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纵横

探索IC产业无限可能。

IP属地:北京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15 12:11

      国产晶圆代工,十年突围

      当全球半导体产业在 AI 浪潮与消费电子复苏的双重驱动下加速回暖,晶圆代工领域的核心玩家正陆续交出 2025 年第三季度的答卷。11 月上旬至中旬,国产晶圆代工 “双雄” 华虹半导体与中芯国际相继披露最新财报。 01 晶圆代工双雄,财报最新亮相! 11月13日,中芯国际披露财报显示,Q3销售收入为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毛利率为22%,环比上升1.6%。产能利用率上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 根据未经审核的财务数据,中芯国际前三个季度收入为68.38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17.4%;毛利率为21.6%, 较去年同期增长5.3个百分点;资本开支合计57亿美元。 中芯国际表示,四季度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收入指引为环比持平到增长2%,毛利率指引为18%到20%。对于净利润变动,中芯国际表示,主要是由于晶圆销量同比增加及产品组合变动所致。 以地区收入分类看,中国、美国、欧亚占比分别为86%、11%和3%。从产品尺寸来看,12 英寸晶圆仍是主流,2025 年第三季度收入占比达 77.0%。 从产能及出货量来看,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中芯国际第三季度月产能达到102.28万片,突破百万片;销售晶圆数量增至约249.95万片。 中芯国际CEO赵海军在业绩会上表示,Q4作为行业淡季,客户备货有所放缓,但产业链迭代效应持续,淡季不淡,公司产线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据测算,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预计超过90亿美元,收入规模将踏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赵海军还发出预警,目前存储芯片产能供应紧张,致使智能手机领域客户拿货趋于谨慎。赵海军进一步补充道,多年前他曾对存储市场规律作出分析:当存储市场供给短缺5% 时,产品价格将翻倍;而当供给过剩 5% 时,价格则会腰斩。当前存储市场正处于至少短缺5% 的供需格局,这意味着存储器高价位态势将持续下去。 展望2026年,赵海军表示无论是
      24评论
      举报
      国产晶圆代工,十年突围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13 17:43

      “抛弃”英伟达,他说还有更大的野心

      2025年10月29日,孙正义超越优衣库创办人柳井正,重返日本首富之位。 今年以来,软银集团股价的飙升带动其个人财富激增,这位68岁的掌门人正试图将软银定位为全球AI浪潮的核心。 重仓英伟达后又清仓、入股英特尔、豪掷300亿美元加码OpenAI、斥资53亿美元拿下ABB机器人业务……一系列激进的押注,都指向孙正义的最新野心:在未来十年引领全球“人工超级智能(ASI)”时代。 而在AI泡沫论调占据上风时,软银股价的暴跌,也体现出了这种押注的“豪赌”特性。 作为手中筹码最多的玩家之一,孙正义打算如何取胜?他这种全产业链投资的“玩法”,又反映出AI游戏的何种本质? 01 软银的ASI版图 孙正义的目标是使软银成为全球领先的ASI平台提供者。他曾在演讲中说:“ASI——人工超级智能——指的是一种能够超越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从我第一次看到微型计算机芯片的照片起,我就坚信人类总有一天会看到超越自身智能的出现。这个信念从未动摇,并且一直是软银的基础。在我们所有的目标中,没有一个比实现ASI更能闪耀。” 为实现这一目标,软银在2024年至2025年间迅速采取行动,试图构建一个覆盖AI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系统。 软银的布局以其控股的芯片设计公司Arm为基石。Arm作为全球IP授权的领导者,其架构是移动、PC乃至云端生态的“抽税口”。孙正义已将其定位为AI芯片的核心平台,甚至正与Arm CEO合作研发自有AI芯片,计划明年推出。 在此基础上,为强化Arm架构在数据中心领域的竞争力,软银于2025年3月宣布计划以65亿美元收购服务器CPU设计商Ampere Computing。此举被视为补强其在云端通用算力领域的关键一步,旨在推动“CPU自主可控”并与Arm的IP业务形成上下游联动。 在AI加速器领域,软银采取了多路径策略。它在2025年第一季度将其英伟达的持仓价值从10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加
      190评论
      举报
      “抛弃”英伟达,他说还有更大的野心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12

      人人都有HPC玩,消费级CPU冲击100核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几何时,高性能计算(HPC)专属的多核处理器还只活跃在服务器领域,如今随着英特尔最新 CPU 路线图的曝光,预计接下来几年英特尔将会有很多充满竞争力的产品,例如搭载NVIDIA GPU的核显以及100核的CPU。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是美国政府从中撮合,产品协同是不是真能落地还不好说。 百核CPU即将走进消费级市场,一场围绕“核”的巅峰对决正在英特尔与AMD之间悄然展开。 01 为什么需要多核? 在计算机发展历程中,提高处理器主频曾是提升性能的主要路径。更高的主频意味着处理器每秒能完成更多运算,早期电脑性能的飞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然而,这条道路很快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是热量与功耗的失控。随着主频的提高,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和功耗也会显著增加。高功耗可能导致散热问题,需要更强大的冷却系统,而且会增加计算机系统的能耗;其次是性能边际递减。当主频突破 4GHz 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延迟、晶体管的开关损耗等问题开始凸显,继续提升主频不仅难以带来明显的性能增益,还可能因时序紊乱导致系统稳定性下降;最后是制程技术的天花板。随着晶体管尺寸逼近纳米级物理极限,单纯依靠缩小制程来支撑更高主频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随之飙升。 相比之下,多核处理器提供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性能提升路径。通过在单颗芯片内集成多个运算核心,处理器可以并行处理多任务,比如一边渲染视频,一边运行办公软件,各核心各司其职,无需再依赖单一核心的高频“硬撑”。这种架构不仅能显著提升多任务处理效率,还能在同等性能下降低单位功耗,实现更优的能效比。如今,多核已不再是 “备选方案”,而是适配复杂计算需求(如 AI 推理、4K 视频剪辑)的必然选择。 2005年,当时英特尔推出了首款双核处理器Pentium D,标志着多核时代的开端。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CPU核心数量不断增
      73评论
      举报
      人人都有HPC玩,消费级CPU冲击100核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09

      这类存储,AI端侧悄然走红

      从智能手表到TWS耳机,从扫地机器人到AR眼镜,越来越多搭载AI功能的小型设备开始要求本地推理能力。它们不需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但必须低功耗、实时响应、隐私安全。这催生了一个被长期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需求:高性能、小体积、低延迟的嵌入式存储。 今年,这个过去“不起眼”的细分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拐点。 01 端侧AI拉动,性能需求升级 全球半导体存储产品市场规模受AI在智能设备中快速渗透带来的存储扩容需求激增推动,从2020年的128亿块增长至2024年的138亿块。 预计未来五年,随着AI技术突破带来的新的存储需求与存储产品本身的技术产品升级驱动,全球半导体存储产品市场规模(以出货量计)将增长至2029年的194亿块,2024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7.1%。 而其中,全球嵌入式存储产品市场规模(以出货量计)从2020年的77亿块增长至2024年的86亿块,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这一阶段的增长主要受到人工智能发展、智能设备、工业自动化以及物联网等因素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4年至2029年,市场将增长至123亿块,年复合增长率为7.4%。 什么是嵌入式存储?简单来说,就是直接封装在芯片模组内部、与处理器高度集成的存储方案,常见形式包括eMCP(嵌入式多芯片封装)、eMMC、UFS、LPDDR、ePOP 等。 过去几年,这类产品被视为红海市场:技术成熟、利润薄、竞争激烈,头部厂商集中在三星、美光、SK海力士中。但随着AI向终端下沉,局面正在改变。 这一加速趋势的背后,是终端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与技术需求的升级。过去,许多消费类设备依赖eMMC(嵌入式多媒体卡)作为主存储方案,因其成本低、接口简单、生态成熟。但随着设备功能复杂度提升,尤其是对频繁小文件读写、低延迟响应和低功耗运行的要求增强,eMMC在带宽和协议效率上的局限逐渐显现。 eMMC不同版本的传输速
      138评论
      举报
      这类存储,AI端侧悄然走红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08

      功率氮化镓市场,迎来黄金时代

      在全球科技产业向高效能、低功耗转型的浪潮中,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正以其宽禁带、高电子迁移率、耐高温的独特优势,打破传统硅基器件的性能瓶颈。2025 年以来,从衬底工艺的突破到车规级产品的量产,从消费电子快充的普及到 AI 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应用,功率氮化镓产业迎来了技术成熟、场景爆发、商业化落地的多重共振,一个持续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 这一黄金时代的到来,并非偶然的技术跃迁,而是产业链协同演进、市场需求升级与政策支持共振的必然结果。 10月29日,Yole Group发布了最新版《功率氮化镓2025》(Power GaN 2025)报告。报告显示,功率氮化镓(GaN)器件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2024年的3.55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约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42%,未来六年将实现六倍增长。"功率GaN正在从潜力转化为生产现实,"Yole Group化合物半导体技术与市场分析师Roy Dagher表示,"我们看到所有终端市场都在加速采用。其效率、紧凑性和性能优势使其成为未来十年电力电子的关键技术。 来源:Yole Group 01 全链升级,步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氮化镓(GaN)产业正式告别 “技术验证期”,全面迈入 “规模化商用阶段”,从上游衬底外延到中游器件制造,再到下游场景落地与商业化变现,全产业链呈现协同升级态势,头部上市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与精准布局,推动中国在全球氮化镓竞争中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原材料与衬底制造 今年以来,三安光电在氮化镓技术领域持续深化布局。公司正持续对其核心的硅基氮化镓技术平台进行升级和拓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三安光电已着手构建射频硅基氮化镓代工平台,这一前瞻性布局旨在为未来高频、高功率的消费类射频应用场景储备核心技术,抢占市场先机。 截止今年8月,其旗下子公司湖南三安的硅基
      358评论
      举报
      功率氮化镓市场,迎来黄金时代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05

      全球半导体产业陷材料资源困局

      半导体是现代电子设备的“大脑”,从智能手机、数据中心到电动汽车、人工智能,乃至国防军工,几乎所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赛道,都建立在指甲盖大小、却集成数百亿颗晶体管的芯片之上。然而,当全球目光聚焦于EUV光刻机、3nm制程、GAA(环绕栅极)晶体管等“塔尖”突破时,却鲜有人意识到:真正可能让万亿级半导体产业“窒息”的,并非尖端设备,而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原材料——高纯硅、镓、铟、锗、钨、稀有气体、特种化学品……它们就像空气和水,平日无人喝彩,一旦“断供”,再先进的晶圆厂也会在顷刻间沦为“沉默的巨兽”。 随着科技博弈持续升级、地缘冲突此起彼伏、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爆发,半导体原材料“黑天鹅”成群而至:镓价暴涨,锗刷新14年价格纪录,磷化铟“一片难求”,六氟化钨(WF6)即将涨价,ABF载板关键玻纤布供给短缺……“缺芯”尚未完全缓解,“缺料”又接踵而至。 随着半导体需求激增(麦肯锡预测该产业到2030年将达到万亿美元规模),材料采购已从后台任务转变为国家安全和竞争力的关键部分。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多品类原材料短缺的集体困境,供需失衡、政策调控与技术壁垒交织,不仅推高产业链成本,更重塑着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格局。 01 核心半导体材料的供需困局:多品类齐陷短缺 美国面临“缺镓”困境 近日,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报告指出,在中国宣布对金属镓及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正面临“缺镓”困境,目前其试图通过“废物制镓”技术,回收美国国内工业体系中已流通的镓以缓解短缺。 镓的砷化物、锑化物、磷化物等化合物具备优异半导体性能,是电子设备、激光器、微波发生器及场致发光器件等固体装置的关键材料。 从产业链来看,镓的供应存在天然瓶颈。其一,镓无天然纯金属矿,需从铝土矿、锌矿冶炼副产品中提取,产能直接依赖上游铝、锌产业规模;其二,全球镓储量分布失衡,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全球金属
      302评论
      举报
      全球半导体产业陷材料资源困局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04

      对话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中国半导体的下一程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启动,中国半导体进入系统性追赶周期。十年过去,这场始于政策驱动、资本助推的产业跃迁,已走过最初的狂热与喧嚣,正悄然进入一个更复杂也更考验定力的新阶段。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主题是“有没有”,那么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将是:能不能强、是否可持续、如何真正创新。在这条漫长的攀登路上,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他作为紫光展讯(现为紫光展锐)23号员工一路做到高级副总裁,早年深耕芯片实业,后续转型投资。从业界一线到资本端口,他的视角横跨技术、市场与生态,对中国半导体的真实进展与深层瓶颈,有着比多数人更丰富的感知。半导体产业纵横对话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就当下大家关心的几个话题做了交流。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当前行业的转折:“接下来会进入‘强链补链’的深水区。”这不仅是一句总结,更是整个中国半导体发展进程的分水岭。01投资思路升级:投资标的有新范畴,设计公司评估有新标尺谈到投资方向,殷伯涛说:“元禾璞华的投资版图从设计起步,但这十多年的投资更像是‘顺藤摸瓜’,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这个‘藤’,就是产业链本身。早期从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切入,重心放在了芯片设计领域:围绕手机、汽车等终端应用的设计公司。这类企业投入小、反馈快、商业化路径清晰,更容易出成果。”确实,这里不仅是国产化最容易见效的一环,也是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一批企业由此起步,逐步建立起产品体系和客户基础。但随着半导体国产化任务基本完成,一个问题浮现:接下来往哪里走?其一,材料领域。在和殷总交流中,他分析到:“现在来看,材料是重点投资领域。材料属于最上游,验证环节有三四层,周期特别长,很多材料公司要做10年才能稳定量产。而且,材料在晶圆厂的整体成本中占比很低,试错成本却极高。一旦出问题,整条产线都可能停摆,因此客户极为谨慎。而材料因单价低、影响隐性,替换动力不足,导致国产化进程缓慢。
      706评论
      举报
      对话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中国半导体的下一程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03

      MEMS产业,踌躇满志

      大中华区MEMS市场营收在2024年至203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6%,到2030年将达到20亿美元,而销售量将达到66亿颗。 这是法国咨询公司Yole在报告中所作的最新预测。 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在经历了周期的剧烈波动后,正迎来结构性的复苏。在这场复苏中,一个曾经被视为“超越摩尔定律”的成熟领域——MEMS传感器,正站在新一轮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在苏州举办的第十五届纳博会中,中国MEMS制造大会作为主要分会议,邀请了多位学者和企业高管出席分享报告,大会同期还有微纳制造与传感器展。半导体产业纵横记者此次来到纳博会现场,采访了众多国内外MEMS领域企业,拿到了重要的一手信息。 且来看,最微小的MEMS传感器,如何撬动巨无霸市场。 01 市场高速增长,供需存在落差 MEMS(微机电系统)是集微型传感器、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于一体的微型化器件或系统。它并非遵循传统摩尔定律(More Moore)追求算力,而是“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 MtM)技术的关键分支,专注于通过集成不同功能来扩展系统价值。 在2024年全球约6680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市场中,由MtM驱动的收入占比高达27%,MEMS正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全球MEMS市场在2024年经历了稳健复苏,全年总营收达到154亿美元,相较前一年增长5%,总出货量高达310亿颗。 在这一全球趋势下,中国市场的供需矛盾与增长潜力尤为突出。Yole的数据指出,2024年大中华区的MEMS市场同比增长率达到了8.4%,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总规模预计达到4191.4亿元人民币,其中,智能传感器的市场规模预计为1643.1亿元人民币。 而MEMS制造公司华鑫微纳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每年需要消耗约200万片(折合8英寸)的MEMS晶
      50评论
      举报
      MEMS产业,踌躇满志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1-01

      存储芯片,开启“黄金时代”

      日前,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AI驱动下存储行业供需失衡加剧,预计将开启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到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有望向3000亿美元迈进,存储芯片行业或正迎来新一轮产业周期的起点。 01 存储芯片,开启超级周期 存储芯片周期性显著强于其他半导体细分领域,近 13 年呈现 3-4 年一轮的周期规律,当前正处于第四轮周期。 回顾前三轮:2012-2015 年由智能机换机潮驱动,后因扩产供过于求下行;2016-2019 年受益 3D NAND 产能转移、DDR4 迭代及手机游戏需求,DRAM 等产品价格涨幅超 100%,后续受 PC / 服务器需求疲软调整;2020-2023 年疫情催生远程办公与数据中心需求,存储先涨后因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下跌超 50%。 2024 年至今,AI 算力基建与 HBM 技术革命成为新引擎,改写传统周期逻辑。第四轮周期中,存储需求不再依赖个人消费端,企业级 AI 资本开支成为重要支撑,驱动 HBM、DDR4/DDR5 及企业级 SSD 等市场大规模增长。 在此趋势下,三星、SK 海力士等行业龙头开启新一轮争夺战,业绩迎来空前高增。 10月14日,三星公布的初步财报显示,Q3营业利润为12.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1.81%,环比大增158.55%,大超预期。三星单季营业利润历经5个季度,再次回升至10万亿韩元以上,也创下自2022年第二季度(14.1万亿韩元)以来的最高记录。 三季度销售额为8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8.72%,环比增长15.33%,创下历史新高。三星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公布包含净利润和部门明细项目的完整财报。 SK海力士Q3运营利润首次突破10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1.38万亿韩元,同比激增62%;营收24.45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12.598万亿韩元,三项核心指标均刷新历史纪录。 HBM业务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财报
      504评论
      举报
      存储芯片,开启“黄金时代”
    • 半导体产业纵横半导体产业纵横
      ·10-30

      RISC-V的生意,谁跑通了?

      最近,在2025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IC WORLD大会重要专题论坛——RDI生态·北京创新论坛·2025 上,“RISC-V商用落地加速营伙伴计划”正式发布。这个计划面向国内RISC-V芯片商、设备商、方案商、集成商等行业伙伴,征集可解决最终客户需求、但尚未完善的RISC-V PoC(概念验证)和Demo(演示原型)方案。发起者“北京RISC-V数字基础设施创新中心”将从需求匹配度、方案潜力、投入产出等维度对提交的方案进行评估,甄选后提供为期10个月的集中式资源支持(即“加速营”),最终将PoC和Demo升级为可商用、满足规模化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推动RISC-V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部署。 RISC-V,到底能不能赚钱? 过去常说“开源替代ARM”“中国芯崛起”的宏大叙事,现在变成了:投了RISC-V团队,产品出了吗?客户买了吗?下单第二批了吗? RISC-V不再只是理想主义者的旗帜,而是实干者必须面对的一门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最大变量,正是AI。随着AI应用全面渗透,异构计算、边缘推理、定制化芯片需求激增,RISC-V凭借其开放、灵活、可定制的特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01 三种模式,三种活法 The SHD Group预测,到2030年,全球RISC-V SoC出货量将达162亿颗,市场规模92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4%,远超传统架构。其中,AI加速器将成为增长最快领域,预计贡献超400亿美元营收。 RISC-V SoC增长趋势图 但数字背后,商业化路径高度分化。产业正从“能不能做”,进入“谁赚得到钱”的阶段。目前来看,能形成稳定闭环的,基本集中在三类模式: 第一,卖IP。这是最早成型的模式,企业提供可授权的RISC-V CPU内核,客户集成进自己的SoC中使用。属于典型的“卖图纸”模式,前期投入大,一旦标准化,边际成本极低。 美国企业SiFiv
      383评论
      举报
      RISC-V的生意,谁跑通了?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