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财经

财经深度报道,『一点』就够了!

IP属地:未知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11 17:03

      高德扫街榜首日用户数超大众点评,新物种初露锋芒

      到店生活服务领域,阿里又甩出了一张“王炸”。 “这家店4.8分,为啥这么难吃?” “这条街上好几家3.5分的店,反而排长队?” “现在找餐厅还能信评分吗?” 相信这是许多人的共同困惑,#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 #评分低的店铺 好吃#等话题一度冲上了热搜。这背后是当下餐饮评分体系的尴尬现状,从赠送饮品、小吃换五星好评,到邀请博主免费探店引流,再到请专业团队刷分……传统评分系统公信力正在崩塌。 9月10日,教师节,也是阿里巴巴的成立26周年纪念日,高德地图在杭州总部抛出了“高德扫街榜”。这个榜单的调子起得很高,高德地图CEO郭宁说,希望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生态——让消费者因为选择变得简单而敢消费;让好服务被看见、好商家能赚钱。 最新市场消息显示,高德扫街榜上线当天,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就超过了4000万。另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8月,大众点评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为3260.57万。这意味着仅上线仅一天,高德扫街榜就在用户数上完成了对大众点评的超越。 这份榜单为何有这么大能量?高德和阿里又为何如此高调地官宣这份榜单,榜单背后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什么? 高德扫街榜为什么不一样 想象一下:一个完全无法刷榜的美食榜单,一个用脚投票而非只用手打分的评价机制。在官方的描述中,这就是高德扫街榜的模样。 为什么它会不一样?原因在于机制。 尽管通过数据抽查、监测,商家暗访、顾客回访,下榜刷屏餐厅这些方式,当前的点评平台试图升级机制,但刷评乱象一直无法遏制,根源在机制与人性。 对商家来说,评分对用户好评的极度依赖,让他们陷入了“不刷没流量,刷了不能停”的恶性竞争,或者是买水军刷,或者是让消费者写好评送饮品、甜品。对消费者来说,极好、极差的店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差不多”的店,很多人会乐于为了饮品或小吃送上一份好评。 高德扫街榜核心的“扫”字,来自它不一样的机制。在评分中,它
      149评论
      举报
      高德扫街榜首日用户数超大众点评,新物种初露锋芒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11 16:26

      东软医疗 十年追光终成光

      N=E/hf,这是光子计数的公式。 “N”是光子数量,“E”光子总能量,“hf”是普朗克常数乘以光的频率。如何给这个抽象的公式赋予现实意义,东软医疗用了十年时间。 8月末,一则国产光子计数CT获药监局批复上市的消息燃爆了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全球首台8cm宽体光子计数CT,东软医疗又拔头筹。 以物理原理来看,传统CT需要由探测器将X光先换为可见光,再由光电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而光子计数CT则由半导体探测器直接吸收X光转换为电信号。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光子计数CT显然更强更快更清晰。就像内燃机替代蒸汽机成为现代汽车获取能源方式的变革一样,光子计数CT是人类光学影像领域革命性的一次技术迭代。 2016年启动光子计数CT预研、2018年攻克碲锌镉(CZT)探测器核心模块、2021年完成初代原型机、2022年重建首幅光子计数CT图像、2024年获得首幅人体临床图像,2025年获批上市进入商业化应用…… 当我们回溯这段追光者的时间轴,并代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科技实力、全球竞争格局的主语境时,东软医疗光子计数CT“首台”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成为拥有光子CT技术的第三国,且唯一能够全产业链高度自主。 十年追光的东软医疗终成光。 壹|东北往事 始于1994年的浪漫故事 东北绝不是只有网红和小烧烤! “回顾东软医疗的发展历史,从第一天开始这就是一个浪漫故事”,东软教父刘积仁不讲磨难却道浪漫。 1994年的东北大学实验楼里,几位教授带着百十号人鼓捣出了中国第一台CT样机。因为一个要打破垄断的执念,一段奇袭者的故事就此展开。 图源:《多肽链》摄 没有关键技术的帮扶领路、没有资本意志的强大赋能,只有一穷二白的理想主义者的执拗信念。这便是刘积仁口中的浪漫所在。 新千年后,WTO的国际化体系接轨与改开进入深水区,年轻的东软医疗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踞东北辐全国而遥望世界。 携
      121评论
      举报
      东软医疗 十年追光终成光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10 16:40

      中国机器人印尼热捧!康迪科技与印尼最大独角兽GoTo集团签订百万级订单

      2025年9月9日,康迪科技集团(NASDAQ: KNDI)宣布,设立控股子公司——“杭州了望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了望塔科技”),旨在进一步提升智能机器人业务,开拓全球智能硬件市场。 目前,了望塔科技与印尼GoTo集团达成合作,成功获得首个百万级订单。 GoTo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科技独角兽,由当地最大的出行平台Gojek与最大的购物平台Tokopedia于2021年5月合并而成,业务涵盖出行、餐饮、电商、物流、金融和娱乐等一系列服务。2022年4月11日,GoTo在印尼证券交易所上市,软银与阿里巴巴分别以15.3%和12.6%的持股成为前两大股东。 由于有着中国资本的加持,GoTo这些年与中国市场保持着紧密联系。今年6月,GoTo集团也将自己的云服务从西方迁移到了东方,中国的两家头部云服务商腾讯云承接了GoTo旗下的即时出行、配送业务Gojek;而阿里云则承接了其金融服务业务GoTo Financial及数字钱包GoPay。 此次与康迪集团旗下的了望塔科技合作探索,也是为了对抗竞争对手Grab与ShopeeFood的“技术奇袭”。在人力成本飙升、交通拥堵、价格战白热化的在印尼外卖市场,机器人配送或成为打破僵局的密钥。  康迪科技的四足机器人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卓越的运动灵活性和对复杂地形的强大适应力,成为了近期市场关注的热点。其核心组件涵盖关节模组、云台配送盒、主控板、电池系统、交互屏幕以及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 与GoTo集团的此订单标志着康迪科技的机器人业务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布局,而前者的机器人战略也并非跟风,而是直击东南亚配送的独特痛点。它不仅是配送工具,更是打通“数据-金融-场景”的超级接口。 康迪科技方面对此次合作表示乐观,认为这次合作给双方都带来很好的实在的好处,譬如在助力GoTo在“机器人外卖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同时,康迪科技和GoTo集团都
      316评论
      举报
      中国机器人印尼热捧!康迪科技与印尼最大独角兽GoTo集团签订百万级订单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09 17:30

      低研发却高产4000多项专利?海辰储能的迷之操作

      申请超过4000项专利,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年复合增长率167%——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家成立不到六年的企业:海辰储能。 近日,储能独角兽海辰储能赴港IPO连续引发媒体关注,而9月25日正是其港股递表失效之时,能否成功IPO备受市场关注,在众多舆论中,海辰储能的招股书和财务数据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为4.1%,却在短短不到六年申请了超过4000项专利。 高增长与低研发的反差:专利的含金量有多少? 要理解这一矛盾,首先需审视海辰储能高增长背后的具体研发情况。 过去几年,海辰储能讲述了一个高增长故事。2022年至2024年这三年间,海辰储能储能电池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7%,2025年上半年甚至跃居全球第二。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资金密和技术密集的储能行业也比较少见。 然而,在这亮眼的增长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键指标的异常。2024年,海辰储能的研发费用率仅为4.1%,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相比之下,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同期的研发费用率达到5.14%,比亚迪为6.85%,亿纬锂能也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都高于海辰储能。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海辰储能内部的资金分配结构。 进一步分析其支出结构,可以发现:过去三年间,海辰储能累计投入管理费用21.53亿元,而研发投入仅有12.12亿元。对于一家标榜为技术驱动型的创新企业,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显得与众不同。通常情况下,科技型企业都会将研发投入置于优先位置,但海辰储能的选择却让人有些费解。 从行业视角看,海辰对外不断强调“创新基因”“行业引领”“储能先锋”,还处于一个刚刚兴起、技术迭代快、竞争格局未定的储能赛道。理论上,这样的公司更应该保持高研发占比,用以抢占技术高地。但海辰的研发费用占比却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哪怕对标动力电池龙头,也拉不开研发强度的差距),这与它“创新驱动”的叙事是明显冲突的。 凭借较低
      106评论
      举报
      低研发却高产4000多项专利?海辰储能的迷之操作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08

      当“挑剔”养宠人遇上直播电商,如何驱动实体经济增长?

      最近我发现,身边养宠的朋友变得越来越“挑剔”了。 前几天见到一个老朋友,她抱着12岁的橘猫叹气,说给老年猫选粮比给自己挑保健品还仔细——要软、要护肾、还得适口性好,翻遍购物软件才找到两款合心意的。 这种“挑剔”不是个例。据《2025抖音电商萌宠消费趋势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主流猫狗养育场景中,宠物智能设备、猫狗保健品、猫狗玩具等高阶养育、情感需求类产品成为订单量增速最快的品类。这意味着,萌宠消费从传统的基础需求向个性化、情感化和精细化方向升级。 今年我还在亚宠展上逛了逛,发现以前堆在展位前的“通用猫粮”“基础狗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品种的细分产品。这背后,其实是宠物行业的一场悄悄转变:不再靠“萌”就能卖货,商家得真懂养宠人的“小心思”。 行业在变化,而最大的变量之一是抖音电商成了关键的“连接器”和“加速器”。它让养宠人的需求能更快传到商家耳朵里,也让不少中小商家从 “跟着市场跑”变成了“盯着需求做”。 下文几个商家的真实故事,清晰地勾勒出这条全新的生存与发展路径。 需求“细”了,商家得“跟”上 生意的新起点,往往是需求变了。 2017年,@邓峰萌萌摔肿了开了一家猫舍。原本只想养猫退休,却机缘巧合做起了宠物食品品牌“金故”,后来因为想分享猫咪日常,开始拍视频、做自媒体,没想到在抖音收获了499万粉丝。 邓峰做产品的方式很“实在”:他很少做市场调研,产品灵感多来自自家70多只猫和粉丝们的直接反馈。他最早做的生骨肉产品,就是为了让自家猫吃得更好。今年的亚宠展上,不少粉丝向他提出诸如“老年猫专用粮”“防人类过敏猫粮”等细分需求。平日里,抖音的评论区与私信更是他的“需求清单”,比一些市场数据都来得直接。 他从客户和销售过程中察觉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人买猫会选择正规猫舍,也愿意为隐性成本买单。这背后,其实是养宠消费观念的升级——大家不再满足于简单喂养,而是追求更
      30评论
      举报
      当“挑剔”养宠人遇上直播电商,如何驱动实体经济增长?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05

      国产首台光子计数CT瓜熟蒂落 东软的含金量又双叒叕上升了

      “东软”二字的含金量又双叒叕上升了。 8月26日,东软医疗官宣其新一代CT技术产品——NeuViz P10光子计数CT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这也是首台获批上市的国产光子计数CT。此前,全球范围内只有西门子与GE的光子计数CT上市。 不过,与西门子、GE的“小探测器(≤4cm)”不同,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NeuViz P10则是全球第一台探测器达到8cm的宽体光子计数CT,同时其探头采用了能耗更低、性能更强的碲锌镉(CZT)材料。 简言之,就是东软将光子计数CT的性能边界推向了新高度。 正如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资讯所述,光子计数CT作为近十年来CT成像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标志性产品……。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从中国第一台CT到全球第一台宽体光子计数CT,跨越了28年历程,东软依然挺立在中国医疗装备行业的潮头浪尖。 如果说1997年东软实现了国产CT“0”突破,是邯郸学步者对产业巨头市场垄断的一次勇敢“say no”,而今东软光子计数CT的成功上市,则是以引领者姿态将红旗插在了全球CT产业的制高点上。 壹|十年问鼎 “国产首台”的技术长征路 一个关于国产首台光子计数CT的小插曲。 8月26日,除了东软医疗外,联影医疗也官宣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复其光子计数能谱CT上市的消息。 因此围绕着谁是“国产首台光子计数CT”,进而成为了一个引发争论的话题。 不过,按照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数据库的公开信息,东软医疗光子计数CT所获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准20253061693”,较联影医疗的产品更靠前,因此以编号规则与签发顺序看,药监局是把“国内首台”给了东软医疗。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当然,光子计数CT的“国产首台”,东软医疗也授之无愧。 因为从2016年开始预研到最早推出样机,到自主探测器模块的成功研发,再到首幅人体图像发布,以及拿到创新通道审批时间和注册递交药监局
      102评论
      举报
      国产首台光子计数CT瓜熟蒂落 东软的含金量又双叒叕上升了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9-02

      万和电气卢宇聪:在“慢周期”做本质的事

      “生命以负熵为生。”熵,是热力学中衡量系统混乱度的概念,昭示着万事万物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迎来僵化与死亡——企业亦然。 然而,总有一些企业,能在逆势中保持清醒,在混沌中构建秩序。因为他们明白,环境越是复杂,越要回归本质。 “大环境没办法改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8月27日,在与《一点财经》交流时,万和电气董事长卢宇聪表示。在他看来,当下的市场挑战其实是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的过程,“只要在这段时间能生存下来,都有机会。” 生存下来,并且活得更好——万和电气刚刚交出的2025年半年报,正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 8月26日晚,万和电气(002543.SZ)发布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83亿元,同比增长7.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6.68%。 在厨电行业整体承压、消费信心指数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这份“双增”成绩单背后是一场悄然推进的“反熵增”革命。所谓“反熵增”,就是对抗组织的僵化、惰性和效率衰减,通过创新和开放重新注入活力的过程。 万和电气的这一革命如何实现?它又为自己找到了怎样的向上之路? 静之:在慢周期中看清本质 “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多恶劣,其实是我们以前的环境太好了。”万和电气董事长卢宇聪在与《一点财经》交流时坦言,“从供不应求的时代,我们慢慢走过来。” 他的清醒,源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据奥维云网数据,消费信心指数从2019年12月的126.6降至2025年6月的87.9,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为负,房地产市场新开楼盘数从2020年的1184万套骤降至2024年的232万套。行业已从增量市场彻底进入存量甚至限量市场。 “做事情要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曾国藩的这句话,在万和的战略中得到了印证。 面对环境的不可抗力,万和选择“顺势而为”,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产品、渠道、服务。“其实只要把产品、渠道、服务那些最基础的工作都做
      1,088评论
      举报
      万和电气卢宇聪:在“慢周期”做本质的事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8-30

      业绩超市场预期 伊利中报揭示强者恒强底层逻辑

      在乳制品行业进入结构性复苏的新周期,头部企业与跟随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大。 8月28日,伊利股份发布2025年中报,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再创历史新高。半年营收领先行业第二名超200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达到对手的三倍以上,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在行业整体仍处于承压修复的背景下,这份答卷不仅展现了伊利的业绩韧性,也折射出乳业竞争逻辑正在被重塑——依赖单一品类、以低价驱动的企业在需求疲软、渠道重构的环境中增长乏力,而具备全品类布局、技术积累与前瞻战略的企业,则率先穿越周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伊利的“强者愈强”,首先来自其高度稳固的“底盘能力”。不同于依赖单一品类的传统乳企,伊利长期坚持全品类均衡布局,形成了在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等多品类协同发展的体系化能力。 其中,伊利液体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1.26亿元,整体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整体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公司冷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2.29亿元,同比增长12.39%,稳居市场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能冠军的基础上,伊利又在关键战略赛道上展现出“单打王者”的爆发力。尼尔森与星图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婴幼儿奶粉零售额市占率达到18.1%,跃居中国市场第一,标志着伊利正式完成成人奶粉、婴幼儿奶粉“大满贯”。 这一历史性突破,也再次展现了伊利的长期战略定力。早在2021年,伊利便确立了“2025年实现中国婴幼儿奶粉第一”的目标,并通过持续强化产品研发、提升母乳科学研究水平、升级渠道运营,以及战略性整合澳优等高潜力资源,搭建起“牛羊并举、全生命周期覆盖”的立体化矩阵。 即便在人口结构调整与母婴渠道格局重塑的压力下,伊利依然保持战略耐力,坚持产品创新、渠道升级与用户运
      172评论
      举报
      业绩超市场预期 伊利中报揭示强者恒强底层逻辑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8-30

      地平线继续“向高而行”,HSD量产孕育更大业绩增长空间

      近日,港股智驾明星地平线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营收、毛利增长势头强劲,业绩表现亮眼,上半年实现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毛利润10.24亿元,综合毛利率为65.4%继续领跑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征程6系列量产,上半年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出货量198万套,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其中,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如支持高速 NOA 功能)出货量98万套,较去年激增6倍,占总出货量的49.5%,并贡献了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超过80%的收入,同时让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平均售价达到去年同期的1.7倍。产品单价上涨70%,销量还能翻几倍的上涨,说明征程6系列产品性能过硬,深受市场欢迎“卖爆了”。 实际上,征程6系列量产的好消息就没停过。就在近日的成都车展期间,地平线官宣征程6E正式开启量产交付,首批量产车型包括埃安霸王龙、名爵MG4、荣威M7 DMH以及奇瑞等多品牌热门车型。这也标志着征程6作为国内唯一满足全阶辅助驾驶量产需求的系列计算方案,全阶量产版图再下一城。 截至8月,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地平线成为国内首家突破千万交付量的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在中国车企中继续保持基础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和整体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第一,分别为45.8%和32.4%。可以说,在“智驾平权”的广泛开展之下,地平线已稳居“智驾一哥”的地位。 而伴随着中高阶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持续提高,地平线全年有望达成400万出货量,中高阶产品出货量占比继续保持50%的高水平,进一步保持市场份额上升、并驱动营收规模及毛利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规模与业绩的持续高增长。 预计HSD五年内量产破千万,地平线向下一个里程碑再冲刺 2025年智驾平权愈演愈烈,数据显示,搭载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高速NOA和城区NOA功能)的车辆占所有智能汽车销量的比重,已从2024年底的20%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4
      644评论
      举报
      地平线继续“向高而行”,HSD量产孕育更大业绩增长空间
    • 一点财经一点财经
      ·08-29

      豪掷2亿股与员工共同成长,顺丰王卫的逻辑是什么?

      “我们企业的发展,是按客户、员工、股东、王卫这样的顺序来排布的”,几年前,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曾如此表示。8月28日晚,他再次展现对员工与人才的重视。 当晚,顺丰控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68.58亿元,同比增长9.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38亿元,同比增长19.37%。 比业绩更引人关注的是,顺丰同时公布了授予期为9年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公司控股股东将自愿无偿赠与不超过2亿股A股股票作为员工激励,员工无需出资即可参与。除此之外,有消息透露,王卫还将以个人名义向老员工发放感谢金。 “你如果不愿意去吃亏,或者分享利益给人家,你永远都不会做大”,2018年王卫说这句话时,顺丰上市不久。七年后,顺丰从物流巨头成长为超级巨头,脚步走向各行业、海内外,王卫仍然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一以贯之的理念背后,王卫和顺丰有着怎样的增长逻辑? 业绩增长背后的“人才密码” 从半年报来看,在物流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顺丰展现了较高增速。除营收、净利润双增外,数据显示,其速运物流业务件量累计达78.5亿票,同比增幅25.7%,远超行业19.3%(国家邮政局数据)的平均水平。 而如果要进一步深究顺丰业绩增长的原因,关键就在顺丰于半年报中提到的两个主题词——“聚势”与“拓新”。 其中,“拓新”指的是顺丰的直接业务增长来自于对细分行业、更多场景的渗透。比如,半年报显示,其即时配送收入同比增长38.86%。 另一个关键词“聚势”则揭示了顺丰稳健增长的深层原因。 对于“聚势”,顺丰在半年报中解释道:“公司持续推动以激活经营为核心的组织升级,汇聚全员势能。”这与此次公布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相映照,展现出顺丰长期以来对人才队伍的重视和投入。 顺丰此次公布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具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长期绑定,授予
      518评论
      举报
      豪掷2亿股与员工共同成长,顺丰王卫的逻辑是什么?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