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家

产业互联网第一媒体

IP属地:未知
    • 产业家产业家
      ·10-17

      Sora 后思考:从 AI 工具到 AI 平台,产业 AGI 又近了一步

          视频生成的工具时代正在谢幕,平台时代正在登场。未来十年,谁能率先搭起一条完整的“生成—编辑—分发—变现”链路,谁就不仅拥有一个爆款平台,更拥有下一代内容工业的发动机。甚至更大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内容,而是真正的AI平台先机。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AI 视频,又一次因为 Sora 掀起热潮,不同的是,这一次人们讨论的焦点,不仅在技术能力的跃升,更在于它可能重塑的商业模式。 9 月 30 日,OpenAI 正式发布全新的短视频社交应用 Sora,该应用采用垂直视频流界面设计,支持横向滑动查看同提示词多版本生成内容,用户可通过文本提示生成最多 10 秒的带声音超现实视频,所有内容必须由 AI 生成且禁止上传手机相册素材。 据了解,Sora  App 初期免费开放,普通用户享有基础算力。OpenAI 还计划在不久后向开发者提供 API,进一步拓展生态链。 不难发现,Sora 正在搭建一个“视频 Feed”界面,一个类抖音式的内容流。 这其实释放出一个信号,当下,AI 视频的竞争就不再只是算法的较量,而是生态的战争。即谁能掌握更大的内容入口?谁控制算力与分发的底层?谁能打通“生成-编辑-分发-变现”的全链路? 视频生成的工具时代正在谢幕,平台时代正在登场。 这与当年的 GPT 到 ChatGPT 路子如出一辙,一个事实是,当技术嵌入平台机制,整个产业价值链就会被重新定义。 所以今天的关键不是 AI 能不能拍电影,而是谁能把 AI 视频,从工具,变成新的生产平台。一个问题是,在这一波浪潮中,以平台起家的国内 AI 视频厂商们,机会又在哪? 产业 AGI 的框架,正在加速向我们涌来。 一、工具的尽头: AI 视频的瓶颈 2024 年 2 月,一段女子在东京街头漫步的 AI 视频,让 Sora 引爆整个 AI 圈,AI 视频这个赛道变得
      122评论
      举报
      Sora 后思考:从 AI 工具到 AI 平台,产业 AGI 又近了一步
    • 产业家产业家
      ·10-16

      金融Agent竞赛:什么才是最实用的打开方式?

          “产品的核心判断标准还是口碑,现在没有人说一定能成为最终那个玩家,但最终大家始终还是要回到企业能否真正用起来这一个标准上。”在采访的最后,文革表示。 让AI真正创造价值,让智能体成为驱动增长的真实生产力——在智能体落地的大潮中,这正是诸葛智能给出的答案。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22年底,容联云内部围绕旗下核心业务——数据智能平台平台诸葛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一场讨论,容联云副总裁兼诸葛智能创始人孔淼、诸葛智能CTO文革都参与其中。 “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直接,就是想如何让城商行这个群体真正把工具用起来,不像之前的工具那样,很多银行机构没办法用的很好。”文革告诉产业家,“后来我们讨论是不是要通过什么手段建立一个特殊的‘人’的角色,这个‘员工’可以帮助城商行们用好工具。” 更具时间线意义的是,这场讨论半年后,ChatGPT横空出世,AI驱动的生产力革命迅速席卷全球To B市场。随着DeepSeek、Qwen3等中国AI企业的持续突破,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焦点,数字员工、智能体也成为AI落地的核心共识。 这种底层水温的变化也更影响着诸葛智能。 过去的很多年里,金融是容联云以及诸葛智能一直深耕的领域,伴随着AI大模型的到来,上述命题的焦点很快被落到了AI。“最开始我们为了实现很多能力,自研了赤兔大模型,后来伴随着DeepSeek等模型的开源,底层的模型能力开始更丰富了。” 这款研发历时超2年的产品,在本次WAIC大会上由诸葛智能正式发布,定名为金融行业智能业务分析Agent——智能业务分析一本通,其专门面向城商行群体帮助其构建对应的AI能力,进而智能化地完成相关业务的数据分析。 文革告诉我们,智能业务分析一本通不只是一个专门面向金融的“985毕业生“,同时他也更是一个会自己思考、自己学习、自己成长的金融人才。 2025年的如今,Agent落地是全行业
      88评论
      举报
      金融Agent竞赛:什么才是最实用的打开方式?
    • 产业家产业家
      ·10-11

      AI创企的首选成长阵地,为什么是百度智能云?

          不论是从AI产品体系层面,还是AI商业落地层面,以及生态联合、商业线索等等层面,在百度智能云身上,都能看到国内最成熟的AI落地路径。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百度智能云恰在成为当下中国AI力量向上生长的最鲜明注脚,和最底层的AI生产力基建。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孔伟健很惊讶。 “原本我们预计报名在20家左右,但最终报名接近80家,而且项目质量很高,不少都已经小范围落地。”这个报名数远超他的预料。 他是百度智能云AI创投加速计划负责人,对后者的一个描述是,其是百度智能云在今年8月中旬正式发起面向创业企业的扶持计划,一旦企业入选,企业即可获得算力补贴、模型工具包、行业资源对接、融资支持等等支持,并由百度智能云牵头,为企业开展定向孵化,助力其完成从技术验证到商业验证的闭环。 参与项目评比的评委不仅百度智能云自身,还有包括一苇资本、兴业投资、深圳天使母基金等一众常年关注产业的资本方。就在上周的9月23日,第一期AI创投加速计划首期在深圳结束,包括kiri、影目科技、彼岸心智、聚力维度等17家企业成功入选。 “这17家真正属于是‘优中选优’。”孔伟健告诉我们。 关于AI创企和百度智能云的故事,其实早已经发生。一个粗略的数据统计是,仅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百度智能云就已经联合投资机构、政府机构等多方力量帮助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 在单纯的融资之外,双方更多的故事也发生在产品共创、产品商业化验证、生态合作等一系列更真实的AI创企业务场景。 而这次参赛企业数量多、赛道广泛、质量高的AI创投加速计划也恰是在百度智能云上的AI创企故事的一个缩影。不论在过去两年时间,还是在当下,无数AI创企都已经或者正在选择扎根百度智能云的AI云土壤。 这个阵地,为什么是百度智能云?或者也更可以说,百度智能云,凭何在当下更加汹涌澎湃的AI落地浪潮里,成为中国AI创企的首选土
      954评论
      举报
      AI创企的首选成长阵地,为什么是百度智能云?
    • 产业家产业家
      ·10-11

      牵手腾讯一年,销售易走到哪了?

          即真正从需求层面、从企业自身的产品层面出发,把AI FOMO式的投入转为基于需求的共创迭代,把单纯的销售客户数导向转变为更科学合理的分层运营,为不同企业提供更适合其的服务方案,以及联合更多生态伙伴一起做大蛋糕。 也可以理解为,这也恰是销售易和腾讯如今在践行的“全球化”软件企业进化路径。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销售易走到哪了?”在一众SaaS和AI 软件相关的论坛上,这几乎会成为与座嘉宾必谈的话题。 这个话题的必然性并不意外。作为最近这些年里为数不多和腾讯牵手的核心软件厂商,销售易的一举一动一方面代表着这家具备独立属性的CRM头部厂商的新思考,这些思考关于AI、关于出海、关于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更代表着腾讯对于AI软件以及Agent在内的时局新判断。 实际上,联动早已经被在水面之下推进。在今年的销售易用户大会上,一系列更新思考和产品动作被拿到台前,它们包括和如今市场澎湃涌动AI需求对应的AI新产品,包括面向全球化市场的新动作和布局决心,也更包括在行业内卷这家成立超过15年的中国软件企业坚守的渠道、服务商政策等一系列动作。 客观来看,和腾讯牵手一年,相较于变化,这家中国SaaS行业符号企业的不变更引发外界关注。 在AI商业化、全球化浪潮涌动、内卷持续加剧的如今,到底怎样的模式才是足够良性的“AI+SaaS”企业模式?以及在更新的挑战到来的如今,中国软件企业应该怎样为自己寻找到能跨越周期的锚点。 2025年,销售易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一、 “客户+生态体系+产品”: 销售易交卷2025 在过去的2个月时间里,以自身每年一度的用户大会和腾讯全球生态大会为基点,外界看到了销售易交出的最新答卷——这些答卷有人们预料之中的AI产品,但更多的是销售易对CRM行业前进路径的更底层思考。 首先来看备受市场关注的产品,几个被接连披露的动作是,过去一年
      196评论
      举报
      牵手腾讯一年,销售易走到哪了?
    • 产业家产业家
      ·09-25

      京东 AI 助手,跳出「对话框」

          在这“他她它”和“零帧起手”背后,能看到的是一系列对用户需求的真实满足,不论是不同于对话框的数字人式的强温度陪伴,还是对于专业问题,如健康、医疗、外卖等等业务,甚至是基于一个数字人入口调用多个数字人的多线程处理方式,在京东的这两款 AI 创新产品上,用户都可以得到最真实的满足。 从需求出发,从用户出发,从对话框之外的温度出发——这也恰是京东在今年交出的一张 AI TO C 答卷。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作为普通人,你对 AI 大模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AI 助手必然是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 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一系列 Agent 助手层出不穷,或帮助人们回答生活中柴米油盐的难题琐事,或帮助企业完成一系列深度的调研报告。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5 年初,我国经过备案的 AI 助手产品数就超过 300 个,遍布一系列通识和不同的专业领域。 这个数字背后,对应的也更是 AI 技术的最普惠表达。根据《2025 年 AI 应用市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仅 2025 上半年,全球生成式 AI 应用的会话次数就高达 4260 亿次,全球人均约 50 次,日均使用时长超 8600 万小时。 AI,正在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但在足够高频的使用之中,一些更新的需求也在被加速看见,比如如今目前市面上大部分 AI 助手更多仅仅是“对话框”交付模式,其多是基于用户提问的问题进行作答,其中不论是温度,还是持续交互都很难让用户产生归属感;再比如对一些 AI 助手而言,其对于部分
      474评论
      举报
      京东 AI 助手,跳出「对话框」
    • 产业家产业家
      ·09-23

      腾讯企点营销云,交卷AI营销增长

          不论是传统包括CDP、MA、FA等产品的AI化升级,还是Customer AI,抑或者是Magic Agent全链路营销智能体,更可以理解为,这些被腾讯企点营销云给出的答卷都是从真实的实践中长出来的产品和AI思想,这其中不仅有足够先进且适配零售行业的模型算法、知识库等技术理念,更被封装的还有一个个真实人货场体系的产业AI know-how。 这张新营销答卷背后的产品哲学在于,只有基于 “技术+工程+场景”的AI共生模式,零售企业才能构建真正适配的专属AI模型,交卷确定性增长。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25年下半年,谌鹏飞被《哈佛商业评论》杂志赋予了一个特别的称号:中国上市公司首个【数字增长官】。他的花名为“船长”,因此也被人叫做“AI-CGO船长”。 就在这个称号给出的前不久,作为绝味鸭脖的CIO,他带领团队小伙伴搭建了“AI会员多智能体”产品,把绝味集团超过8500万的会员在AI的加持下进行更为精准和智能的体系化运营。一个被粗略给出的数据是,相较于人工运营,AI的经营业绩结果可以达到3.1倍。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AI成了包括他在内的几乎中国所有零售企业CIO的绝对主线。但这种新主线在浮现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更新的问题,即在AI FOMO的情绪之下,AI到底应该发挥的价值是什么?又或者说,应该怎样把AI和人货场分布复杂的零售场景进行更深的融合打通? 谌鹏飞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过去几年时间里,和谌鹏飞一起出现在一系列AI最前线的,除了绝味集团的小伙伴外,还有另一个群体,他们就是腾讯企点营销云。 作为腾讯内部持续深耕营销场景的产品,过去多年时间里腾讯企点营销云以CDP/MA等一系列成熟的营销组件产品被外界和零售企业所熟知,但面对汹涌澎湃的AI浪潮,上述这些也更是他们内部思考的问题。 帆船早已下水。绝味集团的AI会员多智能体产品正是双方在过去几年
      442评论
      举报
      腾讯企点营销云,交卷AI营销增长
    • 产业家产业家
      ·09-22

      PP-OCRv5「Hugging Face 破圈时刻」:AI大模型进入新基建时代

          伴随着PP-OCRv5的持续破圈,一个AI大模型底层基建的新形态正在出现,它们不再是之前的模型替代式更新,即通过不同参数的调配和专有数据集的训练进行不断打榜,而是以足够工程化、足够算法架构创新式的设计,直接面向大模型文本训练底层的不完美拼图,帮助其摆脱固有的性能藩篱和生产力限制,进而拔高AI落地的上限。 小尺寸、高性能的PP-OCRv5恰是这样一个新形态的AI基建。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你对OCR的认识还停留在哪里? 1966年,IBM发表了一篇长度约为1000字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其它文章不同,采用的是特殊印刷体汉字识别技术,通过模板匹配的方法识别出文字,并进行最终排版。这就是OCR技术的第一次应用。 从19世纪60年代到如今,人们对OCR的最主要印象恰是如此,即文字识别。这种能力被广泛应用到一系列工作和产业场景,帮助人们把静态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可交互、可编辑的数字资料。 但如今,这个“信息转化”的技术又迎来新的变化。 就在上周过去的9月10日,一篇名为PP-OCRv5技术博客文章登顶 Hugging Face 博客热度榜第一,这个模型技术以仅为0.07B 的极致轻量化模型体积做到整体识别精度达到SOTA水平。在多项 OCR 场景测试中,PP-OCRv5 的表现甚至超越GPT-4o、Qwen2.5-VL-72B等通用视觉大模型。 这个登顶不难理解。千分之一的参数量、足够SOTA的效果、轻量级部署……这几个反差足够吸引广大开发者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据了解,截至目前,这个由百度飞桨团队发布的技术Blog已经连续一周霸榜 Hugging Face博客热度。 此外,在9月18日,在PP-OCRv5的热度加持下,PaddleOCR项目也更登上了GitHub全球总榜&n
      1,336评论
      举报
      PP-OCRv5「Hugging Face 破圈时刻」:AI大模型进入新基建时代
    • 产业家产业家
      ·09-22

      AI重塑流量背后,微软广告打造下一代广告生态

          过去,广告的本质是“能否被选择”。而在AI驱动的“零界面”时代,从创意生产、渠道投放到用户转化,所有环节都需要围绕“AI可理解”进行重构。凭借AI生态、PC红利与多元触点,微软广告正助力企业进入AI决策体系,重构广告价值,实现全球增长与长期竞争力。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广告主们,正面临一种普遍的“隐形焦虑”。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投放规模达到3598.5亿元,同比增长5.6%。然而,投放的增长并未带来等比例的回报。Ruler Analytics 的研究显示,2025年各行业的平均网页、活动转化率仅为2.9%。也就是说,每100个访客中,最终转化为订单或线索的不到3人。 这正是近年来广告主们的共同困境,即预算逐年上涨,但流量获取和转化效率却持续下滑,ROI不升反降。对出海品牌来说这种压力更为显著。一方面,要在国内投放中抢夺有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要在海外市场跨越文化、语言与渠道的复杂壁垒。 表面上看,这是投放环境饱和带来的自然结果,但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用户触达方式正在被重塑。 AI时代,新的技术范式正在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路径,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完成任务时,直接通过自然语言与智能体、Copilot 等助手交互,在这种路径更短、门槛更低,信息获取方式更加“零界面”的变化下,品牌与用户的连接逻辑被重构。 与此同时,消费者行为也愈发碎片化和难以预测,从多触点、多心态切换,到Z世代对口碑与推荐的高度依赖,传统广告模式逐渐失效。 在这种背景下,广告主的挑战被迫升级:当用户的决策链条进入AI系统,品牌如何被看见?广告的入口又在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广告不再只是“买一个展示位”,而是要具备进入AI语义体系、被智能体正确理解和推荐的能力。只有当品牌的内容、数据与语义能够与
      277评论
      举报
      AI重塑流量背后,微软广告打造下一代广告生态
    • 产业家产业家
      ·09-22

      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成立背后:中国云终端进入产业协同下半场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等同于是云终端行业的一个产业生态协同平台,其不仅为不同角色之间建立了一个可行可信任的产品磨合通路,也更为云终端整体产业链角色的底层技术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拉升对齐。 这种拉升不单纯是基于技术本身的对齐,如网络带宽、时延和分辨率等等,同时也更有对产业链整个链条中需求提出和需求满足模型的标准定义。 作者|木人裴 出品|产业家 提到3A游戏大作,你会想到什么? 在过去很多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离不开硬件门槛。毕竟这类画面精良、内容庞大的游戏,往往需要配备强劲风机散热、搭载专业显卡的台式电脑,或是性能拉满的专门游戏本才能流畅运行。 但如今,承载大型游戏的“前端设备”有了不一样的形态。不论是单纯的办公本,还是电视屏幕,抑或是其它家居终端,人们都可以在屏幕上丝滑地开启一场游戏,体验感丝毫不输真机。 这就是当下被市场广泛推崇的云终端。 云终端,并不是一个热词。过去的多年时间里,不论是最早期的云电脑,还是近些年频繁出现的云游戏、云手机、云PAD等设备,其早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通过“云+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化、一致性、多样性的服务,在用户侧服务被放大之外,它也更重构着从硬件到软件整个产业的上下游。 而在如今的AI时代,这个热词更是被频频提及。“之前云终端模式里‘云’更多的角色是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是静态的;但伴随着智能体的出现,未来‘云’可以成为真正的数据处理和应用交互中心,成为最核心的中枢大脑,端侧成为小脑。”一位具身智能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 可以理解为,伴随着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云终端市场正在迎来一次新的范式跃迁,即从之前的单纯的“云+端”开始向更为全面的“云网端边芯”协同形态延展,为如智能家庭、智能车机、具身智能等更多细分场景的产品提供足够智能化、交互性和一致性更强的产品加持
      212评论
      举报
      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成立背后:中国云终端进入产业协同下半场
    • 产业家产业家
      ·09-16

      Zoho,用“长期主义”求解AI CRM

          AI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在软件加速进化的如今,这个问题更应该有清晰的回答。 客观来看,它不应该是FOMO情绪的一拥而上,对Agent的盲目布局和选择,它更应该被选择的理由是真实的生产力价值、真实可用可转化为业务价值的产品加持,而这些也正是Zoho在CRM一系列产品中所展现,也更是被选择的点。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我们觉得现在这些AI能力都是之前就具备的,而且是已经在实际使用的。”Zoho CRM产品市场总监胡佩瑶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更多是开放给客户使用,没有特别对外传播。” 她口中的这些“早已经具备的能力”不是单纯的AI Agent,而是企业在使用Zoho CRM时,在不同的节点都分别会弹出来的AI元素,比如线索智能分配、比如客户流失分析预警、比如整体数据分析汇总洞察,以及邮件、文档自动撰写、合规管控等等。 在实际落地中,这些能力可以分别加持CRM相关的不同角色,从销售到运营到产品甚至企业CXO。 从某种角度来看,胡佩瑶眼中的“普通”,也正是如今中国市面上主流SaaS产品希望做到的AI效果——通过把AI真正内嵌到产品内部,帮助不同岗位的角色提效增质。 AI对于SaaS产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对CRM、ERP等企业核心管理软件的颠覆到底会在哪里? 大模型在中国兴起的两年时间里,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在少数。有人崇尚AI颠覆论,比如“所有的企业环节,都要用Agent重做一遍”;有人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底层加持,即在既有SaaS产品的基础上,通过AI做加分项。 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就CRM这种在中国市场已经成长几十年的核心管理软件而言,它在AI浪潮里的新评判标准已经成型了吗? Zoho是一个样本。在这家企业身上,其具备的不仅是深耕CRM多年的企业软件沉淀,也更具备如今“区别于”一众AI产品和软件厂商的真实有效的AI能力和模块。 在2025年的落地和
      405评论
      举报
      Zoho,用“长期主义”求解AI CRM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