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DeepFund

专注基金行业事件、产品和人物故事,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

IP属地:未知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11-13

      医保目录首设“双通道”,创新药反攻号或将奏响?

      为期五天的国家医保谈判于11月3日收官,预计谈判结果于12月上旬发布。根据安排,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拟于明年正式实施。本次国谈对创新药有何影响?展望未来,创新药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催化因素? “双目录”体系落地,重塑创新药生态 今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在延续医保目录常规调整机制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的新机制。该目录主要纳入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目录,但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推荐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参考使用。(资料参考:证券日报《医保目录首设“双通道”,创新药反攻号角或将奏响?》,2025.11.6) 医保“双目录”如何重塑创新药生态? 优化创新品种支付能力。在医保基础上补充发展商保,有利于具有创新性和临床价值的高价创新药落地,打造“保基本”和“支持创新”的平衡,实现支付端协同。随着政策支持下未来产品供给多元化、居民意识提升、商保话语权增强,内需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从而为医药支付端带来重要的新活力。(资料参考:中金《2026年展望 | 生物医药:创新主旋律,出海与商保破局(要点版)》,2025.11.8) 为高昂或罕见病药物打开市场空间。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引入,有望通过引导市场力量解决高价创新药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问题。从药物类型来看,主要为罕见病用药、高价值创新药以及独家或首创新药。商保目录有望突破此类药物原有的销售瓶颈,打开受限的市场空间。(资料参考:东方证券《首次引入商保目录,为创新药物保驾护航》,2025.11.5)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支持创新的政策红利已在持续释放。受益于医保谈判机制的逐渐成熟,2021-2024年医保谈判成功的创新药中,接近90%在获批上市2年内即进入医保目录,远高于2019年(43%)和2020年(57%),实现跨越式增长。(资料参考:国金证券《听风辩势|中国药企成为 ESMO 会议焦
      42评论
      举报
      医保目录首设“双通道”,创新药反攻号或将奏响?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11-03

      “虚胖”的科创债ETF

      导语:规模突破百亿的科创债ETF达到15只,但成交量明显偏低,反映出投资者认购意愿不强。 科创债ETF,这一曾经被机构视为“香饽饽”的产品,如今却遭遇尴尬的境遇。 截至10月31日,市场上24只科创债ETF中,有15只规模突破百亿;但这些产品的成交量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投资者认购意愿不强,与其刚上市时的市场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01 被垄断的做市业务 作为固收方向的一类创新产品,首批10只科创债ETF从7月2日正式获批,到7月7日首发当天触及30亿元募集上限宣告售罄,到7月10日全部成立,再到7月17日上市交易,全程用时不足一个月。 上市伊始,从多家基金公司反馈的情况看,都很有信心,部分基金公司更是计划在1到3天之内把规模直接做到200亿的体量。 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仅科创债ETF嘉实一只产品达到了这一规模。 此前,各家公募竞相参与科创债ETF的发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看好债券ETF的发展前景。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债券ETF总规模已达6950.54亿元,逼近7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超5000亿元,增幅高达近300%,成为年内规模增长最快的ETF品类。 即便如此,债券ETF在国内全部债基市场的占比也仅接近5%。对比美国市场超过30%的占比来看,国内债券ETF仍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同时,相较于股票ETF领域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各家基金公司在债券ETF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要低得多。 目前,海富通基金是业内首家债券ETF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公司;今年8月,博时基金也成功跻身这一“千亿俱乐部”。 数据来源:Wind 此外,华泰柏瑞基金、永赢基金、万家基金、泰康基金、摩根基金等机构正加速布局,成为债券ETF市场的新晋参与者。 此前,各家机构之所以争相布局科创债ETF,除了看好债券ETF的发展前景外,更重要的是当时普遍认为,科创债ETF的做市成本较低,不会
      162评论
      举报
      “虚胖”的科创债ETF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10-28

      当"反内卷"撞上光伏底

      导语:“反内卷”重塑行业秩序际遇,外加光伏目前所处的多重“底部”境况,无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介入时机。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好的机会往往是“跌”出来的。 在结束长达两年多的趋势性下跌后,光伏行业在今年夏天迎来了久违的投资机会。 进入6月后,光伏板块在先是经历企稳阶段后便开启快速爬升模式;10月9日节后首个交易日,光伏板块强势上涨,更是为最后一个季度收官之战开了个好头。 催化这一趋势性反转机遇的,正是国家层面剑指“内卷”的政策东风。 一系列“反内卷”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终结光伏行业内耗式的“价格战”,行业秩序在重拳下得到重塑。 不仅如此,在最新的四中全会公报中更是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显而易见,未来五年,政策将持续支持新能源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光伏产业的潜在布局窗口期已正式打开。 一些基金公司顺势把握这一机遇,布局光伏板块。比如,近日华夏基金发行的光伏ETF华夏(515370),便是瞄准了这一投资机会。 01 “多面”光伏 虽然“反内卷”指向的行业不少,但光伏成为政策首要关注目标不是没有来由。 类比钢铁、煤炭、新能源等行业,光伏在盈利方面承压最重。 2024年,光伏行业整体营收下滑至12473.23亿元,同比下跌12.83%;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当期亏损20.59亿元,同比下滑高达101.69%。(来源:iFind、华夏基金,截至:2025年10月) 供需失衡下的低价竞争,是影响行业整体利润的元凶。 而光伏的供需失衡,一方面是自身本就存在的产能过剩,这是特定的政策和技术双重驱动背景下,产能无序扩张的
      212评论
      举报
      当"反内卷"撞上光伏底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10-20

      A500走到关键拐点

      导语:上交所和深交所预计各选1只中证A500ETF纳入期权标的。 去年9月,伴随着“中国版标普500”的中证A500指数横空出世,各家基金公司的宣传海报如潮水般汹涌,铺天盖地席卷了各个角落,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短短一年时间里,近80家基金公司下场布局中证A500指数基金,包括ETF、ETF联接、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品种在内,全市场成立的中证A500指数基金超过260只。 有公募人士感叹:“从业十几年,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子。” 然而,在经历短暂的喧嚣过后,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宣传陷入沉寂,营销也逐步转向常态化。 如今,随着一则消息的出现,中证A500指数或将迎来关键一役。 据悉,上交所和深交所预计各选1只A500ETF纳入期权标的。 这也意味着,沉寂许久的中证A500指数大战,将重燃战火。 时间拨回到一年前。 首批中证A500ETF发行伊始,产品营销战便迅速白热化。 各家基金公司不仅在线上进行直播、发海报视频软文,还有不少公司选择在线下投放地铁、户外大楼的广告。 一些基金公司为了能拿到首批中证A500ETF的入场券,由公司总经理直接挂帅;更有基金公司,仅在中证A500ETF单只产品上的预算就给到了上千万。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0只首批上市的中证A500ETF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规模便突破千亿,创下境内指数相关基金最快“破千亿”规模纪录。 后来,随着第二批产品的上市,中证A500ETF总规模在去年12月突破2000亿元,超越科创50指数,成为A股市场第二大宽基指数产品。 今年上半年,中证A500ETF总规模曾一度接近2700亿元,并有望挑战3000亿元整数关口;但进入下半年后,受市场波动与部分产品净赎回影响,其规模逐步回落。 未来,一旦中证A500ETF期权获批,其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此前,在创业板ETF期权及中证500ETF期权获批后,对应ETF份额在
      537评论
      举报
      A500走到关键拐点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10-17

      基金业迎来“客户分层”时代

      导语:面对客户需求的分层,一些基金公司正从传统的“产品工具提供者”向“客户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升级。 投资者的需求变化,正推动基金行业加速转型。 过去几年,在利率下行、多元配置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投资者的配置偏好迎来转折。 一方面,前期大量沉淀在银行的防御性资产出现“存款搬家”现象,部分资金开始从存款流向债基、“固收+”等相对低波动资产。 另一方面,投资者“越来越知道自己要什么”。比如,来自某机构的一项数据显示,“固收+”产品的个人投资者在赎回复购时,大多数会主动选择低波动产品;而行业赛道的投资人在二次配置时,会更倾向于延续相似赛道选择。 这些变化预示着“客户需求分层”时代的到来。 面对客户需求的分层,基金行业需要提供风格更多元、更清晰且可持续的较低波动资产解决方案,这也推动着基金公司从传统的“产品工具提供者”向“客户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升级,招商基金的“固收+”团队便是这一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01 “固收+”不只看收益 国内公募的“固收+”产品,通常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提供基础收益,辅以股票、可转债、打新等权益资产或策略增加收益弹性,最终构建出一个追求收益高于纯债基金、波动低于高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 对于“固收+”而言,权益仓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潜在业绩弹性和预期波动。 招商基金“固收+”团队打造的多风格、多策略、多梯度的产品线,根据风险收益特征划分为低波、中波、高波等不同分层。更细化地,团队还为不同分层内的“固收+”产品设定不同的收益目标、风险目标,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权益中枢。 低波“固收+”通常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权益仓位通常在10%以下,目标是呈现回撤小、长期净值稳健上涨的状态。但即便在相对狭窄的权益操作空间中,招商基金“固收+”团队仍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配置思路。 招商瑞乐6个月持有A和招商安康近一年(截至2025.9.30,下同)分别上涨9.77%
      344评论
      举报
      基金业迎来“客户分层”时代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09-24

      融通基金“旧时代”谢幕

      导语:自2022年公司实控人变更后的高层人事变动,或将在邹曦离任后正式画上句号。 9月6日,融通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邹曦卸任所管4只基金。 按照行业惯例,这意味着邹曦或将离开融通基金。 关于其职业生涯下一站,业内人士普遍猜测是私募。 01 “老兵”隐退 作为融通基金的一员老将,邹曦早在2001年便加入公司,那时的融通基金才刚刚成立。 时至今日,邹曦任职长达24年之久,可以说,邹曦见证了公司的成长。 公开资料显示,邹曦历任融通基金市场拓展部总监助理、机构理财部总监助理、行业分析师、宏观策略分析师、基金管理部总监、研究部总监、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并于2007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在融通基金期间,邹曦累计管理过8只基金,均为主动权益产品,其巅峰时期管理规模达到157亿。 尽管这样的管理规模,在公募行业算不上“头部”玩家,但邹曦却是业内少有的累计管理公募基金产品超过15年的投资总监,也是业内为数不多仍奋斗在投资一线的“老将”之一。 2019年初,大盘在2400多点徘徊时,邹曦发布署名文章《致终将到来的牛市》。其后,A股迎来长达三年的结构性牛市;2020年3月,他公开发布8000字长文讨论新旧基建,并提出布局周期核心资产;2021年2月,他再度分享8000字长文,探讨中国经济与A股市场的新常态…… 即便是市场步入调整期,邹曦也保持在投资一线。比如,2022年初,在资本市场对稳增长的政策充满疑虑的时刻,邹曦提出,新发展阶段稳增长政策将无可避免地以房地产基建相关投资为主要抓手。 但谁也没有料到,在A股市场逐步回暖的当下,邹曦却一次性卸任所有在管基金,而离任的理由竟是“内部调整”。 业内人士普遍猜测,这或与融通基金股东方变更带来的连锁效应有关。 02 再无“元老” 时间拨回到五年前。 2020年7月,融通基金原大股东新时代证券因治理失衡,证监会依法对其实行接管。 2021年12月,中
      268评论
      举报
      融通基金“旧时代”谢幕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09-23

      “固收+”的同质化困局,终于被量化撕开了一个口子

      导语: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管理理念与量化策略对应的收益稳定性不谋而合。 种种迹象表明,“固收+”基金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喜爱。 根据前期披露的二季报基金规模数据显示,“固收+”基金存量规模达万亿,环比扩张2.7%,其中二级债基的环比增幅达到4.7%。另外根据近期披露的中报数据,纯债基金的机构持有份额较2024年末出现下滑,而“固收+”基金的机构持有份额明显上升。 “固收+”基金受到热捧的背后,与投资者在震荡市中对稳健收益的强烈需求有关。 近年来,A股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传统低风险投资工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权益市场的高波动性也让部分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于是,相对稳健的“固收+”基金,成为了不少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首选。 不过,在“固收+”基金规模和数量同步扩容的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多数基金在设计思路、配置逻辑上高度趋同,同质化现象愈发明显。 如何在同类竞争中突围,成为摆在各家基金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01 当量化策略遇上“固收+” 事实上,今年以来,除了“固收+”基金强势崛起外,公募量化策略也颇受青睐,相关产品业绩、规模实现双丰收。 截至8月末,近一年来,公募量化基金的平均收益接近50%,多只产品净值翻倍,部分产品规模较去年末增长超10亿元。 不仅推升了公募量化基金的热度,也让相关策略加速向“固收+”基金渗透,多只“固收+量化”基金在年内相继成立,一条“量化赋能”的创新路径正逐渐清晰。 原因很简单,量化策略对应的稳定超额与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基金的管理理念非常匹配。同时,量化策略分散持股的特征天然具备熨平波动、控制回撤的能力,也匹配“固收+”基金对于低波、稳健的追求。 这一点,从过去几年的业绩表现上,也得到了印证。 不论是在行业轮动加剧、主体投资盛行的2023年,还是红利策略一马当先的2024年,以及结
      519评论
      举报
      “固收+”的同质化困局,终于被量化撕开了一个口子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09-17

      资管行业,“工业化”进行时

      导语:将“一个人的好方法”转化为“一个组织的通用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资管行业曾涌现出乔治·索罗斯、彼得·林奇等一批传奇基金经理;而近三十年来,几乎再无同类影响力的明星持续出现,反之行业更多在强调平台、策略与流程,发展重心也逐渐从强调“个人”转向强调“平台”。 这一转变与市场环境变化紧密相关——90年代后美股市场逐渐成熟、增长放缓,机构不得不推进商业模式转型,在主动管理中也更注重精细化、系统化的运作。 映射到相对年轻的中国资管行业,也是如此。 当投资不再是“押注式”的艺术,而更像是一场需要精密配合的系统工程时,仅靠个体的努力,已难以承载投资者长期的托付,更难以回应行业自身发展的深层诉求。 海外成熟资管行业的发展历程已表明,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转向依靠“工业化”的投研体系,是行业进化的普遍路径。 若你走进一家正在践行投研“工业化”的基金公司,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探寻“如何将优秀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能力,让‘偶发的成功’成为‘必然的常态’”的有力实践。 01 给基金经理叠buff 在近日举办的中欧基金「向前一步」中欧制造·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上,董事长窦玉明指出,中国资管行业正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一是市场复杂度提升,目前A股与中概股已超过8000只,而一个研究员覆盖的极限是200只,传统单个基金经理带领小团队的作战模式难以应对; 二是规模与稳定性的矛盾凸显,少量基金经理无法支撑大规模资金管理,策略单一导致的结果是收益来源集中、业绩波动加剧。 事实上,中欧基金在2023年便已提出资管“工业化”理念。 仅从字面来看,“工业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冰冷的流水线与缺乏人文关怀的标准化流程,但事实恰恰相反。 中欧基金在做的“工业化”,并非传统认知中那种机械刻板、毫无温度的操作模式,而是以专业人才为根本,通过构建高效协同的系统化机制,以工业化平台赋能个体基金经理,实现公司
      316评论
      举报
      资管行业,“工业化”进行时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09-12

      “日光基”背后的招行魅影

      导语:招行几乎凭一己之力,止住了公募FOF发展的颓势,但在与基金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却掌握着极强的话语权。 时隔三年,曾一度淡出市场视野的“日光基”再度回归大众视线。 继上个月“摩根盈元稳健FOF基金”在首发当日便火速结束募集后,本月再度迎来两只“日光基”。 9月3日,招商基金发布《关于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将“招商均衡优选基金”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2025年9月12日提前至2025年9月2日;另一款原定认购截止日为9月24日的“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基金”,也于9月8日发行首日提前结募。 新基金相继提前结募,固然与近期持续升温的市场行情密切相关。当前A股主要指数接连走高,热门赛道的赚钱效应不断凸显,投资者入市积极性显著提升。而新基金作为普通投资者“借道入市”的便捷工具,自然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吸引大量认购资金集中涌入。 不过,若深入探究这三只“日光基”背后的共性,会发现它们均离不开同一家渠道巨头的推动——招行。 据了解,“招商均衡优选基金”虽同步在多个渠道开放销售,但其代销平台主要集中在招行与交通银行两大平台;“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基金”则几乎由招行独家包销;而“摩根盈元稳健FOF基金”能够一日售罄,或与招行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有关。 01 拯救FOF 所谓“TREE长盈计划”,是去年招行联合基金公司共同推出的基于资产配置逻辑定制的公募FOF基金产品,旨在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一站式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与一般的FOF相比,“TREE长盈计划”入选产品有清晰的收益和回撤目标,并且会严格按照目标进行管理和回检。一旦入选,招行将投入全渠道资源进行推广,从数字化平台引流到客户经理线下力推,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覆盖。 所以,很多基金公司都想入选招行的“TREE长盈计划”,以此实现公司旗下FOF基金产品规模的跃升。 从结果来看,“TREE长盈计划”确实
      748评论
      举报
      “日光基”背后的招行魅影
    • 阿尔法DeepFund阿尔法DeepFund
      ·09-08

      要不要上车?来看看长期资金都涌入了哪类基金

      导语:不赌风口,只做平衡。 01 热潮背后 股市在连续上涨后,迎来回调态势。 要不要上车,如何上车?不少投资者既心慌怕调整,又心痒怕万一没跟上这趟不断上行的行情。 对于这类投资者,咱们不妨来看看长期资金的去向。今年以来的行情中,险资、银行理财、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是重要增量资金。 而这些增量资金的一个重要去向,是“固收+”。核心原因就是,“固收+”风险调整后收益性价比与这些资金特性的匹配。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固收+”基金今年以来的中位数收益达3.02%,是纯债基金的四倍多,95%以上产品都实现了正收益。 行情和业绩驱动下,多家公募“固收+”基金规模增量超百亿元,全市场“固收+”基金规模成功突破2万亿大关。中金研究报告显示,银行理财等长期资金上半年为“固收+”基金贡献了2700亿元的规模增长。 具体来说,这股热潮的背后,是普通人对理财困境的求解——存款利率已跌入“1时代”,纯债券投资收益下行,股市则呈现快速的轮动。而“固收+”基金恰似一位平衡大师,用债券打底筑起收益防波堤,再用适度仓位的股票、可转债增加弹性收益。 而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固收能力当然是基础。但在热度不减的股市行情下,股票投资能力的赋能,提供了更与时俱进的吸引力。 于是我们看到以主动股票投资为传统优势的景顺长城基金,在“固收+”的赛场中异军突起。 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景顺长城 “固收+”管理规模94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上半年规模领跑,净增长380亿元,且已连续3个季度环比增长。(Wind“固收+”口径,包括一级债、二级债和偏债混) 规模加速增长的背后,源于业绩的支撑。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景顺长城固收类基金的绝对收益表现亮眼:在过去1年、2年、3年三个维度的分类评分中,均位居18家固收类大型基金公司榜首;过去5年维度则排名4/18。 根据基金二季度数据,景顺长城旗下成
      784评论
      举报
      要不要上车?来看看长期资金都涌入了哪类基金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