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智能说

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商业智库和价值灯塔

IP属地:未知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23 19:10

      真正像医生那样思考,夸克把“临床感”做进了AI里

      “我们不是在训练一个会答题的AI,而是在训练它学会‘先想清楚’。” 这是夸克健康团队在产品交流会上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听起来像句玩笑话,却点出了医疗AI最关键的能力:不是谁答得快,而是谁更像医生,愿意慢下来、想清楚、问明白。 在医疗这个最需要“可信判断”的场景里,AI真正的挑战不止是记住多少知识,更在于能不能像医生一样思考、推理、做判断。 举个例子,有人问AI:“宝宝为什么反复发烧?” 如果AI把这当成一次普通的“问答请求”,它可能只会列出一堆标准答案: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 但如果它把这当成一次真正的“问诊对话”,它就该像一位有经验的儿科医生那样,从安抚情绪开始,再主动发起多轮追问:有没有出现高烧?持续多长时间了?宝宝多大了?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判断与建议。 从“回答问题”进化到“理解病情”,从“提供信息”走向“辅助判断”,这正是夸克健康大模型正在做的事。 那么,它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产品。 / 01 / 打造AI医生的“临床思维”:先问清楚,边想边搜 如果说“像医生一样思考”是一个终极目标,那考试成绩,或许是最直接的检验方式。这是夸克在医学考试中的成绩单: 题越难,夸克越强;问题越开放,推理越出色。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医学生成为了夸克的第一批高黏性用户。夸克健康运营负责人赵存忠介绍,目前平台在全国医学生中月活用户已突破200万,覆盖了全国大约一半医学生。 他们用它查资料、做题、训练思维逻辑,把它当成更靠谱的“医学作业帮”。支撑这份信任的,不是一个个准确答案,而是夸克能够“像医生一样在思考” 同样是答题,夸克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随机做了一道测试: 一位70岁男性,吸烟50年,咳嗽咳痰40年,近一个月症状加重,伴有胸闷气短、尿量减少,查体提示肺部啰音、双下肢水肿。问:还有哪些体征可能出现? 通用大模型常见的思路是,先阅读提干,在
      76评论
      举报
      真正像医生那样思考,夸克把“临床感”做进了AI里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23 13:27

      再次拔高上限!夸克健康大模型通过12门主任医师考试

      7月23日消息,夸克健康大模型成功通过中国 12 门核心学科的主任医师笔试评测,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这一挑战的大模型。目前,“主任级 AI 医生”能力已全面集成至夸克的AI搜索中,用户在查询健康问题时,选择深度搜索即可调用。 这是继 5 月通过副主任医师职称考试后,夸克健康大模型能力的又一次跃升。在垂类模型与通用模型对比中,夸克健康大模型呈现出难度越高、领先优势越明显的性能曲线,展现出在复杂医学推理任务中的突破。 这揭示了在医学领域研发垂类模型的巨大潜力。夸克健康大模型以通义千问为基础,走出了一条面向垂直场景的深度工程化路线。“我们不是在训练AI回答医学问题,而是在训练它学会医学思维”,夸克健康算法负责人徐健说。 夸克健康大模型的核心突破之一,是构建出“慢思考能力”。该能力融合了链式推理与多阶段临床演绎路径建模,驱动模型在面对复杂医疗问题时,能够分阶段、层层深入地推导出最终回答。 构建慢思考能力的前提,是拥有高质量推理训练数据。为此,夸克构建了“双数据产线 + 双奖励机制”的工程体系。一方面,将医学数据划分为“可验证”和“不可验证”两类,分别对应诊断类任务和健康建议类任务;另一方面,在训练方法上引入“过程奖励模型”和“结果奖励模型”,分别评估模型推理链的合理性与最终结论的准确性,显著提升模型的临床可解释性和推理一致性。 该体系还设计了多阶段强化学习流程,包括冷启动数据的严格人工校验、多轮样本筛选与难度递进训练策略,以及用于防止“高分投机”的作弊识别机制。通过真实医生标注、“问—思—答”整组数据驱动强化学习,夸克健康大模型不仅学会了医学知识,更掌握了医学思维的路径选择、证据整合与多解平衡能力。底层的权威医学知识库确保了模型输出内容专业、及时。 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谢进生认为,夸克在一些问题上回答专业度比专业医生还要强。这一成果背后是专业医师团队的深度参与。目前,夸克健康大模型
      118评论
      举报
      再次拔高上限!夸克健康大模型通过12门主任医师考试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22 13:56

      零一万物“超级员工”登场,企业级Agent迈入“价值交付”时代

      7月22日,零一万物于北京举办产品发布会。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博士与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黄蕙雯一起,共同发布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下文简称万智平台)2.0版本,并推出零一万物企业级 Agent 智能体。 作为万智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该企业级Agent以“超级员工”为核心定位,具备深度思考和任务规划能力。基于安全沙盒与MCP,零一万物企业级Agent能够访问手机和Web端,连接各类企业服务。同时,零一万物万智平台还提供开发工具与配置平台,企业可以随时随地基于自身业务场景,定制最懂客户需求、解决真实问题的“超级员工”。 这是零一万物产业大模型落地实践的关键布局。在当前基座模型与产业应用仍存在显著落地断层的背景下,零一万物正积极协同产业生态伙伴,致力于打造安全好用、互联互通的企业级Agent,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从“交付服务”迈向“交付结果”的产业AI时代。 万智2.0推出企业级Agent,让AI成为能干靠谱的“超级员工” 在审视大模型的发展路径时,不妨以人类演进为参照——人类的独到之处在于创造和使用工具,从而拓展自身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业界在技术探索中逐渐形成共识是,AI Agent的能力跃升,也遵循着这一逻辑,有两个关键影响因子:一是AI Agent之下的基座模型具备的深度思考与任务规划能力,二是Agent经过场景锤炼和工程优化之后可调用执行工具的数量与精度,影响着其能力边界,人工智能开始逐步展现“手脑并用”的能力。这两个因素的深度媒合,未来AI Agent才有望衍生出各行各业的“超级员工”。 然而现实是,受限于当前基座模型对垂直产业的理解深度与工具调用能力的成熟度,市面上多数Agent方案仍无法满足企业在复杂业务场景下的实际需求。 目前AI Agent的发展路径,预计会经历三个演进层级: L1:工作流Agent 这一阶段由人类主导任务的规划与决策流程,Agent仅按
      116评论
      举报
      零一万物“超级员工”登场,企业级Agent迈入“价值交付”时代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21

      靠AI分身,年入千万!不露脸的躺赚时代来了

      内容产业,正在被AI重写。 最近,从“宝宝播客”到“刀切水果ASMR”,再到“小猫做饭”,一批看似无厘头的AI短视频风潮正从海外席卷至国内,掀起一场全新的注意力争夺战。 别看它们背后没有真人出镜、没有剧本创作,但这些“看不见的创作者”正在悄悄赚大钱: 某游戏博主的AI分身Bloo,全流程自动化制作,每年入账7位数美元 年仅21岁的Noah,每周工作1天,经营20多个AI账号,年赚百万美元 国内“小猫做饭”AI博主,商单报价已达“1秒1万元” 不露脸经济崛起推动虚拟主播技术爆发,“算法套利+批量起号”养活了不少AI工具,他们也在今年集中获得融资: AI自拍应用Artisse AI完成25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 AI虚拟人Synthesia D轮融资1.8亿美元 对口型工具Hedra获A16z领投的3200万美元融资 本质上,AI正把“做视频”从一种手艺活变成了数据驱动的流水线。创作者负责定义风格与灵魂,AI负责生产与规模化。 而在AI的推动下,内容创作的趋势也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创作者正从“卖时间”转向“卖IP”,将个人品牌转化为可复制的虚拟资产。 未来,能讲好故事的人打造IP,能用好AI的人放大IP。谁兼具这两点,谁就能主导下一代内容市场。 / 01 / 不露脸内容经济爆发,“钱景”还得看IP 在YouTube上,有一位拥有258万订阅者、7亿+次观看的游戏区顶流——Bloo。他的视频动辄千万播放,内容以《盗贼之王》《Roblox》和《Minecraft》等热门游戏的‘解说’为主。 但Bloo并不是“人”: 其头发、眼睛和衣服均为亮蓝色,3D体格酷似游戏《堡垒之夜》 视频完全由AI生成(涵盖视觉/语音/脚本/剪辑全流程) 无需传统“写脚本-真人拍摄-后期制作” 他背后的操盘手,是荷兰百万粉博主kwebbelkop。Bloo是他在4年前打造的“AI分身”——一个由AI
      169评论
      举报
      靠AI分身,年入千万!不露脸的躺赚时代来了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15

      这家AI律所爆火!1小时搞定合同审核,红杉、贝恩都看上了

      法律,一直被视为AI最有潜力的落地场景之一。 最近,又有一家AI法律公司拿到了融资,它的名字叫Crosby。 Crosby刚刚拿到了红杉美国和贝恩资本的58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Crosby专注服务GTM(go-to-market)型高增长初创公司,切入点非常明确: 聚焦于提升销售合同审查效率,帮你在销售过程中,合同不再成为瓶颈。 传统合同审核时间2-7天,Crosby将其压缩到60分钟内。审查中位时间仅58分钟,较客户原有流程提速80%以上。 Crosby背后的服务逻辑不是AI单打独斗,而是“AI预处理+持证律师审核”: 合同即API:合同不是文件,而是可调用的技术接口,支持流程自动化; 固定定价 + 按文档收费:摒弃“小时计费”模式,让初创公司能算得清、用得起; 主动出击 + 案例营销:通过试点项目+真实反馈,驱动“产品-led增长”。 自1月推出以来,Crosby已为Cursor、Clay、UnifyGTM等高速增长公司审查1000+份合同,审查中位数时间为58分钟,交易提速80%。 其实Crosby真正颠覆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法律服务的交付逻辑与成本结构。它也为人机协作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提供了很好的商业化案例。 / 01 / 让“签合同”像API一样快 法律服务,一个价值3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合同速度”竟然成了最让人头疼的痛点之一。 一家初创公司,每月要处理上百份客户和供应商合同,内容大差不差,但每一份都可能卡在来回修改中,导致业务进展被迫按下暂停键。传统律所流程繁琐、反应迟钝,与当下“快节奏商业”完全脱节。 Crosby瞄准的就是这个痛点:加快合同速度,而不是解决复杂诉讼。Crosby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理念——“合同即API”。 ▲左CTO John Sarihan ,右CEO Ryan Daniels 意思是:合同流程不该是孤立操作,而应该像软件
      154评论
      举报
      这家AI律所爆火!1小时搞定合同审核,红杉、贝恩都看上了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14

      AI算姻缘火了!下载破10万、月入百万,卷爆一众社交软件

      今年AI最离谱也最让人上头的用法,可能不是写代码、写论文,而是算命。 开年爆火的 DeepSeek,被网友开发出100种用法,其中最刷屏的就是拿它来算桃花。输入出生时间、工作单位,AI一本正经地给你来段玄学分析,甚至还能画出“灵魂伴侣”的样子。 而现在,有人把这波流量变成了产品。 今年6月,两款围绕“灵魂伴侣画像”的AI应用爆火出圈: 3月上线的Starla,6月日下载峰值达11万,美国App Store总榜第7、收入榜第16。根据白鲸出海,截至6月底营收已超218万美元。 去年上线的Astra,也在6月下载量飞涨,日下载量峰值超10万,月收入稳定在30万美元。  有趣的是,TikTok上到处都是对这两个AI应用算不准的吐槽,这反而让它们更火了。 它们的走红印证了一个现实:低技术门槛,也能撬动高情绪价值。在这个孤独变成常态的时代,解决孤独感的产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销售希望。 / 01 / AI算姻缘,一种新刚需 社交曾被视为AI时代的“蓝海”,但到了2025年,这片海在迅速退潮。 Character.AI付费率低、难以覆盖成本,国内如筑梦岛、星野等产品的三日新增留存率已跌至20%以下。 而另一个不起眼的赛道,迎来了爆点——AI算姻缘。 2024年,通灵类服务在全球创收达23亿美元(IBIS World数据)。今年,AI“正缘画像”成为年轻人新宠: 一串出生信息,配上一张AI画出的“灵魂伴侣”脸,成了新的情绪出口。这类产品主打的是神秘和疗愈,比“左滑右滑”的社交软件更有仪式感。 其中两款产品最为突出:Starla和Astra。 Starla今年3月上线,仅6月峰值日下载就达11万,登上美国App Store总榜第7,收入累计218万美元(白鲸出海数据)。Astra则于去年上线,今年6月起势,日下载破10万,月收入稳定在30万美元。 它们的核心玩
      275评论
      举报
      AI算姻缘火了!下载破10万、月入百万,卷爆一众社交软件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11

      飞书跑通AI商业化的秘密:用得深,才是真护城河

      在生成式AI浪潮推动下,一个曾经看似边角的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会议。过去,会议纪要只是记录内容、整理要点,如今,它正成为AI竞逐的新高地。一批“AI会议笔记”类产品在硅谷迅速崛起,成为投资人争抢的核心资产。 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早已不满足于“录音+转文字”的浅层任务,而是在加速进化为更强大的智能中枢。它们能理解语义、识别关键行动项、生成任务清单,甚至进一步接入项目系统、CRM或日程管理平台,推动流程自动化执行。 从工具到助手,再到操作中枢,这种演化路径的背后,隐含着生成式AI正在释放的一种新价值: 不再是创造更多工具,而是重新定义人和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AI不只是一个被调用的能力,更是一个能主动嵌入组织流程、驱动业务前进的“数字同事”。 这种趋势并非硅谷专属。在国内,一场类似的系统性重构也正在发生。 在协同办公领域,飞书正在完成从“效率工具”向“企业操作系统”的价值转变。它不再仅仅解决信息传递和文档协作,而是深入企业日常的会议、项目、流程、数据等高频场景,嵌入智能能力,打通组织边界,重构信息流与决策链。 飞书之所以能完成从“协同软件”向“组织操作系统”的战略转变,核心在于它始终坚持一条务实的路径:不追风口,不堆概念,而是以“能落地、真可用”为第一原则。 正是这种克制而坚定的产品哲学,让飞书在To B AI的竞赛中,赢得了难得的“信任红利”。这正是飞书的路径,也是AI下一阶段产业化的真正方向。 / 01 / “实用主义”方法论:不追风口,只交付能用的AI 不同于一些AI产品“能Demo不能用”的发布逻辑,飞书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不追风口,而追可用性。 为此,飞书构建了一个AI产品成熟度评估模型,将AI的应用阶段分为四个等级,明确划定了“能用”与“不能用”的边界: M1 概念验证阶段:功能偶尔可用,仅适合内部测试或演示; M2 早期试用阶段:有时效果惊艳,但
      190评论
      举报
      飞书跑通AI商业化的秘密:用得深,才是真护城河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10

      花21亿收购上市公司,智元、宇树怎么都抢着上市?

      上周,《每日经济新闻》爆出: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底前,正式向A股递交IPO申请。 一时间,市场普遍猜测,宇树将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但这个故事,还没讲完,就迎来了新的变数。 就在昨晚,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将收购其约67%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智元CEO邓泰华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虽然目前还谈不上“借壳上市”,但这一步,意味着智元已率先拿到通往资本市场的船票,距离登陆资本市场,只差临门一脚。 而在这场“谁能第一个登陆A股”的暗战背后,藏着的是整个赛道共同的焦虑: 资本蜂拥而至,正在快速催熟产业,所有人渴望在寒冬前尽快兑现AI红利。 据IT桔子数据,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人形机器人赛道共发生了64笔千万级以上融资,光是今年Q1就有19笔,同比增长达280%。其中,接近一半项目的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 更“卷”的是估值。在24家披露天使轮估值的公司中,一半估值已超过1亿元,9家公司甚至突破5亿元。放在以前,这几乎是明星项目的待遇,而如今,仅是入局门槛。 但在投资人狂热的另一面,是冷峻的现实。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透露,公司年营收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听上去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可别急着乐观。 根据“硅基研究所”的统计,从2021年到2025年第一季度,宇树等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大量订单仍集中在高校实验室场景,采购方主要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还只是极少数。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或许注定是一个巨大的未来产业,但短期内,要想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就曾判断:“人形机器人将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交卷窗口期。” 而眼下,所有人都在争抢这个窗口期之前的“上岸船票”。 / 01 / 花了21亿,智元要做“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近日,智元机器人通过旗下
      189评论
      举报
      花21亿收购上市公司,智元、宇树怎么都抢着上市?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09

      AI独角兽创始人最新警告:48小时没人转发?你的AI产品已经“死了”

      在这个产品泛滥、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分发早已不是“做完产品再考虑”的事情,而是产品能否活下来的关键变量。 Lovable联合创始人Anton Osika直言:“现在的AI创业者必须接受一个新规则——如果你的产品在前48小时没能引发社交扩散,就可能被判‘隐形死刑’。” 换句话说,传播力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 AI 产品的生存门槛。 这并非个例。刚刚以8000万美元被收购的 Base44,其创始人 Maor Shlomo 就反复强调,他的成功,靠的不是融资、不是渠道,而是对“传播力”的极致理解与执行。 今天的AI创业者,面临的是一套全新的分发范式:不用砸预算、也不靠买量,而是在社交网络主导的语境中,靠每一次产品迭代撬动最大化的传播效应。 今天这篇,乌鸦君就来聊聊——AI时代,分发到底变了什么? / 01 / 一个价值8000万美元的启示 前不久,一笔看似“不起眼”的收购在硅谷悄然刷屏:Wix 以 8000 万美元,收购了一家仅成立 6 个月的 AI 编程公司——Base44。 在动辄上亿美元起步的一级市场,这个价格并不惊人。但别忘了,Base44 只有9名员工,创立时间还不到200天。 能在半年内卖出8000万美元,Base44 绝非运气。它在产品上线短短三周内,就做到:40 万用户和100万美元年经常性收入(ARR) 在这过程中,他不仅没拿一分钱融资,还经历了两次以色列战争。 最近,在一次采访中,Base44 创始人 Maor Shlomo 回顾了他的创业经历。他坦言,真正让 Base44跑出来的,并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对“传播力”的极致理解与执行。 Base44的第一次 Product Hunt发布,可以说惨淡收场——没有上榜、没人点赞、没有转发。唯一的转机,是一个开发者主动留言说愿意付费,并在社交平台推荐了这款产品,带来了第一波裂变。 Maor 由此意识到:一
      86评论
      举报
      AI独角兽创始人最新警告:48小时没人转发?你的AI产品已经“死了”
    • 乌鸦智能说乌鸦智能说
      ·07-08

      80%留存、19%付费率!这款AI语音键盘凭什么拿下5600万美元融资?

      靠着一个快捷键,颠覆长达几十年的文字输入习惯。这就是AI语音输入应用Wispr Flow在做的事情。 今年,AI语音无疑成了硅谷最卷的赛道。Meta、OpenAI、Google 集体发力,而Wispr Flow却悄悄在这场竞赛中冲了出来。 就在不久前, Wispr Flow完成了30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5600万美元。 公司CEO Tanay Kothari透露,硅谷几乎每一家一线风投机构内部都在用 Wispr Flow来处理邮件、写备忘、记录文档。 作为一款AI语音输入法,Wispr Flow的核心功能很直接:你说话,它转文字。相比传统转录软件,它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字:丝滑。 用户体验有多丝滑?说两组数据大家就明白了: 用户下载Wispr Flow六个月后,仍有80%保持活跃使用。更重要的是,其中一半以上的用户,已经用它完成了超70%的文字输入。 这不仅是高粘性,更意味着——语音输入正在从“辅助工具”变成主力交互方式。 靠着超高的用户粘性,Wispr Flow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化成绩。 截至目前,Wispr Flow 的付费转化率高达19%,远超大多数SaaS产品。与此同时,用户规模月环比增长高达50%,月收入环比增长60%,年收入已达380万美元。 今天,乌鸦君就带你来看看这一款AI语音键盘是怎么变成这么多人的心头好。 / 01 / 大模型用说话代替打字,输入效率提升4倍 说服用户从键盘转向语音,不是容易的事,但Wispr Flow只用了一个快捷键,就做到了。 只需按住Fn键开始说话,松开后,你的语音内容就会自动出现在鼠标所在的输入框中,无需切换应用,几乎适用于所有软件。 据说,用Wispr Flow进行输入,会比手动打字快3-4倍。 能达到这么快,关键不在于转录功能,而在于准确识别和自动编辑。它对小语种、罕见字的识别不在话下,其涵盖了110+种
      151评论
      举报
      80%留存、19%付费率!这款AI语音键盘凭什么拿下5600万美元融资?
     
     
     
     

    热议股票