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说

IP属地:未知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6

      老铺黄金年内二次提价,奢品之路能走多远?

      作者:林洛栩 出品:全球财说 刚刚结束的周末,北京SKP的老铺黄金(06181. HK)店铺门前排起长队,只因其商品即将再度提价。 但这种排队现象,也仅出现在北京SKP,从媒体报道来看,在老铺黄金官宣涨价后的一周时间中,多数门店并没有出现顾客抢购情况。 年内再度提价,幅度12.5%左右 8月25日,果不其然,老铺黄金涨价。 天猫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可以看到,大部分黄金饰品已经涨价。天猫旗舰店官方客服回复称,老铺黄金这轮调价主要产品价格上调了10%-12%。 网上汇总的涨价明细可以看出,产品涨价幅度基本都超过了12%,集中在12.5%左右。这已是老铺黄金年内第二次提价,2025年2月提价幅度约为10%。 由于老铺黄金产品分为素金款、点钻款等多种,所以售价为一口价,根据产品不同,克价不一。 以8月25日天猫旗舰店价格,人气较高产品素金款金刚杵吊坠22.2克折后价格为26757元,约合1205元/克。 但是工艺较为复杂的点钻款十字金刚杵,7.6克折后价格为11457元,约合1507元/克。 金价查询网数据显示,8月25日水贝黄金价格为786元/克,中国黄金、周大福、周生生、老凤祥黄金价格分别为969元/克、1009元/克、1010元/克、1010元/克。 当然,上述价格均为金价,还需要加上工费才是总克价。以周生生为例,工费每克80元至200元不等,如珐琅、精雕等特殊工艺工费或超200元/克。 但以目前来看,众多品牌普通产品克价仍低于老铺黄金。 老铺黄金董事长徐高明曾直言,价格调整是基于品牌本身的定位和定价策略决定的,跟黄金涨幅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此次提价,即便临近七夕,抢购也远没有想象中激烈,热度远不如此前情人节。 此前2月14日,因老铺黄金享受优惠,有人凌晨4点便去排队,SKP营业前便有超200人排队,等待时长5至8个小时,彼时甚至连包装盒都供不应求,不要包装盒可以再减300元。
      354评论
      举报
      老铺黄金年内二次提价,奢品之路能走多远?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3

      创想三维IPO:大玩文字游戏背后,营收狂奔换不回利润增长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想象一台机器,能将数字世界的神奇构想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基于3D打印技术所创造的现实。 从工业制造延伸至生物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开启个性化定制新时代,而如今这项高精尖技术开始悄然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根据CONTEXT数据,2024年入门级市场(主要为消费级)是3D打印机市场中唯一实现增长的领域。其中,中国制造已成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96%来自中国供应商。 近日,国产消费级3D打印龙头企业深圳市创想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创想三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以“全球最大的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身份高调出场。然而细究之后会发现,创想三维的“第一”之位经不起推敲,长期以价换量面临冲高难题,2024年其核心3D打印机产品出现销量下滑,利润不断被蚕食后,公司资金链已逐步趋紧。 “全球第一”的文字游戏 此次赴港IPO,并非创想三维首次冲击资本市场。 2024年1月,创想三维曾在深圳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根据独家保荐人中金公司最后一次于官网披露相关辅导进程,创想三维于2025年4月已完成第五期辅导工作。四个月后,创想三维突然宣布转战港交所。 对于创想三维“弃A转H”并不意外,随着港交所IPO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已有不少在A股申报多年无果转战港交所并成功上岸的案例。放眼资本市场,虽有铂力特、华曙高科、思看科技等3D打印企业成功挂牌A股,但多为工业级厂商,对于专业布局消费级的3D打印公司尚存空白。 或为增加成功的砝码,创想三维在招股书中多次使用“全球最大”、“领先市场”等词汇彰显行业龙头地位,底气则源于创想三维的全球化战略。 2022年至2024年,创想三维营业收入由13.46亿元增至22.8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84评论
      举报
      创想三维IPO:大玩文字游戏背后,营收狂奔换不回利润增长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2

      横琴人寿股权结构存缺陷,高管洗牌元老接连离场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横琴人寿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首家寿险法人机构,现经营承压。2025上半年净利亏损8.39亿元,冠上了非上市寿险公司“亏损王”的帽子。 业绩压力凸显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年轻”人身险企,横琴人寿占据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家全国性法人寿险企业的天时地利。然随着年龄增长,横琴人寿近年业绩表现却一言难尽。 2024年以前,横琴人寿营收步步高升,一路从2017年9.91亿元,攀升至2023年99.98亿元。同时保险业务收入一路高歌,由2017年8.63亿元,增至2023年85.20亿元。直至2024年增长势头戛然而止,营收同比下滑4.67%,降至95.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42%,降至82.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横琴人寿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降至0.21%。2025年第一季度,其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降至0.17%。 将目光聚焦到横琴人寿盈利能力上,落差则更为醒目。开业前4年,横琴人寿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迅速扭亏为盈,并持续2年盈利,录得净利0.59亿元和0.11亿元,一举打破了寿险公司“七平八盈”的行业定律。 遗憾的是,横琴人寿盈利能力根基薄弱。2022-2024年净利分别为-1.79亿元、-7.72亿元、-5.64亿元,3年累亏金额高达15.15亿元。令横琴人寿追求稳定盈利的梦碎了一地。 2025上半年,横琴人寿业绩承压明显。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3.9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2.86%;净利亏损8.39亿元,超过2024全年亏损额。这已是横琴人寿连续4年陷入上半年亏损态势,且亏损幅度出现逐年递增现象。 置于行业来看,从2025上半年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披露的业绩来看,有38家盈利,21家亏损。其中,横琴人寿是同期亏损最严重的。 横琴人寿保费收入同比两位数下滑,除了行业大环境挑战外,也不乏自身因素。
      111评论
      举报
      横琴人寿股权结构存缺陷,高管洗牌元老接连离场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1

      华润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加大侵蚀净利,房地产风险危如累卵

      作者:王莉 出品:全球财说 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监管力度加大,据银行从业人士称,类似案件目前罚款金额也有提升。 近日,珠海华润银行收到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的罚单,由于违反支付结算业务、货币金银业务、国库业务、征信业务、反洗钱业务管理规定,针对上述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对其作出警告,并处以334.75万元的罚款。 同时,也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罚,珠海华润银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个人金融部负责人吴某,被罚款13.5万元;时任珠海华润银行智能科技部副总经理马某杰,被罚款1.1万元;时任珠海华润银行风险管理部信用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程某,被罚款7.6万元;时任珠海华润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谭某,被罚款5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类似情况此次华润银行被罚金额比过往要高,表明上层严监管的决心,商业银行应当重视风险漏洞。 具体到华润银行自身,该行正面临盈利水平持续大幅缩水,资产质量风险加大。且近几年该行换帅频繁,今年初聘了新任董事长,而行长一职空缺已超半年。 资产质量风险致净利持续跳水 华润银行2024年营收实现增长,但净利大降,《全球财说》分析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相对稳定,债权投资资产质量或存巨大风险。 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1.32亿元,同比增长4.87%,净利润继续下滑,2024年实现净利润4.49亿元,同比减少67.97%。 近三年该行净利润下降幅度属实挺大,2022年、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0.03亿元和14.02亿元。 2024年华润银行缘何营收增长而净利下降,是因为信用减值损失大增导致,2024年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2.92亿元,同比增长44.64%,拨备计提规模的增长侵蚀了该行利润空间;不过该行并非贷款资产质量预计出现大问题,而是债权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大增。其计提贷款减值损失27.2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计提债权投资减值损失13.43亿元,同比增加11.18亿元,债权
      203评论
      举报
      华润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加大侵蚀净利,房地产风险危如累卵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9

      中欧制造:权益领跑,长期五星产品榜单揭晓

        作者:吴栖 出品:全球财说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募基金规模达33.11万亿元,基金数量为12705只,管理规模和产品数量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增长态势。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深刻变革,正逐步迈向更加成熟、规范且高效的发展阶段。公募基金进入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跨越的关键时期。 中欧基金自2006年成立以来,以长期主义价值观穿越市场周期、以战略级布局响应国家需求、以工业化投研体系构建核心壁垒,为投资者打造诸多长短期业绩表现优异的严选产品,获得诸多评级机构五星评级。 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13家权益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业绩榜中,中欧基金近1年排名第2,近10年排名第4①。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欧基金旗下9只权益类基金近一年排名进入同类型前5%②,多只基金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以中欧数字经济A(018993)为例,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欧数字经济A近一年涨幅近132.37%,对应基准37.36%。8月13日,中欧科技战队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在8月6日宣布限额100万元之后,再次将大额限购上限下调至10万元。③ 在平衡短期收益的同时,长期业绩更是衡量基金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依托于“中欧制造”投研体系,中欧基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长期业绩成绩单。 具体至产品可以看到,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欧基金成立的首只公募基金产品中欧新趋势,至今已运作超18年。现任基金经理周蔚文管理的13年间(2011/08/16至今),中欧新趋势A(166001)累计收益307.75%(对应基准42.24%),任职年化回报10.58%(对应基准2.45%),累计赚取利润超52亿元。④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欧新趋势A近十五年银河证券排名前15%(25/178),荣获国泰海通、晨星十
      55评论
      举报
      中欧制造:权益领跑,长期五星产品榜单揭晓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9

      大行科工港股IPO:超四成利润用于分红,外包飙高品质难把控

      作者:亢湉 出品:全球财说 受益于前期“骑行热”升温,带火了自行车产业的发展。 近日,折叠自行车生产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招股书,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大行科工专注折叠自行车细分赛道,近年来经营业绩持续增长,但产品外包生产占比上升、依赖经销商、先分红后募资补流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单一产品策略优势还是劣势? 2019年至2024年,全球自行车行业市场规模经历起伏,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零售量计,全球自行车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65亿辆增至2024年的1.79亿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7%。按零售额计,全球自行车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661亿元增至2024年的43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2%。 消费者购买力、自行车平均售价纷纷增长,使零售额增速高于零售量。 然而,折叠自行车在整体自行车行业中,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属小众细分领域,消费者对折叠自行车的接受度相较于传统自行车更低。以零售额及零售量计算,2024年全球折叠自行车分别占整体行业的5.3%及2.1%。 招股书显示,大行科工是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销售区域仍以国内为主。 2022年至2024年,大行科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3.00亿元、4.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1%;年内利润分别为3143.4万元、3485.0万元、5229.9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1%。 其中,在国内销售营收占比由2022年的77.9%猛增至2024年的93.4%,而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较低。 与此同时,从业务线划分来看,大行科工收入主要源于销售大行品牌自行车。2022年至2024年,大行自行车销量分别为14.90万辆、15.69万辆、22.95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24.1%,贡献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2.89亿元、4.42亿元,占营业
      147评论
      举报
      大行科工港股IPO:超四成利润用于分红,外包飙高品质难把控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6

      汤臣倍健正在被消费者抛弃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2025年,汤臣倍健(300146. SZ)迎来成立30周年的重要节点,但却未能用亮眼业绩献礼。 年初,汤臣倍健董事长梁允超在致股东信中直言,2024年公司业绩在“百亿收入关卡前来了个急刹车”,营收同比下滑27.30%至68.38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2.62%至6.53亿元,创除2019年因收购产生巨额减值亏损外的最大年度利润降幅。 对于2024年业绩表现,梁允超表示虽是硬着陆的一年,但2025年将成为汤臣倍健的战略转折点,公司将主动出击,在品牌、产品、渠道等方方面面“以攻为首”。 然而以2025年中报业绩看,公司核心品牌持续低迷,渠道方面仍深陷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数字化转型依然滞后,汤臣倍健的转机似乎仍未到来。 VDS一哥“三十不立” 2025年上半年,汤臣倍健延续上一年营利双降业绩颓势,营收同比减少23.43%至35.3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7.34%至7.37亿元。 若按季度,自2023年四季度起,汤臣倍健营业收入已连续7个单季度呈同比下滑状态。虽公司强调业绩降幅已有显著放缓迹象,但以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来看,已缩至2020年同期水平。 在业绩开倒车之际,就连被梁允超视作“新周期最主要KPI”之一的市占率也出现下滑。 2024年,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VDS)行业零售市场中,汤臣倍健虽仍蝉联行业第一宝座,但市占率首次跌破10%,同比减少1.1个百分点至9.4%。 这家曾以“中国VDS第一股”横扫保健品市场的龙头企业,正经历上市15年来最严峻的考验。截至2025年8月15日收盘,汤臣倍健报收12.36元/股,总市值210亿元,股价较历史巅峰时期跌超60%,市值蒸发超400亿元。 汤臣倍健的经营困境已渗透至旗下各大品牌的运营中,为汤臣倍健贡献超8成营收的三大核心品牌均延续上一年收入下滑趋势。 2025年上半年,汤臣倍健主品牌
      169评论
      举报
      汤臣倍健正在被消费者抛弃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5

      光大永明人寿3年亏损35亿元,业绩增速后劲不足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背靠光大集团等一众实力大咖,光大永明人寿却走的跌跌撞撞。 早期外资股东主导下水土不服,保费规模难以突围。2010年“合转中”后,光大永明人寿迎来高速发展期。保费规模迅速突破百亿元,持续盈利下却暗藏危机。规模效益不成正比;与银行深度绑定,银保渠道依赖症加重。 近年,光大永明人寿业绩斗转直下,连续3年累计亏损额达35亿元。2025上半年虽较2024年同期扭亏为盈,但分季度来看其业绩表现稍显后劲不足。 董事、高管双落定 自2024年3月刘凤全卸任光大永明人寿总经理,同年8月张晨松接棒成为新任总经理后,外界对光大永明人寿一举一动就颇为关注。 2025年4月25日,光大永明人寿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副总经理起,已经过去了3月有余。 近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发布两则任职资格批复显示,核准范思远光大永明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同时核准谭海峰光大永明人寿董事的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新晋董事谭海峰的到来弥补了2025年第2季度梁慧敏卸任董事的空缺。 谭海峰有北美精算师背景,于2025年4月加入永明金融,现任永明人寿亚洲区新兴市场副总裁。曾在英杰华亚太区、英杰华越南人寿、职总英康人寿、安盛新加坡人寿、中荷人寿任高管。 另一高管范思远是财务出身。曾任光大集团下属企业——中青旅(600138.SH)财务部总经理、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审计/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内控部总监、证券/法律事务部总监、财务/预算管理部总经理、财务总监等职务。2017年9月接任中青旅副总裁。直至2025年4月18日,中青旅发布公告称范思远因工作变动辞去公司副总裁(分管财务工作)、董事会秘书及在下属子公司的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光大永明人寿公开招聘时曾要求应聘者需符合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熟悉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和运作流程,掌握国内外金融市场和行业情况;具有15年以上金融工作经
      127评论
      举报
      光大永明人寿3年亏损35亿元,业绩增速后劲不足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4

      南京银行年内收多张罚单,年报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的解释敷衍

      作者:王莉 出品:全球财说 近日南京银行股权发生调整,不过整体上控股权结构没发生变化。 8月11日,南京银行公告,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确定无偿受让其全资子公司江苏云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南京银行4.96亿股。本次转让前,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99%,江苏云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02%。上述股票无偿划转完成后,云杉资本不再持有南京银行股份,江苏交控持有南京银行股份的持股比例增加至14.01%。本次南京银行的股份划转为一致行动人之间的内部转让,不涉及向市场增持或减持,不触及要约收购。 公告显示,江苏交控和云杉资本已签署股份无偿划转协议,尚需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过户登记。 作为首批上市城商行,南京银行经营状况在同类银行中表现靠前,其股权也比较有吸引力,此前南京高科就持续增持南京银行。 2024年南京银行盈利能力有所弱化,资产质量风险仍有抬头趋势,不过其经营数据也显示出和其他行不太相同的特点,比如个贷规模仍在稳步增长,信用卡业务也在持续上升中,反观行业当前个贷特点,则显示出个贷规模收缩,信用卡业务更是大幅收紧的态势。 频获股东增持 实际上,近年来南京银行股权较受青睐,股东频频增持。 江苏交控股权变更公告一周前,南京银行另外一个国资股东刚刚完成增持,根据公告,南京银行持股5%以上股东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24日至2025年8月4日期间,以自有资金增持该行股份750.77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06%。本次增持完成后,南京高科的持股比例由8.94%增加至9%,触及1%整数倍。 南京高科作为南京国资的代表,其行为体现出地方国资对南京银行的态度,江苏交控则是江苏省国资代表。 2000年,南京高科以2.03亿元自有资金参与南京银行首次增资扩股,获配20%股权(约2.05亿股),成为仅次于南京财政局的第二大股东;20
      180评论
      举报
      南京银行年内收多张罚单,年报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的解释敷衍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3

      达美乐“30分钟必达”完美叙事下,暗藏裂痕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在全销售渠道提供“30分钟必达”承诺的比萨公司,“达美乐比萨”品牌中国总特许经营商达势股份(01405. HK)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持续亏损多年,于2024年才实现盈利。 “披萨一哥”在华水土不服 凭借“30分钟必达”承诺,达美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掌握美国超90%的比萨外卖市场,并逐渐走向英国、印度、日本等地区,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披萨品牌。 但作为达美乐十大国际市场之一,中国却成为达美乐难以完美攻占的市场,始终落后百胜中国(09987.HK)特许经营的必胜客。 截至2024年末,达势股份在中国运营着1008家门店,数量仅次于印度、英国。2025年一季度该数据进一步增至1105家,而在2022年达势股份IPO时期,达美乐在中国地区的门店尚未超过500家。 作为达美乐品牌中国运营商,随着门店网络快速扩张,2022年至2024年,达势股份营收额由20.24亿元增至43.14亿元,年复合增速可达45.99%。以2024年中国市场比萨销售额计,达美乐排名第二,仅次于必胜客。 但规模扩张并不等于吸金能力的提升,单从盈利能力来看,达美乐在中国的发展远远谈不上优秀。 结合历史已披露数据,2019年至2023年,达势股份呈持续净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达11.77亿元,直至2024年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净利润为5519.50万元。 与常年超70%的毛利率水平相比,2024年达势股份1.28%的净利率可以称为在“弯腰捡钢镚”。 达势股份的盈利困境,源于特许经营商本质是在替别人打工。 首先是高昂的授权费,随着达势股份持续扩容,每年向达美乐集团缴纳的授权费也在升高,不断蚕食利润。 2020年至2024年,达势股份向达美乐集团缴纳费用(门店特许经营费、特许权使用费、软件许可费及年度升级费用)累计金额分别为2824.2万元、5010.2万元、6194.2万元、1.
      236评论
      举报
      达美乐“30分钟必达”完美叙事下,暗藏裂痕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