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品牌为啥做得不行?可能是缺常识
@锐问:
作者 | Alex中国读者最早认识马丁·林斯特龙,是因为一本书《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中信出版社引进这本书的2017年,痛点是正流行的互联网黑话。产品经理人人都想戳中用户的痛点——那些尚未被满足,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副标题才是林斯特龙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他曾在百事可乐和乐高等公司里担任品牌顾问,发现大数据与小数据的结合才是21世纪实现营销生存与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个被大数据占据的时代,他认为自己能与众不同,靠的是亲身观察和小数据常识。大公司聘请林斯特龙,通常为了确定品牌更深层的愿景,从而改善用户体验。这项工作一定程度上需要打破旧有认知,创造新故事。但在此之前,他发现——导致士气低落,生产率低下,客户受挫,缺乏持续创新,其实在于公司放弃了它们先前所拥有的一切常识,进而支持那些连两周大的金毛犬都觉得愚蠢的系统和流程。如今,他发现,当蠢事在全球各地上演时,公司想要挺过艰难时刻,管理者需要回归常识,有些同理心。但公司到底要如何重拾常识?《锐问》和马丁·林斯特龙聊了下。Q:《锐问》M:马丁·林斯特龙(Martin Lindstrom),林斯特龙公司CEO,曾为世界多家顶级公司提供品牌咨询服务,包括麦当劳、宝洁、雀巢、美国运通、微软、迪斯尼等。$微软(MSFT)$ Q:从小数据常识到企业文化常识,为什么这几年您一直强调常识?在您看来,常识是什么?M:常识很重要。它是一种没有言说的约定俗成。几百年来,它帮助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是被同样的蠢问题困在过去。在我看来,常识就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顺应其规律。或者换一种说法,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消费者和员工。而你又期望如何被对待呢?你可能没那么了解用户Q:您说《常识工作法》这本书的契机是,此前做品牌咨询服务时,发现企业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