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轶啸

窝轮牛熊证专家、港美A股实盘达人

IP属地:北京
    • 付轶啸付轶啸
      ·09-08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AI突围与定价博弈下的市场策略解析

      iPhone 17系列定价呈现显著分化特征,Pro版通过存储配置调整实现“隐形涨价”,而Air版以极致轻薄设计切入中端市场。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Pro系列起步存储从128GB升级至256GB,带动起售价提升至1099美元(国行约8999元),较前代上涨10%。这一策略既应对零部件成本上升压力,又通过“加量加价”维持高端市场溢价。相比之下,全新推出的iPhone 17 Air以5.5毫米超薄机身和145克轻量化设计为核心卖点,起售价949美元(国行约6999元),精准卡位6000-7000元价格带,有望受益于国内售价低于6000元机型可享15%国补的政策红利 。 一、定价策略分化:Pro系列涨价与中端市场卡位 这种定价组合反映苹果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分层:Pro系列服务于追求极致性能的高净值用户,而Air版则瞄准对价格敏感但注重设计的中端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标准版保持5999元起售价不变,但通过升级至120Hz LTPO屏幕和A19芯片实现“隐性增值”,形成对**Mate 80等竞品的差异化竞争。 二、AI技术突破:端侧模型重构移动计算范式 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呈现“软硬协同”特征,其核心突破集中于端侧AI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能力。最新开源的FastVLM和MobileCLIP2模型,分别在实时字幕生成和图像-文本交互领域实现革命性提升:FastVLM的首字延迟较竞品快85倍,支持摄像头实时分析视频流并生成字幕,而MobileCLIP2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将模型体积压缩50%,可在iPhone上实现离线图像检索和翻译。这些技术已通过Hugging Face平台开放WebGPU Demo,开发者可直接调用Core ML工具链集成至iOS应用,标志着“手机跑大模型”从概念走向现实。 发布会可能重点展示AI在影像、交互和隐私保护领域的落地场景:例如,Pro系列的4800万
      293评论
      举报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AI突围与定价博弈下的市场策略解析
    • 付轶啸付轶啸
      ·09-04

      非农数据定调降息预期,美股估值承压下的博弈逻辑

      北京时间9月5日晚20:30,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将发布8月非农就业数据,这是BLS“换帅”后首份关键经济指标,市场普遍认为其将直接影响美联储9月20日FOMC会议的降息决策。当前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89% ,但数据发布前的预期博弈已呈现出显著分化。 一、非农数据与降息预期的逻辑重构 从历史规律看,非农数据对降息预期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2024年8月非农新增14.2万人(预期16.5万),失业率4.2%,薪资同比增长3.8%,数据公布后市场迅速定价9月降息25基点,并推动全年降息预期从2次上调至3次。但2025年7月非农数据出现史诗级修正,5-6月新增就业从28万下修至3万,修正幅度达90%,直接导致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认知重构,9月降息概率从37%跃升至82% 。这种数据修正的“滞后性”和“颠覆性”,使得本次8月非农数据的可靠性面临空前质疑。 当前市场对8月非农的预期存在显著分歧。机构预测中值显示,新增就业人数可能在7.5万至11万之间,失业率预计升至4.3%,薪资增速环比或放缓至0.3%。若数据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维持9月降息25基点的基准路径;若新增就业低于5万且失业率突破4.5%,市场可能提前定价50基点降息 。反之,若数据超预期(如新增就业15万+,失业率回落至4.1%),降息预期可能大幅降温,甚至引发市场对年内不降息的重新定价。 二、美联储政策路径的多维制约 尽管就业市场的疲软为降息提供了充分理由,但美联储的决策逻辑已从单一的就业数据转向“就业+通胀+政策独立性”的三维框架。 1. 通胀黏性与关税扰动 7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2.9%,仍高于2%的长期目标,且8月PPI数据显示生产者价格环比上涨0.9%,远超预期的0.2% ,反映出供应链压力和特朗普关税政策对通胀的潜在推动。若8月CPI数据回升至3%以上,可能显著削弱
      3,206评论
      举报
      非农数据定调降息预期,美股估值承压下的博弈逻辑
    • 付轶啸付轶啸
      ·09-02

      ALT5 Sigma: 市值折半的特朗普加密概念股,是捡漏还是踩坑?

      最近币圈里,聊得最多的不是比特币涨跌,而是家叫ALT5Sigma的公司一一前阵子还在加拿大安安静静做加密清算技术,给对冲基金做后台支持,现在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特朗普家族加密生态的“上市钱包”,市值还折了一半,不少人拿着计算器算“到底值不值”。 作为币圈半个老江湖来说其实并不会太复杂,先掰扯下它现在的“家底”,这是最实在的:当前市值才9.66亿美元,但资产表按最保守的算法算,有21.6亿一一7.5亿是现金(相当于公司保险柜里的活钱),13亿是WLFI生态的代币持仓(占了USD1稳定币的3.75%),资产表按最保守的算法算,有约18.6亿美元约17.6亿来自WLFI生态的代币持仓(占总发行量的8%),再加上每年能赚2200万的老业务保守估值1亿。相当于你花100块买件衣服,拆开发现里面还藏着200块现金,这折价幅度,在加密概念股里少见。 为啥会有这“定价时差”?因为大部分人还把它当“小支付公司”看,没搞懂它现在的核心逻辑已经换了。现在的ALTS,赚的不是以前的技术服务费,而是靠USD1稳定币“滚雪球":USD1是特朗普家族推的,100%靠美债和美元存款背书,机构用它做跨境支付、 DeFi抵押,规模越大,赚的利息就越多。然后公司会拿一部分利息去买WLFI代币,买完直接销毁一一就像市场上的苹果越扔越少,剩下的自然更值钱,ALTS手里握着8%的 WLFI,跟着水涨船高。这逻辑跟传统公司回购股票拉股价一样,只是把“股票”换成了“加密代币”,本质是“现金流→资产增值→市值重估"的闭环。 现在市场等着两个“引爆点":一个是USD1已经登陆Coinbase了,这相当于拿到了合规入场券,机构想买不用再绕弯子;另一个是9月1日WLFI已经正式上交易平台,到时候有没有真需求、代币能不能稳住价,都是“照妖镜”目前观察真实需求和价格稳定性,就是最好的“照妖镜”。更妙的是Eric Trump(特朗普次子
      1,262评论
      举报
      ALT5 Sigma: 市值折半的特朗普加密概念股,是捡漏还是踩坑?
    • 付轶啸付轶啸
      ·09-02

      金价突破3500美元/盎司:现在入场黄金赛道,是时机还是陷阱?

      9月2日,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年内累计涨幅超33%,港股黄金股如中国黄金国际、招金矿业等同步刷新历史高点。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高达89.6%的背景下 ,黄金赛道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但在一片看涨声中,投资者需警惕市场情绪与基本面的潜在背离,理性评估入场时机。 一、驱动金价上涨的四大核心逻辑 1. 货币政策转向:降息预期支撑金价中枢上移 当前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达89.6% ,且美联储理事沃勒明确表示“支持9月降息,并预计未来3-6个月进一步降息”。降息周期中,实际利率下行将降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推动资金从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转向黄金。历史数据显示,2001年、2008年和2019年三次降息周期中,黄金平均涨幅分别达22%、28%和18%。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与美联储的法律纠纷可能加剧政策不确定性。美联储理事库克起诉特朗普非法罢免案仍在审理中,若特朗普成功控制美联储理事会,可能迫使更大幅度降息,这对黄金既是短期催化剂,也是长期风险点 。 2. 美元疲软与地缘风险:双重避险需求共振 美元指数近期持续走弱,9月1日交投于98.05附近,较前月累计下跌2%。美元作为黄金定价基准,其贬值直接推升金价。同时,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特朗普关税政策合法性争议等事件,进一步强化黄金的避险属性。例如,8月29日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叠加俄 乌局势紧张,推动伦敦金现单日上涨1.31%至3508美元/盎司 。 3. 央行购金:长期资金的“隐形托底” 全球央行购金热潮仍在延续。中国央行连续第九个月增持黄金,7月黄金储备达7396万盎司,年内累计增持52万盎司。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购金量达166吨,中国、波兰、土耳其合计占比超50% 。央行购金不仅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更通过“实物需求+市场信号”双重路径支撑金价。例如,2022年全
      689评论
      举报
      金价突破3500美元/盎司:现在入场黄金赛道,是时机还是陷阱?
    • 付轶啸付轶啸
      ·09-01

      中国平安2025年半年报解读:两大指标稳定向好!

      最近保险企业也在陆续发布中期财报。保险股票有个特点,不会让你大富大贵,但是却值得拥有。 巴菲特说过:保险是最有价值投资,它不会让你一下子赚很多钱,但能管住现在的钱,挣到将来的钱,保证一辈子都有钱。 现在港股保险业板块的股票估值都还比较低,股票比较便宜,可以找找里面的机会,来看看中国平安。 分析保险行业的财报,不能只看表面的净利润数字,核心要锚定两个“硬核指标”一一营运利润和净资产,这俩指标才是穿透短期干扰、看清保险企业真实 经营成色的关键,尤其要结合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底色来解读。 1、先把营运利润说透。 保险行业和普通行业不一样,保单大多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合同,净利润很容易被短期波动“带偏”:比如资本市场短期涨跌导致的投资收益波动,或者像平安好医生纳入合并报表时产生的一次性损益、美元港元可转换债券转股权价值重估损益这类“非日常”项目,这些都不能反映真实的经营能力。 而营运利润就是专门“挤掉这些水分”的指标,它剔除了短期投资波动(比如寿险业务实际投资回报与长期假设的差异)和一次性收支,只聚焦日常稳定运营。 2025年中期,平安归属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达到777.32亿元,同比增长 3.7%,这个增速看似不惊艳,但贵在“稳”,要知道,同期净利润680.47亿元同比下降8.8%,就是被一次性项目拉低了。 所谓一次性项目,前面也有提到,平安一季度财报里说,平安好医生并表产生34亿元的减值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债券市场的波动。如果单独计算公司第二季度的净利润,那反而是大概增长8%,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回到营运利润这块,从业务结构看,营运利润的增长很扎实: ①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贡献524.35亿元,同比增2.5%,这背后是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39.8%,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更是暴增168.6%; ②财产险业务贡献100.1亿元,同比增1.0%,综合成本率还优化到95.2%,同比
      1,021评论
      举报
      中国平安2025年半年报解读:两大指标稳定向好!
    • 付轶啸付轶啸
      ·08-31

      阿里AI芯片战略:短期阵痛与长期算力霸权的博弈

      2026财年Q1,阿里巴巴营收同比增长2%至2476.52亿元,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18%至335.1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数据看似疲软,实则暗藏战略深意: 一、财报数据的双面解读:利润承压与战略定力 1. 利润下滑的结构性成因 - 研发投入的爆发式增长: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其中仅本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就达386亿元。这种投入直接导致利润率收缩,但为长期技术壁垒奠定基础。 - 即时零售的战略性亏损:淘宝闪购日均订单突破1.2亿单,骑手规模达200万,虽拉动淘宝DAU增长20%,但履约成本同比激增47%,成为利润侵蚀主因。 2. 云业务的逆周期韧性 阿里云外部商业化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收入占比超20%,主要受益于: - 大模型推理需求爆发:通义千问日均调用量突破50亿次,带动算力租赁收入增长137%。 - 政企市场突破:与国家气象局合作建设的气象AI平台,单项目合同金额达12亿元。 二、AI芯片战略:填补算力缺口与重构竞争格局 阿里宣布打造AI芯片填补英伟达空白,当日美股飙升12.9%,市值增加367亿美元,其战略价值体现在: 1. 技术路径的精准卡位 - 兼容CUDA生态的降维打击:新芯片支持动态指令翻译层,可无缝运行英伟达CUDA代码,工程师迁移成本降低70%以上 。这一设计直击国产芯片生态短板,预计2025年底量产时将抢占30%的推理芯片市场。 - 国产供应链的全链条突破:采用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95%+)和华虹半导体7nm工艺(2026年量产),实现从设计到代工的100%自主可控 。这与****形成差异化竞争,后者仍依赖台积电部分制程。 2. 成本重构的战略意义 - 采购成本的断崖式下降:以寒武纪思元370为例,阿里采购价约3.7万元/片 ,而自研芯片量产成本可控制在1.8万元/片,预计2026年节省采
      603评论
      举报
      阿里AI芯片战略:短期阵痛与长期算力霸权的博弈
    • 付轶啸付轶啸
      ·08-29

      星舰成功试飞:太空经济新纪元的启幕

      北京时间8月27日,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超重型助推器B16首次实现“中心发动机故障模拟”下的稳定溅落,星舰飞船成功部署8颗星链卫星模拟器并完成在轨发动机再点火测试 。此次试飞不仅验证了火箭冗余设计的可靠性,更通过新一代隔热盾技术将再入精度控制在数十米范围内,标志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一、技术突破改写太空运输成本范式 (一)成本革命的底层逻辑 星舰的核心价值在于颠覆传统航天成本结构。通过“筷子”机械臂回收技术,SpaceX将火箭复用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天,单次发射成本预计从3000美元/公斤降至100美元/公斤 。这种成本降幅相当于航空业从螺旋桨飞机跃迁到喷气式客机,直接催生三大商业机会: 1. 卫星互联网的规模化扩张:星链2.0卫星重量提升至1.5吨,星舰单次可发射100颗,相比猎鹰9号成本降低80%。据测算,完成4.2万颗星链卫星部署可节省约240亿美元,这将加速全球宽带覆盖并重构通信产业格局。 2. 深空探索的商业化破局:NASA“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计划依赖星舰作为登月舱,若2027年载人任务成功,太空旅游票价有望从当前的5500万美元降至1000万美元以下 。 3. 太空资源开发的可行性验证:月球南极水冰开采、小行星贵金属捕获等项目,在成本下降后将具备经济可行性。以月球氦-3开采为例,每吨价值约30亿美元,而星舰运输成本仅为传统火箭的1/30。 (二)产业链重构的涟漪效应 星舰技术突破正引发全球航天产业链的“化学反应”: - 上游材料:第三代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激增,国内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的T1100级产品已进入SpaceX供应链,单价较进口降低40%。 - 中游制造:航天环宇(688523)的星载螺旋天线、航天电子(600879)的抗辐射芯片,在星链2.0订单中占比提升至35% 。 - 下游应用:成都盟升电子(688311)
      590评论
      举报
      星舰成功试飞:太空经济新纪元的启幕
    • 付轶啸付轶啸
      ·08-27

      阿里VS美团财报对垒:价格战终局与战略新局

      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行业经历了从“百亿补贴”到“理性回归”的戏剧性转折。京东外卖单季亏损147亿元的背后,是三大平台日均超2.2亿单的订单泡沫——这种“用补贴换流量”的模式,最终在8月1日被监管部门按下暂停键 。当价格战的硝烟逐渐散去,阿里与美团的竞争焦点正从“烧钱能力”转向“生态韧性”。 一、价格战的本质:从无序竞争到生态博弈的范式转换 (一)财务健康度的终极考验 美团2025年Q1财报显示,其营收865.57亿元,净利润100.57亿元,净利率11.62%。但市场预测Q2净利润可能同比下滑29.3%-50.6%,主要源于外卖市场激进的补贴活动。相比之下,阿里虽未直接披露本地生活板块(含饿了么)的具体亏损数据,但其2025财年Q2(2024年10-12月)整体净利润同比增涨63%至438.74亿元 ,显示出更强的现金流支撑能力。从流动比率看,阿里2025年3月为1.548,美团同期为1.382,阿里的短期偿债能力更胜一筹。 (二)战略定力的分野 美团选择“以战养战”,将补贴重点转向即时零售和海外市场。其即时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50%,由电子产品、家电等高价值商品驱动;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9.2%至222亿元,亏损收窄至23亿元。阿里则通过整合饿了么与飞猪,构建“淘宝闪购+饿了么配送+飞猪场景”的铁三角,2025年6月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与饿了么协同效应显著 。这种“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二、核心战场的深度解析:外卖、即时零售与生态协同 (一)外卖市场:从增量争夺到存量博弈 1. 美团的防守反击 美团外卖通过“奶茶咖啡品类补贴”拉动订单量回升,但核心用户的留存率仍保持高位 。其“浣熊食堂”计划未来三年建设1200家外卖集合店,通过集中厨房+供应链管理降低商户成本,试图在价格战暂停后巩固商家生态。 2. 阿里的破局之道 饿了么借助
      1,288评论
      举报
      阿里VS美团财报对垒:价格战终局与战略新局
    • 付轶啸付轶啸
      ·08-27

      恒指冲刺两万六:中国资产长牛逻辑下的市场新局

      恒生指数在8月25日放量突破25800点关口,单日成交金额达3696.98亿港元,创近四年新高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底层逻辑共振的结果: 一、放量突破背后的底层动能 1. 资金面的天量注入 南下资金在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历史纪录。今年累计净流入已超9389亿港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8078亿港元规模。这种“北水南下”的汹涌态势,直接推升了港股的流动性水位。从配置方向看,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巴巴,消费巨 头如美团、京东成为资金主攻目标,南下资金在科技板块的持仓占比已从年初的28%提升至35% 。 2. 科技周期的强劲共振 AI浪潮下,半导体和电子元件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3%,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增速达23.39%,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港股科技股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网易、快手等科网股单日涨幅超5%,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更是收获两位数涨幅 。这种产业升级红利,正在重塑港股的估值逻辑。 3. 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双重确认 中国政府近期密集出台消费刺激政策,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覆盖家电、汽车等品类,直接拉动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市场预期9月降息概率超70%),港元拆息持续下行,为港股提供了宽松的货币环境。 二、科技与消费双主线的复苏密码 (一)科技:从概念到业绩的兑现阶段 1. 半导体行业的戴维斯双击 二季度半导体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2.01%,净利润增长11.57%,其中二季度环比增速达64.21%。韦尔股份、澜起科技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600%,DDR5内存渗透率提升、AI芯片出货放量成为核心驱动力。港股市场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凭借先进制程突破,估值已从历史低位修复至行业平均水平 。 2.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重估 在反垄断
      7,5281
      举报
      恒指冲刺两万六:中国资产长牛逻辑下的市场新局
    • 付轶啸付轶啸
      ·08-25

      众淼控股并购科创融鑫如何解读一一对标蚂蚁集团,海尔集团孵化了属于自己的“耀才”

      上周五8月22日,海尔系旗下的保险科技上市公司一一众淼控股(01471.HK)宣布,以1.65亿人民币收购新三板企业科创融鑫(839037)55%股权,此次战略收购动作引发大量市场关注。 初看这次并购不过是一场普通产业整合,但当我们拆解交易细节、剖析战略意图后仔细分析,一条清晰的估值重塑路径浮出水面。 同时,对标蚂蚁集团收购耀才证券布局稳定币和RWA赛道,作为海尔旗下第7家上市公司,众淼此次收购金融数字化服务商科创融鑫,很可能是在为承接海尔“金融科技”板块做准备,更可能未来准备承接更大的RWA战略使命,这背后深意值得深思。 01 财务增厚的确定性:众淼控股年利润直接增长至少40%+,战略协同后增速有望更高。 作为海尔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关键布局,众淼控股自2024年8月登陆港交所以来就展现出强劲的基本面。其核心业务围绕保险代理展开,翻开众淼控股2024年财报,其保险代理业务以91.19%的营收占比撑起基本盘,贡献了1.88亿元营收,公司全年净利润4665.7万元,同比增长15.57%。在传统保险行业增速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已属亮眼。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增长轨迹:2021-2023年总收入从1.20亿元增至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0.4%;2024年净利润达4665.7万元,同比增长15.57%。在传统保险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凸显了其商业模式的韧性。 而被收购方科创融鑫,作为金融资产数字化服务商,根据新三板披露数据,近六年年净利润稳定在3000万以上级别,2024年税后净利达3602.6万元,具备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按55%股权比例计算,仅并表直接贡献就将使众淼净利润跃升近2000万元。 以众淼2024年净利润4665.7万元为基数,并购科创融鑫后,众淼控股的净利润将跃升至近6500万元。也就是说,仅是并表将直接带来约40%以上的净利润增厚;若考虑业
      757评论
      举报
      众淼控股并购科创融鑫如何解读一一对标蚂蚁集团,海尔集团孵化了属于自己的“耀才”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