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界

消费金融知库

IP属地:未知
    • 消金界消金界
      ·09-26 20:20

      从“支付工具” 到“普惠载体”,白条如何促消费?

      图片 9月25日,在2025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大会上,白条以“每种生活都值得更好”为理念,升级了分期免息、先享后付、以旧换新等多项服务。 图片 不同于行业内常见的“优惠营销”,白条此次升级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实打实的“补贴”让利,将消费金融从“支付工具”升级为“普惠载体”。不仅能激活消费活力,更让外界看到,消费金融的普惠价值,从来不是口号,而是真实行动。  01  隐性“补贴”:普惠下沉客群的成本承担 在消费金融领域,“免息”是最常见的用户福利,但很少有人关注其背后的成本逻辑。 根据上市银行财报数据,传统信用卡业务的免息期资金成本普遍在2%-3%,这其中涵盖了资金占用、风控运营、坏账准备金等基础成本。而对于白条这类覆盖更广泛客群的信用支付产品而言,其成本压力远高于传统信用卡——因为白条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城市白领,更延伸至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蓝领新市民、县域农户等下沉客群,这类客群的信用数据维度更复杂、风控成本更高。 “如果用户在免息期内按时还款,其实是在‘薅白条的羊毛’。”一位消费金融行业分析师直言。这种“羊毛”的本质,是白条主动承担了更高的资金成本,让用户无需为信用支付付出额外代价。在国补等场景下,白条联合金融机构与商家,将分期免息升级“至高24期”,更是把这种“补贴”推向了新高度——对于单价较高的家电、3C产品,24期免息意味着白条需要承担2年的资金占用成本,相当于为用户“垫付”全款的同时放弃了利息收益。 做家政保洁的李姐,对此有最直观的感受。此前她想换一辆续航更长的电动车,方便穿梭在不同小区服务,但3000元的全款让她有些犹豫。“之前问过其他分期,要么有手续费,要么期数短,每个月要还七八百,压力太大。”直到她在京东看到白条的“6期免息”活动,“3000元分6期,每个月只还500元,刚好不影响生活开支。” 李姐不知道的是,她享受的“免息”背后,白条为蓝
      53评论
      举报
      从“支付工具” 到“普惠载体”,白条如何促消费?
    • 消金界消金界
      ·09-24

      这家消金公司新总裁获批:上半年净利润3273万元,合作43家催收机构

      近期,宇信科技(300674.SZ)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披露了联营公司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商消金”)的经营情况。 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对晋商消金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为654.68万元。宇信科技全资子公司天津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对晋商消金的持股比例为20%。以此计算,晋商消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273.41万元。这一数据与去年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9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发布关于赵崇平晋商消金总裁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赵崇平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任职资格。 公开资料显示,赵崇平曾任晋商消金副总裁,从事金融经济工作十余年,擅长企业经营管理、人力管理等, 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 根据官网信息,晋商消金成立于2016年2月23日,注册资本5亿元,总部位于山西太原,是经原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山西省内首家消费金融公司。 截至2024年末,晋商消金股东分别为: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持股40%、上海荣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5%、天津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0%、山西华宇商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 在财务数据上,截至2024年末,晋商消金总资产108.31亿元,贷款余额 108.18亿元;2024年实现净利润 6554.55 万元,同比增长6.2%。 在主营产品上,晋商消金旗下拥有“借蛙”、“晋情贷”等一系列消费信贷产品。近年来,晋商消金将主要精力放在线下产品上。不过其线下产品风控较为严格,此前主要做事业单位客群,外地客群需要有本地房产;根据中介相关信息,如今新增了学历客群,研究生以上可以做年化利率10.8%。 2025年7月,晋商消金在官网披露了合作的43家催收机构。从中可以看出,晋商消金线上合作了包括携程等在内的头部平台。
      140评论
      举报
      这家消金公司新总裁获批:上半年净利润3273万元,合作43家催收机构
    • 消金界消金界
      ·09-24

      助贷转向:抢跑新规落地,24%业务快速放量

      下周助贷新规即将实施,当前助贷行业正在快速转向——多家机构的24%助贷资产开始放量,低定价助贷平台的春天又回来了。 回顾今年助贷行业上半年、下半年,经营策略完全不同——上半年:36%资产快速冲量,博取最后一波高定价高收益;下半年:36%资产缩量,24%资产快速上升,真假模式并行,主打一个“我先上线,先活下去,再调整姿势”。 01 36%转向24%+进展加速,切换率或超过60% 消金界了解到,目前36%资产收紧,不仅仅是资金方减少或砍掉资金供给的原因,也有风险上升的原因。例如,某些36%平台的部分月份放款资产已经触及盈亏平衡点,局部已经出现亏损。 以某主流36%助贷平台的年化损失(IRR口径,各家计算方式略有不同,主要看趋势)、M1阶段的回款率为例,如下图。2025年二三季度的风险已经上升,目前没有明显的风险拐点、没有好转的趋势。 关于行业风险问题,我们在《助贷平台业务成“负资产”?资方加快应急测试:收取100%息费,延长结算周期》已提示过。当前业内对于24%+业务(36%)向24%的切换,有的表示“虽然有难度,短期内有损切换也会上线”;有的表示,“24%业务已经开始上量”;有的称,“绝不做出头鸟”,态度不一。 消金界整理了最近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3千亿以上的6大助贷平台:本身自营资产的定价就是24%以内,拒量导流24%和36%业务近期约20-40%业务受到影响; 2、1千亿以上的3家头部平台:24%定价资产占比本来就高,有的从占比80%多进一步上升;贷超导流36%业务近期约50-80%业务受到影响; 3、五百亿以上的六七家平台,300-500亿级别的七八家平台,100-300亿级别的十几家平台,百亿级别以下的平台等相关内容, 其中,几乎100%靠外部流量、拒量导流活着的平台最为难受。而有消费场景、自有流量的中小助贷平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转向难度较小。比如,一些不
      33评论
      举报
      助贷转向:抢跑新规落地,24%业务快速放量
    • 消金界消金界
      ·09-18

      暂停新增业务?会员权益业务整改进行中

      图片 近日,有消息称,多家消金公司接到监管通知,暂停新增会员权益。 消金界了解到,已有消金公司按照上述规定执行。不过,目前消金公司并未暂停合作渠道已有的权益业务。 当下,中腰部平台都在积极探索权益类业务,针对即将落地的助贷新规,准备了各种预案。根据猎聘网的招聘信息,不少金融科技平台还在招聘相关岗位,主要负责中间收入类权益产品的运营与合作。 图片 图片 来自猎聘网的招聘信息 此前监管多次调研与助贷平台的权益业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有没有权益、权益的收费模式、有没有自动续费、有没有偏离贷款服务等内容。 有业内讨论称,此前要求增信权益纳入综合息费,不得超年化24%;非增信权益另外计费,但不得强制绑定,不能设计在借贷流程中,且标注清楚等内容正在成为主流认识。市场也在探索其他创新且合规的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根据该《办法》,消保监管评价要素包括“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纠纷化解”“金融教育”“消费者服务”“个人信息保护”7项要素。 关于权益的投诉涉及“营销行为管理”和“纠纷化解”,而对于评价结果为5级的机构,监管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责令其暂停相关业务;因此该类业务的开展面临较大压力。 助贷新规落地在即,业内频频举行闭门交流会。近期的某次会上,有消金公司表示,新规落地,将会对行业产生较大冲击。未来,权益类业务不可能完全杜绝,还需有一定的容忍度。而行业也应重新审视业务逻辑,探索盈利与合规的平衡点。
      183评论
      举报
      暂停新增业务?会员权益业务整改进行中
    • 消金界消金界
      ·09-16

      利率4倍LPR再吹风,小贷公司先行试点?

      图片 金融贷款利率上限,一直是行业争议的焦点问题。近日,市场又有消息称,4倍LPR利率预计将从小贷公司先行试点,后续观测后扩大到其他持牌机构。 近期业内举行的某闭门讨论会议上,也传出了“24%的年化利率可能会守不住,未来贷款利率会进一步下行”的消息。 对此某地方小贷从业者称,该地小贷行业自律上限(建议)为年化24%,监管引导最终将降低至20%以下,实际利率也已基本控制在24%以内。 目前这一消息并不明确,但降低对客利率水平,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助力消费的风向已基本确立。 实际上,根据裁判文书网的案例,对于金融机构借贷利率上限,不同区域的判决存在差异。一些法院以年化利率不超24%作为判决标准,而在一些判决中,早已将LPR的4倍作为判决标准。 可以肯定的是,当下市场已经逐渐达成共识,36%的业务不可持续。金融机构将真正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未来其利差水平也将在合理区间内,以保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01  金融机构迎来“降价潮”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作出重大调整。 调整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取代原规定中以24%-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划分。 金融机构间,LPR 4倍的说法本身或不适用,加之行业近几年用户逐渐下沉,年化利率无形中被推高,也就不再被提及。 不过,在当下金融助力提振内需、切实降低融资成本的大背景下,监管再次引导利率下行。 此前的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后,多家大型银行一度推出年化利率“3”字头的消费贷款产品。为避免陷入价格战“内卷”,监管机构于4月1日叫停了3%以下的消费贷。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90评论
      举报
      利率4倍LPR再吹风,小贷公司先行试点?
    • 消金界消金界
      ·09-12

      最新!平均不良率1.97%,消费金融行业还有哪些新变化?

      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在资产规模上, 截至2024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13848.59亿元,同比增长14.58%。2017—2024年间,资产总量增长超过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5.49%,但2024年增速有所回落。 在贷款余额上,截至2024年末,31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为13456.03亿元,同比增长16.66%,增速较前期放缓。2017—2024年间,贷款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37%。 消费金融行业竞争结构进一步分化。截至2024年,资产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约占行业整体资产规模的20%。资产规模排名前3的机构合计总资产规模超过5500亿元,超过行业总资产规模的40%。 在服务客户数量上,2024年,存量服务客户超千万人次的消费金融公司达8家,较2023年新增2家;服务客户数未超过百万人次的消费金融公司为6家,较2023年减少一家。 在业务发展上,消金公司线上化转型加速,自主获客能力有所提升。其中2024年有30家机构开展了线上业务,其中8家采用全线上获客模式。 线上第三方平台引流仍是主流获客方式,其中有23家机构的第三方引流投放占比超过50%,较2023年有所下降。 2024年,28家机构通过线上自主投放展业(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4家机构的自主投放占比超过50%(增加1家);仅2家机构尚未开展线上自主投放。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布局不断深化。2024年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采用“线上+线下”并行模式。开展线下业务的机构有22家,较2023年增加了1家,占比超过2/3。其中,19家机构获客方式包含了线下自主投放,2家机构线下自主投放业务量占比超过50%,4家机构该投放方式占比上升。 消费金融机构线下展业多以自营为主,通过组建线下直销团队直接触达客户,较少通过第三方渠道间接获客。其中,
      287评论
      举报
      最新!平均不良率1.97%,消费金融行业还有哪些新变化?
    • 消金界消金界
      ·09-12

      现金贷下一个出海地:到越南去?

      图片 哥伦布四次航海,终于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5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现金贷企业正在批量走向世界。从印尼到菲律宾,从泰国到墨西哥,从哥伦到尼日,从坦桑尼亚到巴基斯坦,甚至登陆英国、澳大利亚,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 随着助贷新规落地步入倒计时,国内互金平台的生存环境愈发逼仄。从事出海风控业务的阿月表示,明显感觉到最近对海外业务的关注度上来了,打开BOSS直聘,总会弹出很多出海招聘的未读信息。 出海在此时显得极为迫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战略必然。已经出去的,想要加快跑马圈地;准备出去的,想要尽快站稳脚跟。 从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的财报中,也能看出这一战略选择。比如,嘉银科技明确了海外市场是其重要战略方向。印尼与墨西哥市场的快速扩张,推动其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尽管半年报未直接披露海外收入绝对值,但结合行业报告及业务增速推测,其海外收入占比或已从2024年的15%进一步提升至20%左右。 只是,和哥伦布航海一样,发现新大陆的背后,是更多的航海家命丧大海。现金贷行业同样遵循着“一九定律”,即“90%的人都是亏损的,只有10%的人赚钱”。 如今,业内开始盯上越南。消金界了解到,在7月1日,越南银行业监理沙盒机制正式生效后,又有一波出海企业讲起了“淘金”的故事。 在听多了出海“遍地是黄金”的故事前,你或许更应该了解下,隐匿在巨大财富背后的黑暗丛林法则。  01  为何是越南? 说起现金贷出海,第一站的选择至关重要。人口规模、经济增速、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政治制度、监管政策,这些直接决定了企业生死。 东南亚通常是国内玩家出海的第一站。可纵观印尼、菲律宾等地,早已是一片红海,还有哪些是未经开发之地?这一次,国内互金老板把目光放至越南。 2025年7月1日,越南银行业监理沙盒机制正式生效,标志着该国金融科技监管进入新阶段。这项由越南政府于4月29日颁布的第94/2
      222评论
      举报
      现金贷下一个出海地:到越南去?
    • 消金界消金界
      ·09-09

      没有助贷,民营银行依然有出路 | 观点

      图片 对于那些行业的唱空者,笔者向来不看好。虽然助贷业在政策叠加行业周期双重压力下,运营处于低迷期,但依赖助贷业的民营银行依然有出路。 事实上,民营银行正从零售金融向零售金融+产业金融等多元化方向转型。虽然各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不同,但是最底层的逻辑类似,都是在“根据自身的技术禀赋、股东背景、资本实力等差异,寻求持续经营、稳定盈利的目标客群”。 据笔者了解,多家民营银行前3个季度的盈利情况已超过去年同期,且早早完成了2025年全年目标。剩下时间更多在调结构、调整人员,为2026年积极准备。 部分机构对2025年下半年KPI目标进行了重新排序:保风险>稳规模>控利润。  01  净息差下降,但是盈利能力较强 2025年二季度,民营银行的净息差(3.91%)、资产利润率(0.96%),较2024年二季度的净息差(4.21%)、资产利润率(1.02%)均有所下滑,但在六大类商业银行中依然位于前列。 民营银行今年也有过快速调整期。2025年一季度,民营银行平均净息差 3.95%,环比去年末骤降16个基点,降幅居各类银行之首。 民营银行净息差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资产收益掉得比负债成本更快”——贷款利率一路向下(快降),存款利率却因结构性负债刚性降不动(慢降),双重挤压导致息差被“夹扁”。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确实较低,但这从侧面说明经营杠杆已用到比较满。此外,民营银行的增资又比较困难。部分民营银行的股东自身经营也比较困难。因此,民营银行看上去做得“不够大”。 图片 备注: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 100% 但是经营风险的能力,不论是自营还是借助外部,还是不错的。2025年Q2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75%,与2024年同期持平;高于大型、股份制和外资商业银行,低于城商行与农商行。 图片  02  4大类出
      265评论
      举报
      没有助贷,民营银行依然有出路 | 观点
    • 消金界消金界
      ·09-09

      银行消金推担保类新品

      传统税票类、大C小B类业务近期遭遇滑铁卢。近期消金界发现,部分民营银行、消金公司为应对可能的风险,推出了带担保的产品。 比如,某消金公司的产品大纲显示,可提供额度1000元-20万元,授信利率3.6%-24%的产品。其中3.6%-15%为常规产品;15%-24%为引入担保模式的产品。 消金界了解到,出于对资产风险的考量引入担保,因此担保类的产品对客利率更高,在利息基础上加了担保费用。 当前这一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大额产品的主流。除了消金公司外,包括富民银行、金城银行、微众银行等都陆续推出担保类产品。 比如,金城银行金企贷也分为“带担保”和“不带担保”两个版本,对于资质较差的客户,需承担担保费用。 不带担保的纯信用贷业务是有政策支持的,在监管此前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倾斜后,一些银行、消金公司纷纷响应,布局大C小B的小微雇主业务,面向小微企业主、股东及个体工商户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中邮、锦程等消金公司都曾推出过营业执照贷、税贷、发票贷、烟草贷相关产品。此外,海尔、小米消金也都在小规模试水,推进小微雇主的相关业务(详见《持牌消金调整小微贷产品,扎堆“小B大C”客群》)。 不过,从2024年开始,就有不少消金公司开始陆续下架了此类产品。(详情见《为何消金公司相继下架这类产品?》)如今,大部分民营银行的税票产品也面临着收缩与暂停。 比如,消金界了解到,北方一家税票贷规模占比较高的银行,近期经历了裁员以及核心高管离职,目前在向对公业务转型。 另一家东部地区的民营银行,于近日暂停了小额税票贷产品的进件,只做50万元以上的大额客户。其税票贷产品规模,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50%。 此外,从一级渠道的财务信息中,也能看出税票类产品面临的严峻挑战。 航天信息(600271.SH)公布2025年半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24.9亿元,同比下降41.0%;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7037万
      326评论
      举报
      银行消金推担保类新品
    • 消金界消金界
      ·09-01

      嘉银、小赢、宜人3家助贷平台2025二季报:预计暂缓扩张趋势

      图片 近日,美国上市的线上助贷平台完成了二季报的披露。包括小赢科技(NYSE:XYF)、嘉银科技(NASDAQ:JFIN)及宜人智科(NYSE: YRD)等在内的中腰部平台表现如何,值得市场关注。 (相关内容《奇富、信也、乐信二季度关键词:重资本扩张与转介增收》) 财报显示,二季度3家上市助贷平台业务规模及业绩均高增长,逾期率有升有降。而中腰部平台高增长的趋势或将按下“暂停键”,小赢科技及嘉银科技将在三季度环比收缩促成贷款规模。在业务结构方面,虽然并未公开披露过轻资本转型,但数据显示嘉银科技在缩减重资本贷款。  01  业绩高增长 二季度,小赢、嘉银与宜人智科等中腰部平台继续平稳增长,3家平台均实现营收两位数增长。其中,嘉银科技净利润翻番至5.2亿元,小赢科技和宜人智科净利润两位数增长,分别为5.3亿元及7.5亿元。 表1 3家企业2025年Q2业绩(亿元) 图片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其中,小赢科技的净利润增速27.1%,低于营收增速65.6%。主要原因获客及营销费用二季度同比增长133.7%至7.6亿元,远超营收增速。这与奇富、乐信、信也等平台的趋势一致,他们在营销获客上本季度花费均超5亿元。显示出在监管新规下,各家为可能出现的抢夺“好客户”提前做好预热。 嘉银科技净利润同比暴涨117.8%,且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财报显示,对净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科目是“贷款促成与服务费”。在贷款规模及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该科目同比减少53.1%至2.9亿元,对税前利润影响达3.2亿元。分析来看,该科目减少的原因是“融资担保服务相关费用减少”。背后可能原因是嘉银科技缩减重资本业务,资产质量好转带来担保责任减轻等。 宜人智科目前有三个业务板块,一是贷款服务,二是保险经纪,三是消费与生活服务。其中,二季度保险经纪贡献收入5813万元,消费与生活服务贡献收入1亿
      323评论
      举报
      嘉银、小赢、宜人3家助贷平台2025二季报:预计暂缓扩张趋势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