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野豹财观
以独特的商业视角,把握数字时代脉搏
IP属地:未知
+关注
帖子 · 59
帖子 · 59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12 17:33
“优等生”宁波银行:光环之下,是利刃还是“暗雷”?
当银行业整体在低利率与低息差的泥沼中艰难跋涉时,宁波银行却凭借2025年半年报中“营收利润双增、资产质量优异”的出色表现,成为市场聚焦的核心。 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23%、不良贷款率连续18年低于1%,这些傲人的数据为宁波银行戴上“优等生”的璀璨皇冠。 然而,在这耀眼光环的背后,宁波银行的差异化战略、金融科技布局、绿色金融实践以及中期分红策略,究竟是引领行业突破的锐利武器,还是暗藏未知危机的“定时炸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重要问题。 差异化战略:蓝海领航者的突围与挑战 宁波银行以“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差异化定位,精准地切入江浙沪这片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密集的沃土。 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34%,制造业贷款占比达11.6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143.43亿元,服务客户超23万户。 通过深耕细分市场,宁波银行在区域市场构建起一道独特的竞争优势壁垒,宛如蓝海中的领航者,引领着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新方向,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然而,这种“偏科式”的发展模式并非毫无破绽。 区域经济依赖症如影随形。江浙沪地区经济活力虽强,但区域经济的波动或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可能成为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隐患。例如,2024年浙江制造业贷款风险暴露存在0.3-0.5个百分点的滞后效应。即便宁波银行通过行业分散来降低风险,但在区域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资产质量仍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客户集中度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宁波银行普惠小微客户数量庞大,但单户贷款规模小,导致风控成本居高不下。财报显示,该行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虽达5.15%,高于公司贷款的3.99%,但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分别达1.83%、3.30%。这种“以量补价”的模式,犹如在薄冰上行走,其能否长期支撑盈利增长,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差异化
看
69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优等生”宁波银行:光环之下,是利刃还是“暗雷”?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11
“羽绒服之王”波司登,为何总是高端不起来?
“太贵了,买不起!”这是社交媒体上常见对波司登的评价。 这个曾经的亲民国货品牌,如今价格越来越高,让消费者又爱又怨。尽管骂声不断,但波司登的销量依然一路走高。根据2024/25财年报告显示,波司登营收259.02亿元,同比增长11.58%。连续第八年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消费疲软、服装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亮眼。尤其在国内市场,波司登以超过40%的市占率稳居羽绒服第一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羽绒服”。 到底是什么让波司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渠道根基和供应链能力,在全国拥有超过4000家门店,覆盖一线至县城市场;另一方面,产品矩阵逐渐清晰,从百元级的性价比款式到万元级的高端登峰系列,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创始人高德康的决策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曾直言:“不做中国的Moncler,要做世界的波司登。” 但耀眼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品牌长期以来的心病:尽管销量节节攀升,波司登在消费者心智中仍难以摆脱“传统”“保守”“中老年”等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Canada Goose、Moncler等国际高端品牌,甚至在年轻人市场中逐渐被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的羽绒产品线挤压。波司登看似稳固的市场地位,正遭受多方力量的合围。 羽绒服是护城河,也是天花板 波司登的成功,建立在对羽绒服品类的极致专注上。但这种专注,正逐渐变成一种“结构性的脆弱”。 根据2025财年数据,羽绒服业务仍占波司登总收入的80%以上。这意味着,公司的命运几乎完全系于羽绒服的销售表现。而羽绒服是一个高度季节性的品类,销售集中在秋冬两季,春夏几乎停滞。这种“半年忙、半年闲”的节奏,不仅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带来极大压力,也限制了品牌的全年增长空间。 对比安踏、李宁这些已经实现“四季化”的运动品牌,波司登的短板就更明显了。人家羽绒服只是冬季产品线的一部分,安踏还通过FILA、Descente这些多
看
128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羽绒服之王”波司登,为何总是高端不起来?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10
半年狂揽2523亿!美的财报“高光”之下,行业暗流与未来迷局
近日,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新鲜出炉,营业总收入高达2523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营收与净利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行业激起千层浪,美的股价应声上涨,市值一度突破新高。 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的财报背后,美的集团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是稳坐钓鱼台的行业霸主,还是暗藏危机的“纸面巨人”?深入剖析其多元化突围、智能制造领跑背后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多元化突围下的“内忧外患” 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传统主业——智能家居业务上半年表现稳健,实现营收1672.0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6.58%,同比增加13.31%。 在国内市场,美的通过DTC渠道变革,实现线上线下库存一盘货管理,现货满足率超93%,库存周转率提升10%,这无疑是其供应链管理的一大亮点。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营销,超2万家门店接入美团、抖音等流量平台,上半年贡献商机超200万单,电商销售额占比超50%。 然而,美的在家电主业的成功并非高枕无忧。目前,国内家电市场逐渐饱和,价格战愈演愈烈,整个行业陷入红海厮杀。 小米等创新家电品牌凭借性价比和互联网基因,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在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美的的市场份额构成直接威胁。更雪上加霜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对家电消费端产生传导效应,进一步压缩家电市场的增长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美的通过海外市场拓展和高端品牌崛起对冲部分风险。 在海外市场,美的集团坚持“OBM(自有品牌)优先战略”,自有品牌收入占比已达43%,通过全球多个生产基地本土化生产,有效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美的空调业务稳居榜首,展现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但海外市场拓展并非一帆风顺,全球家电出口增速放缓,美的在海外市场面临来自海尔、海
看
16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半年狂揽2523亿!美的财报“高光”之下,行业暗流与未来迷局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09
从“乳业第一股”到营收四连降,光明乳业能否迎来破局曙光?
在乳制品行业风云变幻的激烈角逐中,光明乳业,这家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耀眼光环的老牌劲旅,如今却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泥沼。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交出营收利润双降的半年报,营收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5%。这份财报,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敲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危机信号,更折射出乳制品行业在周期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所面临的集体挑战。 核心业务失速,海外子公司成“沉重包袱” 光明乳业以低温鲜奶业务起家,液态奶业务长期是企业营收的“核心引擎”,贡献超五成营收。自2021年起,液态奶行业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原奶需求增长滞后于牧场扩产速度,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系列因素如同多米诺骨牌,给光明乳业业绩踩下“急刹车”。 自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掉头向下,营收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收入同比大幅下降8.64%,占总收入比例约53.09%,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主因。 不过,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产品凭借新鲜、安全的特点,在部分区域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公司不断加大在低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能力,为低温鲜奶业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调整的压力,仅靠现有的优势能否支撑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仍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作为光明乳业的大本营,曾经是其稳固的市场堡垒。但如今,这一优势地位却在逐渐动摇。上半年,上海地区经销商数量增至589家,这本是拓展市场的积极信号,然而该地区营收却同比下降6.93%,成为销售降幅最大的区域。 消费者反馈光明优倍5.0牛奶味道与以往差异明显,而口味作为乳制品消费的关键决策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同一把利刃,侵蚀着品牌的信任度。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投诉包含“光明牛奶”关键词,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这无疑给
看
168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从“乳业第一股”到营收四连降,光明乳业能否迎来破局曙光?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08
腾讯、蚂蚁大军压境,水滴筹“救命钱”故事还能讲多久?
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大概率见过这样的链接:一张揪心的照片,一段恳切的文字,再加上一个熟悉的蓝色水滴logo,水滴筹。从2016年凭借微信社交链起家,用水滴筹、水滴互助迅速撬动大众爱心与保障意识,再到推出水滴保进军互联网保险经纪,水滴的这一路,堪称中国社会化筹款与健康保障平台的典型样本。 2021年,水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大病众筹第一股,并多次入选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榜单,被认可为“社会企业典范”。然而风光背后,水滴公司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水滴公司2025年Q1财报,该季度净营业收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7%,众筹服务费为0.67亿元,同比下滑了0.33%,公司的保险相关收入为6.58亿元,同比增长8.4%,与2024年同期13.1%增速相比,有放缓之势。 更重要的是,在水滴看似稳固的公益外衣之下,早已埋伏着多方力量的合围。腾讯微保依托微信支付+社交关系链持续深耕下沉市场;轻松筹虽声量减弱但仍未出局;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生态推出“相互宝”、“蚂蚁保”等多维打法,也从没停止对健康保障场景的渗透。 一边是公益形象与商业变现的拉扯,一边是巨头环伺、监管不明的生存环境,水滴筹这个曾经靠“朋友圈筹款”迅速崛起的平台,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内伤”何在? 尽管水滴筹在用户规模和数据上看依然领先,但其内部困境正在不断侵蚀其品牌根基。 首先,水滴筹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经纪业务,也就是靠水滴筹带来的流量,给自家的保险平台引流,最终靠卖保险来赚钱。但这种“用筹款换流量”的做法,效果已经不如以前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虽然保险相关收入还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下来。更现实的是,众筹业务本身并不赚钱,反而运营成本很高。这种依赖“间接变现”的模式,在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显得特别吃力。 其次,公众对平台的信任度也在持续下滑。
看
421
回复
评论
点赞
2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腾讯、蚂蚁大军压境,水滴筹“救命钱”故事还能讲多久?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06
新能源风口正劲,“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为何掉队?
在能源数字化的浪潮中,能链一度风光无限。 今年8月28日 ,在辽宁沈阳开幕的“2025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能链凭借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位列第342位,成为能源数字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之一。 这一由全国工商联权威发布的榜单,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能链的入选不仅彰显了其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和成长潜力获得了高度认可。 能链创始人、CEO戴震表示,能链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得益于国家对民营经济及能源创新产业的支持。这次入选,也是能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对能链在能源数字化领域实践成果的认可。 内部动荡 在能链集团风光无限之时,旗下的“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却渐渐被同行甩在身后。 一方面,能链智电自上市以来,财务状况一直不容乐观。 回顾2021 - 2024年的财报数据,亏损的阴霾始终笼罩着这家公司。2021年,能链智电净亏损2.60亿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急剧扩大至56.37亿元,2023年虽有所收窄,但仍亏损13.07亿元。进入2024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净亏损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30%。 能链智电持续亏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业务转型与收入结构调整便是其中关键因素。2024年,公司主动收缩重资产业务,如场站选址、硬件采购等。这一决策导致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75%,直接减少收入超7500万元。 虽然同期轻资产核心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占总收入84%,但充电服务费贡献绝大部分收入,且公司仍需持续补贴维持用户黏性,形成“补贴回撤—用户流失—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企业2024年整体收入仍下降14%。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收入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无疑让能链智电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毕竟在转型过程中,不
看
366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新能源风口正劲,“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为何掉队?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04
AI 浪潮下阿里云“高光”乍现,但离终局胜利尚远
网传阿里云采购15万片寒武纪芯片?该消息不实,阿里云已公开辟谣。 近期,有外国媒体传出消息称:“阿里巴巴开发了一种新芯片,这种芯片由一家我国公司生产,该芯片比旧芯片功能更强大,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对此,阿里云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是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布2026财年第一财季(对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飙升26%至333.98亿元人民币,创下三年新高。显然,阿里云已彻底摆脱低速增长期,在AI浪潮的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投入重返高增长轨道,但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也空前激烈。 AI浪潮下“高光”乍现 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这一收入增速超过国际巨头亚马逊的AWS的17.5%,与微软Azure所属的智慧云业务27%齐头并进,略低于谷歌云的32%。 显然,阿里云凭借坚定的AI战略、雄厚的资本投入和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抓住了本轮AI浪潮的红利,实现了强劲复苏。 其一,阿里云战略的前瞻性与巨额投入的双重优势尤为显著。其通过“云平台(IaaS+PaaS)+大模型(通义千问)+芯片(含光、平头哥等)”的协同战略,形成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自身在AI时代的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未来三年规划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投资。这种规模的资本开支是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为其技术领先和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阿里云市场领导地位与规模效应优势,为其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托国内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度行业经验、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当AI浪潮兴起时,阿里云能够快速捕捉并响应客户需求,将自身AI技术优势与金融、零售、政务等多元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精准推出适配性强的
看
1.09万
回复
5
点赞
20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AI 浪潮下阿里云“高光”乍现,但离终局胜利尚远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9-01
百亿补贴“虚火”难撼美团,外卖大战终回效率体验基础
外卖江湖的战鼓,今年擂得比往年更急。阿里、京东携数百亿级资金强势入场外卖赛道,短短数月间,各平台累计烧钱规模已近千亿。其中,阿里系平台投入超500亿元,京东系约300亿元。 阿里、京东显然是捕捉到了外卖市场的增长红利。随着外卖向全品类扩张,与即时零售边界消融,其作为线上大消费核心流量入口的潜力正加速释放。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外卖产业市场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 6.9 亿人,较上年均实现显著增长。 这一轮“补贴大战”也引发了市场对行业格局可能被重塑的深层担忧:作为当前外卖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头部玩家,美团能否在巨头围剿下稳固基本盘? 基本盘依旧稳健,新业务持续突破 从财报数据可见,即便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团核心基本盘依然保持稳健态势,新业务线亦实现突破性进展,成功开辟了增量市场空间。 从本地商业板块来看,美团这一“压舱石”业务展现出强劲的抗周期韧性:外卖、到店等核心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美团实现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为653.47亿元,同比增长7.7%。 显然,美团依托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与深厚的商户生态基础,已构筑起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达1.5亿单,平均34分钟送达。此外,截至7月,美团已联合800多个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开出超5500家品牌卫星店,通过多方赋能帮助商户实现了运营成本的优化和经营效率的跃迁,计划到今年年底开设超过1万家卫星店。 从新业务板块来看,美团国际化战略布局已初现突破性成效。 财报数据显示,美团新业务板块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长22.8%,亏损环比收窄至19亿元。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美团Keeta本季度订单量和GTV延续高增长态势。在香港市场,Keeta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助力行业整体扩容;在中东市场,Kee
看
23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百亿补贴“虚火”难撼美团,外卖大战终回效率体验基础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8-15
可灵AI撑不起快手下半场?
任谁都没有想到,就在美团、京东、淘宝进行外卖大战的时候,快手这个时候也杀入了外卖市场。 近日,有媒体报道快手在其APP首页 “团购” 板块下新增独立外卖入口。点击进入该页面,当前消费者可以从快手上下单的外卖品类主要有汉堡披萨、咖啡奶茶、快餐便当三大类,入驻的也多为知名连锁品牌,目前入驻的品牌商家整体数量还比较有限。 不过,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快手刚刚入局外卖之际,快手的股价就迎来了暴跌。7月11日,快手港股市场大跌9.25%。 事实上,从2021年上市以来,快手的股价就开始一路下滑,直到今年才开始有所反弹,但如今的股价相较于上市之初也已跌去了十之八九。那么,资本市场为何一直不怎么待见快手呢? 当然,这跟快手的业绩、行业竞争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几年快手的财报一直都处于大额亏损状态,2020年亏损额高达1166亿,2021年亏损780.7亿,2022年亏损136.9亿,一直到2023年才开始盈利。而在短视频赛道,快手一直落后于抖音,如今又冒出来个视频号月活用户也超越了快手。 那么,快手未来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快手的四大主要营收来一一剖析。 广告收入:稳中有涨 2023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603亿,同比增长23%,占总营收的53.1%;2024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724亿,同比增长20.1%,占全年总营收的57.1%;2025年一季度,快手的广告收入为180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55.1%。 从近几年快手广告收入增速来看,确实是稳中有涨。今年一季度广告8%的增速主要来自于短剧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迅速,以及本地生活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超过50%。也就是说,未来快手的外循环广告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循环广告已经逐步趋稳。 一个不太友好的信号,那就是快手的整体广告收入增速越来越慢了,这对于快手未来的投资成长空间并不是好事。 另外,我们从
看
270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可灵AI撑不起快手下半场?
野豹财观
野豹财观
·
08-13
药明康德:长期主义还是资本至上?
近期,创新药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作为创新药的龙头,药明康德2025年中报的业绩不可谓不光鲜。不过,就在药明康德发布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又宣布配股募资77亿港元,配售价为104.27港元。药明康德表示,拟将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90%用于加速推进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及约1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也确实是资本高手,在业绩光鲜的同时,发布配股融资方案,必然也是手到擒来。不过自从创新药龙头药明康德开启新一轮配股融资,创新药的股价似乎就被扼住了增长势头,如期迎来了多日回调。 那么,药明康德作为创新药的龙头,其长期价值究竟几何呢? CXO赛道:景气依旧在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呈现复苏趋势,BD高额首付款直接增厚了企业现金流,叠加市场对管线价值的乐观预期,推动创新药板块整体上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预期BD资金和二级市场热度上涨也将反哺国内市场,新药研发需求不断起量。随着国内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不断提升,内需CXO也有望受益。 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这也就会促使全球在医药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医药研发外包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药企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越来越倾向于将研发、生产等环节外包给专业的CXO企业。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为药明康德所在的CXO赛道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ADC、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为药明康德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此外,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的应用,也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这也进一步推动了CXO行业的发展。 核心战力:龙头优势依旧在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作为CXO行业的龙头,其行业地位和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核心战力一:一体化龙头优势 药明康德作为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
看
1,10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药明康德:长期主义还是资本至上?
加载更多
暂无粉丝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3576903359336873","uuid":"3576903359336873","gmtCreate":1613809335477,"gmtModify":1744620714332,"name":"野豹财观","pinyin":"ybcgyebaocaiguan","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null,"signature":"以独特的商业视角,把握数字时代脉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1,"headSize":2,"tweetSize":59,"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1,"level":{"id":0,"name":"","nameTw":"","represent":"","factor":"","iconColor":"","bgColor":""},"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userBadgeCount":0,"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未知","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77837646705328,"gmtCreate":1757669596638,"gmtModify":1757670507494,"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优等生”宁波银行:光环之下,是利刃还是“暗雷”?","htmlText":"当银行业整体在低利率与低息差的泥沼中艰难跋涉时,宁波银行却凭借2025年半年报中“营收利润双增、资产质量优异”的出色表现,成为市场聚焦的核心。 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23%、不良贷款率连续18年低于1%,这些傲人的数据为宁波银行戴上“优等生”的璀璨皇冠。 然而,在这耀眼光环的背后,宁波银行的差异化战略、金融科技布局、绿色金融实践以及中期分红策略,究竟是引领行业突破的锐利武器,还是暗藏未知危机的“定时炸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重要问题。 差异化战略:蓝海领航者的突围与挑战 宁波银行以“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差异化定位,精准地切入江浙沪这片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密集的沃土。 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34%,制造业贷款占比达11.6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143.43亿元,服务客户超23万户。 通过深耕细分市场,宁波银行在区域市场构建起一道独特的竞争优势壁垒,宛如蓝海中的领航者,引领着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新方向,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然而,这种“偏科式”的发展模式并非毫无破绽。 区域经济依赖症如影随形。江浙沪地区经济活力虽强,但区域经济的波动或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可能成为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隐患。例如,2024年浙江制造业贷款风险暴露存在0.3-0.5个百分点的滞后效应。即便宁波银行通过行业分散来降低风险,但在区域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资产质量仍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客户集中度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宁波银行普惠小微客户数量庞大,但单户贷款规模小,导致风控成本居高不下。财报显示,该行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虽达5.15%,高于公司贷款的3.99%,但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分别达1.83%、3.30%。这种“以量补价”的模式,犹如在薄冰上行走,其能否长期支撑盈利增长,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差异化","listText":"当银行业整体在低利率与低息差的泥沼中艰难跋涉时,宁波银行却凭借2025年半年报中“营收利润双增、资产质量优异”的出色表现,成为市场聚焦的核心。 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23%、不良贷款率连续18年低于1%,这些傲人的数据为宁波银行戴上“优等生”的璀璨皇冠。 然而,在这耀眼光环的背后,宁波银行的差异化战略、金融科技布局、绿色金融实践以及中期分红策略,究竟是引领行业突破的锐利武器,还是暗藏未知危机的“定时炸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重要问题。 差异化战略:蓝海领航者的突围与挑战 宁波银行以“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差异化定位,精准地切入江浙沪这片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密集的沃土。 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34%,制造业贷款占比达11.6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143.43亿元,服务客户超23万户。 通过深耕细分市场,宁波银行在区域市场构建起一道独特的竞争优势壁垒,宛如蓝海中的领航者,引领着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新方向,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然而,这种“偏科式”的发展模式并非毫无破绽。 区域经济依赖症如影随形。江浙沪地区经济活力虽强,但区域经济的波动或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可能成为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隐患。例如,2024年浙江制造业贷款风险暴露存在0.3-0.5个百分点的滞后效应。即便宁波银行通过行业分散来降低风险,但在区域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资产质量仍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客户集中度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宁波银行普惠小微客户数量庞大,但单户贷款规模小,导致风控成本居高不下。财报显示,该行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虽达5.15%,高于公司贷款的3.99%,但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分别达1.83%、3.30%。这种“以量补价”的模式,犹如在薄冰上行走,其能否长期支撑盈利增长,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差异化","text":"当银行业整体在低利率与低息差的泥沼中艰难跋涉时,宁波银行却凭借2025年半年报中“营收利润双增、资产质量优异”的出色表现,成为市场聚焦的核心。 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23%、不良贷款率连续18年低于1%,这些傲人的数据为宁波银行戴上“优等生”的璀璨皇冠。 然而,在这耀眼光环的背后,宁波银行的差异化战略、金融科技布局、绿色金融实践以及中期分红策略,究竟是引领行业突破的锐利武器,还是暗藏未知危机的“定时炸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重要问题。 差异化战略:蓝海领航者的突围与挑战 宁波银行以“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差异化定位,精准地切入江浙沪这片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密集的沃土。 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34%,制造业贷款占比达11.6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143.43亿元,服务客户超23万户。 通过深耕细分市场,宁波银行在区域市场构建起一道独特的竞争优势壁垒,宛如蓝海中的领航者,引领着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新方向,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然而,这种“偏科式”的发展模式并非毫无破绽。 区域经济依赖症如影随形。江浙沪地区经济活力虽强,但区域经济的波动或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可能成为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隐患。例如,2024年浙江制造业贷款风险暴露存在0.3-0.5个百分点的滞后效应。即便宁波银行通过行业分散来降低风险,但在区域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资产质量仍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客户集中度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宁波银行普惠小微客户数量庞大,但单户贷款规模小,导致风控成本居高不下。财报显示,该行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虽达5.15%,高于公司贷款的3.99%,但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分别达1.83%、3.30%。这种“以量补价”的模式,犹如在薄冰上行走,其能否长期支撑盈利增长,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差异化","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a325b9e6a260c387e40404a4ab1d1f9","width":"3840","height":"21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83764670532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6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488496382776,"gmtCreate":1757584510433,"gmtModify":1757585333280,"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羽绒服之王”波司登,为何总是高端不起来?","htmlText":"“太贵了,买不起!”这是社交媒体上常见对波司登的评价。 这个曾经的亲民国货品牌,如今价格越来越高,让消费者又爱又怨。尽管骂声不断,但波司登的销量依然一路走高。根据2024/25财年报告显示,波司登营收259.02亿元,同比增长11.58%。连续第八年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消费疲软、服装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亮眼。尤其在国内市场,波司登以超过40%的市占率稳居羽绒服第一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羽绒服”。 到底是什么让波司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渠道根基和供应链能力,在全国拥有超过4000家门店,覆盖一线至县城市场;另一方面,产品矩阵逐渐清晰,从百元级的性价比款式到万元级的高端登峰系列,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创始人高德康的决策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曾直言:“不做中国的Moncler,要做世界的波司登。” 但耀眼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品牌长期以来的心病:尽管销量节节攀升,波司登在消费者心智中仍难以摆脱“传统”“保守”“中老年”等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Canada Goose、Moncler等国际高端品牌,甚至在年轻人市场中逐渐被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的羽绒产品线挤压。波司登看似稳固的市场地位,正遭受多方力量的合围。 羽绒服是护城河,也是天花板 波司登的成功,建立在对羽绒服品类的极致专注上。但这种专注,正逐渐变成一种“结构性的脆弱”。 根据2025财年数据,羽绒服业务仍占波司登总收入的80%以上。这意味着,公司的命运几乎完全系于羽绒服的销售表现。而羽绒服是一个高度季节性的品类,销售集中在秋冬两季,春夏几乎停滞。这种“半年忙、半年闲”的节奏,不仅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带来极大压力,也限制了品牌的全年增长空间。 对比安踏、李宁这些已经实现“四季化”的运动品牌,波司登的短板就更明显了。人家羽绒服只是冬季产品线的一部分,安踏还通过FILA、Descente这些多","listText":"“太贵了,买不起!”这是社交媒体上常见对波司登的评价。 这个曾经的亲民国货品牌,如今价格越来越高,让消费者又爱又怨。尽管骂声不断,但波司登的销量依然一路走高。根据2024/25财年报告显示,波司登营收259.02亿元,同比增长11.58%。连续第八年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消费疲软、服装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亮眼。尤其在国内市场,波司登以超过40%的市占率稳居羽绒服第一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羽绒服”。 到底是什么让波司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渠道根基和供应链能力,在全国拥有超过4000家门店,覆盖一线至县城市场;另一方面,产品矩阵逐渐清晰,从百元级的性价比款式到万元级的高端登峰系列,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创始人高德康的决策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曾直言:“不做中国的Moncler,要做世界的波司登。” 但耀眼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品牌长期以来的心病:尽管销量节节攀升,波司登在消费者心智中仍难以摆脱“传统”“保守”“中老年”等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Canada Goose、Moncler等国际高端品牌,甚至在年轻人市场中逐渐被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的羽绒产品线挤压。波司登看似稳固的市场地位,正遭受多方力量的合围。 羽绒服是护城河,也是天花板 波司登的成功,建立在对羽绒服品类的极致专注上。但这种专注,正逐渐变成一种“结构性的脆弱”。 根据2025财年数据,羽绒服业务仍占波司登总收入的80%以上。这意味着,公司的命运几乎完全系于羽绒服的销售表现。而羽绒服是一个高度季节性的品类,销售集中在秋冬两季,春夏几乎停滞。这种“半年忙、半年闲”的节奏,不仅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带来极大压力,也限制了品牌的全年增长空间。 对比安踏、李宁这些已经实现“四季化”的运动品牌,波司登的短板就更明显了。人家羽绒服只是冬季产品线的一部分,安踏还通过FILA、Descente这些多","text":"“太贵了,买不起!”这是社交媒体上常见对波司登的评价。 这个曾经的亲民国货品牌,如今价格越来越高,让消费者又爱又怨。尽管骂声不断,但波司登的销量依然一路走高。根据2024/25财年报告显示,波司登营收259.02亿元,同比增长11.58%。连续第八年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消费疲软、服装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亮眼。尤其在国内市场,波司登以超过40%的市占率稳居羽绒服第一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羽绒服”。 到底是什么让波司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渠道根基和供应链能力,在全国拥有超过4000家门店,覆盖一线至县城市场;另一方面,产品矩阵逐渐清晰,从百元级的性价比款式到万元级的高端登峰系列,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创始人高德康的决策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曾直言:“不做中国的Moncler,要做世界的波司登。” 但耀眼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品牌长期以来的心病:尽管销量节节攀升,波司登在消费者心智中仍难以摆脱“传统”“保守”“中老年”等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Canada Goose、Moncler等国际高端品牌,甚至在年轻人市场中逐渐被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的羽绒产品线挤压。波司登看似稳固的市场地位,正遭受多方力量的合围。 羽绒服是护城河,也是天花板 波司登的成功,建立在对羽绒服品类的极致专注上。但这种专注,正逐渐变成一种“结构性的脆弱”。 根据2025财年数据,羽绒服业务仍占波司登总收入的80%以上。这意味着,公司的命运几乎完全系于羽绒服的销售表现。而羽绒服是一个高度季节性的品类,销售集中在秋冬两季,春夏几乎停滞。这种“半年忙、半年闲”的节奏,不仅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带来极大压力,也限制了品牌的全年增长空间。 对比安踏、李宁这些已经实现“四季化”的运动品牌,波司登的短板就更明显了。人家羽绒服只是冬季产品线的一部分,安踏还通过FILA、Descente这些多","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48849638277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086014088048,"gmtCreate":1757498247110,"gmtModify":1757499531707,"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半年狂揽2523亿!美的财报“高光”之下,行业暗流与未来迷局","htmlText":"近日,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新鲜出炉,营业总收入高达2523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营收与净利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行业激起千层浪,美的股价应声上涨,市值一度突破新高。 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的财报背后,美的集团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是稳坐钓鱼台的行业霸主,还是暗藏危机的“纸面巨人”?深入剖析其多元化突围、智能制造领跑背后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多元化突围下的“内忧外患” 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传统主业——智能家居业务上半年表现稳健,实现营收1672.0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6.58%,同比增加13.31%。 在国内市场,美的通过DTC渠道变革,实现线上线下库存一盘货管理,现货满足率超93%,库存周转率提升10%,这无疑是其供应链管理的一大亮点。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营销,超2万家门店接入美团、抖音等流量平台,上半年贡献商机超200万单,电商销售额占比超50%。 然而,美的在家电主业的成功并非高枕无忧。目前,国内家电市场逐渐饱和,价格战愈演愈烈,整个行业陷入红海厮杀。 小米等创新家电品牌凭借性价比和互联网基因,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在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美的的市场份额构成直接威胁。更雪上加霜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对家电消费端产生传导效应,进一步压缩家电市场的增长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美的通过海外市场拓展和高端品牌崛起对冲部分风险。 在海外市场,美的集团坚持“OBM(自有品牌)优先战略”,自有品牌收入占比已达43%,通过全球多个生产基地本土化生产,有效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美的空调业务稳居榜首,展现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但海外市场拓展并非一帆风顺,全球家电出口增速放缓,美的在海外市场面临来自海尔、海","listText":"近日,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新鲜出炉,营业总收入高达2523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营收与净利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行业激起千层浪,美的股价应声上涨,市值一度突破新高。 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的财报背后,美的集团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是稳坐钓鱼台的行业霸主,还是暗藏危机的“纸面巨人”?深入剖析其多元化突围、智能制造领跑背后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多元化突围下的“内忧外患” 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传统主业——智能家居业务上半年表现稳健,实现营收1672.0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6.58%,同比增加13.31%。 在国内市场,美的通过DTC渠道变革,实现线上线下库存一盘货管理,现货满足率超93%,库存周转率提升10%,这无疑是其供应链管理的一大亮点。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营销,超2万家门店接入美团、抖音等流量平台,上半年贡献商机超200万单,电商销售额占比超50%。 然而,美的在家电主业的成功并非高枕无忧。目前,国内家电市场逐渐饱和,价格战愈演愈烈,整个行业陷入红海厮杀。 小米等创新家电品牌凭借性价比和互联网基因,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在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美的的市场份额构成直接威胁。更雪上加霜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对家电消费端产生传导效应,进一步压缩家电市场的增长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美的通过海外市场拓展和高端品牌崛起对冲部分风险。 在海外市场,美的集团坚持“OBM(自有品牌)优先战略”,自有品牌收入占比已达43%,通过全球多个生产基地本土化生产,有效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美的空调业务稳居榜首,展现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但海外市场拓展并非一帆风顺,全球家电出口增速放缓,美的在海外市场面临来自海尔、海","text":"近日,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新鲜出炉,营业总收入高达2523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营收与净利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行业激起千层浪,美的股价应声上涨,市值一度突破新高。 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的财报背后,美的集团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是稳坐钓鱼台的行业霸主,还是暗藏危机的“纸面巨人”?深入剖析其多元化突围、智能制造领跑背后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多元化突围下的“内忧外患” 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传统主业——智能家居业务上半年表现稳健,实现营收1672.0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6.58%,同比增加13.31%。 在国内市场,美的通过DTC渠道变革,实现线上线下库存一盘货管理,现货满足率超93%,库存周转率提升10%,这无疑是其供应链管理的一大亮点。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营销,超2万家门店接入美团、抖音等流量平台,上半年贡献商机超200万单,电商销售额占比超50%。 然而,美的在家电主业的成功并非高枕无忧。目前,国内家电市场逐渐饱和,价格战愈演愈烈,整个行业陷入红海厮杀。 小米等创新家电品牌凭借性价比和互联网基因,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在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美的的市场份额构成直接威胁。更雪上加霜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对家电消费端产生传导效应,进一步压缩家电市场的增长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美的通过海外市场拓展和高端品牌崛起对冲部分风险。 在海外市场,美的集团坚持“OBM(自有品牌)优先战略”,自有品牌收入占比已达43%,通过全球多个生产基地本土化生产,有效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美的空调业务稳居榜首,展现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但海外市场拓展并非一帆风顺,全球家电出口增速放缓,美的在海外市场面临来自海尔、海","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3eb9a7bf847fdbd93bc697fb1cf5b54","width":"800","height":"41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08601408804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6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6745203613952,"gmtCreate":1757415335419,"gmtModify":175742287143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从“乳业第一股”到营收四连降,光明乳业能否迎来破局曙光?","htmlText":"在乳制品行业风云变幻的激烈角逐中,光明乳业,这家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耀眼光环的老牌劲旅,如今却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泥沼。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交出营收利润双降的半年报,营收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5%。这份财报,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敲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危机信号,更折射出乳制品行业在周期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所面临的集体挑战。 核心业务失速,海外子公司成“沉重包袱” 光明乳业以低温鲜奶业务起家,液态奶业务长期是企业营收的“核心引擎”,贡献超五成营收。自2021年起,液态奶行业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原奶需求增长滞后于牧场扩产速度,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系列因素如同多米诺骨牌,给光明乳业业绩踩下“急刹车”。 自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掉头向下,营收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收入同比大幅下降8.64%,占总收入比例约53.09%,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主因。 不过,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产品凭借新鲜、安全的特点,在部分区域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公司不断加大在低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能力,为低温鲜奶业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调整的压力,仅靠现有的优势能否支撑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仍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作为光明乳业的大本营,曾经是其稳固的市场堡垒。但如今,这一优势地位却在逐渐动摇。上半年,上海地区经销商数量增至589家,这本是拓展市场的积极信号,然而该地区营收却同比下降6.93%,成为销售降幅最大的区域。 消费者反馈光明优倍5.0牛奶味道与以往差异明显,而口味作为乳制品消费的关键决策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同一把利刃,侵蚀着品牌的信任度。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投诉包含“光明牛奶”关键词,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这无疑给","listText":"在乳制品行业风云变幻的激烈角逐中,光明乳业,这家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耀眼光环的老牌劲旅,如今却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泥沼。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交出营收利润双降的半年报,营收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5%。这份财报,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敲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危机信号,更折射出乳制品行业在周期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所面临的集体挑战。 核心业务失速,海外子公司成“沉重包袱” 光明乳业以低温鲜奶业务起家,液态奶业务长期是企业营收的“核心引擎”,贡献超五成营收。自2021年起,液态奶行业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原奶需求增长滞后于牧场扩产速度,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系列因素如同多米诺骨牌,给光明乳业业绩踩下“急刹车”。 自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掉头向下,营收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收入同比大幅下降8.64%,占总收入比例约53.09%,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主因。 不过,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产品凭借新鲜、安全的特点,在部分区域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公司不断加大在低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能力,为低温鲜奶业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调整的压力,仅靠现有的优势能否支撑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仍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作为光明乳业的大本营,曾经是其稳固的市场堡垒。但如今,这一优势地位却在逐渐动摇。上半年,上海地区经销商数量增至589家,这本是拓展市场的积极信号,然而该地区营收却同比下降6.93%,成为销售降幅最大的区域。 消费者反馈光明优倍5.0牛奶味道与以往差异明显,而口味作为乳制品消费的关键决策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同一把利刃,侵蚀着品牌的信任度。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投诉包含“光明牛奶”关键词,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这无疑给","text":"在乳制品行业风云变幻的激烈角逐中,光明乳业,这家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耀眼光环的老牌劲旅,如今却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泥沼。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交出营收利润双降的半年报,营收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5%。这份财报,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敲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危机信号,更折射出乳制品行业在周期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所面临的集体挑战。 核心业务失速,海外子公司成“沉重包袱” 光明乳业以低温鲜奶业务起家,液态奶业务长期是企业营收的“核心引擎”,贡献超五成营收。自2021年起,液态奶行业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原奶需求增长滞后于牧场扩产速度,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系列因素如同多米诺骨牌,给光明乳业业绩踩下“急刹车”。 自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掉头向下,营收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收入同比大幅下降8.64%,占总收入比例约53.09%,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主因。 不过,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产品凭借新鲜、安全的特点,在部分区域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公司不断加大在低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能力,为低温鲜奶业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调整的压力,仅靠现有的优势能否支撑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仍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作为光明乳业的大本营,曾经是其稳固的市场堡垒。但如今,这一优势地位却在逐渐动摇。上半年,上海地区经销商数量增至589家,这本是拓展市场的积极信号,然而该地区营收却同比下降6.93%,成为销售降幅最大的区域。 消费者反馈光明优倍5.0牛奶味道与以往差异明显,而口味作为乳制品消费的关键决策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同一把利刃,侵蚀着品牌的信任度。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投诉包含“光明牛奶”关键词,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这无疑给","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1757084834cca6e9246b887649932eb","width":"5295","height":"337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67452036139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6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6458955645080,"gmtCreate":1757326987736,"gmtModify":1757327243040,"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腾讯、蚂蚁大军压境,水滴筹“救命钱”故事还能讲多久?","htmlText":"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大概率见过这样的链接:一张揪心的照片,一段恳切的文字,再加上一个熟悉的蓝色水滴logo,水滴筹。从2016年凭借微信社交链起家,用水滴筹、水滴互助迅速撬动大众爱心与保障意识,再到推出水滴保进军互联网保险经纪,水滴的这一路,堪称中国社会化筹款与健康保障平台的典型样本。 2021年,水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大病众筹第一股,并多次入选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榜单,被认可为“社会企业典范”。然而风光背后,水滴公司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水滴公司2025年Q1财报,该季度净营业收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7%,众筹服务费为0.67亿元,同比下滑了0.33%,公司的保险相关收入为6.58亿元,同比增长8.4%,与2024年同期13.1%增速相比,有放缓之势。 更重要的是,在水滴看似稳固的公益外衣之下,早已埋伏着多方力量的合围。腾讯微保依托微信支付+社交关系链持续深耕下沉市场;轻松筹虽声量减弱但仍未出局;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生态推出“相互宝”、“蚂蚁保”等多维打法,也从没停止对健康保障场景的渗透。 一边是公益形象与商业变现的拉扯,一边是巨头环伺、监管不明的生存环境,水滴筹这个曾经靠“朋友圈筹款”迅速崛起的平台,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内伤”何在? 尽管水滴筹在用户规模和数据上看依然领先,但其内部困境正在不断侵蚀其品牌根基。 首先,水滴筹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经纪业务,也就是靠水滴筹带来的流量,给自家的保险平台引流,最终靠卖保险来赚钱。但这种“用筹款换流量”的做法,效果已经不如以前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虽然保险相关收入还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下来。更现实的是,众筹业务本身并不赚钱,反而运营成本很高。这种依赖“间接变现”的模式,在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显得特别吃力。 其次,公众对平台的信任度也在持续下滑。","listText":"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大概率见过这样的链接:一张揪心的照片,一段恳切的文字,再加上一个熟悉的蓝色水滴logo,水滴筹。从2016年凭借微信社交链起家,用水滴筹、水滴互助迅速撬动大众爱心与保障意识,再到推出水滴保进军互联网保险经纪,水滴的这一路,堪称中国社会化筹款与健康保障平台的典型样本。 2021年,水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大病众筹第一股,并多次入选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榜单,被认可为“社会企业典范”。然而风光背后,水滴公司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水滴公司2025年Q1财报,该季度净营业收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7%,众筹服务费为0.67亿元,同比下滑了0.33%,公司的保险相关收入为6.58亿元,同比增长8.4%,与2024年同期13.1%增速相比,有放缓之势。 更重要的是,在水滴看似稳固的公益外衣之下,早已埋伏着多方力量的合围。腾讯微保依托微信支付+社交关系链持续深耕下沉市场;轻松筹虽声量减弱但仍未出局;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生态推出“相互宝”、“蚂蚁保”等多维打法,也从没停止对健康保障场景的渗透。 一边是公益形象与商业变现的拉扯,一边是巨头环伺、监管不明的生存环境,水滴筹这个曾经靠“朋友圈筹款”迅速崛起的平台,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内伤”何在? 尽管水滴筹在用户规模和数据上看依然领先,但其内部困境正在不断侵蚀其品牌根基。 首先,水滴筹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经纪业务,也就是靠水滴筹带来的流量,给自家的保险平台引流,最终靠卖保险来赚钱。但这种“用筹款换流量”的做法,效果已经不如以前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虽然保险相关收入还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下来。更现实的是,众筹业务本身并不赚钱,反而运营成本很高。这种依赖“间接变现”的模式,在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显得特别吃力。 其次,公众对平台的信任度也在持续下滑。","text":"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大概率见过这样的链接:一张揪心的照片,一段恳切的文字,再加上一个熟悉的蓝色水滴logo,水滴筹。从2016年凭借微信社交链起家,用水滴筹、水滴互助迅速撬动大众爱心与保障意识,再到推出水滴保进军互联网保险经纪,水滴的这一路,堪称中国社会化筹款与健康保障平台的典型样本。 2021年,水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大病众筹第一股,并多次入选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榜单,被认可为“社会企业典范”。然而风光背后,水滴公司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水滴公司2025年Q1财报,该季度净营业收入为7.54亿元,同比增长7%,众筹服务费为0.67亿元,同比下滑了0.33%,公司的保险相关收入为6.58亿元,同比增长8.4%,与2024年同期13.1%增速相比,有放缓之势。 更重要的是,在水滴看似稳固的公益外衣之下,早已埋伏着多方力量的合围。腾讯微保依托微信支付+社交关系链持续深耕下沉市场;轻松筹虽声量减弱但仍未出局;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生态推出“相互宝”、“蚂蚁保”等多维打法,也从没停止对健康保障场景的渗透。 一边是公益形象与商业变现的拉扯,一边是巨头环伺、监管不明的生存环境,水滴筹这个曾经靠“朋友圈筹款”迅速崛起的平台,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内伤”何在? 尽管水滴筹在用户规模和数据上看依然领先,但其内部困境正在不断侵蚀其品牌根基。 首先,水滴筹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经纪业务,也就是靠水滴筹带来的流量,给自家的保险平台引流,最终靠卖保险来赚钱。但这种“用筹款换流量”的做法,效果已经不如以前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虽然保险相关收入还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下来。更现实的是,众筹业务本身并不赚钱,反而运营成本很高。这种依赖“间接变现”的模式,在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显得特别吃力。 其次,公众对平台的信任度也在持续下滑。","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54e3397b6c6a42536e0ed8015e32da1","width":"785","height":"51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2,"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645895564508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2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5649488609712,"gmtCreate":1757129312014,"gmtModify":1757134034986,"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新能源风口正劲,“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为何掉队?","htmlText":"在能源数字化的浪潮中,能链一度风光无限。 今年8月28日 ,在辽宁沈阳开幕的“2025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能链凭借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位列第342位,成为能源数字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之一。 这一由全国工商联权威发布的榜单,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能链的入选不仅彰显了其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和成长潜力获得了高度认可。 能链创始人、CEO戴震表示,能链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得益于国家对民营经济及能源创新产业的支持。这次入选,也是能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对能链在能源数字化领域实践成果的认可。 内部动荡 在能链集团风光无限之时,旗下的“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却渐渐被同行甩在身后。 一方面,能链智电自上市以来,财务状况一直不容乐观。 回顾2021 - 2024年的财报数据,亏损的阴霾始终笼罩着这家公司。2021年,能链智电净亏损2.60亿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急剧扩大至56.37亿元,2023年虽有所收窄,但仍亏损13.07亿元。进入2024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净亏损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30%。 能链智电持续亏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业务转型与收入结构调整便是其中关键因素。2024年,公司主动收缩重资产业务,如场站选址、硬件采购等。这一决策导致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75%,直接减少收入超7500万元。 虽然同期轻资产核心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占总收入84%,但充电服务费贡献绝大部分收入,且公司仍需持续补贴维持用户黏性,形成“补贴回撤—用户流失—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企业2024年整体收入仍下降14%。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收入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无疑让能链智电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毕竟在转型过程中,不","listText":"在能源数字化的浪潮中,能链一度风光无限。 今年8月28日 ,在辽宁沈阳开幕的“2025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能链凭借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位列第342位,成为能源数字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之一。 这一由全国工商联权威发布的榜单,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能链的入选不仅彰显了其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和成长潜力获得了高度认可。 能链创始人、CEO戴震表示,能链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得益于国家对民营经济及能源创新产业的支持。这次入选,也是能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对能链在能源数字化领域实践成果的认可。 内部动荡 在能链集团风光无限之时,旗下的“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却渐渐被同行甩在身后。 一方面,能链智电自上市以来,财务状况一直不容乐观。 回顾2021 - 2024年的财报数据,亏损的阴霾始终笼罩着这家公司。2021年,能链智电净亏损2.60亿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急剧扩大至56.37亿元,2023年虽有所收窄,但仍亏损13.07亿元。进入2024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净亏损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30%。 能链智电持续亏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业务转型与收入结构调整便是其中关键因素。2024年,公司主动收缩重资产业务,如场站选址、硬件采购等。这一决策导致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75%,直接减少收入超7500万元。 虽然同期轻资产核心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占总收入84%,但充电服务费贡献绝大部分收入,且公司仍需持续补贴维持用户黏性,形成“补贴回撤—用户流失—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企业2024年整体收入仍下降14%。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收入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无疑让能链智电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毕竟在转型过程中,不","text":"在能源数字化的浪潮中,能链一度风光无限。 今年8月28日 ,在辽宁沈阳开幕的“2025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能链凭借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位列第342位,成为能源数字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之一。 这一由全国工商联权威发布的榜单,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能链的入选不仅彰显了其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和成长潜力获得了高度认可。 能链创始人、CEO戴震表示,能链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得益于国家对民营经济及能源创新产业的支持。这次入选,也是能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对能链在能源数字化领域实践成果的认可。 内部动荡 在能链集团风光无限之时,旗下的“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却渐渐被同行甩在身后。 一方面,能链智电自上市以来,财务状况一直不容乐观。 回顾2021 - 2024年的财报数据,亏损的阴霾始终笼罩着这家公司。2021年,能链智电净亏损2.60亿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急剧扩大至56.37亿元,2023年虽有所收窄,但仍亏损13.07亿元。进入2024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净亏损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30%。 能链智电持续亏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业务转型与收入结构调整便是其中关键因素。2024年,公司主动收缩重资产业务,如场站选址、硬件采购等。这一决策导致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75%,直接减少收入超7500万元。 虽然同期轻资产核心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占总收入84%,但充电服务费贡献绝大部分收入,且公司仍需持续补贴维持用户黏性,形成“补贴回撤—用户流失—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企业2024年整体收入仍下降14%。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收入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无疑让能链智电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毕竟在转型过程中,不","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564948860971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66,"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4968725594176,"gmtCreate":1756976952531,"gmtModify":1756977781398,"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AI 浪潮下阿里云“高光”乍现,但离终局胜利尚远","htmlText":"网传阿里云采购15万片寒武纪芯片?该消息不实,阿里云已公开辟谣。 近期,有外国媒体传出消息称:“阿里巴巴开发了一种新芯片,这种芯片由一家我国公司生产,该芯片比旧芯片功能更强大,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对此,阿里云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是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布2026财年第一财季(对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飙升26%至333.98亿元人民币,创下三年新高。显然,阿里云已彻底摆脱低速增长期,在AI浪潮的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投入重返高增长轨道,但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也空前激烈。 AI浪潮下“高光”乍现 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这一收入增速超过国际巨头亚马逊的AWS的17.5%,与微软Azure所属的智慧云业务27%齐头并进,略低于谷歌云的32%。 显然,阿里云凭借坚定的AI战略、雄厚的资本投入和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抓住了本轮AI浪潮的红利,实现了强劲复苏。 其一,阿里云战略的前瞻性与巨额投入的双重优势尤为显著。其通过“云平台(IaaS+PaaS)+大模型(通义千问)+芯片(含光、平头哥等)”的协同战略,形成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自身在AI时代的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未来三年规划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投资。这种规模的资本开支是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为其技术领先和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阿里云市场领导地位与规模效应优势,为其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托国内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度行业经验、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当AI浪潮兴起时,阿里云能够快速捕捉并响应客户需求,将自身AI技术优势与金融、零售、政务等多元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精准推出适配性强的","listText":"网传阿里云采购15万片寒武纪芯片?该消息不实,阿里云已公开辟谣。 近期,有外国媒体传出消息称:“阿里巴巴开发了一种新芯片,这种芯片由一家我国公司生产,该芯片比旧芯片功能更强大,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对此,阿里云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是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布2026财年第一财季(对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飙升26%至333.98亿元人民币,创下三年新高。显然,阿里云已彻底摆脱低速增长期,在AI浪潮的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投入重返高增长轨道,但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也空前激烈。 AI浪潮下“高光”乍现 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这一收入增速超过国际巨头亚马逊的AWS的17.5%,与微软Azure所属的智慧云业务27%齐头并进,略低于谷歌云的32%。 显然,阿里云凭借坚定的AI战略、雄厚的资本投入和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抓住了本轮AI浪潮的红利,实现了强劲复苏。 其一,阿里云战略的前瞻性与巨额投入的双重优势尤为显著。其通过“云平台(IaaS+PaaS)+大模型(通义千问)+芯片(含光、平头哥等)”的协同战略,形成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自身在AI时代的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未来三年规划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投资。这种规模的资本开支是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为其技术领先和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阿里云市场领导地位与规模效应优势,为其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托国内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度行业经验、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当AI浪潮兴起时,阿里云能够快速捕捉并响应客户需求,将自身AI技术优势与金融、零售、政务等多元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精准推出适配性强的","text":"网传阿里云采购15万片寒武纪芯片?该消息不实,阿里云已公开辟谣。 近期,有外国媒体传出消息称:“阿里巴巴开发了一种新芯片,这种芯片由一家我国公司生产,该芯片比旧芯片功能更强大,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对此,阿里云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是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布2026财年第一财季(对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飙升26%至333.98亿元人民币,创下三年新高。显然,阿里云已彻底摆脱低速增长期,在AI浪潮的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投入重返高增长轨道,但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也空前激烈。 AI浪潮下“高光”乍现 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这一收入增速超过国际巨头亚马逊的AWS的17.5%,与微软Azure所属的智慧云业务27%齐头并进,略低于谷歌云的32%。 显然,阿里云凭借坚定的AI战略、雄厚的资本投入和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抓住了本轮AI浪潮的红利,实现了强劲复苏。 其一,阿里云战略的前瞻性与巨额投入的双重优势尤为显著。其通过“云平台(IaaS+PaaS)+大模型(通义千问)+芯片(含光、平头哥等)”的协同战略,形成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自身在AI时代的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未来三年规划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投资。这种规模的资本开支是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为其技术领先和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阿里云市场领导地位与规模效应优势,为其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托国内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度行业经验、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当AI浪潮兴起时,阿里云能够快速捕捉并响应客户需求,将自身AI技术优势与金融、零售、政务等多元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精准推出适配性强的","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8b782d0cb0f83b51e19e331115796ab","width":"3999","height":"266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20,"commentSize":5,"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496872559417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087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author":{"id":"10000000000010483","authorId":"10000000000010483","name":"水到渠成180","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c62a26d49b4acdcc3fb4ff1862b2d0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dStr":"10000000000010483","authorIdStr":"10000000000010483"},"content":"阿里放量大涨后连跌三天,真是让人汗颜,阿里在市场的认可度的确不如腾讯,哪怕估值低了许多也还是被嫌弃","text":"阿里放量大涨后连跌三天,真是让人汗颜,阿里在市场的认可度的确不如腾讯,哪怕估值低了许多也还是被嫌弃","html":"阿里放量大涨后连跌三天,真是让人汗颜,阿里在市场的认可度的确不如腾讯,哪怕估值低了许多也还是被嫌弃"}],"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3768538828936,"gmtCreate":1756698250955,"gmtModify":1756701989274,"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百亿补贴“虚火”难撼美团,外卖大战终回效率体验基础","htmlText":"外卖江湖的战鼓,今年擂得比往年更急。阿里、京东携数百亿级资金强势入场外卖赛道,短短数月间,各平台累计烧钱规模已近千亿。其中,阿里系平台投入超500亿元,京东系约300亿元。 阿里、京东显然是捕捉到了外卖市场的增长红利。随着外卖向全品类扩张,与即时零售边界消融,其作为线上大消费核心流量入口的潜力正加速释放。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外卖产业市场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 6.9 亿人,较上年均实现显著增长。 这一轮“补贴大战”也引发了市场对行业格局可能被重塑的深层担忧:作为当前外卖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头部玩家,美团能否在巨头围剿下稳固基本盘? 基本盘依旧稳健,新业务持续突破 从财报数据可见,即便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团核心基本盘依然保持稳健态势,新业务线亦实现突破性进展,成功开辟了增量市场空间。 从本地商业板块来看,美团这一“压舱石”业务展现出强劲的抗周期韧性:外卖、到店等核心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美团实现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为653.47亿元,同比增长7.7%。 显然,美团依托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与深厚的商户生态基础,已构筑起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达1.5亿单,平均34分钟送达。此外,截至7月,美团已联合800多个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开出超5500家品牌卫星店,通过多方赋能帮助商户实现了运营成本的优化和经营效率的跃迁,计划到今年年底开设超过1万家卫星店。 从新业务板块来看,美团国际化战略布局已初现突破性成效。 财报数据显示,美团新业务板块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长22.8%,亏损环比收窄至19亿元。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美团Keeta本季度订单量和GTV延续高增长态势。在香港市场,Keeta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助力行业整体扩容;在中东市场,Kee","listText":"外卖江湖的战鼓,今年擂得比往年更急。阿里、京东携数百亿级资金强势入场外卖赛道,短短数月间,各平台累计烧钱规模已近千亿。其中,阿里系平台投入超500亿元,京东系约300亿元。 阿里、京东显然是捕捉到了外卖市场的增长红利。随着外卖向全品类扩张,与即时零售边界消融,其作为线上大消费核心流量入口的潜力正加速释放。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外卖产业市场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 6.9 亿人,较上年均实现显著增长。 这一轮“补贴大战”也引发了市场对行业格局可能被重塑的深层担忧:作为当前外卖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头部玩家,美团能否在巨头围剿下稳固基本盘? 基本盘依旧稳健,新业务持续突破 从财报数据可见,即便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团核心基本盘依然保持稳健态势,新业务线亦实现突破性进展,成功开辟了增量市场空间。 从本地商业板块来看,美团这一“压舱石”业务展现出强劲的抗周期韧性:外卖、到店等核心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美团实现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为653.47亿元,同比增长7.7%。 显然,美团依托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与深厚的商户生态基础,已构筑起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达1.5亿单,平均34分钟送达。此外,截至7月,美团已联合800多个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开出超5500家品牌卫星店,通过多方赋能帮助商户实现了运营成本的优化和经营效率的跃迁,计划到今年年底开设超过1万家卫星店。 从新业务板块来看,美团国际化战略布局已初现突破性成效。 财报数据显示,美团新业务板块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长22.8%,亏损环比收窄至19亿元。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美团Keeta本季度订单量和GTV延续高增长态势。在香港市场,Keeta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助力行业整体扩容;在中东市场,Kee","text":"外卖江湖的战鼓,今年擂得比往年更急。阿里、京东携数百亿级资金强势入场外卖赛道,短短数月间,各平台累计烧钱规模已近千亿。其中,阿里系平台投入超500亿元,京东系约300亿元。 阿里、京东显然是捕捉到了外卖市场的增长红利。随着外卖向全品类扩张,与即时零售边界消融,其作为线上大消费核心流量入口的潜力正加速释放。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外卖产业市场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 6.9 亿人,较上年均实现显著增长。 这一轮“补贴大战”也引发了市场对行业格局可能被重塑的深层担忧:作为当前外卖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头部玩家,美团能否在巨头围剿下稳固基本盘? 基本盘依旧稳健,新业务持续突破 从财报数据可见,即便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团核心基本盘依然保持稳健态势,新业务线亦实现突破性进展,成功开辟了增量市场空间。 从本地商业板块来看,美团这一“压舱石”业务展现出强劲的抗周期韧性:外卖、到店等核心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美团实现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为653.47亿元,同比增长7.7%。 显然,美团依托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与深厚的商户生态基础,已构筑起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达1.5亿单,平均34分钟送达。此外,截至7月,美团已联合800多个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开出超5500家品牌卫星店,通过多方赋能帮助商户实现了运营成本的优化和经营效率的跃迁,计划到今年年底开设超过1万家卫星店。 从新业务板块来看,美团国际化战略布局已初现突破性成效。 财报数据显示,美团新业务板块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长22.8%,亏损环比收窄至19亿元。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美团Keeta本季度订单量和GTV延续高增长态势。在香港市场,Keeta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助力行业整体扩容;在中东市场,Kee","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5c55fad55cbefad9983726e25d585b3","width":"6000","height":"400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376853882893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3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7913876500760,"gmtCreate":1755253745024,"gmtModify":1755263510715,"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可灵AI撑不起快手下半场?","htmlText":"任谁都没有想到,就在美团、京东、淘宝进行外卖大战的时候,快手这个时候也杀入了外卖市场。 近日,有媒体报道快手在其APP首页 “团购” 板块下新增独立外卖入口。点击进入该页面,当前消费者可以从快手上下单的外卖品类主要有汉堡披萨、咖啡奶茶、快餐便当三大类,入驻的也多为知名连锁品牌,目前入驻的品牌商家整体数量还比较有限。 不过,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快手刚刚入局外卖之际,快手的股价就迎来了暴跌。7月11日,快手港股市场大跌9.25%。 事实上,从2021年上市以来,快手的股价就开始一路下滑,直到今年才开始有所反弹,但如今的股价相较于上市之初也已跌去了十之八九。那么,资本市场为何一直不怎么待见快手呢? 当然,这跟快手的业绩、行业竞争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几年快手的财报一直都处于大额亏损状态,2020年亏损额高达1166亿,2021年亏损780.7亿,2022年亏损136.9亿,一直到2023年才开始盈利。而在短视频赛道,快手一直落后于抖音,如今又冒出来个视频号月活用户也超越了快手。 那么,快手未来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快手的四大主要营收来一一剖析。 广告收入:稳中有涨 2023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603亿,同比增长23%,占总营收的53.1%;2024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724亿,同比增长20.1%,占全年总营收的57.1%;2025年一季度,快手的广告收入为180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55.1%。 从近几年快手广告收入增速来看,确实是稳中有涨。今年一季度广告8%的增速主要来自于短剧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迅速,以及本地生活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超过50%。也就是说,未来快手的外循环广告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循环广告已经逐步趋稳。 一个不太友好的信号,那就是快手的整体广告收入增速越来越慢了,这对于快手未来的投资成长空间并不是好事。 另外,我们从","listText":"任谁都没有想到,就在美团、京东、淘宝进行外卖大战的时候,快手这个时候也杀入了外卖市场。 近日,有媒体报道快手在其APP首页 “团购” 板块下新增独立外卖入口。点击进入该页面,当前消费者可以从快手上下单的外卖品类主要有汉堡披萨、咖啡奶茶、快餐便当三大类,入驻的也多为知名连锁品牌,目前入驻的品牌商家整体数量还比较有限。 不过,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快手刚刚入局外卖之际,快手的股价就迎来了暴跌。7月11日,快手港股市场大跌9.25%。 事实上,从2021年上市以来,快手的股价就开始一路下滑,直到今年才开始有所反弹,但如今的股价相较于上市之初也已跌去了十之八九。那么,资本市场为何一直不怎么待见快手呢? 当然,这跟快手的业绩、行业竞争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几年快手的财报一直都处于大额亏损状态,2020年亏损额高达1166亿,2021年亏损780.7亿,2022年亏损136.9亿,一直到2023年才开始盈利。而在短视频赛道,快手一直落后于抖音,如今又冒出来个视频号月活用户也超越了快手。 那么,快手未来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快手的四大主要营收来一一剖析。 广告收入:稳中有涨 2023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603亿,同比增长23%,占总营收的53.1%;2024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724亿,同比增长20.1%,占全年总营收的57.1%;2025年一季度,快手的广告收入为180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55.1%。 从近几年快手广告收入增速来看,确实是稳中有涨。今年一季度广告8%的增速主要来自于短剧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迅速,以及本地生活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超过50%。也就是说,未来快手的外循环广告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循环广告已经逐步趋稳。 一个不太友好的信号,那就是快手的整体广告收入增速越来越慢了,这对于快手未来的投资成长空间并不是好事。 另外,我们从","text":"任谁都没有想到,就在美团、京东、淘宝进行外卖大战的时候,快手这个时候也杀入了外卖市场。 近日,有媒体报道快手在其APP首页 “团购” 板块下新增独立外卖入口。点击进入该页面,当前消费者可以从快手上下单的外卖品类主要有汉堡披萨、咖啡奶茶、快餐便当三大类,入驻的也多为知名连锁品牌,目前入驻的品牌商家整体数量还比较有限。 不过,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就在快手刚刚入局外卖之际,快手的股价就迎来了暴跌。7月11日,快手港股市场大跌9.25%。 事实上,从2021年上市以来,快手的股价就开始一路下滑,直到今年才开始有所反弹,但如今的股价相较于上市之初也已跌去了十之八九。那么,资本市场为何一直不怎么待见快手呢? 当然,这跟快手的业绩、行业竞争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几年快手的财报一直都处于大额亏损状态,2020年亏损额高达1166亿,2021年亏损780.7亿,2022年亏损136.9亿,一直到2023年才开始盈利。而在短视频赛道,快手一直落后于抖音,如今又冒出来个视频号月活用户也超越了快手。 那么,快手未来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快手的四大主要营收来一一剖析。 广告收入:稳中有涨 2023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603亿,同比增长23%,占总营收的53.1%;2024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724亿,同比增长20.1%,占全年总营收的57.1%;2025年一季度,快手的广告收入为180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55.1%。 从近几年快手广告收入增速来看,确实是稳中有涨。今年一季度广告8%的增速主要来自于短剧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迅速,以及本地生活行业的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超过50%。也就是说,未来快手的外循环广告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循环广告已经逐步趋稳。 一个不太友好的信号,那就是快手的整体广告收入增速越来越慢了,这对于快手未来的投资成长空间并不是好事。 另外,我们从","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a32b1ddf3c6fa9f7e70f30238ebc3b4","width":"4809","height":"320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791387650076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7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7185997025400,"gmtCreate":1755076457432,"gmtModify":1755077562988,"author":{"id":"3576903359336873","authorId":"3576903359336873","name":"野豹财观","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e295a24220dd8ec589cef0d2d781d01","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76903359336873","authorIdStr":"3576903359336873"},"themes":[],"title":"药明康德:长期主义还是资本至上?","htmlText":"近期,创新药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作为创新药的龙头,药明康德2025年中报的业绩不可谓不光鲜。不过,就在药明康德发布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又宣布配股募资77亿港元,配售价为104.27港元。药明康德表示,拟将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90%用于加速推进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及约1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也确实是资本高手,在业绩光鲜的同时,发布配股融资方案,必然也是手到擒来。不过自从创新药龙头药明康德开启新一轮配股融资,创新药的股价似乎就被扼住了增长势头,如期迎来了多日回调。 那么,药明康德作为创新药的龙头,其长期价值究竟几何呢? CXO赛道:景气依旧在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呈现复苏趋势,BD高额首付款直接增厚了企业现金流,叠加市场对管线价值的乐观预期,推动创新药板块整体上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预期BD资金和二级市场热度上涨也将反哺国内市场,新药研发需求不断起量。随着国内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不断提升,内需CXO也有望受益。 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这也就会促使全球在医药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医药研发外包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药企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越来越倾向于将研发、生产等环节外包给专业的CXO企业。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为药明康德所在的CXO赛道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ADC、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为药明康德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此外,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的应用,也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这也进一步推动了CXO行业的发展。 核心战力:龙头优势依旧在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作为CXO行业的龙头,其行业地位和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核心战力一:一体化龙头优势 药明康德作为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listText":"近期,创新药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作为创新药的龙头,药明康德2025年中报的业绩不可谓不光鲜。不过,就在药明康德发布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又宣布配股募资77亿港元,配售价为104.27港元。药明康德表示,拟将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90%用于加速推进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及约1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也确实是资本高手,在业绩光鲜的同时,发布配股融资方案,必然也是手到擒来。不过自从创新药龙头药明康德开启新一轮配股融资,创新药的股价似乎就被扼住了增长势头,如期迎来了多日回调。 那么,药明康德作为创新药的龙头,其长期价值究竟几何呢? CXO赛道:景气依旧在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呈现复苏趋势,BD高额首付款直接增厚了企业现金流,叠加市场对管线价值的乐观预期,推动创新药板块整体上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预期BD资金和二级市场热度上涨也将反哺国内市场,新药研发需求不断起量。随着国内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不断提升,内需CXO也有望受益。 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这也就会促使全球在医药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医药研发外包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药企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越来越倾向于将研发、生产等环节外包给专业的CXO企业。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为药明康德所在的CXO赛道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ADC、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为药明康德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此外,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的应用,也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这也进一步推动了CXO行业的发展。 核心战力:龙头优势依旧在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作为CXO行业的龙头,其行业地位和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核心战力一:一体化龙头优势 药明康德作为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text":"近期,创新药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作为创新药的龙头,药明康德2025年中报的业绩不可谓不光鲜。不过,就在药明康德发布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又宣布配股募资77亿港元,配售价为104.27港元。药明康德表示,拟将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90%用于加速推进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及约1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也确实是资本高手,在业绩光鲜的同时,发布配股融资方案,必然也是手到擒来。不过自从创新药龙头药明康德开启新一轮配股融资,创新药的股价似乎就被扼住了增长势头,如期迎来了多日回调。 那么,药明康德作为创新药的龙头,其长期价值究竟几何呢? CXO赛道:景气依旧在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呈现复苏趋势,BD高额首付款直接增厚了企业现金流,叠加市场对管线价值的乐观预期,推动创新药板块整体上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预期BD资金和二级市场热度上涨也将反哺国内市场,新药研发需求不断起量。随着国内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不断提升,内需CXO也有望受益。 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这也就会促使全球在医药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医药研发外包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药企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越来越倾向于将研发、生产等环节外包给专业的CXO企业。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为药明康德所在的CXO赛道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ADC、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为药明康德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此外,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的应用,也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这也进一步推动了CXO行业的发展。 核心战力:龙头优势依旧在 不得不说,药明康德作为CXO行业的龙头,其行业地位和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核心战力一:一体化龙头优势 药明康德作为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be320d103817c0b6ac1afb3081b323d","width":"1050","height":"69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71859970254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10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follower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