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观二姐

IP属地:未知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7-30

      国家生育补贴下,飞鹤要不要脱下“长衫”?

      这两天,飞鹤现身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成为WAIC历史上首批亮相的“AI乳企”。   这颇让人感到意外。   人工智能与乳企?   貌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   这次为何组合成了“AI乳企”?   飞鹤又为何要突然来这里亮相?     飞鹤为何讲起了AI的故事?   说实话,飞鹤参加这个会让人感到有点儿突兀。   不信你看,参加WAIC的企业都是什么?   **、腾讯、阿里、京东,这都是互联网科技圈的常青树。   还有谷歌、亚马逊科技、特斯拉、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它们的科技实力更不用多说。   再往下就是机器人圈的宇树、智元等新兴势力,以及KIMI、智谱AI等大模型领域企业。   这时间突然来了个飞鹤,一个传统奶粉企业加入,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好比一堆机器人里面混进了一罐奶粉。   要知道飞鹤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不是很舍得。   2021年至2024年,中国飞鹤的研发成本分别达到4.26亿元、4.93亿元、6.11亿元、5.85亿元,分别仅占当期收入比重1.87%、2.31%、3.13%、2.82%。   甚至现在研发开支已经不在财报中单独列出。   这与科技行业高投入相比,着实有点儿格格不入。   所以飞鹤为何要参加这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飞鹤表示你有你的帕拉梅拉,我有我的拖拉机。   在展会上,飞鹤主要展示了AI赋能全产业链成果。   有意思的一点是,飞鹤在最近的宣传中,号称自己打造的智能生产系统,已经具备着L5级无限制无人驾驶水平。   看到这我都坐不住了。   L5级是智能驾驶的理想状态,至今仍是个伪概
      227评论
      举报
      国家生育补贴下,飞鹤要不要脱下“长衫”?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7-15

      携程“调价”被点名,京东们“低佣”搅局

      最近,相信不少朋友都刷到郑州五星级大饭店摆摊的新闻,而且生意居然还不错。   但在摆摊生意火爆的背后,是其日渐不景气的主业,摆摊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   无独有偶,巧合的是,OTA行业龙头携程,也是在郑州,被多家酒店商户举报:携程平台要求酒店商户开通名为“调价助手”的改价工具。   就新闻中商户的说法:携程平台是通过技术手段修改酒店房间价格,并且不经商家允许修改商家的活动折扣。最新消息显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事情的真伪以及最后如何定性还不可知,但中高端酒店业不景气确实是事实。   而行业顶流,专注中高端的携程集团,小日子过得也确实非常滋润。     OTA:一超多强的携程集团   根据数据显示,携程集团2024年全年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2%‌,创近五年最佳业绩。2025年Q1净利润43.14亿元,同比持平,净利率34%。   今年一季度,携程四大主要业务全部实现上涨。住宿预订营业收入为55亿元,同比上升23%;交通票务营业收入为54亿元,同比上升8%;旅游度假业务营业收入为9.47亿元,同比上升7%;商旅管理业务营业收入为5.73亿元,同比上升12%。   除了携程外,整个OTA行业的净利率相对也比较高。   天眼查APP显示,同程旅行的收入大增: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6.79亿元,同比增长69.52%,净利率18%;美团占整个行业的比例为近20%,净利率也将近20%。       通过行业数据,可以看到,携程的利润率和市场份额(GMV占比56%)远高于同行,要知道,这是在美团,飞猪,同程们一众强敌的围剿下抢来的。   我们都知道,美团有中国最强大的地面铁军,外卖+到店每年500亿的现金奶源;同程
      224评论
      举报
      携程“调价”被点名,京东们“低佣”搅局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7-01

      高德,需要向阿里再证明一次

      最近,阿里又做出了一系列的大动作。   比如最新财报公布的阿里合伙人的更替;比如前段时间官宣的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又比如稍早之前的阿里内网“拆墙”等等。   在回归初心,重新创业的主基调下,阿里已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大变革。   那么,有人走向台前,也就有人走向幕后。   比如说高德,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最稳固的一块拼图,2021年就已经和飞猪、饿了么们组成“飞高了”组合,一起加速推进本地生活业务。虽然后来又几经调整,但是在今年6月之前,高德依然占据着本地生活集团的半壁江山。   可如今,“飞高了”组合中的“飞了”,被淘天重新提拔重用,拉去组成了大消费平台,似乎是想要换个名字继续征战本地生活赛道。而高德却被分类至了“所有其他”。   说实话,这还挺尴尬的。   毕竟,从“飞高了”开始,到后来整合“口碑”,高德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探索绝对是阿里元老级人物。而且天眼查App显示,在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报告中,阿里本地生活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2%,主要是由高德和饿了么订单增长,以及市场营销服务收入增长所带动。       同时,高德、虎鲸文娱等业务还陆续实现了单季度盈利。   一边是业绩向好、订单增长,但一边却是被忽略、落单。冰火两重天之下,为什么现在大家不想带高德一起玩了?     高德,需要再证明一次   如果看流量规模,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高德地图的月活已突破至8.73亿,坐稳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第四极的交椅——仅次于微信、淘宝、支付宝。   如果看本地生活布局,在先后与飞猪、饿了么和抖音团购们合作打通了商家供给后,现在高德早就进化成了一个集出行、美
      443评论
      举报
      高德,需要向阿里再证明一次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6-24

      巴奴上市,杜中兵是短板?  

      近日,巴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回顾上半年,如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今年算是餐饮行业的大年。   先是古茗、沪上阿姨们冲击港股IPO成功,然后是蜜雪冰城上市即突破千亿市值,再到4年长跑、5次闯关的绿茶集团顺利圆梦,中国餐饮企业们似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价值窗口期。   或许正因如此,前段时间还曾被“月薪5000别吃火锅”等舆论争议包围的巴奴,最近也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旨在冲击火锅“第三股”的宝座。   这是个好事,但也有部分不看好的声音,理由有两点:   一是除蜜雪冰城外,今年很多餐饮玩家们上市后的表现都有点不尽人意。比如绿茶上市首日股价就大跌了12.52%。   而且再来看港股火锅第一、二股的表现,截止到6月19日收盘,现在海底捞的总市值也已经缩水至了810.46亿元。至于呷哺呷哺就更惨了,仅为7.49亿元……   二是从招股书来看,当前巴奴的门店仅有140余家,整体规模相对有限,且又走的是品质高价路线,这怎么看都跟当下的主流消费经济叙事,有点反着来的意思。   所以,无论上市成功与否,未来的巴奴想要真正上岸,恐怕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频频翻车的产品主义,巴奴到底“贵”在哪里?   其实深入到招股书来看,现在巴奴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挺有意思的。   没有硬伤,但瑕疵却不少。   比如巴奴在2022年——2024年的经营收入分别约为14.33亿元、21.12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47.38%和8.9%;对应的年内利润约为-519万元、1.02亿元、1.23亿元;期内利润率为-0.4%、4.8%、5.3%,整体走势先增长,后放缓。   然后到了今年一季度,巴奴实现经营收入7.09亿元,较2024年一季度又同比增长了
      315评论
      举报
      巴奴上市,杜中兵是短板?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6-20

      圣桐特医上市前大额分红:资金“提前起舞”,背后逻辑几何?

      近日,港股有一家公司递交了招股书,引起了我的注意。 圣桐特医,一家专门做特医食品的公司。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是特医食品,特医食品,就是专门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置而成的配方食品。 简单来讲,就是给一些病人吃的饭。 目前是一个稍微小众的赛道,圣桐特医此时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可以说是很有勇气,而且据了解,暂时中国并未有上市公司以特医食品为主营业务,所以笔者觉得对圣桐特医的商业模式研究有一定意义。     业绩优等生光辉下,暗藏隐忧?   先从行业角度来看,特医食品适用人群集中在“婴幼儿及老年人群”,目前来讲,行业发展前景不错。 一是如今老龄化趋势,得慢性病及特殊病症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潜在需求规模在不断上升,而且需求呈现刚性。 二是尽管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家长对孩子的精细化养育趋势愈发显著,对专业营养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因此,特殊营养需求婴儿对特医食品的渗透率正在不断提高。2024年,中国婴儿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已达到135亿元,占特医食品市场的比例为58.2%。 在此行业背景下,圣桐特医上市的前景是很可观的。 根据招股书显示,圣桐特医2022、2023、2024年收入分别为4.91亿元、6.54亿元、8.34亿元。其中2023及2024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3%、27%。 2022、2023、2024分别实现经调整净利润为1.20亿、1.74亿、1.99亿。其中2023及2024年同比增长分别为45%、14%。 整体讲,称得上业绩“优等生”。 不过,看似大幅增长背后,其实也藏着隐忧。 一是圣桐特医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维持业绩增长。 2022、2023、2024年,圣桐特医的过敏防治产品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85.5%、88.2%、90.3%。 相比着,早产儿产品、无乳糖产品、全营养产品等
      295评论
      举报
      圣桐特医上市前大额分红:资金“提前起舞”,背后逻辑几何?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6-10

      52TOYS冲击IPO,会是下一个“塑料五粮液”吗?

      近段时间,潮玩可谓火热,头部企业泡泡玛特市值不仅超过了3000亿港元,6月8日,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还以1467亿身家成为河南新首富。 短视频平台上,LABUBU更是风靡海内外。 一时间,潮玩玩具似乎成为了一个新的风口? 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泡泡玛特。 近日,继泡泡玛特后,52TOYS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许多人说其是泡泡玛特第二。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说泡泡玛特是“塑料茅台”,那它岂不是很有可能成为“塑料五粮液”?   52TOYS会是下一个“塑料五粮液”? 从行业角度看,52TOYS确实存在成为“塑料五粮液”的可能。 按照2024年GMV计算,52TOYS在中国IP玩具公司排名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泡泡玛特与布鲁可之后。 如果未来潮玩行业风口爆发,52TOYS很有机会。 不过从投资角度讲,行业风口始终是外部效应,一个公司值不值得投资,主要还是自身实力够不够硬,不然很容易成为风口下的泡沫。 相反,一家公司只要足够能打,即使行业不济,也是值得价值投资的典范。 像蜜雪冰城上市前,许多人都认为现制饮品已经没有想象力了,蜜雪冰城也逃脱不了上市就破发的命运。 不过现实是,其底子够硬,即使其未站在行业风口上,依仗全球超过20000名加盟商的硬实力,仍使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所以,回到52TOYS身上,其自身底子如何?如果上市成功会是塑料五粮液,还会是其它未知数? 从招股书看,52TOYS近几年营收实现了正向增长。 从2022年至2024年,52TOYS的营收分别为4.62亿元、4.82亿元、6.30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6.7%。 从营收上看成绩挺不错。 不过与营收存在反差的是,2022至2024年,52TOYS连续三年遭遇亏损,其亏损金额分别为171万元、7193万元、1.22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5675.4万元、1910万元、3201.3万元。 虽然调整后净利润
      9,4991
      举报
      52TOYS冲击IPO,会是下一个“塑料五粮液”吗?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5-20

      四年市值缩水600亿,石头科技赴港上市传闻引关注?

      近日,有海外媒体报道称,石头科技正准备赴往港股上市。 虽然消息尚未得到进一步验证,但却已经引发了不少投资者们的关注。 毕竟,石头科技在A股科创板上市才刚满五年,如今又要“闪冲”港股,速度不可谓不快。 遥想当年,在A股上市时,石头科技被称为“疯狂的石头”,2021年时,股价甚至一度突破过1000元,成为A股继茅台后的第二只千元股,市值也到了千亿规模。 可惜的是,如今茅台依然稳坐千元位,但“疯狂的石头”已不再疯狂,股价今年甚至跌出过200元以下,总市值现在也在400亿左右徘徊,最大缩水了近600亿。 那么,为何石头科技不再“疯狂”,如今又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行业越来越卷,石头科技成本高企 石头科技的最新业绩或许能给出答案。 据天眼查APP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石头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了86.22%,实现归属于上市股东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下降32.92%。   妥妥的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 主要原因是石头科技成本高企,第一季度营业总成本为31.20亿元,同比增长了118.65%。 其中,石头科技销售费用为9.515亿元,同比增加了169.25%;研发费用为2.66亿,同比增加了36.90%。 不难看出,倍数级增长的销售费用,直接拖垮了整个一季度的利润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石头科技的现金流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压力。 一季度数据显示,石头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42亿元,同比下滑了118.9%。 不过,成本高企、销售费用大增,也并不是这一时才有的。 2024年,石头科技就已经出现过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那时,销售费用就同比增长了73.23%,如今只是对过往的延续。&nbs
      882评论
      举报
      四年市值缩水600亿,石头科技赴港上市传闻引关注?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5-14

      霸道总裁“爱优腾”,爱上红果“短剧”?

       近日,爱奇艺进军直播电商领域。老实说,爱奇艺这反射弧太长了,直播电商早已经被巨头们瓜分多少年了,这个时候,爱奇艺才来掺一脚?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不是爱奇艺开始“乱投医”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变现。不过,实话说,这不能怪爱奇艺。如今长视频平台确实太难了,本身就陷入利润增长泥潭,近两年,短剧又进一步发展壮大,无疑是再度压缩了长视频的生存空间。 于是,长视频行业内许多人不像以前一味追求流量,开始对外喊长视频无可替代的价值。像腾讯视频副总裁孙忠任在前些日子发言表示,“长视频在完整叙事、思想引领和艺术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说自己不可取代,其实表明自身地位已经相当弱势,不免思考,长视频赛道未来应何去何从? 短剧会是长视频平台的救命良方吗?几大长视频平台,面对行业困境,都做了变革。目前做的火热的,就是主动拥抱“短时代”。上个月,爱奇艺2025春季悦享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发布了超过400部“长+短”新片单,会上王晓辉指出,2025年内容行业唯一关键词就是“短”,爱奇艺将实施“长+短”并行模式。3月份,阿里大文娱CEO、优酷总裁樊路远开会拍板成立微短剧,腾讯视频,芒果TV更是在近年把短剧抬到战略级别。一时间,短剧好像成为了长视频平台的救命良方。《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 年12 月,微短剧用户规模高达6.62 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01 分钟,仅次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且网民使用率较上半年提升7.3 个百分点,达到了59.7%。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长视频作为供给端也理应变化。但短剧真的会是长视频平台的救赎吗?短剧刚刚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兴起时,长视频平台不以为意,觉得短剧质量太差,甚至不如长剧烂片,会有人看?直到去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
      464评论
      举报
      霸道总裁“爱优腾”,爱上红果“短剧”?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5-14

      赵明走后,荣耀走上了亲民路线?  

      这两天,在给父母挑手机,顺便观摩了下荣耀最近的动作。发现了一个点,觉得很有意思。继荣耀管理层更新后,荣耀推出的新机都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这个月,荣耀400将上市;在上个月,荣耀刚推出了Power新系列。 二者价格都相对亲民。像其刚推出8000mAh电池的Power,国补到手最低价才1699元。这与赵明时代要求对标苹果有点儿不一样,不免让二姐疑惑,难道是荣耀的风向变了? 荣耀的牌力如何?如今手机行业进入寡头时代,人尽皆知。各个牌手已经坐在牌桌上,现在比拼的就是手里拿的牌大小。从牌面上看,**手里拿的是“花粉+情怀+技术信任”,小米拿的是“米粉+雷军”,vivo拿的是“老粉+本分”,苹果自然不用多说。荣耀的粉丝群体是“荣粉”吗?在网上的声量并不大。环顾一周,在这个牌桌上,好像就属荣耀拿得牌较小。荣耀不是没有自己的粉丝,只是粉丝成分有点儿尴尬。都知道,荣耀曾经是**的一份子,粉丝一度也是花粉,当年**被制裁时,在许多国人支持下,其甚至成为**手机替代品。那时风头正盛,荣耀手机2022年一举成为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当时,市场上一度有“**卖亏荣耀”的声音。可惜,风头只是一时的,随着**在手机市场上强势回归,曾经寄托在荣耀下的“花粉”,重找旧主。荣耀似乎成为了版本弃子。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至三季度,荣耀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逐季度下滑。IDCD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荣耀的市场份额下滑至13.7%,在国内手机市场的排名降至第五位。根据IDC最新数据,2025年Q1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小米、**、OPOP、vivo、苹果,荣耀遗憾沦为Others。在牌桌上,牌力小自然很容易出局。面对不利的状况,荣耀如何夺回牌权呢?其实看到现在的手机市场局面,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战国历史,七雄之间互相攻伐,最后最弱的秦国却一统天下。秦国能
      564评论
      举报
      赵明走后,荣耀走上了亲民路线?  
    • 财观二姐财观二姐
      ·04-21

      北京银行年报出炉:“城商行一哥”位置还能坐稳吗?  

      北京银行曾一直是“城商行一哥”,稳居行业龙头,不过自从2023年江苏银行营收与净利润再度超过北京银行后,并拉开距离,这个“大哥”的名声就变得岌岌可危。 2024年,对于北京银行而言,是一个稳住江湖地位的一年,这一年中,北京银行是否牢牢稳坐了“城商行第一”的宝座? 近日,北京银行公布了2024年报,从中或许能得到答案。   业绩出炉:北京银行状元变探花?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银行实现营收699.2亿元,同比增长了8.41%,实现归母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增长了0.81%。 整体看,北京银行这份业绩不容乐观。 与此相比,江苏银行梅开二度,再度稳压北京银行一头。 江苏银行2024年实现营收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实现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增长了10.76%,位居城商行第一。 有意思的是,北京银行今年“榜眼”位置似乎也要坐不住了。 宁波银行实现营收666.31亿元,同比增长了8.19%,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71.27亿元,同比增长了6.23%。 净利润上,宁波银行已经超过北京银行。 曾经的老大哥,如今让人唏嘘。 从近几年业绩看,北京银行总给人一种增长到“天花板”的感觉。 2021—2023年,北京银行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07%、0.00%、0.66%。 同期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3.45%、11.40%、3.49%。 数据对比不难看出,2024年北京银行的营收增长虽然是近四年最高,但是净利润增长却是近四年最低。   而且营收增长近几年多是个位数增长,净利润增长虽然在2022年有高峰,但仅此一年,如今也开始接近于0增长。 难道北京银行的业绩天花板要出现了? 从盈利能力上,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2022—2024年,北京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76%、1.54%、1.47%;ROE分别为9.60%、9.32%、8.65%。 根据数据来看,北
      1,513评论
      举报
      北京银行年报出炉:“城商行一哥”位置还能坐稳吗?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