又会促进加密货币的市场扩容。 更新一下嘉楠叙事逻辑 其实昨天还想吐槽,大饼摸了一下12万,嘉楠为什么没有跟上,结果昨晚就
大饼强势站上12万,稳定币政策放风,嘉楠终于坐不住了
达里奥:预算法案已在国会通过,我们来看看赤字、政府债务和偿债支出的预测结果。简而言之,该法案预计将导致每年支出约7万亿美元,而资金流入约5万亿美元。因此,债务(目前约为收入的6倍,GDP的100%,每个美国家庭约23万美元)将在十年内上升至收入的7.5倍,GDP的130%,每个美国家庭约42.5万美元。这将使债务的利息和本金支付额从约10万亿美元(利息1万亿美元,本金9万亿美元)增加至约18万亿美元(其中2万亿美元为利息支付),这将导致要么大幅挤压(并削减)支出和/或难以想象的增税,要么大量印钞、货币贬值,并将利率推低至不具吸引力的低水平。这种印钞和贬值对那些将债券作为财富储备手段的人不利,而对债券和美国信贷市场不利的,对所有人都不利,因为美国国债市场是所有资本市场的支柱,而资本市场又是我们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支柱。除非尽快纠正这一趋势,通过调整支出、税收和利率,将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从约7%降至约3%,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巨大而痛苦的混乱。$嘉楠科技(CAN)$ $Strategy(MSTR)$  $灿谷(CANG)$ 
[呆住]  [呆住]  [呆住]  满脸懵逼

曹操出行IPO:不同于传统网约车的故事

对于Robotaxi和自动驾驶股票,现在市场整体偏向审慎。目前技术可行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也让市场的目光投向下一阶段商业化落地的执行力。最近曹操出行IPO,也算是用户,而且听过的,简单翻了翻招股书,跟我之前的预想还是有点不一样。 底色,吉利生态的一环 出行行业看上去门槛不高:一个App、一堆司机,一个补贴预算。但真正能跑出来的,背后得是运营、车辆、服务和技术的系统工程。这一点上,曹操是极少数有完整底子的玩家。 曹操不是那种“讲故事融资养命”的轻平台,而是有整车制造、有新能源、有维修、有算法支持的强运营型平台,跟滴滴的C2C平台撮合完全不同。 这种模式难度大,但换来的是更高的服务标准、更可控的司机管理、更稳定的履约能力。它的网约车队里超八成是吉利专门为平台定制的新能源车,每公里成本比行业平均低了三四成;运营层面也靠自己管理司机、维护车辆,保障体验。 说得直接点,它不像一个App公司,更像一个用“整车+调度+新能源”系统去做服务生意的运营商。 关于IPO,品牌需求要更大 曹操过去三年收入年复合增长超过35%,2024年收入146亿元,从网约车这个盘子来看,是全国第二大网约车平台(这个客观讲市占率5.4%,跟老大差距还是比较大)。 毛利率从2021年的负24%改善到2024年正8.1%,调整后EBITDA也转正了。简单说,公司整体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算是烧钱效率很高,也在向自我造血转变。 长期来看,平台品牌力和自有用户粘性,是曹操出行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包括这次IPO,我感觉品牌需求要大于资金需求,比如基石投资者赫然写着梅赛德斯-奔驰,吉利是持股戴姆勒公司股份,而且双方各占50%持股Smart,电动化这方面双方利益绑定比较深。 在成本方面,它的司机支出增长在控制范围内,同时维修、保险等每公里成本持续下降,说明背后的新能源体系和运力调度确实有效。 定位运营型的新能源平台 我感觉曹操更
曹操出行IPO:不同于传统网约车的故事
$02643(02643)$ 6月17日-6月20日曹操出行招股,拟发售4417.86万股,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 每股发售价41.94港元,每手100股,预期25号正式挂牌。 看了下资料,截至2024年12月31日,曹操出行在136个城市运营。于2023年,曹操出行的总交易价值(GTV)为人民币122亿元,较2022年增长37.5%,并于2024年达人民币170亿元,较2023年增加38.8%,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曹操出行的市场占有率为5.4%。 那就参与一下打新,倒不是仅仅基于曹操的数据,而是问了下机构的朋友,共享出行赛道,还是会有行业配置的计划。期待能小赚一点。

简单谈下灿谷近期几个公告带来的预期差

灿谷这几个公告,感觉大陆进来应该算提速的,昨天的走势稍微有点低于预期,成交量算是近期高点,100万股,这种本身流通股不是很多,感觉这会儿市场热点都被稳定币搞走了,不知道市场现在怎么解读了。 灿谷两位创始人签完13D文件了,按照第三次修订的最终版本,公告说法: EWCL花了7000万美金拿下1000万股的B类股,2.82% 股份,投票权36.74%; 去年11月协议提到的GT将持股18.79%,投票权12.23%。 现在大致的持股比例是这样,这个GT也算是EWCL关联方,大陆方面投票权是超过50%了。 这18EH/s的交易拖到现在才定,个人看法应该还是利益分配问题,这第三次修订,主要是增发股份增加了。 明确在交割时将向卖方发行总计146,670,925股公司A类普通股,并且在原收购协议规定的红利触发事件发生时,可向卖方发行总计97,780,616股红利股。 之前这两个数是145,658,192和97,105,461股。 进一步稀释,也是没办法,大陆那边盘子太大,老板估计也多。 另外是再明确了一下国内业务减值问题,再权责上明确了一下,感觉是好事儿,变动不大话,框架内不用再稀释了。 最近爆火的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几十家券商也都聚焦这个热点,属于连接现实资产和虚拟资产的桥梁,只不过更加稳定。 再叠加5月,美国参议院闪电通过《GENIUS法案》,强制规定:每发行1美元稳定币,发行商必须持有1美元现金或93天内到期的短期美债。 懂王核心是要解决37万亿的美债压力,只要任期不爆就行,锚定资产去中心化、数字化是一方面,DeFi流通性底层还是这帮矿工大盘,这也是为啥懂王要让所有矿工都留在本土。 今天这个盘面,感觉灿谷又开始5元保卫战了,就不说大陆率先能把矿池装进来借壳,单讲灿谷现在估值预期差。 5月份产量进一步增至484.5枚,BTC持仓累积到约3429枚,按照现货价格,持币资产接近3.5
简单谈下灿谷近期几个公告带来的预期差
感谢虎友支持[财迷][财迷]

灿谷与比特大陆能否牵手?

28日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越权,直接给关税政策否了,三大股指走高,科技股包括BTC等风险资产也又行了。 埋伏几个月的灿谷最近也有些新变化,简单再说一说。 完成国内业务剥离 这事儿最早是3月中旬,灿谷公告称收到Enduring Wealth Capital(EWCL)的初步非约束性收购意向,拟收购两位联合创始人合计1000万股B类股票以取得控股权 ,并附带了“重组管理层”和“协助寻找买家接手传统业务”等条件 。 公告既然能发出来,说明公司高层对引入战略投资、剥离旧业务持开放态度,并愿意配合对方提出的人事调整要求。紧接着,公司可以说是迅速落实了业务重组动作: 4月初官方公告,以约3.5194亿美元将中国境内汽车金融业务出售给一家名为Ursalpha Digital的公司 。 5月16日股东会批准,5月27日交易完成,而且买方放弃了原协议中因监管原因可撤销交易的权利,并承诺不再反悔,这个速度着实有点快。 买家Ursalpha与比特大陆旗下的Antalpha存在关联关系,注册地、高管架构都高度重合,背后实际控制人都是詹克团。这个路径来看,基本是按照3月中旬公告的思路再走,当时我也有解读。 本来买灿谷预期是进军挖矿基本面变化,主营业务变更,后来变蛇吞象重组逻辑了,属于意外buffer。 再看人事方面的调整,在5月27日完成国内业务出售交割的同时,公司宣布CFO张永毅等四位董事辞职,新引入两位具有金融科技和数字资产背景的独立董事林延军和卢海天,创始人林佳元亲自出任临时CFO 。 高层团队的新老交替,明显是为矿业新战略铺路:原有负责汽车金融的管理层功成身退,新团队具备虚拟资产和投行经验,有助于对接下一步的资本运作和合规需求 。 原管理层正以空前的开放姿态迎接外部资本和新业务的进入——无论是出售老业务、引入投资人,还是调整高管团队,基本就是在为潜在的重大重组预先清障。 这样的公司立场,基
灿谷与比特大陆能否牵手?

恐惧是空心的,周围什么都没有,写在嘉楠Q1财报季

最近瞎忙没顾上瞧,空下来翻翻嘉楠一季度财报,和课代表们整理的电话会记录。 主营业务增速其实还可以 (1)总营收8278万美元,同比+135.9%,超先前指引的7500万美元。 (2)矿机部分,售出算力550万TH/s,同比+62.6%。 (3)挖矿营收2425万美元,同比+131.9%,单季历史新高。 (4)自挖259枚BTC,按平均每枚约9.35万美元计入收入。 (5)截至3月末部署算力达6.6 EH/s,自挖环收入增长近六成。 盈利情况也正在好转 (1)毛利64.6万美元转正,去年同期毛亏损3730万美元,走出矿机倒挂逆周期了。 (2)运营亏损3760万美元,环比同比都大幅收窄。 (3)BTC波动导致有公允价值亏损(最近币价上来了,可以忽略) 资产方面,持币策略一季度还买了20枚BTC,季度末现金余额为9680万美元,基本与去年底持平,真的是难为你端水大师。 总体不太好的点,还是关税影响,嘉楠直接把全年的指引撤回了。(关税这玩意太客观因素了,有时会想,假设几个月后嘉楠真的涨得飞起,或许某些人还要感谢这一波给的机会。) 1)往美国发的矿机是东南亚发货,关税涨10%(而不是中国发货要交更多关税); 2)10%的关税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其他几家矿机厂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卖到美国至少得交10%,这么下去美国矿工也不好过啊,眼看别人在美国以外挖得起劲(懂王还说什么“要让每枚BTC都在美国挖出”…); 3)公司在想办法,美国已经弄了生产线,就是目前成本高。 这玩意我是感觉既然做这行,就赶紧扩大美国产线,别犹豫,踏实在美国搞就完了,不能既要又要。 另外说下最近这几个公告 (1)收到纳斯达克警示函了,30天低于1美元,意料之中。 第二笔A-1优先股的1亿美金终止了,我估计也是真怕股价太低没得玩了。 (2)刚还在码字,看嘉楠果然发回购公告了,未来6个月最高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夜盘已
恐惧是空心的,周围什么都没有,写在嘉楠Q1财报季
一份新鲜出炉的安能物流线上会议问答,和大家分享。 个人观点是,安能“毛细血管”网络基本完成,网点超36000家,已是绝对的行业龙头。大家可以看看企业负责人的阐述,以下为现场问答速记内容: Q1:一季度加盟制快运和大票零担市场动作频频,面对货量增速,以及大票零担市场的火热,安能是否会在公斤段上做一些调整,以保障市场份额与核心产品段的壁垒? 金云:从去年以来,大零担市场确实是看起来比较火热,有不少新玩家在入场。安能目前核心聚“利润与品质并重的有效规模增长”,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依然是“3300”,一季度3-300公斤段也保持了较高增速。针对大公斤段产品增长,随着我们运营效率以及成本的不断优化,未来我们也会做一些对应的价格政策的调整,我相信随着政策的落地,也会有不错的成果出来,我们也看到在二季度开始,我们陆陆续续做了一些政策,结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Q2:首先恭喜公司一季度的盈利继续取得高质量的增长。2025年以来,市场环境是一直在变化的,请问安能4-5月的经营情况是怎么样,以及后续公司会怎么样规划后续季度的经营策略。 金云:从一季度业绩整体来说,利润符合预期。1-2月份因过年假期原因,同比增长约在7%-8%,相较12月份增速是下降。在二季度,三四月份开始,考虑到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同行业企业的价格策略都比较激进,我们做了价格策略调整并陆续落地,整体趋势比较好,四月实现了比较好的增长趋势,从五月份的同比增长,目前也回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从利润来看,我们今年预期指引的年度利润指标完成的确定性很高的。 Q3:首先恭喜公司一季度取得优秀的业绩,想请教一下各位领导,咱们今年的全年的货量以及收入以及业绩的指引情况是什么样的?然后相对于去年年末有没有变化? 徐昊:这个问题其实刚刚其实金总已经带到了。我们目前不会去调整之前的年度指引。虽然今年行业竞争是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其中一

说下有道Q1财报

昨天有道这个财报,营收13亿、净利1.04亿,同比247.7%的增长。 市场给的一致预期是有赚钱能力了,盘中涨的不错。 电话会提到,周期性因素,去年全年盈利,但是Q2会计入亏损,公司给的预期是下季度会大幅收窄,可以继续关注看看。 学习服务收入6亿出头,规模下降比较多,这业务属于高毛利业务,规模下降会导致一定的毛利率下滑。现在教育公司都在转型,有道采取的策略是只投入刚需,目前看策略正确,亏钱、投入大、重资产的业务不盲目搞,学聪明了。 智能设备这块不到2个亿,这个感觉跟消费电子走的比较近,比较依赖爆品,比较考验产品力,去年下半年新有道词典笔效果不错,带动整个毛利率到52.3%。 广告这块收入5亿多,连续N个季度50%以上增速,现在算是到了一个高基数阶段,目前收入占比40%左右。 现在咋说呢,教育高递延收入,双减以后感觉各家的商业故事都不太好讲了,新概念基本是围绕AI来。有道是和AI靠的最近的一家,再加上还有个广告现金牛,这块也是三大商业模式之一,有道靠这个来抢增长,有资源、有客户,也算是没浪费基因。 电话会里面高管原话“通过集中资源发展有道领世、在线营销服务等核心业务,我们已有效控制非核心业务亏损。”所以基本是朝着这两块业务发力了,报表也是如此。 现在广告这块,个人感觉,海外可能还有大机会,再加上网易集团的生态,说不定真能规模利润双丰收。 鲜少人知道的是,有道很早就入局搜索+广告了,技术和经验都有沉淀。学习服务崛起前,广告一直也是有道营收主力。 有道的广告业务,目前主要是在AI赋能和全球KOL生态上的深度布局。纯技术驱动逻辑,这一点和meta、applovin那些走的一个路子。 他们股东大会提到的那个博主接单平台,基本就是在做智能撮合、动态定价和评论区语义分析等,把原本依赖大量人力这种KOL、KOC投放,变成标准化,外加AI能,属于准SAAS工具。 现在AI浪潮下,广告业务算是
说下有道Q1财报

有道Q1业绩和电话会

刚听了下有道电话会,分享下: 5月15日,教育科技公司网易有道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有道实现净收入13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经营利润1.04亿元创一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7.7%;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同比收窄34.7%,财务效率显著提升。 财报发布后,网易有道CEO周枫、网易有道总裁金磊、战略和资本市场副总裁苏鹏、财务副总裁李永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分析师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分析师提问。 下面是电话会议实录: 1、花旗:我注意到有道小P在第一季度率先整合了DeepSeek。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管理层如何看待子曰与其他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区别? 周枫:自2023年初自研大模型,我们就始终强调拥抱开放技术的重要性。今年,DeepSeek R1的发布为我们推进这一战略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是教育科技行业第一个将DeepSeek集成到自研大模型和有道小P的原因—为k12用户提供多种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自研的"子曰"大模型也在持续进化。今年1月,我们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布首个开源的教育推理模型 “子曰-o1”,早于DeepSeek-R1。它不仅能实现分步式推演讲解,GPU效率更远超通用大模型。目前该模型已深度融入我们的学习服务、AI订阅及智能硬件中,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在国内教育大模型领域的领先地位。 具体来看, “自研与拥抱开源技术”相融合有三大核心优势: 首先,是用户体验的显著提升。"子曰"大模型答疑的速度更快,DeepSeek则能提供更详尽的解答。我们观察到用户通常会选择"子曰"进行快速问答,而通过DeepSeek来获取更深度的解析,目前这两者使用的比例大致相同。 其次,开源技术加速了我们的团队协作与技术发展。正如谷歌的安卓系统基于 Linux 开发,我们受益于更广阔技术生态的同时也积极反哺社区。这
有道Q1业绩和电话会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