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能见度

带你看最清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IP属地:未知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7-10 18:38

      网约车、氢能源汽车均未量产上市,海南唯一造车车企难了?

      图片来源:pixabay 7月8日,海马汽车(000572.SZ)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海马财务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767万元,同比下降36.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9万元,同比下降40.45%。 据海马汽车2024年报,海马财务是其并表的15家子公司之一。资料显示,海马财务公司专注于为海马汽车集团成员单位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包括存款管理、信贷融资、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 并表子公司业绩下滑背后,海马汽车正面临着持续的亏损困境。2022年-2024年,海马汽车的净利润分别为-15.74亿元、-2.02亿元、-1.4亿元。其2024年的营收仅剩17.75亿元,相比2016年的138.9亿元,缩水严重。 海马汽车能否走出困境? 1 持续亏损● 海马汽车成立于1988年,是海南省唯一的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拥有传统燃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和氢能乘用车生产资质。1994年,海马汽车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6年,海马汽车总销量超过22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2014年上市的海马S5单月销量连续数月破万,年销10.2万辆,成为海马汽车的爆款车型。2016年报中,海马汽车表示,公司聚焦S5,聚焦核心市场,通过持续开展营销“三大工程”、服务创新活动、系列终端体验活动、电商引流及精准营销等行之有效措施,提高了终端营销能力,大幅提升了产品销量。 销量的大涨也让海马汽车的业绩明显提升。2016年,海马汽车收入138.9亿元,同比增长17.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41.71%。 后一年,海马汽车销量跌至14余万辆,并由盈转亏——2017年,海马汽车营收96.83亿元,同比下降30.29%,净利润-9.94亿元,亏损额度相当于过去5年的净利润总和。 2018年,海马汽车的销量进一步下跌至6.76万辆,营收下跌47.88%至50.47亿元,净
      1评论
      举报
      网约车、氢能源汽车均未量产上市,海南唯一造车车企难了?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7-08 19:35

      补短板?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三成,奇瑞品牌整合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

      图片来源:度哥 据媒体报道,7月7日,奇瑞汽车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事业部、艾虎事业部、风云事业部、QQ事业部四大事业部。 调整后的四大事业部中,星途事业部聚焦高端品牌星途,艾虎事业部聚焦经典产品艾瑞泽和瑞虎,风云事业部聚焦新能源品牌风云,QQ事业部聚焦小车产品。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兼任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总经理。 奇瑞汽车旗下的捷途、iCAR及与**合作的智界品牌不在此次调整范围内。 奇瑞回应称,此次仅为内部机构调整,不涉及品牌定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战略聚焦、资源整合、强化协同、品牌向上。 2025年2月,奇瑞汽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始再一次上市尝试。资料显示,奇瑞汽车在2004年首次提出上市计划,后多次尝试上市未果。因此,在冲击港股IPO的关键节点,奇瑞组织架构的调整也备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足20%;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上半年占比仍未突破三成。 奇瑞汽车能否进一步加快产品布局,提升新能源销量,并完成IPO的“梦想”呢? 1 加快资源整合● 奇瑞汽车旗下拥有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五大品牌。其中奇瑞、捷途、星途兼顾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iCAR、智界为新能源汽车品牌。 据奇瑞官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奇瑞集团累计销售126.01万辆,同比增长14.5%。其中奇瑞品牌累计销售汽车73.72万辆,同比增长3.15%;星途品牌累计销售6.27万辆,同比增长15.1%;捷途品牌累计销售29.94万辆,同比增长33.9%;iCAR品牌累计销售4.45万辆,同比增长60.5%;智界品牌累计销售4.49万辆,同比增长165.3%。 由此计算,奇瑞品牌贡献了奇瑞集团近六成的销量,是其主要的销量来源。此次奇瑞汽车成立的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也是为了聚焦主力品牌的资源,提高其竞争力。
      126评论
      举报
      补短板?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三成,奇瑞品牌整合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7-04

      理想半年交付20.38万仅达标31%,组织调整、纯电布局能否破局?

      图片来源:度哥 日前,理想汽车(2015.HK)公告2025年6月交付量。其交付新车36279辆,同比下降24.06%,环比下降11.2%。从整个上半年来看,理想汽车维持增长,累计交付20.38万辆,同比增长7.9%。 值得一提的是,5月有媒体报道,理想汽车内部将今年全年排产目标调整至64万辆,其中增程L系列目标52万辆、纯电产品(包含MEGA)目标12万辆。此前,理想汽车的销量目标是70万辆,其中纯电i系列5万辆,增程L系列至少56万辆。 由此计算,理想汽车目前仅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的31.86%左右。在上半年,理想汽车推出了理想MEGA Home家庭特别版、理想MEGA Ultra智能焕新版和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下半年,理想汽车的纯电SUV理想i8、理想i6将上市发布。理想汽车能否凭借这些车型完成既定的年度销量目标呢? 1 月均销量不足5万● 6月27日下午,理想汽车发布公告更新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量展望。公司现预计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约10.8万辆汽车,其此前发布的交付量展望为12.3万至12.8万辆。 理想汽车表示,该调整体现了公司为长远发展而升级销售体系所带来的短暂影响。公司有信心,在理想i8上市前完成组织升级的工作,以更好的组织能力迎接新的产品周期。 同一时间,理想汽车发布全新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原“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对理想汽车智能汽车业务的战略到经营闭环负责;总裁马东辉将担任智能汽车群组的负责人,向董事长兼CEO李想汇报。李想仍将负责汽车业务相关的产品线、产品部、品牌、战略等团队,并将更多精力投入AI领域。 李想表示:“为了承接理想汽车迈入千亿规模后对组织能力的新需求,支撑智能汽车业务从战略制定到执行落地,我们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调整。智能汽车群组成立后,将通过研发、供应、销售、服务的端到端经
      134评论
      举报
      理想半年交付20.38万仅达标31%,组织调整、纯电布局能否破局?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7-02

      一年仅卖出1.13万辆,跑车皇后陷“卖身”传言

      图片来源:pixabay 近日有消息称,Stellantis集团计划出售超豪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但Stellantis集团回应称玛莎拉蒂品牌不对外出售。 但这已不是玛莎拉蒂第一次被传出售。2024年8月,就有传闻称,Stellantis集团正在考虑向中国车企出售旗下超豪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彼时Stellantis集团表示不会出售掉玛莎拉蒂。 但屡传出售背后,是玛莎拉蒂的销量持续下滑。玛莎拉蒂的全球交付量从2022年的2.59万辆,下降至2024年的1.13万辆;其在中国的销量从2022年的4680辆下降至1209辆。 另一方面则是集团整体的业绩下滑。2024年,Stellantis集团净营收为1569亿欧元,同比下降17%;净利润为55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70%;调整后营业利润为86亿欧元,降幅达64%。 作为Stellantis集团旗下唯一的超豪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在销量持续下滑下,其未来发展也让人担忧。 1 中国销量腰斩● 1995年,玛莎拉蒂首次在中国上海车展亮相;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不过,直到2016年,玛莎拉蒂推出首款SUV车型Levante,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迎来飞速增长。这一年,玛莎拉蒂全球销量4.2万辆,其中中国销量超过1.2万辆。 201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玛莎拉蒂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玛莎拉蒂全球销量4.87万辆,中国销量同比增长18%至1.44万辆,销量占比近3成。 但此后,玛莎拉蒂并没有顺利维持其销量增长,反而走起了下坡路。2018年,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下滑至1.07万辆,后一年跌下万辆,仅6240辆;到2024年,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仅1209辆,同比下滑58%。到2025年前五个月,玛莎拉蒂的销量仅384辆,同比下滑44%。 不仅中国市场销量不乐观,玛莎拉蒂全球销量也在下滑。其全球交付量从2022年的2.59万辆,下降至2024年
      93评论
      举报
      一年仅卖出1.13万辆,跑车皇后陷“卖身”传言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6-27

      抱团解渴,东风、日产合资出口,能逆转下滑销量?

      图片来源:度哥 6月25日,东风集团股份(0489.HK)与日产全资子公司NCIC订立合同,双方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从事汽车出口业务。 根据合同,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和NCIC分别出资4亿元和6亿元,分别拥有其40%和60%的股权。同时,合资公司的经营期限为28年。 在创立专注汽车出口业务的合资公司背后,东风和日产都有着不小的销售压力。2025年前五个月,东风集团股份累计销量67.28万辆,同比减少17.1%;2025年前四个月,日产在全球销量109.55万辆,同比减少5.9%,其在中国销量16.76万辆,同比减少24.6%。中国是日产单一市场中销量下滑最严重的市场。 6月26日,东风宣布成立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旨在通过聚焦整合商企、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等全价值链的资源,全速推进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事业的发展。 日产如今面临着业绩亏损的压力,其在中国市场也频频受挫。东风也在推动自主品牌的销量发展,但合资品牌仍占总销量的5成以上。两个车企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将如何提高在中国的竞争力? 1 日产陷亏损压力● 6月24日,日产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股东就其糟糕表现表达不满,部分股东要求管理层为公司日益深化的危机承担更多责任。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年财年,日产收入为12.6万亿日元,同比下滑0.4%;营业利润为698亿日元,同比下滑87.7%;净亏损为6709亿日元,2023财年为盈利3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1.96亿元),由盈转亏,是日产汽车20多年来,利润表现最差劲的一个财年。 日产预计2025财年的收入为12.5万亿日元,相比2024财年,同比下滑1.05%,但其并未预测全年净利润表现。日产目前预测2025财年第一季度亏损2000亿日元,而在2024财年第一季度其盈利286亿日元。 陷入亏损的日产
      280评论
      举报
      抱团解渴,东风、日产合资出口,能逆转下滑销量?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6-24

      新车月销不破万,合资失血,广汽集团自主品牌靠“赛马”突围?

      图片来源:度哥 6月20日,广汽集团(601238.SH)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就广汽集团改革等多个热点话题进行了回应。 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广汽将在自主品牌推行赛马机制,但资源不会平均分配,而是有战略重点地倾斜。冯兴亚称:“该赛的领域一定要赛,该整合的业务一定要整合。”具体而言,在再造产品开发流程上,广汽导入IPD,并以此进行产品定义,将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分开。在这种模式下,广汽设置了产品总经理,让产品总经理组建团队参与“赛马”,考核机制也从传统企业的岗位考核改为以项目主导。 2024年11月,广汽集团启动了三年“番禺行动”,将自主品牌的战略管控转变成经营管控。目前,其成果尚未显现——2025年前五个月,广汽传祺销量17.75万辆,同比减少24.76%;广汽埃安销量8.88万辆,同比减少11.77%。 在自主品牌启动赛马机制的广汽集团,能否提振销量呢? 1 新车月均销量均未破万● 根据“番禺行动”规划,未来3年,广汽自主品牌事业板块将密集推出22款全新车型。其中,2025年上市7款,全面覆盖纯电、增程和插混等主流新能源动力技术路线。2027年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占集团总销量60%以上。 2024年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分别销售41.46万辆、37.49万辆,合计占广汽集团汽车销量的39.41%。2025年前五个月,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分别销售17.75万辆、8.88万辆,合计占广汽集团汽车销量的34.08%。 显然,进入2025年,自主品牌在广汽集团的销量贡献有所下滑。背后与新车型表现不佳有关。 2025年1月,广汽埃安推出了“番禺行动”的首款车型埃安UT,其定位小型纯电动两厢轿车;2月,埃安UT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区间为6.98万元-10.18万元。埃安UT上市后的成绩并不出彩。数据显示,2025年3月,埃安UT的销量为4980辆,次月下滑至4337辆,到了5
      242评论
      举报
      新车月销不破万,合资失血,广汽集团自主品牌靠“赛马”突围?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6-20

      不止奥迪!跨国车企全面电动化集体“刹车”,原因为何?

      图片来源:度哥 6月18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迪已经撤回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高德诺表示:“奥迪将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列,这将为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提供更强的灵活性,然后我们将看看市场如何发展。” 电动化计划转变,来源于销量压力。2024年,奥迪集团全球共交付169.25万辆,同比减少11.8%;其中纯电动车交付16.45万辆,同比减少7.8%,仅占总销量的9.81%。 2025年第一季度,奥迪集团共交付38.88万辆,同比减少3.3%;其中纯电动车型交付4.64万辆,同比增长30.1%。尽管纯电车型增长近三成,但其销量占比也仅从2024年全年的9.81%提升至这一季度的11.9%。 显然,仅靠纯电车型无法挽救奥迪下滑的销量,需要燃油、混动等车型来撑起奥迪未来的销量。 1 经营压力难解● 随着经营压力的突显,奥迪也不得不暂缓全面电动化计划。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奥迪集团收入为645.32亿欧元,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为39.03亿欧元,同比减少38%;税后利润41.89亿欧元,同比减少33.08%。 在营收、净利润下滑下,对电动化的投入也着负担。2024年奥迪研发支出达42亿欧元,占营收6.5%,重点投向PPE电动平台、智能驾驶及车联网技术。 为此,奥迪开始降本增效。2月,有媒体报道称,奥迪正在计划大幅削减成本,到2030年,材料成本预计将降低多达80亿欧元,人力成本预计每年将降低10亿欧元。同时将大规模削减岗位、取消附加福利,并将部分工作外包。但在2029年之前,奥迪不会因企业经营原因进行裁员。 同时,奥迪停产关闭了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该工厂为奥迪首个电动汽车工厂,主要负责奥迪Q8e-tron的生产。 一
      251评论
      举报
      不止奥迪!跨国车企全面电动化集体“刹车”,原因为何?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6-17

      德国豪车陷质量危机!一季度销量再跌10%,如何重拾中国市场?

      图片来源:度哥 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发布三条关于奔驰的召回信息,涉及进口A级、CLA级、GLA级、国产EQC、国产C级和GLC SUV汽车等,共计1.61万辆,其召回原因包括存在安全隐患、排放危害风险。 在5月,奔驰因安全隐患召回了3.34万辆汽车,包括进口G级汽车、国产E级汽车。 在此次大规模召回前,奔驰还出现了大面积车机故障。据媒体报道,6月12日,全国多地的奔驰车主遭遇大面积车机故障,导致其车载导航、CarPlay等无法使用,甚至有车主反映语音控制功能也受到影响。 频繁召回、大面积车机故障,也让奔驰在中国的情况更加艰难。2024年,奔驰在中国销量68.36万辆,同比减少7.3%。2025年第一季度,奔驰在中国销量15.28万辆,同比下降10%。 为了提振销量,奔驰在中国不断降价,其面临的局面已不是降价就能解决的问题。此前,奔驰曾表示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从2025年到2027年,其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多款专属的产品,覆盖所有细分市场和驱动形式。靠加大中国投资,奔驰能挽回如今的颓势吗? 1 降价难改销量下滑● C级、GLC和E级是奔驰在中国市场的三大销量支柱,近年来也不断降价。指导价33.48万元的2025年款改款C200L运动版,经销商报价23.48万元;指导价35.68万元的2025年款改款C260L,经销商报价25.68万元。 综合来看,C级经销商报价相比指导价降幅在10万元左右。 据媒体报道,指导价42.78万-53.13万元的奔驰GLC,终端售价优惠最高12万元;指导价45.18万-59.98万元的奔驰E级,终端售价优惠也超过10万元。 降价背后,是奔驰为了挽回中国市场的销量——2024年,奔驰在中国销量68.36万辆,同比减少7.3%。2025年第一季度,奔驰在中国销量15.28万辆,同比下降10%。 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也影响了业绩
      342评论
      举报
      德国豪车陷质量危机!一季度销量再跌10%,如何重拾中国市场?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6-12

      利润大跌40%!德国老牌车企中国区换帅,挽销量颓势?

      图片来源:度哥 6月11日,大众汽车官方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齐泽凯博士(Dr. Robert Cisek)将接替孟侠(Stefan Mecha)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负责管理该核心品牌的中国业务。孟侠将于同日起在汉诺威担任大众汽车商用车(VWN)管理董事会主席(CEO)。 资料显示,齐泽凯拥有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工作,负责大众汽车品牌的生产战略;2020年,出任大众汽车集团南非公司董事总经理。两年后返回大众汽车集团德国总部,负责大众汽车品牌MQB产品线的管理工作。 大众汽车集团(以下简称大众集团)表示,齐泽凯自2025年1月1日起已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产品与战略负责人,并为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产品规划等工作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在公司转型的决定性阶段,这一任命将最大程度确保“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落实的连续性。 大众汽车在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292.8万辆汽车,同比下滑9.5%,这是12年来首次跌破300万大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销量64.41万辆,同比下滑7.1%,是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场。 从2024年开始,大众集团就将更多产品主导权交给了中国合资企业,并加大了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此次任命的齐泽凯有着丰富的产品战略经验,能否带领大众集团挽回中国市场? 1 销量下滑、裁员降本● 2019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423万辆的历史最高点,市场占有率高达19.8%。这一年,大众集团在全球交付了1097万辆汽车,中国市场占比接近40%。 然而,自2019年后,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交付量逐渐下滑。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292.81万辆汽车,同比下滑9.5%,几乎回到2012年水平——2012年,大众集团在中国交付281万辆。 从全
      461评论
      举报
      利润大跌40%!德国老牌车企中国区换帅,挽销量颓势?
    • 车圈能见度车圈能见度
      ·06-10

      利润骤降44%!华晨宝马换帅,能否破解销量利润双跌困局?

      图片来源:度哥 6月6日,华晨宝马董事会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任命,宝思齐(Birgit Böhm-Wannenwetsch)将自2025年8月1日起接替戴鹤轩(Dr.Franz Decker)出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将于2025年7月31日结束其在中国的任期,返回德国担任宝马集团首席信息官及信息技术部高级副总裁的新职务。 资料显示,戴鹤轩自2022年4月起担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主导了里达厂区建设、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推进等关键布局,并推动数字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新任总裁兼首次执行官宝思齐在2018年加入宝马集团,担任财务高级副总裁和集团司库。司库指企业集团内或者金融机构内负责资金管理职能的称号,主要负责现金管理,风险控制等职能。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华晨宝马从扩张阶段进入了注重财务效率和经营质量的阶段。背后与宝马集团在中国面临的困境有关——2024年,华晨宝马在中国销量达60.38万辆,同比减少15%;华晨宝马收益2056.05亿元,同比减少18.89%;年度溢利174.5亿元,同比减少44.03%。 华晨宝马换帅,能否提振宝马在中国的业绩表现呢? 1 加大华晨宝马投资● 宝马集团在中国共有两个重要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和光束汽车。 2003年,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华晨宝马,主要业务涵盖BMW品牌汽车在中国的生产、研发、销售、售后服务以及采购。 2004年,宝马投资40亿在沈阳大东区建设了第一家工厂;2009年,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集团就合资企业二期扩建项目签约,新增投资50亿元在沈阳铁西区建设新工厂。三年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2019年,宝马取得了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好成绩——2019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共交付BMW和MINI汽车72.4万辆,同比增长13.1%,创下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
      349评论
      举报
      利润骤降44%!华晨宝马换帅,能否破解销量利润双跌困局?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