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大哥

紧跟最新宏观政策,行业新闻,科技突破等热点事件,在24-48小时内快速反应,解读事件背后的逻辑,分析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或风险。

IP属地:上海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10

      深度解析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智慧:穿越1970年代“大滞胀”时期的股东信

      引言:在风暴中航行——1970年代的经济挑战与巴菲特的应对之道 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这是一个由两次石油危机、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持续的经济停滞共同定义的“大滞胀”(Stagflation)时期。根据国信证券的报告,从1972年到1982年,仅美国一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就高达惊人的8.7%。物价飞涨与经济衰退并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似乎失灵,投资者普遍陷入迷茫与恐慌。在这样极端严峻的宏观背景下,价值投资的旗手沃伦·巴菲特是如何看待这一充满挑战的时期,并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们指明航向的?他赖以成功的投资哲学,是否能在高通胀侵蚀资本、经济停滞打压企业盈利的双重压力下经受住考验?本文将深入剖析巴菲特在1977年至1979年期间写给股东的三封信,从中提炼并解读其穿越经济周期的核心投资原则与商业智慧。这些源自四十多年前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位投资大师在逆境中的深刻思考,更为今天的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让我们剖析巴菲特用以衡量企业优劣的根本标准——一个在当时华尔街喧嚣声中显得尤为独特而清醒的视角。 1. 核心经营哲学:超越每股收益,聚焦股东权益报酬率(ROE) 在1970年代末的美国,华尔街普遍将每股盈余(EPS)的持续增长奉为圭臬。然而,巴菲特早已洞察到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高通胀环境下,它可能成为一种极具误导性的幻象。他反复向股东强调,评判经营好坏的首要标准并非EPS增长,而是企业在不依赖过度财务杠杆的前提下,能为其股东权益资本创造的回报率,即股东权益报酬率(ROE)。 剖析ROE的重要性 在1979年的股东信中,巴菲特犀利地指出了对每股盈余的过度关注是多么荒谬。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释这一观点:“一个静止不动的人时钟,只要不注意,看起来也像运动正常的时钟”。他解释说,即使是一个利率固定的银行存款账户,只要将每年
      351评论
      举报
      深度解析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智慧:穿越1970年代“大滞胀”时期的股东信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8

      Strategy悖论:28亿美元利润与10万美元比特币为何将MSTR推向52周新低

      第一部分:利润飙升,股价崩跌 A. 崩盘现场(2025年11月7日收盘) 2025年11月7日,对于Strategy Inc.(前身为MicroStrategy,交易代码MSTR)的投资者而言,是灾难性的一天。当日,该股收于241.93美元。盘中,MSTR股价触及了219.68美元的52周新低 。这一价格较其52周高点543.00美元暴跌了近59%。当日成交量飙升至1697万股,远超1148万股的日均水平,表明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或高信念的做空。 B. 表象的矛盾 MSTR的股价崩溃,与其近期公布的财务数据和其核心资产的强劲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构成了市场的主要悖论: 巨额利润: 就在几天前(2025年10月30日),MSTR公布了其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季度净利润高达28亿美元 高企的比特币价格: 在11月7日崩盘当天,比特币(BTC)的价格虽然有所波动,但仍维持在10万美元上方水平。 作为一个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必须探究,为何一家刚刚宣布28亿美元利润、且其核心持仓资产价格坚挺的公司,其股价会创下52周新低? 答案在于对“利润”的解读。这28亿美元的净收入并非来自其软件业务的现金流,而是主要归因于其持有的比特币组合的“按市值计价”的非现金会计收益。市场是精明的,它早已看穿了这种“纸面富贵”,并将其视为非经营性收益而予以忽略。 C. 真正的催化剂:为“Strategy”付出的代价 驱动MSTR跌至52周新低的真正催化剂,是公司在同一天(11月7日)发布的另一则公告。 MSTR宣布了其最新一轮融资的定价:发行一种以欧元计价的“10.00% A系列永久性优先股”(STRE) 此次发行旨在募集约6.2亿欧元(约合7.151亿美元)。与往常一样,募集资金的用途是“一般公司用途,包括收购比特币” 8。 市场恐慌的并非MSTR继续购买比特币,而是其融资成本。 10%的股息率,对于一家上市
      1,841评论
      举报
      Strategy悖论:28亿美元利润与10万美元比特币为何将MSTR推向52周新低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8

      观点:暴跌40%并非抄底信号,理性看待“估值回归”

      理由: 泡泡玛特近期股价从339港元高点重挫至204港元,跌幅达40%。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但我认为这并非单纯的“割韭菜”,而是流动性退潮下的估值理性回归。 短期:不必急于“接飞刀” 尽管跌幅巨大,泡泡玛特目前的总市值依然不低。在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港股市场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高估值成长股面临持续的杀估值压力。盲目抄底风险极大,需等待市场情绪企稳和明确的右侧信号。 长期:中国潮玩龙头的潜力犹在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年轻一代的消费趋势不可逆转。泡泡玛特作为中国潮玩市场的绝对龙头,其品牌IP护城河、全产业链布局以及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份额,都是其长期价值的基石。 估值逻辑:回归现金流本质 投资的本质是购买未来的现金流。对于泡泡玛特这类轻资产、高增长的公司,单纯看PE(市盈率)容易失真。我建议采用DCF(现金流折现模型)来重新审视其内在价值。 假设: 未来10年,随着国内渗透率提升和海外扩张加速,假设前5年保持20%-30%的营收复合增速,后5年逐步回落至10%-15%的稳健增长。 关键变量: 重点关注其净利润率能否维持在20%左右的高位,以及自由现金流(FCF)的转化效率。 折现率: 考虑到港股市场的风险溢价,采用较高的折现率(如10%-12%)进行保守估算。 结论: 当前价格或许正在接近其“合理估值区间”,但未必是“绝对低估区间”。真正的投资者应保持耐心,密切跟踪其业绩兑现能力和现金流状况,等待价格跌破其内在价值时的“击球点”。
      854评论
      举报
      观点:暴跌40%并非抄底信号,理性看待“估值回归”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7
      $Strategy(MSTR)$  现在这个价位太不可思议了,前两周觉得不会跌破300,之后觉得260,240都很安全。如今这两个价位居然也快速跌破了,这还是在大饼价格在10万元以上。说内心不慌是假的,但依然坚持入场时买入的理由,股价与大饼价格正相关。短期虽然没有按这个规律走,但仍然选择坚守,美股又上了一课,很好[强]  
      5,0329
      举报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5
      美国AI浪潮下,就业面临结构性挑战。这次就业温和反弹,但结构性疲软凸显AI革命影响。   1. 信息与专业服务业连续裁员,表明高薪知识岗位正被自动化取代。 2.新增就业集中在教育、医疗和贸易等服务领域,未能弥补高价值职位的流失。 结论:未来一年,由AI驱动的裁员潮将持续,高薪就业市场前景难言乐观,面临长期结构性挑战。

      ADP报告:美国10月私人就业人数出现反弹

      金吾财讯 | 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上个月,美国就业人数增加4.2万人,就业增长从两个月的疲软状态中反弹,但反弹的范围并不广泛。教育和医疗保健、贸易、运输和公用事业引领了增长。在专业商业服务、信息、休闲和酒店业,雇主连续第三个月裁员。
      ADP报告:美国10月私人就业人数出现反弹
      139评论
      举报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5
      观点:美股短期技术性回调(10-15%),长期核心趋势不变。 理由: 短期过热,获利回吐: 近期美股涨幅过高过快,技术指标严重超买,积累了大量获利盘,市场本身存在迫切的回调需求。 龙头示警,情绪催化: 机构明确看空英伟达(NVDA),不仅是针对个股,更是对AI主线高估值的精准打击。作为市场总龙头,其回调将迅速传染市场情绪。 长期看好,回调即良机: 研判短期下跌10-15%是大概率事件。但这并非牛市终结,而是挤压泡沫、释放风险的健康调整。AI革命的长期基本面未变,回调反而是去伪存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的“上车”良机。
      1,270评论
      举报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4
      小米汽车10月强劲的数字充分验证了其供应链的卓越效率与产能的快速爬坡。交付成绩已成功跨越“量产地狱”,是电动车业务从概念走向规模化盈利的关键信号。强劲执行力将重塑市场对其成长性估值,看好股价在基本面驱动下延续强势上行趋势。
      5871
      举报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4
      亚马逊接OpenAI大单是战略必然。它不仅能证明AWS的超大规模算力,更是对微软云AI主导权的强力挑战。考虑到稀缺高端GPU芯片资源需平衡OpenAI与Anthropic等内部战略需求,亚马逊的决定,考验其资源分配与长期AI布局的智慧。
      723评论
      举报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4
      港A市场在高位剧烈震荡,显示多空博弈加剧,已进入风险释放期。盲目追高策略已不可取,因短期获利空间收窄,技术性回调压力正逐渐增大。 建议已持仓投资者应启动分批止盈,锁定前期超额利润。场外资金则需保持高度警惕,耐心等待市场有效回踩至关键支撑位,或观察震荡筑底信号清晰后,再择机进行配置。短期内,控制风险优于追求回报。
      455评论
      举报
    • 社区老大哥社区老大哥
      ·11-04
      我的观点:SMCI需超高预期以匹配泡沫。高通求手机回暖及汽车IoT的多元化印证。三者中,ARM凭借其高毛利IP许可模式,以及在边缘AI计算的战略卡位,风险收益比最优,吃肉机会最确定。
      8,0182
      举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