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出行

连线出行官方账号

IP属地:未知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8-05

      小米为何不再“宠粉”?

      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7月交付量超3万台的小米汽车,在交付环节的服务又引起了车主的不满。 近期,社交平台中频频有消费者发帖吐槽称,自己突然收到小米的付款通知,被要求必须在7天内支付尾款,否则就会被自动取消订单。 除此之外,一些自称是准车主的用户也在社交平台中透露,小米客服的态度很差,不仅不同意协商或宽限期限,且沟通的话术一直是重复的,几句话不离“7天内完成付款”,这也让很多车主十分不满。 一般情况下而言,汽车从购买到交付的流程,都是用户付定金后等待车辆下线-运输-到店,预约时间验车,并在线下对实车进行检验无问题后,再支付全部尾款。 但小米是要求车主收到付款通知后在7天内必须支付尾款,也不管在此期间车主到底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车,且这个付款机制还被写在了《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因此也有不少消费者称这个付款协议为“霸王条款”。 《小米汽车购买协议》 图源小米汽车官方小程序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在近期才发生,早在去年年底,就曾有用户在社交平台提及这类情况,今年以来,也是几乎每个月都可以看到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中吐槽小米的交付流程。 而小米汽车的销量越好,服务能力越要跟上,否则争议就会越多。 此前,就有媒体曝出了小米SU7 Ultra准车主维权风波、小米YU7遭遇退订潮等事件。 这一次,小米又如此着急地要让用户付款,虽然有声音解释这是在抵制黄牛,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还是“误伤”了不少真粉丝。 此外,这样态度较为强硬的交付流程也几乎与品牌此前营销的“宠粉”形象背道而驰。此前,小米和雷军一向很宠粉丝,比如一个月前,雷军还曾顶着35℃的高温,给首批完成YU7交付的车主开车门;网友吐槽发货慢,他就回复自己会亲自去盯仓库…… 这样的反差下,市场中还有消息称,友商们也开始向下定了小米的消费者抛出“橄榄枝”,比如推出专属的定金补偿政策等等。 内有产品、服务风波不断,外有友商借机“截胡”,小米如何
      1,292评论
      举报
      小米为何不再“宠粉”?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8-01

      理想i8,撑得起李想的“纯电梦”吗?

      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近日,一款关乎理想“纯电命脉”的车型,正式发布了。 7月29日,理想汽车的第二款纯电车型理想i8正式开售,理想i8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在32.18万元-36.98万元之间,比此前的预售价35万元-40万元,便宜了3万元左右。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作为理想花费一年时间打磨的车型,理想i8的身上,肩负着理想的“纯电梦”。 理想不惜在i8的身上押上了全部“筹码”:更长的纯电续航、超低的风阻、在i8上首次上线了公司开发多年的自动驾驶架构——MindVLA,还不惜花重金改动外观设计。 为了i系列能延续ONE和L系列的成功,理想在组织上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让在ONE和L系列上立下战绩的高管重新主导i系列的迭代;在i8上市前一个月,将销售与服务群组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等等。 在发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理想都在认真为理想i8预热。 早在今年2月,理想就发布了i8的图片,理想汽车CEO李想也一改曾经的低调,“人设”也变得更友好了,他不仅频频在社交平台中发声、乘坐理想i8在苏超比赛中现身,还登上了央视的《对话》栏目。 理想i8的发布会,也是理想创业十年来最“豪华”、时间最长的一次发布会,连李想自己都承认,这是理想汽车有史以来租用过的最大场地、举办过的最大规模发布会。 回看过去一年中的理想,为了i8能做出成绩,是每一步都不敢走错。 不过,理想为期一年的“慢工出细活”,决定了i8要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如今i8选择的大六座纯电SUV赛道已经聚集了问界M8、乐道L90、特斯拉Model Y L等各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再加上理想i8并没有采取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因此,它只能靠综合实力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为理想i系列杀出一条血路。 1、理想i8,够不够惊艳? 在推出i8之前,理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去年3月,理想发布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但却遭遇风波,影
      375评论
      举报
      理想i8,撑得起李想的“纯电梦”吗?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7-15

      乐道被“重塑”

      文/纪德 编辑/子夜 乐道变务实了。 7月11日,乐道L90长达三小时的发布会中,蔚来创始人李斌没有花大篇幅讲述“换电”“高端”、“共创”这些在蔚来发布会上常见的词。 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家庭用户”,李斌花了大量时间向消费者介绍乐道L90的细节。更重要的是,这个预售价仅27.99万元起的大型家庭SUV,与蔚来40万左右的价格带完全错开,甚至比市面上很多竞品定价都要低。 事实上,乐道从问世开始就定位中端市场,乐道L60的定价已经刷新了用户的认知。此次乐道L90的定价也是在意料之中。 图源乐道官网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乐道正有意走出蔚来的“影子”,想要建立自己的用户心智。发布会上,乐道从宣传卖点、叙事风格上都走出了自己的路。 今年4月,乐道经历了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蔚来原能源业务负责人沈斐担任乐道汽车总裁,全面负责乐道销售工作和区域公司管理,同时,蔚来CEO李斌、总裁秦力洪也更深度参与乐道业务。次月,在一些试点城市,蔚来已经开启了对乐道、蔚来的渠道和架构整合。 乐道正在被重塑。蔚来向乐道投入更强管理资源的同时,也对乐道寄予更高的期望。 按照李斌的计划,今年四季度,蔚来必须实现盈利,月销量计划保持在5万辆以上。具体到各品牌的任务上,其中蔚来品牌2.5万辆,乐道品牌2.5万辆,萤火虫数千辆。 如今,乐道L90含着金汤匙出道,不仅是因为其旗舰家庭SUV的定位,更关键的是乐道L90是三季度即将被算进蔚来公司销量中的新车,承担着打爆款的任务。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看,乐道L90有爆款的潜力。最终,能否真的成为爆款、抗住市场的压力,还要等待市场给出答案。 1、乐道L90,究竟有多实用? 乐道L90的定位清晰,抛出了三个词形容——“好坐、好装、好用”。 从乐道L60开始,乐道品牌的产品哲学悄然转变,设计至上的锋芒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务实的风格。 而到了乐道L90,这种转向已变得更加鲜明
      396评论
      举报
      乐道被“重塑”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7-14

      冲刺上市的Momenta,需要让“两条腿”跑得更快

      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去年至今,自动驾驶行业上市潮汹涌,地平线、黑芝麻、小马智行、如祺出行、文远知行、佑驾创新等企业,都完成了上市。 对于需要大量资金的智能驾驶企业而言,成功上市就算是进入了资本关注的第一梯队,拿到了自动驾驶行业下半场的“入场券”。 还有更多企业在排队,Momenta就是其中一家。 作为一家也同样在2016年闯入自动驾驶“无人区”的公司,没像多数玩家一样立刻就瞄准Robotaxi,而是直接选择一边给车企量产L2方案,一边做无人驾驶的研发。 在量产自动驾驶方面布局更早,也让Momenta在智驾供应链中占得了不少先机。 行业里,高阶智驾领域有一种“自华魔”三足鼎立的说法,即如果车企想做智驾,那么大多有三个选择,要么自研,要么与**和Momenta合作。 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Momenta在城市NOA供应链市场占比60%,**HI模式占比近30%,其他企业总共占比约10%。 对于智驾企业而言,公司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往往是能否获得资本青睐的关键因素之一,而Momenta的合作伙伴已经覆盖了中美日德四大阵营,车企“朋友圈”呈现翻倍式的增长。 近日,其还与高通建立了合作,双方将基于高通技术公司的Snapdragon Ride™产品组合开发驾驶辅助系统。 Momenta与高通建立合作,图源Momenta官网 不过,Momenta的上市之路却并不顺利。 信息显示,Momenta在2024年6月就已经通过了境外上市备案程序,但至今尚未等来IPO取得新进展的消息。 除此之外,虽然Momenta已经在L2级辅助驾驶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走自研智驾的道路,这无疑会让Momenta的发展更具挑战。 另一边,Momenta还要依靠L4级自动驾驶的开发来提升公司的想象力,其所需的研发资金越来越高,Momenta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1、
      413评论
      举报
      冲刺上市的Momenta,需要让“两条腿”跑得更快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6-30

      入局Robotaxi,哈啰靠什么抢蛋糕?

      文/王慧莹 编辑/子夜 “画饼”十年,马斯克终于在美国德州兑现了Robotaxi的落地承诺。 虽然只有10辆Robotaxi上路运行,但资本市场仍给了积极的反馈。6月23日,特斯拉股价大涨,截至当日收盘,报349美元/股,创下三周新高。 如果能顺利规模化运营,这对无人驾驶赛道而言,又是一件商业化上的里程碑事件。几乎同时,国内自动驾驶概念股看涨,中国Robotaxi市场也热闹起来。 6月23日,“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将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这背后,站着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三大企业,哈啰也正式进入Robotaxi赛道。 图源哈啰微信公众号 整体上看,哈啰此次转型更像是两轮业务扩展至四轮业务的延续。 此前,由于对共享单车业务的依赖,赚钱成了哈啰的老大难。其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哈啰累计亏损近50亿元。 这几年,为了提升盈利能力,哈啰开始布局租车、顺风车等四轮业务。公认的事实是,共享单车难盈利,顺风车业务难扩张,想要提升想象力,需要一个更性感的故事。 相比于顺风车,Robotaxi是一个更具潜力的市场。高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60%。 当然,这也是个战火纷飞赛道。纵观海内外市场,既有Waymo、特斯拉、萝卜快跑“三大家”,也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创业企业,此时入局的哈啰显然是个后来者。 难点在于,Robotaxi很依赖技术和数据,只有不断进化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经得起测试的数据,才能让用户安心乘坐。哈啰虽然有四轮业务的用户心智和运营经验,但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及数据积累上,还是个小学生。 Robotaxi的性感和艰难都无需再证明,这是一条前路漫漫的马拉松式赛道。哈啰有多少的底气投入Robotaxi,又有多少的
      529评论
      举报
      入局Robotaxi,哈啰靠什么抢蛋糕?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6-09

      比亚迪与长城,“相爱相杀”的这七年

      文/熊逾格 编辑/子夜 2025年5月23日,在接受新浪财经的采访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句话引发车圈热议,“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没爆而已”。 一把舆论的火随即烧向比亚迪。数日间,将比亚迪与“恒大”做对比的言论持续发酵。 5月30日晚,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正面回应“汽车圈恒大”言论,并要求“对一些恶意带节奏的有关势力公开问几个问题”。随后,他从资产负债率、付款周期等多个层面提出反驳,并暗讽长城汽车新能源转型失利。 剑拔弩张背后,长城汽车与比亚迪也曾有过长达5年的“商业友谊”。彼时,它们同为国产汽车产业的希望,在新能源浪潮之初相互鼓励,互赠商标。如今,短短两年间,昔日的惺惺相惜烟消云散,两家老牌民营车企彻底撕破脸皮。 6月6日,比亚迪2024年度股东大会在深圳坪山全球总部举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现场一度落泪,“比亚迪是我的生命,所有业务都在里面,我们的股东构成也很简单。”他明确对近期争议表态称,“我们从来不拉踩别人,只做好自己,这是比亚迪的原则。” 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的浪潮裹挟着所有玩家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盯紧同一块蛋糕。魏建军与王传福这对昔日知交的恩怨,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残酷。 1、被内涵的和反击的 以恒大作比,重点自然落在负债,魏建军的暗示不言而喻。 此时恰逢比亚迪刚刚宣布新一轮大规模降价。5月25日,比亚迪宣布,22款车型最高直降5.3万元,其中秦Plus甚至杀到6.38万的价位,将整个新能源车市拖入价格战。 国内车企中,与长城同为老牌民营车企的比亚迪,在负债规模上格外显眼。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负债5847亿元,负债率达74.64%。 敏感的资本市场闻风而动,5月26日~28日的连续3个交易日,比亚迪A股下跌累计近10%,港股累计跌超12%,超千亿市值瞬间蒸发。其他汽车股也未能幸免,A股汽车指数26日跌近3%,
      954评论
      举报
      比亚迪与长城,“相爱相杀”的这七年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5-22

      毛利率创新高,极氪科技交出“冲高端”成绩单

      文/熊逾格 编辑/子夜 近期,吉利汽车港股分别发布吉利汽车、极氪科技2025年一季度业绩。 其中,吉利汽车一季度总交付量达到70.38万辆,同比增长48%,总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5%;极氪科技一季度总交付量达到11.4万辆,同比增长21.1%,总营收达到220.19亿元,同比增长1.1%。 整体来看,吉利的电动化转型相当成功,其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9万辆,同比增长达到135%,销售占比达到48.1%。而极氪科技则展现了极氪品牌(以下简称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的业界预期——毛利率持续提升,费用端成本下降。 业绩之外,另一则消息引发业界持续关注。 5月7日,吉利汽车港股发布公告,计划收购此前在美股上市的子公司极氪科技全部剩余股份。这意味着,极氪科技将在收购完成后从美股退市,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完成私有化。 极氪007GT,图源极氪官网 “吉利汽车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进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我们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一季度业绩会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称,“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空间”。 《台州宣言》后,吉利一改此前奉行近10年的多品牌战略方针,开始对一手打造的多个汽车品牌进行“收编”。作为吉利后期布局新能源高端市场的战略重心,极氪无疑是吉利众多子品牌中极重要的一个。此次吉利宣布收购计划,代表着其整合战略来到新的里程碑。 此前,而对于上市不足一年的极氪科技来说,加速扭亏为盈、平衡投资者曾是重要课题。如今,回到母公司怀抱的预期下,极氪的外部干扰或将减少。这样的变化会带领它走向哪里? 1、极氪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成立4年,极氪的持续进化中,毛利率的改善值得关注。 2025年第一季度,极氪科技整体毛利率达到19.1%,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整车毛利率为16.5%,同比提升3.4
      958评论
      举报
      毛利率创新高,极氪科技交出“冲高端”成绩单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5-21

      毛利率创新高,极氪科技交出“冲高端”成绩单

      文/熊逾格 编辑/子夜 近期,吉利汽车港股分别发布吉利汽车、极氪科技2025年一季度业绩。 其中,吉利汽车一季度总交付量达到70.38万辆,同比增长48%,总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5%;极氪科技一季度总交付量达到11.4万辆,同比增长21.1%,总营收达到220.19亿元,同比增长1.1%。 整体来看,吉利的电动化转型相当成功,其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9万辆,同比增长达到135%,销售占比达到48.1%。而极氪科技则展现了极氪品牌(以下简称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的业界预期——毛利率持续提升,费用端成本下降。 业绩之外,另一则消息引发业界持续关注。 5月7日,吉利汽车港股发布公告,计划收购此前在美股上市的子公司极氪科技全部剩余股份。这意味着,极氪科技将在收购完成后从美股退市,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完成私有化。 极氪007GT,图源极氪官网 “吉利汽车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进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我们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一季度业绩会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称,“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空间”。 《台州宣言》后,吉利一改此前奉行近10年的多品牌战略方针,开始对一手打造的多个汽车品牌进行“收编”。作为吉利后期布局新能源高端市场的战略重心,极氪无疑是吉利众多子品牌中极重要的一个。此次吉利宣布收购计划,代表着其整合战略来到新的里程碑。 此前,而对于上市不足一年的极氪科技来说,加速扭亏为盈、平衡投资者曾是重要课题。如今,回到母公司怀抱的预期下,极氪的外部干扰或将减少。这样的变化会带领它走向哪里? 1、极氪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成立4年,极氪的持续进化中,毛利率的改善值得关注。 2025年第一季度,极氪科技整体毛利率达到19.1%,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整车毛利率为16.5%,同比提升3.4
      1,229评论
      举报
      毛利率创新高,极氪科技交出“冲高端”成绩单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5-11

      拟私有化回归吉利,极氪能否迎来新生?

      文/纪德 编辑/子夜 在美股上市不足一年之际,极氪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5月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这一报价较极氪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3.6%。 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这一决定,或许与吉利集团正在推进的战略整合密切相关。吉利方面表示,私有化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 去年9月,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在集团发源地台州临海发表了《台州宣言》,强调要通过“聚焦”和“整合”来推动业务发展,并先后完成几何汽车并入吉利银河、领克与极氪合并、翼真汽车划归吉利银河旗下等一系列业务重组。 回顾极氪的上市历程,这家成立仅三年的新势力车企,在去年5月10日登陆纽交所时曾风光无限。 其股票代码“ZK”首日开盘价26美元,较发行价21美元高出23.8%,最终以28.26美元收盘,涨幅达34.57%,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了第九个IPO成功案例。 然而,极氪上市后,无论是股价还是销量增长,都面临着挑战。 更关键的是,在吉利集团全面推进新能源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极氪任务不轻——吉利计划今年实现271万辆的总销量,其中新能源车要占到150万辆,这意味着极氪必须承担起更重要的销量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极氪纳入集团体系范围内,有助于吉利更高效地调配资源、优化管理。 然而,市场仍存在诸多疑问:极氪为何才上市仅一年就选择退市?私有化能否真正解决品牌整合难题?双品牌战略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1、极氪私有化,是为了更好做内部整合? 从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创下“最快IPO造车新势力”的纪录,到如今吉利突然宣布私有化计划,极氪在资本市场的旅程仅维持了一年。 这一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有其必然性。 极氪上市后的
      1.02万评论
      举报
      拟私有化回归吉利,极氪能否迎来新生?
    • 连线出行连线出行
      ·04-27

      2025上海车展的三个关键词:辅助驾驶、性价比,AI生态

      文/王慧莹 编辑/马军 今年的上海车展少了几分喧嚣。 “车圈顶流”小米创始人雷军和小米YU7的缺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虽成为本届车展的焦点人物,却没有了“坐车顶”的故事。 车企们的宣传少了些“火药味”,高管们也少了些“串门”,但规模和受关注度是依旧的。 官方信息显示,本届车展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相较于往届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 图源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微信公众号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车展上,各家紧锣密鼓开发布会的样子也可谓盛况空前。4月23日至4月24日这两天的媒体日里,各大车企及相关参展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多达193场,可谓历年之最。 一改往日对流量的追求,这届车展,终于将大众视线拉回卖车本身。这背后,行业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车展前不久,小米SU7的智驾事故引发热议,更引发外界对智驾的思考。车展前夕,工信部的一则公告更是让车企们更加谨慎,大家对外统一宣称“产品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 当然,这不意味着智驾消失了。以往在市场宣传中,部分车企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如今,各家仍把智能化作为重点,只是变得更谨慎、更务实,更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与此同时,性价比、AI也都是本届车展的关键词。本届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展出面积达到约10万平方米,参展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大幅增长。 作为年内首个A级车展,上海车展是一场行业聚会,也是一个风向标,从车企,到供应商,各家都在摩拳擦掌,打出先发优势。 1、智驾“去泡沫”,今年车企怎么说辅助驾驶故事? 今年上海车展,车企们很谨慎,也很匆忙。 车展前一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深刻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
      1,380评论
      举报
      2025上海车展的三个关键词:辅助驾驶、性价比,AI生态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