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盐士

聚焦资本市场,不偏不倚,杜绝寡淡!

IP属地:未知
    • 拾盐士拾盐士
      ·08-13

      新帅上任遭巨额罚单连击,滞涨的上海银行有点“烫手”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8月11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正式确认顾建忠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然而在顾建忠正式掌舵之际,上海银行正面临多方面挑战。 8月初,上海银行因合规与内控相关问题,连续收到监管机构两张巨额罚单,合计处罚金额超3000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上海银行的压力还延伸至经营层面。资产质量承压、财务风险暴露、业绩增长放缓等因素,正挑战着银行的发展空间。 昔日常年占据城商行“第二把交椅”的上海银行,不仅被北京银行甩开差距,更是被后起之秀频频超越,多项核心经营指标持续下滑,行业地位岌岌可危。 面对内忧外患的挑战,这位新掌门肩上的压力不言而喻。市场目光聚焦于顾建忠的领导策略与改革措施,并期待其能引领这家总资产规模逾三万亿元的城商行有效应对挑战,实现未来业务的平稳健康发展。 老将掌舵伊始,直面3300万合规拷问 8月份,上海银行因连收监管罚单被市场所关注。 2025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示对上海银行的行政处罚决定。因涉及账户管理、清算流程、反假货币、财政存款占压、征信合规、反洗钱义务履行等八项违规行为,上海银行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及罚款2874.8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达2921.75万元。同时15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最高个人罚款14.2万元。 图源:中国人民银行 收到千万级罚单仅3天后,浙江金融监管局再开罚单——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因绩效考评不合规、资产池业务缺陷、“售后回租”信用证管理不审慎等六项问题被罚380万元。至此,上海银行一周内累计罚没金额超3300万元,年内被罚总额超过3580万元。 图源:浙江监管局 虽然上海银行回应称,央行处罚涉及2020-2021年业务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浙江处罚涉及2019-2023年问题“正通过健全制度、优化流程积极整改”。然而摊开时间轴来看,其整改成效和质量令人存疑。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上海银行
      100评论
      举报
      新帅上任遭巨额罚单连击,滞涨的上海银行有点“烫手”
    • 拾盐士拾盐士
      ·08-08

      利润“虚胖”高管出走,押注AI能助复星医药造血再生吗?

      出品|拾盐士 近日,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明确表示要全面拥抱AI,复星医药正着力打造一系列AI开发工具,以期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据悉,复星医药已经成为行业首个引入AI决策智能体平台PharmAID的公司。 拥抱AI,已是医药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AI战略是否能成为复星医药驱散业绩阴云、转型破局的关键一步? 业绩阵痛:服务板块崛起难掩主业颓势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龙头,复星医药曾以多元化并购构建横跨制药、器械、诊断与服务的庞大版图,一度是资本市场的耀眼明星。但昔日驱动其快速扩张的并购策略,如今反成桎梏,近年来企业深陷业绩波动、财务压力剧增、市场信心低迷的困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如何将“绊脚石”转为“垫脚石”,成为复星医药当下迫切的命题。 从业绩来看,自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439.5亿元的峰值后,复星医药开始走向下坡路。 2023年-2024年两年间,复星医药的营业收入持续下降,分别为414.0亿元、410.7亿元。2023年的增速由12.66%跌至-5.81%。2024年的增速虽然由-5.81%回升至-0.81%,但仍未脱离负增长。 到了2025年一季度,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及部分地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开展等因素影响,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94.20亿元,同比下降7.26%。纵观近年来的低迷的营收状况,药品需求减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图源:东方财富网 两年多以前,复星医药曾靠销售新冠相关产品实现营收暴增,但这种增长不可持续。2023年-2024年,捷倍安(阿兹夫定片)及沙多力卡(注射用炎琥宁)的需求减少,导致复星医药抗感染核心产品的收入大幅下降。2023年,抗感染核心产品的销售收入为43.38亿元,同比下降49.43%;2024年,该产品销售收入进一步减至31.26亿元,同比下降27.95 %。 此外,2024年复星医药抗肿瘤及免疫调节
      231评论
      举报
      利润“虚胖”高管出走,押注AI能助复星医药造血再生吗?
    • 拾盐士拾盐士
      ·08-05

      “普惠试验田”遭首罚,邮储银行拉响三重警报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一张罚单将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推至聚光灯下。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这家国内首家由国有大行发起设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被罚425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罚17万元,这也是其开业以来遭遇的“首罚”。 图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竞争白热化、金融科技浪潮日益汹涌的当下,这家邮储银行倾力打造的“普惠实验田”却深陷亏损与合规漩涡,无疑为这家国有大行雄心勃勃的数字金融蓝图投下浓重阴影。  这张425万元的罚单,不仅意味着中邮邮惠万家银行合规经营能力亮起红灯,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其运营模式的深层困境和作为母行的邮储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业绩疲软、资产质量恶化、合规压力凸显,给邮储银行敲响了“大而不强”的警钟。 换帅期业绩跌入冰点 普惠试验田三年亏逾8亿 作为邮储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级“试验田”,中邮邮惠万家银行于2022年初在万众瞩目中落地上海,其独立法人的身份被视为打破银行业传统束缚、以轻资产模式开拓普惠金融新路径的关键举措。然而,现实的答卷却异常沉重,该行成立至今累计亏损已突破8.4亿元。 中邮邮惠万家的失落,正迫使市场重新审视邮储银行在应对行业变革时的战略执行力与内部治理韧性,其面临的业绩疲软、资产质量承压、合规内控压力交织的现实挑战,亦因此被置于更清晰的聚光灯下。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2年-2024年,邮储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为140672.82亿元、157266.31亿元、170849.10亿元,增速分别为11.75%、11.80%、8.64%,资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张,但增速在走下坡路。 图源:邮储银行2024年报 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近年来同样面临失速的考验。自2022年起,邮储银行业绩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营收增速直接腰斩,从2021年的11.38%下降到2022年的5.08%。2024年,邮储银行实现
      303评论
      举报
      “普惠试验田”遭首罚,邮储银行拉响三重警报
    • 拾盐士拾盐士
      ·07-24

      瑞银预警55亿“利润泡沫”,老铺黄金高估值背后的三大拷问

      出品|拾盐士 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中,老铺黄金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其股价在年初至今经历了疯狂的上涨,累计涨幅高达321.5%,一时风头无两。然而,近期股价却出现连续回落,截至7月23日,盘中低见765港元,较本月创下的历史高点1108港元已跌超30%。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其价格走势备受关注。老铺黄金作为黄金珠宝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其股价的起伏与黄金行情密切相关,也反映了市场对黄金投资价值和避险功能的不同预期。 虽然老铺黄金在2024年业绩表现十分亮眼,但高增长的背后也有隐忧。当古法黄金赛道内卷加剧,老铺黄金的高溢价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老铺黄金高估值失速 15天跌穿30%,瑞银预警“55亿利润陷阱” 近年来,传统珠宝企业集体“失速”,而老铺黄金通过敏锐洞察国人的文化消费情绪,以“古法工艺”为核心策略,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人群,并于2024年6月28日成功上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老铺黄金实现营业收入85.06亿元,同比增长167.51%;实现归母净利润14.73亿元,同比增长253.86%。惊人的增速在行业内一骑绝尘,与周大福、老凤祥等行业老大哥的业绩滑坡形成鲜明的对比,跑出“小而美”的加速度。 图源:老铺黄金2024年报 对比来看,2024年周大福实现营业收入827.4亿元,同比下降17.53%,归母净利润54.59亿元,同比下降8.98%;老凤祥实现营业收入567.9亿元,同比下降20.50%,归母净利润19.50亿元,同比下降11.95%。 行业巨头不约而同遭遇“业绩滑铁卢”,尽管老铺黄金营收和利润在总额上与这些品牌差距明显,体量也较小,但能够在市场疲软的状态下实现营收利润双丰收实属不易。 虽然总体表现依然受到市场看好,但近日来老铺黄金股价却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2,326评论
      举报
      瑞银预警55亿“利润泡沫”,老铺黄金高估值背后的三大拷问
    • 拾盐士拾盐士
      ·07-23

      公募基金竞逐创新药,葛兰等医药基金经理如何看后市?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正式落地。 7月1日,医药行业创新药板块迎来政策“东风”。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支持、医保准入、临床应用等维度推出16条具体举措,标志着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式进入“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阶段。这不仅为创新药产业按下了“加速键”,也使得创新药投资的结构性机会凸显,特别是让医药主题基金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中欧基金葛兰在最新的定期报告中指出,国内政策层面持续优化,支持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完善多元化支付机制,投融资渠道的疏通有望进一步支持创新药企业发展。 医药基金业绩分化加剧 创新药热度攀升,主动管理能力成胜负手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在历经长时间的震荡与调整后悄然回暖。5月开始,中国创新药企业连续发布重磅消息,在重要单品研发和全球授权方面接连取得标志性进展。在近期政策利好的催化下,创新药板块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港股市场创新药相关指数近一年已经翻倍,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124%,年内累计涨幅达到60%。在 A 股市场,创新药概念同样热度攀升,相关个股及基金的表现也备受关注。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也跟随创新药板块一同上涨,市场对医药行业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 在政策与基本面双驱动下,医药主题基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业绩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分化加剧之下考验着基金操盘团队的主动管理能力。 拾盐士关注到,今年上半年业绩排名top10的公募基金中,医药主题基金达到7只,其中业绩领跑的医药主题基金,重仓股大多指向创新药。因此,对于创新药拐点的前瞻判断,成为基金公司操盘团队投研实力的“试金石”。 例如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的一季报中,就已出现了“国产创新药国际化能力显著提升,看好创新药持续突破”等关键判断。 该基
      366评论
      举报
      公募基金竞逐创新药,葛兰等医药基金经理如何看后市?
    • 拾盐士拾盐士
      ·06-17

      “拆弹”捷信消金,京东能否冲破马太牢笼?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京东集团以32.5亿元控股原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65%股权,成功持有全国性消费金融牌照,也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新规施行后首家通过股权重组入场的平台企业。 这场历时半年的资本运作,不仅标志着外资独资消金巨头捷信的落幕,更揭开了互联网巨头与传统持牌机构争夺万亿消费信贷市场的新战局。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京东消金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系”正式杀入持牌机构战场,其科技能力与京东生态资源可能颠覆“银行系”主导的竞争逻辑。 但可以说,京东“接盘”的是一张镶嵌着裂痕的牌照。 捷信消金曾是行业的“拓荒者”,2010年以唯一外商独资身份入华,巅峰期资产规模破千亿,近年来却因固守线下高利率模式陷入泥潭,甚至有不少人将其称为:“第一高利贷”。 2023年,其净利润巨亏、净资产缩水,还被迫以“骨折价”剥离198亿不良资产包。在合规压力与历史包袱的双重夹击下,这场“互联网基因改造传统消金”的实验依然充满了变数。 沉疴犹在,新掌门张含春面临挑战 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金自2010成立以来发展势头强劲,一度成为国内消费金融领域的佼佼者。但近年来,常年依赖线下发展模式的捷信消金未能抓住机遇有效整合线上资源,致使线上转型失利,随后的几年陷入规模收缩、业绩下滑的僵局,财务状况急转直下,不复往日风光。 2024年,捷信消金总资产为5.9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9.03亿元),总负债为8.8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2.33亿元),净资产为-2.8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3.40亿元),资不抵债现象凸显,可能存在财务风险。 虽然捷信消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59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83亿元),奇迹般地扭亏为盈,但细看不难发现,其盈利的主要来源并非公司的核心业务,而是重组清算的收益。 去年年底,捷信消金股权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原大股东捷信集团出资1亿元,持股比
      726评论
      举报
      “拆弹”捷信消金,京东能否冲破马太牢笼?
    • 拾盐士拾盐士
      ·06-04

      合规“阴云”与增长困境笼罩,微众银行新十年开局告急

      合规“阴云”与增长困境笼罩,微众银行新十年开局告急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5年,是微众银行步入新十年征程的开局之年。然而在十年收官的紧要档口,这家民营银行“一哥”却经历了诸多挑战与波折。 2024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1.28亿元,同比下滑3.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03亿元,同比仅增长0.81%。这是微众银行自成立以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其净利润增速也创下了历史新低,对比2023年21.01%的净利润增速,微众银行的业绩增长曲线显现出明显的“降档”信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微众银行增长乏力并非偶然,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核心引擎的失速——贷款规模增速骤降,流量红利枯竭以及​​非息收入“崩塌”。 ​在个人贷款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微众银行带来了资产质量下滑和合规层面的风险,董事长顾敏等多名核心高管超期服役,更是引发公众对其内部“权力固化”的质疑。 ​​重重压力之下,微众银行的“新十年”将如何破局? 业务结构失衡资产质量承压 微众银行连续九年增长神话终结 2024年,微众银行交出成立十年来的最特殊答卷,以营收下滑3.1%的成绩终结了连续九年的增长神话,也给新十年的收官年画上了不太完美的句号。 虽然总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6517.76亿元,盈利能力在民营银行中更是一骑绝尘,但在2019至2024年,微众银行营收增速从48.26%一路降至负数,疲态早已显现。再看净利润,虽然依然领跑其他民营银行,但近两年的增幅却十分微小,甚至可以说是徘徊不前。 图源:微众银行2024年报 一方面,微众银行业务结构失衡,过度依赖消费贷业务。2024年,微众银行的个人贷款总额为2166.84亿元,其中消费贷款额为2027.75亿元,占比高达93%。个人贷款总额在2024年同比下降4.76%,消费贷款占比超90%且下滑5.53%。 图源:微众银行202
      635评论
      举报
      合规“阴云”与增长困境笼罩,微众银行新十年开局告急
    • 拾盐士拾盐士
      ·05-27

      政策利剑直指沉疴,“共管模式”能否破解广发基金投研失灵困局?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进入5月份以来,广发基金连发数条公告,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中金公司、平安证券、金元证券、华西证券、国海证券和东吴证券7家券商为一级交易商,引发市场关注。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或为广发基金对冲主动权益产品规模缩水压力。而这场罕见的渠道扩容,与近日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动方案》引发的“薪酬地震”形成鲜明对冲。根据新规,三年业绩跑输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将面临强制降薪。 数据显示,广发基金或成为行业降薪的“重灾区”,旗下66只主动权益产品近三年跑输基准超10%,涉及刘格菘、郑澄然等8位百亿级基金经理。其中,郑澄然管理的广发兴诚混合A,近三年净值跌幅达51.12%,跑输业绩比较基准56.14个百分点。 一边是ETF代销渠道布局的急切扩张,另一边则是核心投研团队业绩滑坡的压力带来的连锁反应。2025年以来,张东一、张笑天等明星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而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混合净值腰斩,多只产品收益不理想也导致投资者信任度持续走低。 站在万亿规模的十字路口,广发基金ETF渠道优势能否填补主动管理的能力缺口?薪酬改革是否能倒逼其投研体系改革重生? 政策利剑直指公募沉疴 广发基金业绩困局待解 站在1.47万亿管理规模的巅峰,广发基金却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 2024年年报显示,广发基金实现营业收入72.60亿元,同比下降5.01%,实现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2.56%。虽然管理规模得以双位数增长,但非货规模增速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货币基金占比持续攀升。 图源:广发证券2024年报 与其规模增长态势相悖,广发基金旗下产品业绩却陷入疲软状态,这种“虚胖”背后,是其权益类基金的连续溃败。Wind数据显示,2022年广发基金旗下基金合计亏损815.24亿元,2023年合计亏损333.24亿元,两年累计亏损高达1148.48亿元,刘格菘、郑
      379评论
      举报
      政策利剑直指沉疴,“共管模式”能否破解广发基金投研失灵困局?
    • 拾盐士拾盐士
      ·05-21

      军工重回高景气赛道,航空航天ETF火爆“出圈”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航天军工板块热度飙升,成为投资者瞩目的焦点之一。 5月19日,A股军工板块延续强势,中国船舶、中航成飞等龙头股盘中触及涨停,超20只个股封板,单日成交额突破1600亿元,成为领涨主力。这一火爆行情的背后,是以歼-10CE战斗机、以及“九天”无人机为代表的中国军事装备在国际舞台的强势亮相,并通过战场带货模式重塑全球军工产业格局。 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航天军工领域技术不断突破,如 AI + 装备技术、低轨卫星组网等,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变革,也为板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市场分析认为,受“十四五任务冲刺”+“建军百年目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三重逻辑催化,该板块内需增长确定性高,行业基本面具备较强的正向预期。 在此背景下,华夏基金等多家头部基金公司争相布局通用航空、航天航空等细分领域ETF,以航空航天ETF(159227)为代表的基金产品一上市便火爆“出圈”。 军工航天领域迎来战略机遇期 受政策周期、技术迭代与地缘政治多重红利加成,军工行业在2025年迎来历史性发展窗口期,其中空天领域表现尤其出彩。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这也预示着国家将大大加强对于空天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 “十四五”收官年订单释放叠加“十五五”规划预期,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家战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叠加,为航天航空产业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2024年以来,受行业调整和市场波动等多方因素影响,航空航天板块经历短暂调整后,其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依然明朗。中金公司研报表示,航空航天科技复苏在望,景气可期。航空航天科技行业的诸多需求压制因素已逐步消除,2024年行业进入筑底阶段,而2025年有望在低基数效应下迎来补偿式
      767评论
      举报
      军工重回高景气赛道,航空航天ETF火爆“出圈”
    • 拾盐士拾盐士
      ·05-13

      基民血亏却躺赚2亿管理费?合并传闻下华安基金面临生死博弈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华安基金掌舵近十年的权益投资老将李欣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其管理的7只产品交由7名不同基金经理接手。 回首李欣在华安基金的近十年岁月,他堪称公司的“元勋级人物”。一直以来凭借丰富的投资阅历以及对市场先机的精准把握,在任期间他成功缔造了两只 “翻倍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拾盐士了解到,李欣管理的大部分基金产品的任职回报在50%以上,年化回报超过8%。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华安智能装备主题A和华安低碳生活混合A两只产品,任职回报分别为223.04%、148.26%,年化回报分为12.68%、15.96%。对比华安基金一众亏损的基金产品,李欣的操盘管理能力无疑十分出众。 此次李欣毫无过渡期的“清仓式”卸任,不仅令市场愕然,更将这家老牌公募推至舆论风口。明星基金经理接连出走、合并重组传闻发酵、内控漏洞频发,华安基金的“至暗时刻”似乎已然来临。 华安基金深陷战略迷局 老将频繁出走,内控体系弊端显现 对于华安基金而言,李欣的“出走”并非孤立事件。 两个月前,管理规模近3000亿元的“固收一姐”孙丽娜也突然离职;2025年3月,前基金经理张亮还曾因“老鼠仓”涉案3132万元罚单遭监管催缴,暴露出华安基金内控漏洞。 图源:上海证监局 2024年8月20日,上海证监局发布了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原基金经理张某存在违法事实,但未公布当事人的具体姓名。据悉,张某在2018年10月31日至2022年8月5日期间,通过控制“闫某”广发证券账户,指挥其配偶刘某具体操作“闫某”广发证券账户进行一系列违规交易。“闫某”广发证券账户买入沪深两市股票共656只,与A基金趋同买入股票393只,趋同买入股票只数占比59.91%,趋同买入金额66566.53万元,趋同买入金额占比59.80%,账户趋同买入盈利金额1566.26万元。 交易持
      599评论
      举报
      基民血亏却躺赚2亿管理费?合并传闻下华安基金面临生死博弈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