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企业家

寻找潜藏资本市场的隐士

IP属地:未知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04-25

      一季报利润首降,平安银行“跌落云头”

      来源:一号企业家(ID:EIH1st)作者:Uluda 一号说: 龙头难做 25年前,作为深交所挂牌1号上市的平安银行(000001.SZ)如今正承受着阵痛。最大的迹象来自2024年报平安银行交出了一份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业绩答卷。 其实不止平安银行,近期进入银行财报季,可以看出整个市场正在转型调整期。 利润12年首降 2024年, 平安银行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差”年报。 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年营业收入为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3%;归母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19%。 图:东方财富网 2025年第一季度,平安银行营业收入337.09亿元,同比跌13.1%;净利润140.96亿元,同比跌5.6%。这一跌幅超过市场预期,甚至超过2024年全年营收降幅(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降幅为10.93%)。 图:百度股市通 2005年以来的20年,2024年是平安银行营收净利首次双降。尽管5.6%的净利润降幅比营收的下滑情况好很多,但也是平安银行至少近12年来该数据在一季度首降。 图:百度股市通 其实,平安银行营业收入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2025 年一季度营收降幅较 2024 年进一步扩大,纵观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总体以稳为主,中小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似乎有所恢复,但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业界人士认为平安银行若未来不能有效扭转营收下滑趋势,可能对股价产生一定压力。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000001)$ 在年报中表示,受市场变化、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等因素影响,该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平安银行仍以8.25% 的股息率领跑 A 股上市银行。 “零售立行”不行了? 曾经,平安银行依托中国平安,代销保险产品,获利
      423评论
      举报
      一季报利润首降,平安银行“跌落云头”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04-21

      美团京东“外卖巷战”,即时零售新格局由此开启?

      美团在首页增加“闪购”入口,美团闪购称可以实现“30分钟送达”的购物体验。 同日,京东(京东集团- SW/HK09618) $京东集团-SW(09618)$ 宣布了继续扩招全职外卖员,上线“自营秒送”电商业务,并对美团(美 团 - W/HK03690) $美团-W(03690)$ 的“内涵式”广告回应“不打口水仗”。 这场“争锋相对”的导火索是京东在春节假期之后宣布启动外卖业务。 作为挑战者,京东方面率先出招,宣布将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因直指整个外卖行业最大的痛点,在餐饮外卖市场掀起巨大声势,并且还选在两会这一重要的日子。 京东与美团之间的火药味一下子就浓了起来,有行业分析这逼得美团不得不接招,开始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并取消超时罚款。 最近“美团闪购”视频号被网友发现发布的宣传内容存在“暗讽”,似乎有意将美团闪购与京东的速度进行对比,其中特别提到了网购时“你的东东再等等”,配图为一只狗,与京东App的标识相似。 随后,京东集团新闻发言人齐珊珊在朋友圈发布了与创始人刘强东的对话。 图:源自新浪财经微博 面对美团高管用“狗急跳墙”、“围魏救赵”等尖锐措辞来形容京东外卖,刘强东的回应堪称是四两拨千斤,他表示“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产生社会价值。” “一味防守”似乎不是美团基因 早在美团正式官宣“美团闪购”的一周前,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忍不住在社交媒体发声,抛出自己对京东外卖业务的看法。 他回应京东做外卖:“京东不是第一家想做外卖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阿里、滴滴、字节不是都做过,滴滴目前在海外也还在做呢。” 除了犀利点评京东的外卖业务,他还预告了美
      1,0061
      举报
      美团京东“外卖巷战”,即时零售新格局由此开启?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4-09-03

      稳中有进!江苏银行“期中答卷”亮眼

      来源:一号企业家(ID:EIH1st) 一号说:城商行标杆,稳中有进 8月16日,“三好生”江苏银行(600919.SH) $江苏银行(600919)$ 发布2024年半年报,再次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期中答卷”。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总资产达3.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不良率0.89%,创上市以来新低,拨备覆盖率357.2%;归母净利润187.31亿元,同比增长10.05%;ROA(年化)为1.08%,ROE(年化)为16.42%。该行还跻身全球品牌价值500强,在全球银行品牌排名中列第69位、蝉联全国城商行第一。 这份量质效“三优”的成绩也得到多家券商的“推荐”,其中中国银河在研报中如是表述:公司深耕江苏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小微、制造业服务优势明显,多项业务指标位居省内第一。表内存贷款增长动能强劲,聚焦重点领域,结构持续优化。结合公司基本面和股价弹性,给予“推荐”评级。 稳中有进的“期中成绩” 稳中有进,是江苏银行中报给投资者最深刻的印象。 中报数据显示,江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16.25亿元,同比增长7.16%;归母净利润187.31亿元,同比增长10.05%。净利润延续了自2021年以来的双位数增长水平,在已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中位居前列。 公司业绩的稳健增长,主要归功于业务规模的扩张和非息收入的拉动。 截至2024年6月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3.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0%。各项存款余额2.0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2%;各项贷款余额2.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7%,其中对公贷款增长17.81%。 对公贷款的强劲增长源于江苏银行坚持服务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和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专注于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
      1,929评论
      举报
      稳中有进!江苏银行“期中答卷”亮眼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4-03-27

      构筑财务盘面安全度,龙湖集团坚韧前行

      作者 | 朱虚侯来源 | 一号企业家(ID:EIH1st) $一号说:疾风知劲草,长青靠韧性 多措并举稳住房地产市场,总有人要走在前头。 3月22日,龙湖集团(0960.HK)发布2023年业绩,引发市场关注。在当天的业绩会上,龙湖集团管理层表示:“有序压降负债规模,以正现金流驱动发展,这是未来龙湖转型和发展的思路。”此举被媒体称之为“发展新模式”出炉。 $龙湖集团(00960)$ 2023年,龙湖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07.4亿元,股东应占溢利128.5亿元,剔除公平值变动等影响后的股东应占核心溢利达113.5亿元;实现毛利305.8亿元,毛利率为16.9%;核心税后利润率为8.7%,核心权益后利润率为6.3%。 龙湖表示,像过去一样依靠销售与负债成正比扩张的模式,已不现实;对于龙湖而言,未来要想穿越行业周期,有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依靠主营业务保持自我“造血”能力;第二,有息负债规模稳步下降,而且是主动地依靠正向的经营性现金流去压降,不是靠被动出售资产或者被动降低在手现金去降负债;第三,经营性收入及利润的稳步增长。 正向现金流,“造血”能力回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逆风周期,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渗透企业经营的周身,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好的现金流量作为保障。 可以说,在当下的房企中,手持现金者才能安然无虞。 财报显示,2023年,龙湖集团实现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全集团合计净流入35亿元。 龙湖解释,一方面由于公司强调有质量回款、资金集中与统筹管理;另一方面,公司灵活调整投资与开工,同时提效降费,收入与支出动态匹配,以保证各项业务持续增强造血能力。 拆解其业绩数据可以发现,现金流回正的背后有三重要素沉淀而成: 首先,始终保持基本面稳固。去年,龙湖集团实现地产开发合同销售
      2,304评论
      举报
      构筑财务盘面安全度,龙湖集团坚韧前行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3-12-07

      宁波银行:重要股东持续增持,发展一路向好

      出品|一号企业家(EIH1st)作者|知之酱 一号说:城商行中稀缺性和高成长性兼备 11月30日,宁波银行(002142.SZ)主要股东雅戈尔增持公司股份2195.54万股,在投资价值和未来前景方面给予了宁波银行重要肯定。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472.4亿元,同比增长5.5%,资产总额达26,702亿元,资产质量稳定,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趋势,作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商行之一,宁波银行的表现一直在各城商行中排名靠前。 近年来,宁波银行 $宁波银行(002142)$ 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仍在持续增强。秉承“专注主业、服务实体”的经营理念,宁波银行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减费让利,提升质效,在长达十余年不露颓势的健康增长中,不断展现其坚韧的成长力。 投资端:投资价值释放,重要股东长期看好 11月30日,宁波银行发布公告,公司接到持股5%以上股东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知,基于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分析和未来前景的预测,雅戈尔拟在前次增持计划公告的时间区间内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 根据增持计划,雅戈尔于2023年11月27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先后增持公司A股573.08万股、567.96万股、637.92万股、416.58万股,合计增持2195.54万股。 根据公告,雅戈尔集团自2021年12月2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配股方式增持49991,138股,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108,607,233股,目前持有宁波银行股份658,509,757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从8.32%增至9.97%。 根据数据统计,自11月以来,至少有5家A股上市银行获得了股东增持。业内专家认为,这些重要股东的增持行为显露了他们
      1.18万评论
      举报
      宁波银行:重要股东持续增持,发展一路向好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3-11-27

      上海银行:年内罚款逾亿元,业绩成谜,上海滩金融顶流怎么了?

      出品|一号企业家(EIH1st)作者|知之酱 一号说:“上海滩”金融顶流怎么了 11月17日,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监管局披露的罚单信息显示,上海银行因32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开出两张罚单,共计被罚1380万元。今年4月份,上海银行也曾因涉及业务违规行为被罚近1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银行(601229.SH) $上海银行(601229)$ 实现营业收入392.7亿,同比下降5.76%。 近日上海银行高管将迎变动,行长朱健、副行长施红敏均拟任市管企业正职,新变动能否挽救低迷业绩? 因多项违规行为近期收1380万元罚单 11月17日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披露,上海银行因事涉32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收到两张罚单,被处罚款共计1380万元。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不良贷款余额数据报送存在偏差、漏报多项EAST数据、开展理财业务违反公平交易原则、违规发行大额存单等。 具体来看,在第一张罚单中,主要涉及EAST相关数据的漏报、错报,比如包括漏报贸易融资业务余额EAST数据、漏报核销贷款本金EAST数据、漏报质或抵押物价值EAST数据、漏报权益类投资业务EAST数据、漏报投资资产管理产品业务EAST数据,以及EAST系统《个人客户关系信息》表漏报、EAST系统《表外授信业务》垫付情况存在偏差、EAST系统《信贷资产转让》表错报等,被责令改正。 共十九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690万元。 EAST指的是监管标准化数据系统,该系统包含银行标准化数据提取、现场检查项目管理、数据模型生成工具、数据模型发布与管理等功能模块。 据了解,EAST系统在监管检查领域能够发挥精确制导、精密追踪和精准定位的作用,能够查出疑点数据,挖掘隐藏问题,有效提升检查效率。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监管数据的整体治理水平和质量控
      1.21万评论
      举报
      上海银行:年内罚款逾亿元,业绩成谜,上海滩金融顶流怎么了?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3-06-29

      频遭处罚,业绩堪忧,北京银行艰难“守擂”

      来源:一号企业家(ID:EIH1st)作者:萧缙 一号说:前有业绩压力,后有合规隐忧 6月27日,北京银行(601169.SH)总算翻红收盘,全天收涨0.66%,但是否能一举终结近10个交易日以来的阴霾,却也尚难预料。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罚单显示,6月21日,北京银行因向不具有借款资质的借款人发放经营性贷款及个人贷款等14项违规行为,被监管罚款合计4830万元。同时,12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 而就在前不久,6月5日,北京银行衢州分行因违规发放个人信贷资金,参与限制性领域交易,也被罚款145万元。 频遭监管处罚,凸显出北京银行潜藏的内控隐忧。正如投资者所言,罚款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违规事项而“埋下的大雷”。 堪为前车之鉴的正是“康得新与北京银行的资金托管”事件,虽然过去数年了,但122亿元存款之谜仍未解开,北京银行最终到底要承担何种责任亦未可知。 反观财务数据,北京银行同样面临着业绩疲软之困。1Q23总营收同比下滑6.92%,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90%,均创下近5个季度以来最低增速。 管理与增长,作为一家城商大行经营成功与否的两大指标,北京银行似乎一个也没有守住。 超高额罚款的背后是警示 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3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称,预计2023年银行业严监管态势: 仍将延续 其实这根本都不需要毕马威出来分析,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最近,监管出手,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江西银行等收到百万级罚单,其中尤以民生银行与北京银行领罚金额最高。 民生银行重庆分行被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罚没人民币5967.8万元。 北京银行则因十四项违规行为,被监管责令改正,并罚款合计 4830 万元。 具体来看北京银行的违规事实: 在贷款业务方面,北京银保监局指出,北京银行存在贷款及投资业务管理不到位、贷款及同业投资“三查”严重不审慎、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
      1.56万1
      举报
      频遭处罚,业绩堪忧,北京银行艰难“守擂”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3-06-15

      南京银行前行长跳槽,藏雷或已排,业绩仍堪忧

      来源:一号企业家(ID:EIH1st)作者:萧缙 一号说:行长跳槽,去做分行长? 6月14日晚,南京银行(601009.SH)发布公告,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339元,堪堪可谓大手笔。 但南京银行的股价却长期不振,自去年4月以后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今年以来已经跌去17%左右。 此前有分析认为是因为南京银行$南京银行$前任行长林静然的辞职,隐藏了一个大雷,所以导致股价跌跌不休。 但6月14日消息,林静然已回归银行业,将出任浙商银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或许所谓的“大雷”也被排除了? 不过,从经营层面来说,自2022年6月林静然去职后,董事长胡升荣兼任行长,南京银行并没有迎来业绩好转,今年5月新任行长朱钢要想迅速起势,再塑城商行“金身”,恐非易事。 盈利指标下滑,不良规模攀升 据银行业的财报显示,从去年开始,多家银行的业绩增速同比大幅下滑。究其原因,不难看出: 一方面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逐渐攀升; 另一方面利率下行,银行业务缺乏创新,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根据南京银行的财报数据显示,该行在2022年底的净息差为2.19%,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49%;而净利差为1.93%,同比下降了4.46%。 然而,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净息差同比急剧下降了23.5%,仅为1.4%;净利差更是下滑了40%,仅有1.23%。 南京银行的净息差、净利差出现显著下滑的趋势,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同时,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22年底,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达到85.16亿元,较去年底增加了1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7.74%;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规模进一步攀升至92.09亿元,同比又增长了17.28%。 从不良贷款的构成来看,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个人贷款,其不良率较为突出。 营收增速不升反降,股价暴跌逾两成 近几年
      1.73万评论
      举报
      南京银行前行长跳槽,藏雷或已排,业绩仍堪忧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3-06-09

      董事长与一众高管“超期服役”,上海银行内控隐忧又遭亿元处罚

      来源:一号企业家 作者:萧缙 一号说:万亿大行的掌舵者,如履薄冰才是 6月8日,外滩,风和日丽。 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如期举行,新上任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重磅发声,奋力开拓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 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 金融监管已是老话题,如今监管部门表示要下好风险前瞻防控“先手棋”,自然值得关注。 而位居城商行三鼎甲的上海银行就颇有些风险隐忧,理应纳入监管视线。 一是风控体系漏洞显露。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出手,对上海银行开出将近1亿元的天价处罚,涉及包括内保外贷等8项违法事实。 二是业绩增速明显放缓。23Q1营收下滑7.12%,利息净收入下滑11.72%;2022年ROE同比下滑6.12%,23Q1ROE下滑3.93%,盈利能力堪忧。 三是内控机制失调,管理风险增加。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担任现职长达8年,而且不但其本人“超期服役”,其管理的上海银行高管团队中,两位副行长及一位董秘超过“7年轮岗”的监管规定任职时限。 营收下滑、业绩不振、盈利堪忧 论资产规模,上海银行居于城商行前三,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2.97万亿元(同比+7.69%),次于北京银行的3.50万亿元(同比+11.54%)和江苏银行的3.19万亿元(同比+15.35)。 但如果论及营收、净利润,上海银行又坐不稳“探花”的位子了,两大指标均落后于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 2023年一季报显示,上海银行录得营收132.15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142.29亿元,下滑7.12%。 报告期内,上海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25%,业绩增速低于去年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微增0.56%,几乎等于没增长。 而在2022年,上海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增1.08%,低于同期商业银行整体净利润5.44%的同比增速,且该行去年营业收入也同比降5.54%。 如此看来,倒是空有一副
      1.25万评论
      举报
      董事长与一众高管“超期服役”,上海银行内控隐忧又遭亿元处罚
    • 一号企业家一号企业家
      ·2023-06-02

      宁波银行:董事长超期服役18年的“银行家”,或违监管规定

      来源:一号企业家 作者:萧缙 立足于“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在发挥银行差异化优势上宁波银行颇有一套。 2023年一季度,宁波银行(002142.SZ)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98亿元,同比增长15.35%;实现营业收入165.53亿元,同比增长8.45%。 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资产总额25,257.95亿元,比年初增长6.75%;各项贷款10,968.73亿元,比年初增长4.86%。 但是业绩靓丽却无法反映在股价上,今年以来宁波银行从1月份的最高点一路下行,总市值跌去逾600亿元,股价于5月底创了新低至24.5元/股,周五受大盘拉升带动重回25元/股关口。 而在不久前举行的宁波银行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董事长是否有退休打算,宁波银行回复称“今年年初,新一届董事会刚刚成立,继续聘请陆华裕董事长为新一届董事长,所以新一届董事会的运作才刚刚起步”。 之所以会有此一问,是因为陆华裕在宁波银行董事长任上已经超期服役18年之久,堪称A股市场“任职最久”的银行董事长。如果再算上其在担任宁波银行董事长前,任职该行行长的时间,时间跨度更是长达23年。 但是这显然与监管规定不相符,根据《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于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轮岗且原则上不超过7年。而宁波银行竟公然无视监管规定,愣是让陆华裕在董事长的位子上18年“岿然不动”,未免令人称奇。 业绩增速下滑,非息收入拖累增长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万亿资产规模以上的头部城商行共有6家。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位居三甲,宁波银行以首次突破2.5万亿关口居于第四席位,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排在最后两位。 若论城商行地位,资产规模就像舰船吨位,可以观察银行体量大小。而营收和净利润表现则像航速,看的是跑得快不快。 宁波银行输给上海银行的恰巧是在吨位上,即总资产规模相差
      7,013评论
      举报
      宁波银行:董事长超期服役18年的“银行家”,或违监管规定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